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美学视域下羌族村寨振兴思考
——以北川县玉皇山村规划为例

2022-04-27 02:31沈晨阳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
建筑与文化 2022年4期
关键词:羌族农耕村寨

文/沈晨阳 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硕士研究生

李嘉华 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教 授

杨 瑜 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 讲 师

引言

受制于地理区位、环境、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民族村寨难以像平坝等地区的乡村一样发展大规模的第一产业,因此,多数民族村寨依托特有的自然资源,打造以乡村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来实现增收致富,但是这些村寨缺少对自身特色资源的规划研究,旅游吸引力不足,出现了乡村同质化、旅游短暂化的普遍现象[1]。实际上每个民族村寨都拥有独具特色的资源,这些资源并不在于山川景色,而是在其民族文化背景下的乡村美学,只有挖掘出独特的乡村美学,才能使民族村寨的旅游具有特色,最终实现民族村寨的振兴。

1 乡村美学

乡村美学是美学体系的一个分支,主要是研究乡村美以及人对乡村的审美和创造。乡村美具有与其他空间美的不同特质,与乡村生产、生活和自然环境相关,是城市所不具备的美感。乡村审美是人们理解和体验乡村的一种特殊形式,人们在乡村生活、农耕活动中,产生认识、理解、感知和评判[2]。乡村美的创造,是在保留乡村美学要素原始意向或意味的基础上,按照美学原理进行的整理与提升。

民族村寨具有特殊的乡村美学,与城市美和其他乡村大不一样。民族文化、自然资源、山村聚落、田园风光、农耕活动等要素构成了民族村寨的美感。民族村寨的美既可以在对自然山水观览中获得,更多的是在乡村生活体验中获得。民族村寨的美来源于村民生产生活的自发,需要艺术化的提炼整理。

民族村寨的乡村美具有不可复制性,对于远离村寨的市民,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将民族村寨的美学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民族村寨振兴的重要路径。玉皇山村是我国唯一一个羌族自治县中的一个村寨,利用乡村美学发展乡村旅游具有示范性。

2 北川县玉皇山村概况

2.1 基本概况

玉皇山村位于绵阳市北川县曲山镇,海拔800 ~1700 余米,地形以山地为主,面积约16 平方千米,南靠石椅村,西距曲山镇政府1.5公里,西北紧邻老北川地震遗址,距北川新县城27 公里,年平均气温15.6℃,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高。全村现有住户320 户,多以羌民为主,产业以茶叶、枇杷、高山蔬菜等农作物种植为主,有零星的民宿与农家乐,周边旅游资源丰富,具备发展特色旅游的潜力。

2.2 玉皇山村美学潜质

玉皇山村其实拥有难得的旅游资源,除了一般山地自然风光以外,还具备独特的民族乡村美学。

2.2.1 乡村空间美

玉皇山村的乡村空间美是通过山、谷、云、田、树等要素与人居生活空间组成的视域空间层次美,它较其他名山大川更具人居生活气息与全域观景特征。因整体海拔不高,从近景的茶田、建筑、树木,到远景山体的层次进深,空间上形成了近、中、远景的全域视觉美,呈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亲切感。但其不足之处在于乡村整体空间色彩单调,缺少季相变换,林木树种单一。

2.2.2 羌山农耕美

玉皇山村天然起伏的地形造就了参差错落的羌山田园美(图1)。田间的茶园、果园、菜园与农耕活动交相辉映,羌山绿茶、枇杷等林下种植模式,展现了种植空间搭配形式美;古羌茶的耕种、采摘、制作,展现了羌山田园的技艺美。但由于种植较为单一,田园色彩没有季相变化,农田片段性现象严重,边缘线缺少修理,秩序美感不足。

图1 羌山田园图(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2.2.3 羌式建筑美

玉皇山村民居建筑依山而建,呈现出大分散小聚集的聚落格局。现存传统的羌族建筑多建于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以石质堡坎、青瓦坡屋顶构成的穿斗式建筑为主(图2),少量石砌碉房,展现了低海拔地区羌族建筑的形态美、技艺美与文化美。但保护利用不够,现存较多的羌式建筑是近几年在政府引导下简单改造而成的,采用“穿衣戴帽”的手法,玉皇山村的传统建筑文化亟待挖掘、保护和利用。

