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新媒体矩阵建设路径探析

2022-04-28 21:36李伟伟
传播与版权 2022年5期
关键词:科技期刊建设路径

[摘要]在全媒体时代,科技期刊要积极探索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渠道,顺应媒体融合发展趋势,加快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以适应5G时代传播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的特点。文章探讨科技期刊通过将门户网站、采编系统和微信、微博、短视频、直播平台等新媒体平台相融合来打造新媒体矩阵,深耕优质内容,开展差异化运营,以实现同类信息的多平台展示以及不同媒体平台的多层次传播。

[关键词]新媒体矩阵;科技期刊;建设路径

科技期刊作为学术研究交流的平台,是促进理论创新和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1)—开放科学环境下的学术出版专题》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国科技期刊总量为4963种。其中,中文科技期刊4404种,英文科技期刊375种,中英文科技期刊184种[1]。

近年来,国内科技期刊发展十分迅速,出版模式、传播渠道也日趋多样化,新媒体的出现迅速改变了用户获取信息的方式,也促使学术传播发生了变化。2020年9月2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强调“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为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路[2]。

一、科技期刊在不同媒体平台的运营现状

科技期刊借助互联网,在内容传播上向移动端倾斜,建立期刊、读者和作者三者之间的媒体平台。在坚持传统纸质出版的同时,科技期刊还通过加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各大数据库,将纸质期刊转化为数字期刊,加快期刊的数字化进程。此外,科技期刊利用门户网站进行期刊传播,采用专业的采编系统,实现在线投稿、在线审稿、在线加工处理等功能,作者可以通过采编系统了解稿件的最新动态。近年来,为了顺应移动端发展趋势,科技期刊又相继入驻了微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号等基于移动端的新媒体平台。

“内容为王”是科技期刊的核心竞争力,也是新媒体传播中应遵循的原则。然而,大多科技期刊只是将纸质内容照搬到门户网站、微博、微信等媒体平台上,针对各个媒体平台的推广仍缺乏系统规划,整体优势发挥不足,未能很好地深耕优质内容,以及开展各平台的差异运营。

(一)推送内容单一

科技期刊在新媒体平台推送的内容大多只是简单复制纸刊的论文内容,没有进行二次加工,缺少可读性、趣味性;内容多以文字、图片为主,缺乏音频、视频等内容。有的科技期刊直接将论文保存为图片推送,或者简单推送某期目录列表,对用户的吸引力不足。

(二)用户思维有待强化

科技期刊在微信公众号平台的栏目建设、内容推广等方面,针对用户的需求考虑不够全面,导致平台用户关注度不高,有的科技期刊甚至还没有开通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另外,科技期刊的门户网站和采编系统的作用仅是引导用户投稿,门户网站大多只是简单罗列往期论文,缺少针对用户需求的个性化内容;用户后期查询稿件情况、获取修改意见等也主要通过采编系统,缺少与编辑直接沟通的路径。

(三)运营人才缺乏

科技期刊缺乏精通新媒体技术的专业运营人才,其新媒体平台的相关工作多为期刊学术编辑所代劳。这易出现各个新媒体平台相关内容更新和推送不及时、推送内容点击率低等问题。科技期刊新媒体运营需要专业的新媒体编辑来承担,这样才能更好地运营新媒体平台。

二、科技期刊新媒体矩阵建设的策略

相比传统的单一媒体平台的推送,多媒体平台更能扩大宣传效果,通过多元化的内容来吸引不同人群。科技期刊要加强跨媒体平台整合力,发挥协同效应,充分利用各個媒体平台的优势,达到1+1>2的效果。

新媒体矩阵指多种媒体平台的组合,由传统的单一媒体平台演变成不同媒体平台组成的媒体方阵,分为横向矩阵和纵向矩阵。横向矩阵指科技期刊在不同媒体平台的布局,包括门户网站、采编系统和各类新媒体平台(如微信、微博、短视频等)。纵向矩阵指科技期刊在同一个媒体平台的纵向布局,如在微信公众平台可以布局订阅号、服务号、小程序和视频号等[3]。新媒体矩阵的建设应统一策划、整体布局。无论是在不同平台的横向矩阵,还是在同一平台的纵向矩阵,科技期刊只有开展差异化运营,才能取得良好的传播效益[4]。

(一)深入完善横向矩阵建设

在横向矩阵的布局中,科技期刊需要深入分析各个媒体平台的特点,针对不同媒体平台的传播特点开展推送。例如,微信公众号以图文为主,其可以采用文字、图片和音频的形式,展现作者的研究内容和观点,方便用户理解;短视频平台以视频为主,其可以拍摄相关论文实验过程,全方位地展现研究内容;直播平台则让用户线上“面对面”,其让论文作者与关注作者研究领域的读者聚集起来,进行线上的分享讨论。这样,科技期刊才能将原本平面的论文内容进行立体呈现,实现图文、音频、视频等内容在横向矩阵上的全面覆盖。

1.门户网站和采编系统

2021年8月27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1.6%[5]。在数字社会,科技期刊已建立各自的官方门户网站,但其大部分的门户网站功能比较单一,只是简单介绍期刊和提供编辑部联系方式,网站内容更新不及时,缺少作者、读者的沟通渠道。同时,其采编系统也存在操作烦琐、稿件上传不畅、稿件信息反馈不及时等问题。

第一,科技期刊要提升门户网站的拓展性。其要及时更新网站内容,提前预告出版信息;打造精品板块,以期刊的特色为重点,为用户提供更为丰富的学术服务,如网站设置留言区、讨论区等,为作者和读者设置交流平台;设置同一学科板块论文的集合内容,便于读者有针对性地查阅。

