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成长型思维,打破原有“天花板”

2022-04-28 03:48李香玉
教育家 2022年16期
关键词:成长型天花板情绪

李香玉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在其著作《终身成长》中,首次提出了“成长型思维”的概念,它是与“固定型思维”相对应的一种心智模式,被公认为近几十年里最有影响的心理学研究之一。本刊记者采访了在小学、中学和大学任教的专职心理教师,探讨这一心智模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学业的影响,以及如何借助这一研究,助力青少年打破原有“天花板”,遇见更好的自己。

两种思维,一个向左一个向右

“成长型思维”究竟会对当下青少年的成长和未来发展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辽宁省丹东市第四中学的专职心理教师黄薇薇表示,思维、情绪、行为三者关系紧密相连且互为因果,认知心理学认为,思维方式对于情感和行为具有主导性作用,因此,具备“成长型思维”对于青少年来说,当下可能体现在积极乐观的情绪和态度上,未来则是其迈向人格完善、事业成功和生活幸福的前提和基础。她进一步阐释道:“在日常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那些拥有成长型思维的学生往往情绪更为稳定,心态乐观积极。他们更能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从而充满信心。在学习、人际交往或其他方面,遇到挫折和失败的时候,他们通常会把这些困难当成一种挑战或学习的机会,关注的是通过这次挑战和学习,自己学會了什么、掌握了什么,而不是对自己已有水平的证明。因此,他们更容易发现机会,从而得到锻炼提升,增强信心,进入良性循环。而固定型思维的孩子倾向于用固化不变的眼光来看待自己,比如考试是为证明自己水平的高低,人缘好坏证明自己交往能力和性格的好坏。因此,为了防御无力感和挫折感,他们可能会停留在‘我只是不愿意去努力,只要我努力了,我就一定会成功’的想象里,从而回避挑战。这种回避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其脆弱的自尊,但另一方面也必将阻碍他们的成长。”

广东省深圳市罗湖教科院附属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肖舒娅认为,初中一年级是最能够体现成长型思维与固定型思维差别的一个分水岭,“小学阶段更多是侧重综合素质的培养。而初中生要面临中考,学习难度加大、竞争压力增强,学习科目也骤增,如果还沿用小学阶段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节奏,是难以应对初中学习的。这时往往会出现两种情况,一些孩子会对自己的学习策略进行调整,并且花更多时间更努力地去学习,而有些孩子会选择放弃。”

常听到一些家长说:“我家孩子很聪明,但就是不好好学。”这背后是怎样的逻辑,与成长型思维有什么样的联系?肖舒娅对此进行了剖析,其实这是一种很典型的固定型思维,这样的孩子会非常在意来自父母或者外界的评价。当家长这样评价自己的时候,他会想:既然你认为我是聪明的,如果我无法应对学习这项挑战,就会失去你的评价。所以为了保护自己“聪明”的标签,他会选择干脆不去挑战。而具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他们往往不认为自己很聪明,觉得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要获得相应的成功,就需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付出更多努力。

警惕“假性成长型思维”

卡罗尔·德韦克鼓励家长和教师表扬孩子们学习的“过程”,比如努力、策略、专注、坚持等,并把这些因素关联到孩子日常的表现和学习过程中去,这样能有效激发孩子产生成长型思维,反过来推动孩子的学习。但观察不少家长和教师的做法,卡罗尔·德韦克发现,他们错把“激发孩子的成长型思维”等同于“表扬孩子的努力付出”,这样就容易走入一个误区——哪怕一个孩子,苦苦学习了很长一段时间却没有什么成效,家长和老师依然会去肯定他,甚至表扬他。她把这种误解,称为“假性成长型思维”,并指出,这种误解最终将误导孩子前进的方向,让孩子越努力越被动。

对此,肖舒娅深有感触。“为什么孩子好像一直在努力,却没有获得真正的成长?问题在于当孩子遇到困难和挑战时,父母、教师是否注意到他们的求救信号,是否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帮助他们应对挑战、渡过难关。如果没有,往往就会导致‘孩子越努力越被动’的后果——孩子看上去努力,但没有找对方法,学习没有进步,甚至还会退步,这时周围的人就会觉得他笨,孩子也会给自己贴上一个‘笨’的标签,对自己产生怀疑:我是不是怎么学都学不好了?从而很可怜地陷入自我怀疑的泥潭。”

