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方案创作中的中国特色

2022-04-27 02:30上海初集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主创建筑师
建筑与文化 2022年4期
关键词:木构景观特色

文/宋 臻 上海初集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主创建筑师

引言

根据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总体要求,聚焦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按照“中西合璧、以中为主、古今交融”的建筑风貌要求,创造历史、追求艺术,通过公开设计竞赛的方式,广泛调动国内外专业设计力量,鼓励公众参与,凝聚各方智慧,力争选拔出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优秀建筑设计作品,塑造新区中华风范、淀泊风光、创新风尚的城市风貌和融于自然、端正大气的整体景观特色。纵观中国建筑的发展,从古代的木构建筑,到留洋回国的第一代中国建筑师打开了国际视角,中西方建筑的对话渐渐增多[1]。在当代中国环境下,“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中国特色”成了国内建筑设计界群体思考的命题。由此出发,作者就竞赛方案创作中对该命题有了以下的一些基本思考。

1 城市视角

1.1 模块的城市肌理

中国特色的建筑离不开中国的传统建筑,很长一段历史时间内,一些观点甚至将这两者等同起来,或者将蕴含有中国传统建筑语汇的建筑才算作有中国特色。这样的绑定从一定程度上促使我们重新思考中国建筑的特色除了其特有的木构体系与传统样式外还蕴含了哪些具有深层内涵的特性?从城市的尺度审视,中国的古代城市是由无数模块化的单体建筑生长拼合而成的,这意味着中国的古代建筑秉承了某种参数化的设计逻辑,将不同形制、不同功能的建筑群落通过同一套严密的构成逻辑从单元扩展到整个城池。因此,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出发,我们在追求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聚落(图1)时,这一模块化的思维是宏观层面继承中国群体建筑规划思维的重要一环。

图1 科技园鸟瞰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1.2 含蓄的城市界面

中国的古代城市建筑与墙的文化紧密相连,上到城池宫殿,下到阡陌民巷,皆呈现出与外界相对隔离的形态,相对封闭的物理边界将内部的空间呈现得更为神秘和朦胧,这样视觉的隔离却相反在意识联想上给予人们对内外空间沟通的更大遐想。其既不是边界限定的完全释放,也不是空间流动的完全封闭,正因为这一模糊的有效沟通,进一步增加了中式空间的美学价值,使得中国特色的外部边界无声胜有声。在雄安竞赛的设计操作中,看似对边界的占有具有较高的当量,但通过底部通透、景观叠合等方式,对城市硬质边界的消融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朦胧美学的角度看,中国特色的建筑边界处理手法具有比中式元素更广义的范畴,也与当代实践更具融合性。

2 界面

2.1 朦胧的界面质感

空间的边界从城市到群落再到单体最终延伸至室内,边界的属性也在不同尺度的转换间不断交替。由于中国古代木构体系建筑的特性,空间边界和空间划分的物理隔断是独立于结构体系而存在的,这也给予了中国古代建筑在空间划分材料上非常灵活的策略。不同质感和硬度的材料在围护结构上的应用给建筑的形象带来了多种多样的感官体验,都为空间之间的沟通与对话带来了多层次的可能和便捷。因此,中国特色的建筑界面不仅停留在城市尺度的街坊之间,更体现在建筑群落内部单体之间以及单体建筑的内外空间之中。这一连贯的起承转合空间划分系统在当代建筑的设计创作中可以起到更为灵活的空间效果,也在功能的适用性上符合现代建筑的使用。科创叠园方案①在立面设计时采用的聚碳酸酯板百叶,提供了漫反射的立面效果(图2),在体现外立面虚实变化的同时也创造了一个清新明快的室内环境,由内而外为科研人员创造了一个舒适宜人的工作环境。

图2 科技园景观公园(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2.2 留白的立面构成

中国特色在视觉化的艺术作品,例如中国书法及山水画中有着不同西方的留白特色,这一手法在创作中给予了阅读作品者开放式的联想空间和多样的特定理解。衍生到建筑设计的创作中,虚实相生一直是中国特定哲学文化下艺术定义的理想境界。无论是界面或是形体,留空的考虑一旦被加入到实体构成的体系内,结果的多样性和层次感则会进一步地受到激发,从而形成此处无声胜有声的空间张力。在雄安竞赛的两个获奖方案中,我们特别注意对中国传统艺术创作中这一手法的嫁接与转译,力求以虚的手段来定义实的形体语言。通过一定程度开合有致、收放有序的形体节奏,将空间结构中希望突出的主体部分进一步强化,从而形成整体平衡、高低婉转的形体合力。

