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基于健康建筑的大型国际机场商业核心区规划设计

2022-04-27 02:31黄建焕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建筑与文化 2022年4期
关键词:航站楼核心区办公

文/黄建焕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1 机场商业核心区规划发展趋势

后疫情时代下基于“健康建筑”的发展方向:随着发展因素(交通条件、吞吐量、城市发展、产业基础)的演变,部分机场功能的需求会逐渐升级。机场已由过去的传统交通站点向被赋予多种功能的城市综合体演变。机场商业逐渐由旅客向市民辐射,预计未来国内机场商业经营向大众化转变的趋势将更加明显[1]。后疫情时期下,交通枢纽因其高大空间和超高人流密度等特点成为疫情防控的重点,商业设计更要充分考虑后疫情时代下的健康建筑维度,结合航站楼设施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功能特点,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虚拟商业与实体商业的结合。

“旅行健康化、商业休闲化”的业态组合正当其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消费需求和消费观念也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开始出现了新的变化。就机场而言,由于被赋予了航空运输所需的众多功能,其内部商业空间布局与大型商场超大面积的商业、全面的商业业态不同,更多则结合旅客流程布置“专业专卖店+餐饮+体验”等商业业态,将机场空间与旅客消费习惯和发展趋势有效匹配,进一步提升旅客的逗留时间和消费欲望;一些包含旅行健康的行业性休闲商业也随着疫情的发展和变化层出不穷,例如充分利用航站楼内高大空间和临近空侧的特点,为航空爱好者的旅客提供了可逗留的室外观景平台。

双循环背景下,核心区综合体模式渐渐成型:后疫情时代国际航班恢复非常缓慢,结合国家双循环经济应对策略,商业要考虑国内商业区的适当放大,国际商业区的灵活切换。陆侧核心区综合体(车库、酒店、交通中心等)在提供各类商业消费、体验项目、文化展示等服务以外,同时可以分流旅客在此进行值机、行李托运、安检、登机等,满足旅客便捷乘机、便捷换乘的需要,既提高了机场整体商业收益,又可使旅客流程分散减少防疫压力。

2 机场商业核心区开发设计策略

核心区交通及其他交通配套设施必须联动发展。应强化空港与高速铁路、地铁、高速公路等交通设施衔接,形成一体化的交通网络。有利于核心区商业设施与市中心核心功能、城市特定功能或产业区的基础设施联动。

2.1 空铁联运零距离、安检互认一体化激发商业需求

轨道交通尽量贴近航站楼才能吸引大量的旅客采用轨道交通进入机场,提高轨道交通换乘机场的客流量无疑是核心区开发潜在客流的最主要的保障。建设组合枢纽,把铁路引入机场,源自于铁路与航空的对接是最重要,也是最可靠的,且很大一部分乘坐高铁的旅客与航空旅客是“重叠”的,两者之间的旅客换乘必然是频繁的。“高端与高端对接、高速与高速对接”的理念,拓展了核心区陆侧开发的潜力范围。同时,如果再配套其他辅助设施,例如在各城市高铁站设置一个机场的城市航站设施,提供远程值机服务,机场未来的通过轨道交通陆侧换乘机场的人会更多,那么设在核心区陆侧开发的竞争力也会更强。例如:在虹桥枢纽建设中,对于高铁站与机场分开建设的模式下,预测旅客每日换乘量在3000 人次左右;在现有模式下,经过调查,虹桥枢纽(图1、图2)投入使用至今,两者之间实际的旅客换乘量已达到10000 人次,这个增量是由于换乘方便后更加节省时间,吸引了注重时间效率的商务人士。

图1 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实景

图2 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实景

结合民航推行按照“总体可控、循序渐进、责任清晰”的原则,在具备全封闭免安检换乘通道建设条件的综合客运枢纽,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相关部门认可民航旅客及其随身行李物品的安检结果,有利于空铁(轨)联运旅客换乘流程,进一步提升核心区陆侧开发的吸引力。

