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角下建筑设计专题的教学改革研究

2022-04-27 02:31福州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副教授
建筑与文化 2022年4期
关键词:建筑学建筑设计思政

文/王 炜 福州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 副教授

陈薇妮 福州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 硕士研究生

林 舒 福州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 讲 师(通讯作者)

1 研究背景

从2016 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到2019 年学校思政课教师的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提出高校各类型学科与思政课程同向、同步、同行这一核心要义,阐明在专业培养中遵循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1,2]。当前,建筑市场快速地发展变化,行业也进入转型期,在新时代、新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和建筑界多元化需求也对建筑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建筑设计专题课程是我院建筑学专业三、四年级的主干课程,包括住宅类设计、绿色建筑设计、高层公建设计、历史街区保护、城市更新等子课题。为达到“立德树人”的最终目标,本课程将立足学科专业特色,确定四位一体的教学育人理念,充分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及内涵,探索传道与授业同行同向的教学改革举措,深度拓展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构建协同教育机制,让课堂承载思想政治教育促发合力效果,以期培育出思想高觉悟、人格高品质、专业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

2 建筑专业课程思政现存问题

2.1 专业教师的观念需改变

专业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重要职责,课程思政不仅需要思政课教师,更要靠专业教师去落实。但建筑学部分专业教师仅仅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没有真正认识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关系,没有主动挖掘建筑学课程中的特色思政元素,从而在根本上弱化了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育人效果。

2.2 建筑专业教学方式有待改进

现实教学中,通常把传统的思政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分开进行,同样在建筑专业教学中也存在这类问题。特别是在建筑学专业中占核心地位的建筑设计专题课程,任务重、周期长,是整个专业培养的重中之重。原有的教学体系中并未与思政很好地结合,没有根据学科特点,深入挖掘建筑设计专题中蕴含的德育元素,未能形成“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合力效果。

2.3 课程思政协同推进工作机制不完善

建筑设计专题作为一门统筹理论与实践的综合性课程,课程培养不仅需要理论基础,更需要在设计实训中培养实践应用能力。由于缺少课堂教育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模式,使课程思政停留在理论层面,而与实践有所脱节。这样既无法搭建思政理论联系实践的桥梁,也弱化了学生工匠精神、协作精神等德育培养。

3 建筑专业推行课程思政改革的意义

3.1 课程思政提高思维品质,立德树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两次高校思政会议上的讲话中都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思政教育的中心环节和核心要务,建筑学专业课程不仅包含建筑工程技术及专业理论方面的内容,也涵盖了人文礼俗、美学设计等方面的内容,在立足专业本身特色的基础上进行思政改革后,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三观,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学生专业文化素养和文化底蕴,为祖国建设储备高品质、综合性人才。

3.2 实现专业知识和价值引领的教学目标

建筑设计类课程教学不能仅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技术能力的培养,而应该把建筑学专业放在国家整体发展中找寻其学科价值。课程思政强调的正是所有课程都有价值目标,都有育人功能[3]。因此,在课堂中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推进课程思政,不断优化课程建设,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知识之中,运用好课程思政的指南优势,引领新时代大学生形成政治认同感、树立文化自信,在国家发展的大背景中规划自己的人生,坚定个人理想信念、明确政治方向,为建设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

3.3 符合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

作为建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建筑设计专题的课程量大,课时横跨整个大学生涯。在学生发展心智的过程中,把思政教育融入设计专题课程中,发挥思政教育优势,最大限度地探索设计领域中的隐性思政教育,让学生在学习先进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能接受思想政治的培育,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三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品质和良好的道德修养,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适应社会[4]。

4 教学改革的主要方法

4.1 提高教学团队的思想政治素养

“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习总书记的这一新论断,说明办好课程思政关键在教师。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和个人素养,是提高课程思政质量和层次的关键[5]。因此,本次教改从两个方面提升教师的专业教育水平。

4.1.1 提高专业教师思想政治水平

提高教学团队的思想政治修养要稳抓专业教师“强政治、宽视野、深情怀”的特性,要求教师在生活中关注时事,掌握主流思想体系,参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融入专业课堂之中,解释事物的发展规律,培养学生建筑设计所需的辩证思维和创新能力;能与时俱进,拥有深邃的战略思维、宽广的历史视野和博大的世界眼光,深入研究交叉学科和建筑边缘学科的知识内容,不拘泥于单一的建筑理论体系,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未来建筑师;拥有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对学生的仁爱之情,要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明确政治方向和根本立场,也要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用深厚的爱国情怀和真挚的师生情怀感染和滋养学生。

4.1.2 提高教师个人素养水平

提高专业教师个人素养,教师应在言行举止上对自己严格要求,在任课时期做到“激情高、魅力足、善担当”,要求专业教师主动推动建筑学思想政治改革创新,有意识地发掘建筑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并且灵活地融入教学过程之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建筑师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等思想政治内容;能适应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们的个体差异,能关照国内外建筑界热点话题,学会“蹭热度”,实现话语转换,增强建筑设计专题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和教师自身的亲和力,让学生能够亲师信道,促使课程传道与授业同向同行;牢记育人的初心和使命,彰显教学的责任担当,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让学生学习并履行建筑师责任,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图1)。

