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传统建筑外部空间无障碍改造设计

2022-04-27 02:31卜玮林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
建筑与文化 2022年4期
关键词:坡道风貌轮椅

文/卜玮林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硕士研究生

林旭文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硕士生导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高级工程师

引言

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2012)规定开放参观的历史名园、开放参观的古建博物馆、使用中的庙宇、开放参观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纪念性建筑、开放的复建古建筑都应设置无障碍游览路线,国家在《“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也提出了加强和完善景区无障碍设施的要求。我国约有8500 万残疾人,约占总人口比例的6.21%,减少对残疾人的差别对待,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是景区应实现的目标。传统建筑景区的台阶、高差、门槛对轮椅使用者、婴儿车都十分不友好,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对于中国传统建筑的无障碍改造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而外部空间作为传统建筑直接的形象展示,不合理的无障碍设施会影响传统建筑的风貌。因此,对于传统建筑的无障碍改造还需要在不断研究和实践中寻找更合理的解决方法。

1 中国传统建筑现存情况与无障碍改造情况

传统建筑大多为历史文物建筑,也包括部分现代建成的传统形式建筑,由于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现存庞大数量的传统建筑,国家文物局也鼓励历史建筑的对外开放,作为科研展陈、游赏纪念等功能。截至2019 年国家文物局公布的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划定范围内的历史建筑共5058 处,类型包括古遗址、古建筑、古墓葬、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石窟寺及石刻等,其中古建筑和历史纪念建筑物类型包括宫殿、坛庙、寺观、佛塔、园林、衙署、王府、民居等,共2162 处,占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数的43%。

北京在2008 年残奥会的推动下加快了城市无障碍的建设,大型传统建筑如故宫、长城、颐和园、天坛、北海公园等都完成了无障碍改造,是无障碍改造建设最全面的城市。其他城市的传统建筑如曲阜三孔、华清池等也进行了无障碍改造,但由于传统建筑的改造困难,未改造的传统建筑仍占大多数(表1)。

表1 部分已改造的中国传统历史建筑无障碍设施要素(表格来源:作者自绘)

2 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

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国历史文化艺术的一部分,尽管受民族文化、自然条件、气候等方面的影响,各个地区的传统建筑略有差异,但在布局、结构、材料、装饰等都有共同的特点。中国传统宫殿、坛庙、陵墓、佛塔等建筑在布局上均衡、中轴对称,在平面上用轴线串联各个空间,立面上对称端庄,构图严谨。由于传统建筑建造时并未考虑无障碍的需求,现有的规范也没有针对传统建筑无障碍改造的适应性措施,导致存在不少加建的无障碍设施造成了风貌破坏。传统建筑的规模、体量、装饰、台基、门槛等等都体现着权力和等级,在很多古建筑中台阶占有较大比例;传统园林布局自由,顺应自然,因地制宜,存在较多的高差,给无障碍改造带来困难。

传统建筑的结构主要以木构架为主,造型优美,规律严整,建筑立面材质采用木材或砖,门窗、立面、屋顶、扶手重视丰富多彩的漆画、雕刻等立面装饰。建筑色彩上绚丽和淡雅结合,因地域而异但各具特色,北方传统建筑采用鲜明的色彩居多,南方传统建筑色彩淡雅,在加设装置时应考虑与建筑色彩的协调。

3 中国传统建筑外部空间无障碍改造原则

中国传统建筑由于其多台阶、高门槛等特点,且大部分中国传统建筑未设置无障碍设施或设施不规范,给残障人士的使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在对中国传统建筑外部空间进行无障碍改造设计之前,应先进行现场调查,权衡改造的利弊和各特征元素的重要性,同时根据建筑类型和自身功能需求,在确需改造的情况下,应满足风貌保护、可逆改造、环境协调、方便可达四个原则,同时加建的无障碍设施应满足无障设计规范的设计要求。

3.1 风貌保护

外部空间加设的无障碍设施最能直接影响建筑风貌,无障碍设施建设与改造不应影响传统建筑结构、景观与环境,增加的新元素如坡道、扶手、升降平台等不应在视觉上占主导。中国传统建筑大多分主次立面,为减少对主要空间界面的改动,可考虑在建筑非主立面设置无障碍出入口。

