老城区医疗建筑更新策略研究
——江苏省肿瘤医院规划及综合科研楼改扩建方案设计

2022-04-27 02:31黄佳运三江学院建筑学院
建筑与文化 2022年4期
关键词:院区门诊景观

文/黄佳运 三江学院建筑学院

龚 钱 三江学院建筑学院

倪 可 三江学院建筑学院

潘 卉 三江学院建筑学院(通讯作者)

1 项目概述

1.1 项目背景简介

21 世纪以来,城市化的进程加速,旧城滞后和新城发展的矛盾日渐凸显,医院也面临着改造和扩建的需求,以解决医疗设施规模扩大、医疗体制不断改革带来的问题,同时也需要解决随着医疗建筑密度和容积率的增加,位于城市中心的老旧医院由于就医人流、车流量增大,城市交通不堪重负的问题。

1.2 方案现状分析

江苏省肿瘤医院位于南京市玄武老城区,毗邻玄武门景区、明城墙及百子亭历史文化街区,是一所集肿瘤预防、医疗、科研、教学于一体的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其前身系1960 年建院的江苏医院。医院院区总占地面积为3.4 公顷,已建有1~3 号病房楼、门诊综合楼、放疗中心等十余栋建筑,总建筑面积约6.4 万m2。场地西北侧保留三栋民国洋房,中部留存树木若干。由于地处老城区,用地狭小,周边受到文保建筑、地铁线路规划及城墙保护限高等因素影响,流线交通混乱、院区停车紧张。

院区内门诊楼建于20 世纪90 年代初,其立面以白色贴砖为主,局部辅以深蓝色玻璃幕墙,整体设计单调呆板且有年代感,与后期建设的1、2 号病房楼等建筑风格不相符。为了满足医院发展需要,加建了很多简易的临时空间,立面上影响了院区的整体性和美观性。

2 方案扩建设计思路概述

空间结构基于现状资源条件进行整合,结合改扩建规划梳理院区现有环境,考虑周边地块的便捷接入,保证新老建筑使用空间的有效连接,同时将建筑的造型元素、色调与材质协调于城市环境。方案采用多种绿色节能技术,注重环保节能,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对项目需求的分析,拟在院区西侧与百子亭路相接地块增设科研综合楼,包含物资集散、手术室扩建、体检中心等功能,同时对原院区南侧门诊楼部分进行改造以适应整体院区形象。

该项目原主入口位于场地西南角,空间狭小经常造成路口拥堵,并且交通组织横跨建筑对角带来冗长的流线。门诊楼原有功能空间局促,不再满足当前功能需求。改扩建方案将主入口调整至场地西侧中部区域,形成建筑群明确的中轴线(图1)。将门诊楼中急诊和门诊的区域对换,设置医院街,和科研的相关部门联系在一起。在场地北侧增设物资中心和手术室,与原有1 号病房楼中的功能相互补充衔接,增设体检中心位于场地西北角,与商业角相互联系(图2)。

图1 总平面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2 功能分区(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3 方案改扩建设计具体策略

3.1 弹性发展的策略

21 世纪前期将是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最快的时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健康的关注日益提升,相应的健康体检设施必将成为社会的热门需求,因此体检空间存在上行趋势。同时根据未来规划,省肿瘤医院将门诊重心迁移到江北后,老院区对门诊空间需求会逐步弱化。而随着医疗技术研究的发展,科研空间也存在发展的需求。方案应对上述多种可能,弹性设置体检、门诊和科研功能的空间关系,可随发展需要把门诊空间并入科研或并入体检,较好地体现了灵活可变的改扩建基本原则。

3.2 空间体系的梳理

考虑到远期百子亭历史风貌区规划及院区原主入口拥挤狭窄等原因,将主入口北挪,形成中心广场并与地下广场连为一体。主入口采用架空手法,增强入口引导感,同时加强了南北两侧建筑的连通。医疗街南侧连接原门诊楼改造部分及新建科研门厅功能,北侧为体检中心及地下影像中心。考虑到停车和院区功能扩建需求,扩建了三层地下层:负一层为影像中心及部分设备用房,负二、三层为停车空间。同时为与城市地下交通系统串联,在负一层西侧预留地下通道空间,日后与地铁站相连接;负二层与玄武门广场地下车库相连接,便于两处平时可以相互借用停车场地,缓解停车压力。

方案选取多轴线交汇的中央设置院区的中心景观,东西向与明城墙风光带串联形成景观轴,南北向与玄武门广场遥相呼应。同时结合新老建筑间的空地形成各庭院景观节点。新建建筑屋顶均采用屋顶花园形式,以丰富景观层次。地块沿街面充分围绕周边历史文化景观形成城市景观带,并考虑到城墙保护限高、周边现状等因素,建筑整体从南至北呈阶梯式跌落,由此产生连通城墙、玄武门城门、玄武湖的景观视觉通廊。