图2 传统穿斗式建筑(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2.2.4 羌族文化美

(1)排水渠。根据现场勘查,排水渠基础主要位于强~中风化片麻岩,强风化片麻岩承载力特征值为180 kPa,中风化片麻岩承载力特征值为500 kPa。片麻岩可作为排水渠基础持力层。

羌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在玉皇山村仍然保持着较为传统的民族文化美。这种文化美通过羌茶种植农耕文化,羌历年、沙朗舞等为主的民俗文化,山野羌味、腊肉、野菜为主的饮食文化来展现。但目前玉皇山村的民族文化越来越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商业化、城市化、同质化的程度越来越严重,亟须研究、保护和传承,并使这些文化变成旅游资源,促进乡村振兴。

3 玉皇山村振兴规划

玉皇山村没有名山大川,也没有知名的农特产品,实现乡村振兴最好的路径就是利用其独特的乡村美学资源和地理优势打造成曲山镇旅游的旅居目的地。借用其周边已经小有名气的老北川地震遗址、地震纪念馆和石椅羌寨等既有资源,以乡村美学为品牌,通过科学规划,梳理完善村庄功能空间,深入挖掘提升乡村美学,与周边既有旅游点形成差异化功能,构建游客可品味、可体验、可留驻的旅居目的地,进一步提升北川全域化旅游品质,实现民族村寨的振兴。因此,玉皇山村要解决好功能布局、交通流线、停车等问题,特别是乡村美学梳理挖掘,使游客来得了、留得下、住得好、想多来。

3.1 完善功能布局

功能布局上,在村域外部以S302 路为旅游点串联线,将“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老北川地震遗址、石椅羌寨与玉皇山村串联起来,打造村域旅游外环。在玉皇山村内部由“一心、两轴、五区”构成羌寨乡村美学体验区,一心为村内最大聚居点构成的羌族文化中心体验区,“两轴”为贯穿全村的缆车观光轴和登山游览轴,五区为羌族文化中心体验区、羌茶文化体验区、山寨庄园旅居区、羌山游览区、一览羌山区(图3)。

图3 玉皇山村功能分区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缆车观光轴,从“羌族文化中心区”出发,建造空中直达最高点的“一览羌山区”的观光索道,在移动中一览众山,提升游客全域观景美感体验。

登山游览轴为游览步道,也从“羌族文化中心区”出发,沿山通往“一览羌山区”,让游客在旅居期间,沿此道登山步行,在漫步健身中体验羌山羌风之美。

羌族文化中心体验区,在村内最大聚居点中补充羌族文化设施,展现羌族文化与农耕文化,对现有民居进行文化提升和功能改造,完善游客接待、道路、公厕、垃圾收集点等基础设施,形成羌族生活体验空间、农耕文化大院和羌族文化博物馆三个功能组团。

羌茶文化体验区,以现状茶田为载体,展现羌茶栽种、采摘、炼制文化,依托现有茶田和民居,整理提升茶田形态、改造修建羌茶博物馆、完善制茶作坊,让游客在此可以读茶、采茶、制茶、品茶。

山寨庄园旅居区,此区主要为城市居民提供康养旅居,院落式建筑融入森林、田野,厌倦了城市喧嚣生活的人,可以短期旅居于此,种茶种菜,享受清新空气,放松精神。

一览羌山区,此区位于全村制高点,山顶修建标志性羌楼和观景台,步行登山或缆车抵达,可以一览众山小,将周围山寨风光全部纳入视域。

羌山游览区,以区域内自然山川、林地等为功能区,营造视觉通廊,利用民俗文化元素,修建景观节点,改善自然环境面貌,让游客漫步此区,感受羌寨的空间美与田园美。

3.2 整理行车与停车

玉皇山村现存车行道路体系较完善,在保留现状路径基础上,路面扩宽至6 米左右,并增加停车点配置。按照所处地段和服务对象设置停车点,景区停车场可分为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度假酒店停车场、道路服务区停车场、景点内停车场等[3]。每个区域组团内,针对不同车辆类型的停车方式和停车数量需求,合理设置停车场区位。在民宿内部院子内,可设立私家车停车点(图4)。