3.2 可逆改造

减少无障碍设施永久固化在传统建筑上的情况,如无障碍设施会破坏传统建筑本体或建筑风貌,无障碍设施可设置为可拆卸的临时设施。

3.3 环境协调

中国传统建筑对称严谨、装饰绚丽,应合理选择无障碍设施的材质、色彩、形式,无障碍设施与传统建筑的建筑样式、周边的环境景观应相协调,与整个历史环境融为一体。若无障碍设施与原有建筑风格不融合则会显得突兀,对建筑的传统美感造成一种现代化破坏。

3.4 安全便捷

无障碍改造应考虑使用的便捷性,需考虑使用者到达每个设施的可达性,设置完整的无障碍参观环线,同时应为使用者选择最便捷的流线。此外,加建的无障碍设施还应符合安全性原则。

4 中国传统建筑外部空间无障碍改造要素及策略

中国传统建筑外部空间改造范围应包括景区入口、游步道、广场、院落、建筑出入口,无障碍改造的主要任务是消解高差和门槛,设置无障碍游览流线,该流线可不包含全部历史建筑,也应避开具有安全隐患的景点。传统建筑外部空间主要改造要素包括坡道、升降平台、门、标识和导览系统、游客设施,设施在放置时应主要考虑“藏”和“可逆”。

4.1 坡道

加设坡道是传统建筑改造的重要部分,是解决高差直接有效的方式。在传统建筑外部空间的游览路线上,任何具有高差的地方都应设置斜坡。传统建筑的台基较高,高差较大,坡道所占空间较大,不合理的设置会较大地影响建筑风貌。加设坡道分为新建坡道和设临时坡道两种形式。

4.1.1 新建坡道

可选择在建筑的次要界面设置坡道以减少对建筑主立面风貌的影响,根据空间大小可将坡道设置成直线型、直角型和折返型。若需在正立面新建坡道时,则需结合建筑形式设计,例如传统建筑讲究对称均衡,可采用两边设对称坡道的形式或将坡道设置在中轴线上以维持建筑的对称性;当台阶作为主要形象面时,坡道可设置在非视觉主导的位置,如主要空间界面的边缘位置;游步道上的坡道设置可结合铺地和绿化景观,将坡道设置成特殊的观赏路径。如图1 灵隐寺坡道结合绿化和地形折形向上,同时两边护栏采用风格与建筑一致的石护栏,形成一条具有景观价值的无障碍坡道。

图1 灵隐寺无障碍坡道(图片来源:灵隐寺官网)

4.1.2 临时坡道

若场地条件有限或新建坡道对建筑风貌有较大影响,可考虑可逆的临时坡道形式,结合原有台阶或斜坡设置轮椅轨道。临时坡道占用面积较小且可拆卸,可减少对台阶界面的破坏。尽管结合台阶设置的坡道或轨道坡度较大,残障人士需要在他人帮助下使用,但在无法加设其他设施的情况下仍是一个较好的解决高差的方案(表2)。

表2 临时坡道形式与放置方式(表格来源:作者自绘)

(1)轮椅斜坡:轮椅斜坡一般用于坡道较短或坡度较缓的情况,且坡道应采用平整防滑的材质,如故宫各主要建筑的临时斜坡坡度约为9°[1],且铺有防滑垫。轮椅斜坡宽度应满足无障碍设计规范,不小于1200mm。

(2)轮椅轨道:轮椅轨道的间距、反坎高度需适应各种尺寸的轮椅。轮椅宽度一般为570 ~650mm 两条轨道外侧距离应大于650mm。大轮直径为510 ~660mm,手轮圈直径比大轮小50mm,由此反坎高度应小于50mm,以免卡轮。参考自行车推车道供人行走的踏步宽不小于500mm[2],由于受限于轮椅宽度,可在满足人行走的情况下缩小宽度。根据已有测量结果,祈年殿两斜坡间距为0.38m,每条斜坡宽度为0.11m[1]。轮椅轨道表面应采用防滑材质(图1)。