图1 师德专题教育会议(图片来源:福州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公众号)

4.2 立足专业特点,同心共筑“三度”思政

4.2.1 传承文化,增强自信,进行有温度的课程思政

立足课程本身的特色基础,将文化根脉的传承、人文关怀的培养、建筑大师的引领和爱国教育的启发等隐性思政教育内容融入其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了解中国建筑传统文化,将文化传承与创新践行到建筑设计中去,守护精神家园、弘扬民族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做有文脉的建筑。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感受设计中的人文关怀理念的重要性,结合美学、哲学和社会学等其他学科,丰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做有温度的建筑。如通过“建筑大师作品”专题的学习,深刻了解和学习建筑大师的爱国情怀、创新精神、协作精神和求实精神等人文精神,从而厚植家国情怀,做有自信的建筑,提高综合文化素养,进行有温度的课程思政。

4.2.2 与时俱进,拓宽视野,开展有效度的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的贯彻执行要侧重方法,既需遵循课程建设的内在规律和逻辑,又要遵循本专业学生观念思想的变化规律[6],将东西方文明与文化交融,将国家、社会乃至世界最亟须解决的问题等引入课程教学中。结合国家经济进入增速放缓的新常态和全球一体化大趋势,对于建筑学专业的培养也需不断更新发展,设计专题的设置应顺应新趋势,引入旧城更新、乡村建设、社区发展、绿色建筑、国际竞赛等子课题,重视人居环境的整治提升和既有建筑的更新活化与再利用。通过课程教学关注城乡统筹发展,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节能意识;培养国际视野,促进世界各民族文化交流。在重视国家发展的基础上,对课程的实践、练习等各个环节进行相应调节,与时俱进、拓宽视野,开展有效度的课程思政。

4.2.3 团结协作,自主学习,推进有力度的课程思政

当今的大学生都更加彰显个性,但未来的工作更多面临的是需要团队合作完成的复杂系统工程,建筑设计行业也是如此。因此,本课程通过分工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从低年级单枪匹马过渡到设计小组模式,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让学生在设计小组中感受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懂得与人沟通和倾听,培养处世之道,提高组织协调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良性竞争意识和自主学习动力,使其既能在团队中协调,又能在自主竞争中体现自己的优势,增强了学习的灵活性。推进有力度的课程思政,从而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具备专业技能和组织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图2)。

图2 红色主题的四校联合设计专题(图片来源:教学活动合影)

4.3 产学研结合,力求服务社会,充分挖掘德育内涵

建筑设计专题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建筑专业培养不仅需要理论基础,更需要在设计实训中培养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工匠精神和职业道德,树立服务社会的意识。

4.3.1 推进校内外实践融合

在思政改革中,充分挖掘德育内涵,突出学科优势和地方特色,明确产出导向,推行课堂教学与服务地方相结合的“并行化”培养模式。在教学中引入“设计源于体验”“实践出真知”的理念,将专题设计教学从课堂内延展至城市乡村等实践中(图3)。引导学生以社会问题为导向,注重人居环境改善,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培养设计思维,在实践中学习,在奉献中成才(图4)。

图3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合影(图片来源:福大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公众号)

图4 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设计专题(图片来源:建筑设计专题课程作业)

4.3.2 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

以课程思政践行“把科研扎根在祖国大地”上的办学方针和科研方针作为培养方式的融入点,结合课程团队及跨学科的师资力量、各学科研究平台、校外实践基地等各方面资源,带领学生立足本土、服务社会,提升社会责任感和“四个自信”(图5)。挖掘本土或外乡特色教学内容,把教师的科研项目、“互联网+”、国内外优秀的设计竞赛项目等特色教学内容与设计课程融合,为学生提供多维度、多样化的课程内容的选择,实现学生个性化的创新能力培养,同时也拓宽学生的认知并传输职业道德观,并推动产学研结合(图6)。

图5 建立服务社会的科研平台(图片来源:福州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官网)

图6 “互联网+”答辩现场(图片来源:福州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官网)

结语

本次课程思政视角下的教学改革围绕四位一体的教学育人理念,针对建筑设计专题课程的特点,挖掘思政映射融入点,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改革,让思政课程不再局限在课堂理论教学中,而是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发掘隐藏于建筑学学科培养中的价值目标和育人元素,并将之融入到建筑设计的教育实践中,打造有温度、有效度、有力度的建筑设计专题思政课堂,实现思政育德与专业育智的有机融合。

在实施方案过程中,立足建筑学科优势,充分结合产学研,挖掘本课程思政资源及内涵,拓展多元渠道的教学形式,搭建理论联系实践的桥梁,让课堂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及产学研共融的有效载体。在专业学习和实践中,找到支撑产学研的正确价值取向和哲学思想,引导学生在掌握技能的同时,树立健康积极的价值观、培养综合素养,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实现立德树人的最终目标。

猜你喜欢
建筑学建筑设计思政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小型商业建筑设计
配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高层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学的应用分析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建筑学中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分析
建筑学与建筑设计现状浅析
见山楼的建筑学意味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