2.2 独立循环,多套循环、方便管控为商业提供交通保障

有些机场业主担心大量的核心区商业开发会产生大量交通车流,对机场的对外交通产生巨大的压力,因此对核心区的开发模式开发业态和道路交通存有疑虑。尤其是进入机场区域道路网结构和道路资源冗余有限的情况,担忧更甚。

核心区商业根据机场区位条件,分为两种:机场远离市区的情况下其主要服务周边和机场外围地区;机场处于城市区之内则可服务整个城市,成为城市副中心。第一种情况,车流进入核心区主要通过地面道路,与机场快速道路完全隔离,不影响进出机场的道路交通。周边地区的客流可以通过分布合理的地面路网很方便地进出核心区的商业。第二种情况,由于地处城市副中心,因此进出核心区商业的车辆很容易会挤占航站楼道路资源,这就要求核心区商业有独立的快速道路系统分支,尽早分流,避免对机场高速产生压力。两类快速道路体系能在楼前相互联系,可形成紧急情况下互为备份的道路系统。

2.3 慢行系统串联核心区开发体现健康建筑理念

核心区内考虑通过地上地下步行系统联通,通过慢行系统实现地块开发的有效串联,也为旅客的近距离低碳出行提供了新的选址。该步行系统要充分考虑行进路径中场景的丰富性,即充分利用室外条件,打造健康适宜的旅客步行系统。

2.4 数字化开发模式提升核心区商业开发能级

2.4.1 数字化开发促进实体商业空间消解,减少商业对空间的依赖

数字经济为旅客提供点对点服务的可能,避免传统商业模式需要人商户-客户-物流必须集中的缺点,可实现空间-时间二元化。例如:本地旅客出发前送衣干洗回程后顺便取衣、市内交通高峰时刻到达旅客在航站区就餐后回城、线上采购的线下提取。在核心区商业综合体内开发多样化的商业服务业态,提供高性价比的服务,将有效吸引机场往来人群及空港城常住人群进行消费。

2.4.2 数字化开发促进商业体验、文化展示功能升级,提升商业价值

机场作为城市窗口,既有体现地域历史文化的义务,也应通过满足旅客的文化需求提升商业价值,搭建商业和文化的平台,以促进机场文化价值的可持续提升。商业展示和体验的数字化通过数字化文化景观、文化艺术展示、文化体验空间、文化商品开发等形式,充分发挥其橱窗作用,将其作为一个展示的平台,形成后疫情时代机场特色的文化产业开发模式。

2.5 基于健康建筑理念引领核心区商业开发业态

2.5.1“分散化、一体化”核心区酒店

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人们更加重视健康出行,安全出行。酒店规模在国际机场核心区的高级酒店客房规模以200 ~500 间为主,精品酒店开发250 ~500 间之间,酒店布局采用规模适中、距离分散,尽量在保证旅客可达性基础上提升酒店适应疫情变化的灵活性和弹性。

核心区酒店应尽可能考虑与楼内旅客流程的整合,核心区酒店可为旅客提供自助值机、自助行李托运、安检功能,将极大地提升酒店的服务品质,同时也可减轻航站楼的功能压力(图3)。住宿旅客可不需经过办票大厅直接登机,尽可能减少前端流程的交叉性,减少主楼设施的集聚性。

图3 上海虹桥机场北酒店方案:与航站楼主楼出发层直连,预留旅客安检通道及空侧连廊

核心区酒店除了利用航站楼车道边道路资源以外,还应设置独立的进出机场道路系统,避免机场高峰时段影响宾馆客人进出。核心区酒店尽量将面积资源用于客房和旅客公共区等盈利收益性功能使用,尽量将后勤、服务、核心区酒店根据住宿需求提供多种房型,如飞行房、家庭房、套房等类型,提供多种品牌经营的可能性。