图4 玉皇山村交通与停车规划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3.3 打造乡村美学

玉皇山村最宝贵的资源是羌风羌味的乡村美学,但是它隐藏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要根据功能布局规划,在不同分区中科学确定相应的美学主题,从习以为常的田间地头、农作农具、生产劳作、山水树木、房屋建筑、院落空间、民俗活动中挖掘发现乡村美学要素和价值,提升艺术感染力和体验感,从“台后”走到“台前”,争取一区一味、一步一景,让游客在游、宿、食、作中获得在城市中无法获取的体验式乡村美感享受。

4 乡村美学开发

根据对玉皇山村美学潜质分析以及规划定位,着重通过重现农耕文化、改善乡村建筑、体验民俗文化来开发独特的乡村美学,在“真实与诗意”的建构法则中体现艺术美感[4]。

4.1 农耕文化

农耕文化是农民通过长期的农业劳动实践及其有关规律、方式和技术的总结[5]。田园作为农耕文化的物质空间,基于乡村美学理念对其加以改造,弘扬农耕文化。例如整理田园空间排序方式,依靠地形,构建线性布局,形成规模较大并带有一定持续空间形状的田园景观;改善田园色彩,采用添景、借景等构景手法,选取不同植物种类配比,利用植物季相特色,插入油菜、花海等不同季节种植要素,使田园色彩一年四季交相辉映,形成不同色彩与比例的田园风光;构建具有民族性的人工景观,塑造农耕景象雕塑,再现农耕技艺活动、添加田间步道,提升游客体验感等。

4.2 羌乡建筑

乡村建筑形态展现了村民的文化背景与认知结构[6]。通过改善玉皇山村民居建筑的空间功能、环境、形式等,开发羌族民居建筑美学。从实用角度,保证传统羌式建筑穿斗、石砌技艺与石材、原木等材料的原真性与完整性,整改新建混凝土建筑的功能与形式,运用艺术手段整合羌族文化符号,利用建筑结构、材料改造出不同功能尺度变化的空间,激发人们的行为活动,提升人们的视觉与触觉体验,展现羌族建筑生活居住美。从精神角度,通过对结构构件的民族化处理来塑造建筑形式中的秩序和韵律,利用形、线、色、块打造羌族主体民居、院墙、大门等建筑式样,创新农耕文化器械的展示形式,烘托羌族文化氛围,激发出人们对羌族建筑空间的溯源与联想,重构民族精神图腾与栖居之美。

4.3 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乡村文化的灵魂,保证玉皇山村民俗文化原真性的前提下,开发多类型的民俗文化主题活动,激发村内民俗美学。在民俗活动方面,传承原有的羌历年、祭山会、沙朗舞等活动,开发羌茶节、饮食节、打铁节等新式民族风情活动,展现非物质民俗之美;在空间场所中,依据各功能分区公共活动空间,接续、串联民俗活动体验,形成动静有别的活动场所,让游客更深入地体验传统民俗美;在时间秩序上,依据民俗时间节点,规划各功能分区民俗活动时间次序,还原民俗活动时空感与连接感,使村内各分区在一定周期内都富有活力。

结语

乡村美学是研究乡村美以及人对乡村的审美和创造的一个新的视域,位于绵阳北川曲山镇的玉皇山村,具有不同于其他乡村的乡村空间美、羌山农耕美、羌式建筑美和羌族文化美。在尊重现状聚落空间格局的基础上,以规划作牵引,完善游、品、宿、行等功能,更重要的是充分挖掘发现乡村美学要素和价值,提升艺术感染力,让游客取得体验式乡村美感享受,使村寨旅游得到大的转型提升,实现民族村寨的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羌族农耕村寨
羌族艺术的特征与当代价值
农耕初体验
农耕旧事十二韵
乡村旅游开发中利益相关者的演化博弈分析——以民族村寨旅游为例
立足农耕 特色强校
锅巴粥
羌族作家谷运龙散文简论
别让民族村寨毁于当代
阿坝州羌族民间舞蹈保护与传承自强研究
拾趣安吉,快乐“农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