3 生态

3.1 景中有屋,屋中有景

“天人合一、情景交融”是中国古人在艺术作品和人居生活中追求的永恒境界,中国的山水人居理念也是对自然与人类建设紧密结合的一种创造性智慧。因此,在当代建筑设计的创作中,如何最大限度地与周边及场地的景观融合且能利用造型及空间创造新的景观场所则是符合中国特色的一种设计思路和设计哲学。从规划和平面的布局角度来看,中国古代围合式的庭院是组织景观系统的核心角色,其自身的套叠和关联则从空间联通上形成了流动性的景观渗透体系。在竖向的叠加后,景观从以往的地面延续至高区,且不局限于屋面和露台等室外部分,而是作为空间组织的逻辑主线蔓延至室内区域,这是中国特色在人景对话上生命力的延续。科创叠园方案在底部设置实验功能,在中央形成绿化公园。方案顶部错动布置科研办公体量,并在面向景观处设置景观边庭(图3),使得在高区形成景观的立体攀升。中央公园横跨道路之上,整合了四个地块的景观资源,形成中央整体的绿地空间,也使得园区人车分流,进一步完成了立体景观的塑造。

图3 科技园人视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3.2 营造适宜的微气候

在融合景观的过程中,自然对人造的建筑空间进行了优化,这一优化不仅体现在人的视觉感官上,更重要的是从物理性的微气候环境中,修正了建造带来的自然侵占和生态破坏,并从热量分布和气流路径上对室内外空间的热舒适参数有了积极的干扰。在当下及未来的创作中,中国特色的生态设计更多地应该体现古代中国建筑在改善建筑内部热舒适度上的成功之处,在被动式节能方面,将遮阳的良好利用和负空间对气流的引导及吹拔效应应用到当代的建筑空间中。同时利用灵活的室内分隔和布置,进一步减少气流在内部的缓滞,形成积极流畅的风场作用。在形体交错中,应当注意形成气流的上下贯通效应,并结合季节进行气流路径的开闭,从而达到循环立体的自然通风系统,减少外部能源的供给。

4 结构

4.1 轻盈的结构体量

中国特色的结构特性与传统木构建筑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而现代建筑的框架体系与中国古代的木构体系又有异曲同工的技术法则。其标准化的构件非常利于批量化制造和快速拼接建造,这也与当代制造业的快速工业化建造和预制化装配有着很高的契合性。中国古代的木构建筑主要解决的是屋顶承托的技术难点,如何解决跨度更大的木构屋顶并达到深远的屋檐造型,以满足屋面排水和建筑遮阳等技术问题,以及完成建筑在社会等级上的意象需求是木结构体系始终追求的境界。当代建筑在实践操作时,在结构的框架体系优化上利用技术的发展,营造更为轻盈、有效的空间效果也是对中国特色的结构特性的积极传承。

4.2 结构的韵律美

由于木构体系是标准化构件,因此在结构体系的搭建中,呈现出显著的单元化和韵律感。如果将非标准化形体进行数控分隔而形成非标准化结构构件建构的建筑空间,及时在材料运用和室内设计上营造具有中式内涵的元素,从建筑结构一体化的角度考虑,是很难完全地将其归类于中国特色的建筑的,毕竟元素和语汇只是表征上的逻辑,而将建筑看作具有生命力的作品,若缺失了具有中国特色结构与空间的相辅相成,则逻辑上就变成了西方建筑骨架披上的一层中式外衣。漂浮力量方案②回应了中国特色的结构属性,从我国古代木构建筑的出檐深远得到启发,在结构设计方面,上部建筑采用桁架,体现建筑漂浮于景观之上(图4),塑造一个现代、大气的空间结构造型。

图4 消防站人视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结语

在当代中国快速发展这一本土大环境下,中国特色通常被以一种极为明确的姿态,刻板地表达成西方世界所熟知的传统中国建筑元素,试图努力营造明确的对立,以期快速地建立一个独特的系统。这种做法常常忽略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些本质性内涵,而过多地强调了元素和符号化的特性,这并不利于我们真正地发掘中国古代建筑所蕴含的内核智慧,从而创造性地应用在当代建筑设计中[2]。在现代语境下的中国特色,绝不单单是建筑材料、建筑样式的复刻,而更应该是在设计过程中结合中国传统建筑在聚落模式、空间构形、结构逻辑和节能理念上的综合应用和表达。

注释:

①“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特色的雄安建筑设计竞赛”高等院校与科研类公众组入围奖。

②“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特色的雄安建筑设计竞赛”市政配套类公众组入围奖。

猜你喜欢
木构景观特色
景观别墅
山西发现一口2000余年前的大型木构水井
特色种植促增收
火山塑造景观
木构的味道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山西蒙元仿木构墓葬文化特征研究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秦汉时期世界最大木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