3.3 功能的重构

规划保留原有的3 幢病房楼,北侧对1 号病房楼进行扩建形成新建的手术物资楼,西北侧考虑原有民国建筑群和远期该地区整体规划,增加体检中心,定位为一个相对独立于院区内部功能或可单独运营的功能区。其地下设置院区新增的影像中心,缓解原影像中心就诊压力。中间为新建的科研综合楼以连接北侧体检与南侧保留改造的门诊楼。为方便各功能区块之间的联系,结合原有连廊在二层位置增设连廊形成环形流线,加强了通达性。

3.4 造型手法的再生与延续

通过梳理周边建筑肌理,得出本案的体块造型以矩形为基础最优,局部设置架空、咬合、切割等形式。考虑北侧保留建筑尺度及景观,体块形式上大体呈现由南至北递减状态,由此形成的露台空间也成为“亲近自然的一隅”。西北侧为了缓解新建大尺度建筑对保留建筑带来的压迫感,在底层进行了局部退让,底下灰空间也成为商业角的外摆空间。考虑到新老建筑的贯通问题,在二层设置多个连廊空间提高通达性,将院区建筑串联形成“回”字造型。

考虑到院区原建筑配色多以白色为主,辅以绿色,为保证更新后院区的整体环境的协调与统一,与西侧百子亭路相对的主立面拟采用白色的穿孔铝板,搭配景观绿植,营造生态有机的立面形式。与百子亭路平行的铝板表皮与内侧幕墙形成的切角空间设置了若干外挂小阳台,便于后期表皮围护的同时也增加了层次感与趣味性。北侧体检中心及手术物资楼立面均采用不规则的竖向构件分割,其疏密变化的尺度也是对场地小尺度民国建筑及大尺度高层建筑的呼应。在院区内侧的科研楼立面选取大面积折板玻璃,增强立面丰富性的同时也顺应了院区原三角形元素。对于门诊楼外立面遵循了原来的开窗洞口形式,增设了竖向的三角形式铝板,使与整体更为融合。大面积玻璃幕墙的使用使得内部空间通透明亮,利于舒缓患者的心情,营造出有温度的空间。

4 相关设计策略

4.1 景观设计

本项目将景观设计分为三个层次:最核心的中心广场、分散在各节点空间的庭院景观、屋顶花园。用不同形式的硬质铺地区分人流集散广场、休憩聊天区等(图3)。用不同的植物配种营造不一样的景观体验,以两棵保留下来的梧桐树为核心的景观区,恰处于玄武门南北轴线上,周边多栽种低矮灌木,增加轴线延伸感。北侧与民国建筑群形成的商业角景观较他处多以硬质铺装为主,意在加强医院与城市的联系,是对历史文化风貌区的激活与融入。为营造位于两轴交汇处的核心广场景观意境,使得玄武门广场景观轴线较为开阔,分别对北侧体检体块进行了局部架空,形成了水池灰空间,上摆石凳等构筑,形成休憩场地;南侧于保留的树木之间下挖地下广场,通过阶梯状设计丰富空间层次感,也给负一层影像中心提供了景观亮点,成为日后与地铁站相通后院区的首要景观节点(图4)。

图3 鸟瞰效果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4 院区内部效果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4.2 绿建技术

采用绿色建筑的技术手段,植入绿植墙面、屋顶花园等形式,做到自然低碳,利用雨水回收措施,节约资源,也能给整个绿植系统提供部分水分。绿植墙面的使用在装饰立面的同时,给建筑内部打造了一个冬暖夏凉的温度感,可以一定程度地减少能源消耗、净化空气。立面遮阳系统的使用也避免了阳光的直射,保证了室内空间的舒适度。

4.3 室内设计

为呼应院区整体风格,室内设计以舒适温馨的白色、原木色调为主,辅以绿色。室内卫生间、交通核、走廊等处均采用无障碍设计。为减少患者处于幽闭狭长空间的时间,将传统医院的线性走廊候诊设置为点厅候诊。为提高就诊效率,方案强化了导医标牌及智能化诊室导览系统,以期缓解患者在人流密集、交通繁复空间的焦虑感。

结语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老城区的大中型医院必然都会面临更新改造的问题。基于城市设计视角,如何处理好改扩建后对于城市空间的影响;基于建筑层面,如何妥善解决新老建筑的协同联系,创造更舒适的就医环境,是越来越多的实际工程要客观解决的难题。江苏省肿瘤医院改扩建方案展现了如何在受限于周边环境的情况下,力争整合优化院区的资源配置,进一步提高使用效率。其设计策略很好地启发了人们与城市情境的对话,做到了有机更新,构建更具人性化、温度感的医院建筑设计。

猜你喜欢
院区门诊景观
公立医院“一院多区”运营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我国公立医院多院区管理研究进展*
门诊支付之变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院区再造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健康快讯
汉字小门诊系列(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