2.5.2“单元化、模块化、移动化”核心区办公

利用与航站楼直接连接的区位优势,打造规模化办公区,吸引航空企业和相关上下游企业以及周边行业企业进驻是机场商业开发的重要手段。例如香港机场办公项目打造为自用写字楼以及针对航空贸易类企业的世贸中心,为本地及国际企业提供长租及短租办公空间。灵活的服务式办公能有效解决围绕空港枢纽发展业务的企业办公需求。

机场办公充分结合航空直接相关、出差频率较大的办公特点,结合后疫情时代健康建筑对空间、通风和采光的要求,核心区办公模块化采用单元式、模块化的开发策略,办公空间可分可合,可做有效分割。尽可能利用室外开敞空间,增加空间的环境化物理分隔,而非内部隔断来实现办公空间的健康化管理和运营。如深圳T3 航站楼前GTC 上部办公楼就是由若干栋单层面积1000 ~1500 平方米的办公单元组合而成。这种模块化设计使办公环境在自然采光和通风效果方面获得大幅度提升。

核心区容纳一定规模的移动式众创办公——WEWORK,并配套健身房、休闲室、洗浴室、茶息间。提升办公环境,增强初创人员归属感,增强对特殊客群吸引力。

2.5.3 核心区商业充分利用自然通风、自然采光营造健康商业环境

核心区商业综合包括楼内空侧核心和楼前陆侧商业,这一块往往是商业人流最为聚焦的场所,商业区通常位于公共空间,公共空间的通风成为必须关注的问题。通过顶天窗、侧天窗引入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打造可呼吸的建筑,可考虑通过双层玻璃幕墙、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等系列措施提升室内微环境体验。此外还可以结合基于环境心理学、环境行为学等心理理论,通过适宜的空间尺度和光照设计,缓解旅客烦躁和压力。

2.5.4 商业布局充分结合旅客心理特点营造健康体验环境

旅客在办票、安检、寻找登机口过程中存在一定心理压力,商业布局应充分缓解旅客在这几个关键流程上的压力,通过核心区的商业动线需结合旅客流程。楼内的出入口交通、平层交通和垂直交通设计,应以航空旅客步行距离最短、流程办理最便捷为基础,借用城市综合体的动线设计方案,既不影响旅客进出港的主流程,又为消费人群提供便捷贯通的商业动线。尽可能缩短旅客流程时间,提高在商业区的时间和商业可达性,同时也达到舒缓旅客心理压力的作用[2]。

核心区商业综合体通过建筑扩展楼内商业展示面、退台设置、空间利用,提升航站楼人文艺术价值,营造楼内舒适的消费氛围,达到引导顾客消费需求、提升顾客消费体验的效果。用中庭挑空方式形成室内街区环境、提供休憩平台和昭示效果(图4、图5),贯通空间也便于旅客观察自身所在航站楼的位置,避免旅客对航站楼空间难以识别导致迷茫而产生心理压力。

图4 南京禄口机场旅客过夜用房,与航站楼出发层通过连廊相连

图5 上海虹桥机场楼内商业实景

利用多种垂直、交叉交通进行各层之间的消费引流(图6、图7):可借鉴综合体设置单层、跨双层、直达最高层等多种类型扶梯,利用特别的建筑造型引流人群,去除传统的逐层上下和同层环绕前行的模式,使消费人群更便捷地通达各处,营造商业氛围,提升消费体验。

图6 航站楼商业规划实景

图7 航站楼商业规划效果图

结语

当疫情防控成为常态,我们必须以健康建筑的眼光重新审视枢纽商业设计。根据不同业态在核心区一体化规划,对其规模和区位统筹安排规划设计,为未来核心区商业的发展预留发展弹性,充分考虑后疫情时期健康建筑发展方向,为枢纽运营带来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

图片来源:

全文图片均来源于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航站楼核心区办公
作者更正
AKTION MENSCH总部办公空间
Sharecuse共享办公空间
X-workingspace办公空间
航站楼
某地经济开发区核心区公路改造新理念的应用
某地经济开发区核心区公路改造新理念的应用
一带一路建设中对外文化交流机制研究
松萝山茶园现状及发展建议
广场办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