4.1.3 坡道扶手

高差较大的坡道应加设扶手,其材质、色彩、形式宜与原有建筑扶手统一、与建筑风格一致、与原有构件连贯,如图2 南京佛顶寺法堂采用与原建筑形式一致的木质扶手,保证扶手构件的连贯性。若原有装饰性扶手不便于抓握,可通过结合原有扶手加设无障碍扶手的方式,同时扶手的材质、色彩、样式宜与建筑风格统一,扶手材质可选用防滑、热惰性好的铝合金龙骨外套合成树脂、实木等。

图2 南京佛顶寺法堂(图片来源:佛顶寺官网)

4.1.4 坡道面层

传统建筑外部空间中坡道面层材质应与地面材质保持连贯。坡道面层材料应采用坚实、平整防滑的材料,在色彩材质与建筑风貌相协调的情况下可采用具有良好的减震能力的橡胶地面,耐磨耐压、耐久保色的混凝土板与建筑古典风格统一的木板、砖块、石材等,坡道过陡或光滑材质的坡道应加设防滑条,防滑条可采用金刚砂或橡胶材质。

4.2 升降装置

若受场地限制无法加设坡道,可采用无障碍升降装置的形式解决高差。升降装置的形式包括垂直升降平台和结合台阶扶手的斜向升降平台、人工活动装置(轮椅爬升器)、无障碍电梯四种类型。升降装置的优势在于节省占地,不使用时对建筑风貌影响较小,适用于旧建筑改造。但其存在一些缺点,如升降平台由于其每次仅限一人使用,在客流量较大的传统建筑中输送量有限;存在使用步骤较麻烦、无法自己单独操作、电子设备维护成本较大、受天气影响等问题,一般用于因空间不足或风貌影响等无法采用坡道的传统建筑改造。

4.2.1 垂直升降平台

垂直升降平台可用于解决3m 内的高差,可采用隐藏式的方法,如缩入地面、墙面的方式,同时表面采用相应的铺装形式、色彩与建筑色彩一致。垂直升降平台可在较小的空间使用,结合墙体、绿化、装饰进行遮挡,隐藏性较好,可减少对主体建筑的干扰。同时应注意垂直升降平台的安全性,包括平台与地面过渡的平整连贯、加设护栏和基坑防误入的安全措施等。

4.2.2 斜向升降平台

斜向升降平台可结合原有扶手或加设的无障碍扶手设置,在不使用的情况下收藏在栏杆端部,不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且较为可逆易拆除,但在视觉上较明显,应配合台阶扶手、基座的形式进行设计,利用建筑边角或凹陷的隐蔽空间设置升降平台。斜向升降平台应与墙体或栏杆贴合,靠边设置,减少对台阶的影响,保证台阶界面的完整性。

4.2.3 可预约活动装置

若建筑空间界面保护规定严格,无法进行改造,可采用可预约的无障碍服务,服务人员采用轮椅爬升器等可移动无障碍设备为肢体障碍者提供服务。可预约活动装置需进行严格管理,在不使用时存放在隐蔽位置,减少对建筑风貌的影响。

4.2.4 无障碍电梯

若高差、客流量较大,可采用设置无障碍电梯的方式。电梯优先设置在室内,可利用建筑的基座作为出入口,较好地隐藏在建筑内部,但不应破坏建筑的原有结构。若外部空间高差较大确需设置电梯,可采用通透的材质或与主体建筑一致的材质,减少其视觉干扰,同时通向电梯的流线应确保满足无障碍要求(表3)。

表3 传统建筑升降平台或电梯设置方式(表格来源:作者自绘)

4.3 门

4.3.1 门扇

门是传统建筑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建筑门的用材最为考究,装饰繁复,有较好的观赏性,通常不宜替换和拓宽。传统宫殿、坛庙类建筑门扇用料厚重,不便于开启,可加设自动开门装置,使其保持开启的状态或辅助开门,减少推门的压力,可结合按钮或红外线控制。如门扇亦破损丢失,因管理确需加设门,可根据建筑风格选择自动门、平开门、推拉门等无障碍门,且色彩材质、风格应与建筑协调。