对于“假性成长型思维”,肖舒娅还提到了自己的另一种观察。“有些孩子总是拿着数学最后两道大题在做,好像很努力的样子,但他们的历史、道德与法治、英语这种记忆性知识偏多的学科成绩却很差。我曾问过这样的孩子:‘数学最后两道大题一般来说难度很大,为什么不先把那些比较容易得到的分数拿到手呢?’经了解,我发现这类孩子大多认为,挑战难度大的数学题,能够向别人证明自己很厉害。这也是一种典型的假性成长型思维。真正的成长型思维是更看重自己内在的成长,而不必如此在意他人的评价。”

让孩子的成长型思维细胞更多些

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更容易成功,但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也的确是少数。事实上,我们也无法用“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将人分成两大类,因为绝大多数人都属于混合型人格。有时,我们会用成长型思维想问题,有时,我们又会变成固定型思维人格。我们对孩子的引导,目的是让他们的成长型思维细胞更多一些,使成长型思维成为孩子的主要思维模式。

对于家长该如何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肖舒娅结合自己的观察给出了三点建议——

第一,不要总跟孩子(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孩子)讲大道理,而要成为教练型父母,针对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必要的建议和具体的指导。

第二,当孩子遭遇失败时,父母应该努力保持情绪镇定。没有成功是很正常的事情,可以跟孩子共同寻找一些办法和途径,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孩子考试失利,父母表现得情绪非常激动,那么下一次孩子就有可能会作弊,因为他害怕父母再一次情绪崩溃。让孩子感觉到父母比他自己更不能接受失败,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第三,不少自身优秀的家长,身边优秀的人也多,久而久之,内心深处就会有一个“完美小孩”的模样。当孩子没有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时,家长即便很努力地控制情绪,孩子也会很敏锐地察觉到父母的失望。这类家长一定要先打破内心对“完美小孩”的期待,真实地面对自己的孩子,帮助孩子成长。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人,而不是任何人的“作品”。

在黄薇薇看来,当下的家长和教师在培养孩子“成长型思维”方面是比较欠缺的,相对于几十年前,甚至可以说是有所倒退,原因在于社会转型之下人们普遍焦虑急躁,在教育方面难免有些急功近利,这种急功近利恰恰犯了教育的大忌。她强调:“家长和教师首先要将自身的心态调整好,不仅要认识到青少年身心发展的普遍规律,不能拔苗助长,更要认识到孩子发展的个体化差异,尊重每个孩子不同的发展节奏,以积极乐观的眼光看待孩子,这种积极关注的行为,本身就是对孩子成长型思维养成的榜样和示范。同时,家长也应在孩子遭遇挫折的时候,抓住契机,帮助孩子学会用成长型的思维去考虑问题。”

黄薇薇任职的学校是首批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因此,她还特别从学校和教师的角度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学校可以在教师群体中开展培训,首先帮助教师形成成长型思维,再由教师对学生进行日常训练。比如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正反向的思维训练,让学生记录一件自己感觉负面的事情,并进行自我觉察,思考并记录负面情绪的认知来源——这就是思维的A面,然后针对A面进行驳斥,发现并记录这件事的积极之处——这就是思維的B面。这种方法无论在学科教学上,还是在班级管理方面,都可以广泛运用。尤其是当学生遇到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惑寻求帮助时,教师加以适时点拨,长此以往,学生的成长型思维就培养起来了。

帮助有心理困扰的孩子走出“瓶颈”

每年临近高考,因考试焦虑前来咨询的高三学生开始增多。这些学生的考试焦虑常常源于某次考试的失利而引发的恐慌泛化,是一种典型的由固化型思维引发的心理问题。曾有一名高三男孩,在一次模拟考试之后来到了黄薇薇的心理咨询室。

一进门,男孩就一脸绝望地开了口:“老师,我完了,全完了。”

我连忙让座,递上水杯:“怎么了?成绩不理想?”

