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备课观

2022-04-28 15:44郭擎宇
江苏科技报·E教中国 2022年4期
关键词:优质课一节课教案

郭擎宇

备课是上课的前提,是教师重要的日常工作,也是教师主要的教学能力之一。一节短短四十分钟的优质课,背后可能是数倍乃至数十倍于讲课时间的呕心沥血。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谈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位历史教师回答:“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说来,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时间来备课的。”

我们要端正对备课的认识。“备”是“准备”,不是“背诵”。年轻教师初登讲台,适当模仿名家教案可以理解,也是必须的。但不能一直模仿下去,不能把“背”教案当成讲好课的法宝。我曾见过不少教师,讲优质课时直接拿名家或者他人的现成教案来用,每一句台词都照搬,这不是正确的备课观。我们不能一直鹦鹉学舌、邯郸学步,尽快让自己学会独立走路,才是提升教学业务能力的捷径。那么,要从哪里入手准备呢?

第一,详备教材。教师必须完全吃透教材,才能正确传授给学生。吃透教材是指了解文本本身的深刻含義,了解教材编者意图,了解文本在年段教学中的任务担当。教师拿到一本教材,习惯于直接翻看教参,看现成教案,这无异于给思想套上枷锁。应当像要求学生预习那样去研读教材,像普通读者那样去思考教材。

大声朗读几遍,看看有没有发音吐字、新鲜词语、复杂句子的问题,这样才能对学生朗读有客观评判。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看看能否体会文本丰富的情感,激发思考和感受。如果连教师都很难读出情感,那怎么能知道该把学生往哪个情感触发点上引导呢?

提出一些问题,看能否直接在文本中找到答案,有没有牵连出更多问题,有没有自己解答不了的问题。如果解答不了,该如何引导?

以文本为中心,能拓展到哪些内容?有什么神奇发现?这样的预设可防止在课堂上无法应对学生突如其来的提问。

第二,预备学生。学生要不要做预习,预习到哪一步,学生知识储备如何,哪些学生可能存在什么困难,哪些学生已经掌握,已经掌握的学生兴趣点在哪里,如何让不在同一起跑线上的学生在同一节课上各有所获……将这些问题逐一考虑到位,课堂提问会有的放矢,环节设计会科学高效,作业布置也更有针对性。

第三,完备自己。多数教师在备课时,目光聚焦在前两点上,却忽略了自己。作为课堂教学实施者,教师必须要有和教材相对应的高度、深度、宽度,教师本身绝对是一节课的重要客体。完备自己,既包括日常自我学养的广泛、不断提升,也包括针对某一节课、某一方面知识的深挖。如果自己在情感态度上是敷衍的,那么很难感染学生;如果自己在知识点上是模棱两可的,那么很可能会在课堂上闹笑话。特别是语文教师,如果没有广博的知识面,在这个信息时代,将很难与学生进行积极有影响的对话。

教师要下定决心在备课上做足功夫,多思考,多尝试。这是一项细火慢熬的功夫,要经过长期的实践,方能形成富有个人特色的讲课思路和风格,方能达到驾轻就熟的境界。

猜你喜欢
优质课一节课教案
《触摸春天》教案
《立定跳远》教案
我最喜欢的一节课
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2018年教育研究与评价项目获奖结果
Does a kangaroo have a mother, too教案
5.4.1认识分式方程 教案
胆战心惊的一节课
例谈x/1+x0)题型的构建
优质课评选当精减
这样的一节课算成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