4.3.2 门槛

传统建筑普遍具有高门槛的特点,门槛既是室内外的分隔,门槛的高低也是权力的象征,具有保暖、保护木门的作用和聚财驱邪等象征意义,是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若不影响风貌且符合文物保护要求可取消门槛或替换为无障碍门槛;当门槛高度大于150mm,且因保护条例不能拆除的情况下,可在无障碍改造时加设可拆卸坡道或在门槛两侧加设圆角。除门槛外,其他具有高差的地方也应设置斜坡。斜坡材质应选择防滑材质例如加设金属防滑条、带凸起花纹的铝板、条状木板、橡胶地面。为与建筑的古典风格相协调,现有的门槛斜坡采用木材居多,也可采用金属构件固定的编织材料,与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相融合(表4)。

表4 传统建筑门槛斜坡部分材质(表格来源:作者自绘)

4.4 标识和导览系统

标识和导览系统的意义在于简洁、快捷、准确地为游客提供信息。在开放的中国传统建筑外部空间中,标识和导览系统包括无障碍标识、方向指示、建筑解说板、玻璃门上的防撞标识、语音导览系统、感应回路系统等。标识的文字、图标样式,应简单、清晰、大气,便于导向,且临近设施进行设置,既醒目易被看到,又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它应以可逆的方式放置或固定在适当的位置,避免对传统建筑造成影响。标识可以被设计成保持建筑或遗址的历史特征,以补充整体美学,例如引入建筑特色的装饰元素和采用与建筑一致的材质。标识的高度应满足轮椅使用者的需求,同时应为视听障碍者设置特殊标识和信息补充。

4.4.1 视障特殊标识

标识应为视觉障碍者设置盲文、智能语音播报等。标识指引和地图可采用铜板或石板刻画为立体突出形式,同时满足普通人和视障人士的需求,铜板和石板的色彩材质也与传统建筑风格能较好融合。在人流量较大的景区,盲文标识存在一定的低效性,应配合设置语音导览器或语音播报系统。

4.4.2 听障导览系统

在各个景点前设置解说板可帮助听障人士了解传统建筑;各服务区包括游客服务站、售票、接待等应为听觉障碍者提供感应回路系统,辅助听障人士的交流与信息接收,同时可提供手语向导。

4.5 游客设施

游客设施包括入口闸机、无障碍卫生间、接待处、售票、饮水、公共电话、座椅、自动售卖机等设施。通向此类设施的通道应满足无障碍的设计要求;在开放的传统建筑景区入口的检票口、安检口常设三辊旋转闸机以控制人数,但轮椅、婴儿推车及大件行李等无法通过三辊闸、翼闸,应在旋转闸机旁加设无障碍闸机通道,闸机宽度应不小于900mm,满足轮椅的正常通行,闸机设备的色彩宜与整体环境协调。接待、售票等设施应为轮椅使用者提供低位服务窗口,电话、饮水、自动售卖机等应设置低位服务设施;座椅等新建设施的加入应设置在非视觉主导处。新建游客设施可引用建筑的装饰元素、色彩和材质等,与整体建筑环境相协调,如图3 颐和园低位电话引入传统建筑屋顶的装饰元素,使其与传统建筑园区整体风貌统一。

图3 颐和园设低位电话(图片来源:参考文献[9])

5 中国传统建筑外部空间无障碍改造场景示例

根据上述无障碍改造的设计策略分析,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对中国传统建筑院落的外部空间进行无障碍改造设计,证明改造的可行性,为其他传统建筑的无障碍改造提供参考(表5)。

表5 无障碍改造场景示例(表格来源:作者自绘)

结语

在对中国传统建筑外部空间进行无障碍改造时,应以不破坏传统建筑为原则,最大可能地保留历史风貌,尤其保护轴线上和建筑主立面的风貌。根据建筑自身和场地条件,让新建的无障碍设施成为传统建筑的美学补充。同时应考虑使用者的实际需求,为残障人群设置便捷的到达方式和完整的游览流线,使中国传统建筑成为全民可用的建筑。

猜你喜欢
坡道风貌轮椅
AMT坡道起步辅助控制策略
平朔东露天矿工作帮移动坡道优化研究
城市风貌规划的实践及探索-以长沙市为例
包裹的一切
轮椅上的爱
轮椅上的梦
火星车转移坡道柔顺性优化设计及动力学分析
轮椅上的姑娘(外三首)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库车城市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