“砸了,全砸了……”他的声音都已经开始颤抖。

基于我对他的了解,我料想,他应该是某科成绩不够理想引发的情绪泛化,以至于无法客观评价自己的成绩,进而产生更为焦虑的情绪反应,不至于一次考试中全部科目都出问题。“没事,来,慢慢说,我们一起想办法。”我安抚地拍了拍他的背,示意他试着平静下来。

“这都二模了,我可怎么办啊……”说完,他紧紧地抓住纸杯,抬眼望向我。

“全砸了?数、语、外、理综都没考好?”我故作吃惊状。

“呃,理综砸了,其他还好。”男生沉吟了一下,接着回答。

“哦,理综考三科呢,理化生都没答好?”

“那倒没有,主要是生物,生物考得太差了。”男生的情绪明显平稳下来,声音里也没了刚才的哭音。

“生物一分没得?”我睁大了眼睛,提高嗓门。

“没有没有,是有一道大题一分没得。”男生连忙分辩。

“这道大题是哪方面的?”我继续发问。

“遗传,遗传的一道大题,整体答偏了。”他明显松了一口气。

“好,重新说,你怎么了?”我直视男生眼睛,微笑着发问。

“嗯嗯,老师,我明白了,我是理综的生物,有一道关于遗传的大题没答好。”男孩的声音里开始有了笑意。

“哦,没答好,这是不是意味着这部分知识你还有上升空间?然后呢,你该做点什么?”我也笑意盈盈起来。

“我这就回去把这部分内容好好研究明白,谢谢老师!”到最后,男孩神采飞扬起来,向我鞠了一躬,转身跑了出去。

黄薇薇指出,该生问题的来源之一是他的固定型思维,体现在他把模拟考试成绩当成了对自己能力的证明,甚至是对高考的一种预测,而没有看到考试的本质作用是检测出问题,以便继续提升。另外,他的错误认知使他的焦虑产生了泛化,导致他无法聚焦问题,从而陷入更加恐慌的情绪。“针对心理有困扰的学生,往往可以从其思维模式中找到根源,在进行情绪安抚的同时,若能通过认知干预,帮助其具备成长型思维,不仅可以解决当下的情绪问题,也将给其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对于如何帮助有心理困扰的学生转变思维模式走出困境,武汉理工大学心理学教师张晓文表示,经常会遇到一些学生,因固定型思维而陷入长期的抑郁和情绪低落。比如大学生小A,她因为学业、爱情、人际关系多重打击前来咨询。以下是小A的讲述——

“只要考差一次,我就会觉得自己是一个完全的loser。”

“男友不能照顾到我的需求,他就是根本不爱我。”

“曾经多年的好朋友居然在我打电话找她哭诉时说她很忙,这样的人真的是朋友吗?”

(以上属于两极化的思维)

“我考试失败,我学习不行,我以后肯定找不到好工作。”

“我男友不知道体谅我的情绪,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

“连好朋友都自私自利,我再也不要信任任何人了。”

(以上属于过度概括化的思维)

在张晓文看来,小A是典型的固定型思维,她心底一直有固定的两个字:应该——我应该是完美的,我的爱情应该是完美的,我的友情也应该是完美的。

咨询过程中,张晓文把小A的表述一一记录下来,再与她共同探讨哪些是“固定型思维”,并引导她将之转化为“成长型思维”——

“这次考差了,但我找到了自己的问题,下次起码这里不会再出错。”

“男友不能照顾我的需求,我可以把自己的需求直接告诉他。”

“好朋友太忙无法安慰我,我可以主动问她原因,了解了原来每个人都有生活的困难。”

从上面两个案例,我们发现,当思维模式发生改变,情绪就会逐渐平稳,心态开始平和,未来开始变得有希望,一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猜你喜欢
成长型天花板情绪
用“成长型思维”,培养面向未来的孩子
成长型思维模式如何在校园落地生根
新语
感觉
基于脑科学的成长型思维与学生学业成就提升
用成长型思维助力孩子一生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