第二,科技期刊要进一步完善采编系统平台。其要及时升级采编系统,简化作者投稿流程;使专家审稿时间灵活,便于作者尽快获取修改意见并及时修改;编辑通过移动端采编App实现移动办公,可以随时随地查看稿件当前流程,填写审稿意见,送稿件给专家评审,发稿件给作者退修等,从而有效地将作者投稿、编辑办公、专家审稿等衔接起来,切实提升学术服务能力。

2.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和小程序

科技期刊的论文多以文字论述为主,以图表为辅,内容比较专业,受众群体比较单一。科技期刊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的订阅号、服务号、视频号和小程序可以多元化、精准化地推送相关内容,更好地服务用户。

第一,科技期刊要创新推送内容。其应紧密关注科研热点话题,推送内容要增加音频、视频等,使传播多样化;要对学术论文进行针对性的展现,提高阅读的趣味性,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增加科普类、英文写作类论文的推送,提升推送内容对读者的吸引力,并借助OSID开放科学计划,在纸质刊物、微信推文中增加二维码,在二维码中添加与论文相关的研究数据、音频介绍、实验视频等,让读者通过扫码获取论文信息,可以随时随地“听”论文。

第二,科技期刊要优化排版设计。目前,微信公众号的自定义菜单最多可以下设三个一级主菜单,每个一级主菜单可以下设五个二级子菜单,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可以通过细化菜单栏目来提高菜单利用率。例如,栏目可以设置相关科研项目申请信息、讲座信息等,方便用户了解行业最新动态,也可以增加稿件查询菜单,便于作者从手机端获取稿件进度。

第三,科技期刊要开发小程序,开设视频号。小程序开发简单、功能丰富,可以延伸微信公众号的功能,并可以添加杂志征订、内容订阅等内容。小程序的资讯功能可提供学术会议信息、在线报名等服务,提高用户对期刊的关注度。此外,科技期刊利用视频号还可以进行论文推广、科普宣传、写作指导等,是进行学术知识传播的一个重要窗口。

3.微博

与微信公众号相比,微博更具有开放性的传播模式,便于用户获取新观点、新内容。科技期刊通过微博发送相关内容的文字介绍和图片,更利于大范围地进行科技期刊的宣传与推广。

4.短视频和直播

《2021年抖音大数据报告》显示,人人都能在抖音“旁听”名校,92%的“双一流”高校入驻抖音平台;高校公开课观看总时长约145万个小时,按照一天上8节课、每堂课45分钟计算,相当于24万人在抖音上了一天课[6]。随着短视频和直播的高效传播,科技期刊可以借助短视频平台,利用短视频内容精炼、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将专业的学术内容转化为易于传播的小知识,制作成既轻松易懂又科学严谨的短视频,形成期刊内容传播的独特风格。

同时,科技期刊可以利用腾讯会议、企业微信“会议”等直播平台实现用户线上“面对面”,通过开发在线学术论文写作课程,定期邀请相关专家开展讲座,组织线上学术探讨活动等,实现线上线下助推期刊学术发展,打造學术知识服务的平台。

5.学习强国平台

学习强国平台于2019年1月1日在全国上线,是一个多媒体呈现、多资源聚合、多技术应用的融媒体平台[7]。其各个强国号的运营主体包括媒体、高校、社会机构等,展示内容较广,目前已有中国科学院院刊、广播与电视技术等科技期刊入驻学习强国平台。

相较于其他新媒体平台,学习强国平台入驻门槛高,传播效果好。以“浙大学术期刊”强国号为例,其在学习强国平台上的几本英文刊推送内容的阅读量都已超过千人次,相比其英文刊的微信公众号推送内容的阅读量来说非常可观。

(二)系统布局纵向矩阵建设

科技期刊在进行纵向矩阵布局时,可以针对同一平台的不同账号确立不同的定位方向,也可以深入挖掘同一账号的不同服务功能。

第一,科技期刊门户网站可以同时设立中文版、英文版两个界面,个性化的中英文对照的门户网站能为科技期刊带来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模式。

第二,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平台可以通过布局服务号、订阅号、视频号和小程序来形成新媒体矩阵,微信公众号侧重图文介绍,视频号配合解说,小程序提供相关学术信息,这样可全方位介绍论文内容,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个性化服务。

第三,科技期刊可以将采编系统的部分功能迁移到微信公众号,使作者可以通过移动端关注期刊微信公众号,及时获取信息和了解稿件处理进度,更好地服务作者。

只有根据各个媒体平台的特性和受众差异性进行设计,多渠道、全方位地布局新媒体矩阵,科技期刊才能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为作者、读者打造更优质、更专业的学术交流平台,促进科技成果的广泛传播。

三、科技期刊新媒体矩阵建设的启示

科技期刊只有合理运用不同媒体平台的优势,积极完善与布局新媒体矩阵,才能保证传播效果最大化。科技期刊也只有深耕优质内容,构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才能融入集群化发展,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的服务,建设好科技期刊新媒体矩阵。

(一)深耕优质内容

原创性、学术性与创新性的阅读内容是新媒体矩阵建设的关键。科技期刊应坚持“内容为王”,通过聚焦学科热点问题,精心策划相关原创内容,并在不同媒体平台差异化设计推送内容,使各个平台的推送更具针对性,进而形成期刊的推送特色,提升期刊影响力。

(二)构建专业人才体系

科技期刊应加强编辑人员的专业化分工,积极探索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组建专业的新媒体编辑团队[8],并深入参与新媒体平台运营的每个环节,对期刊内容进行有效的提取和推送,充分发挥新媒体矩阵的传播效果。

(三)融入集群化发展

科技期刊的集群化发展是当今科技期刊发展的主流态势[9],融入集群化发展的科技期刊新媒体矩阵可以实现集群内期刊资源的共享,将优质的科技期刊作为龙头,更好地整合资源,打造更加专业、强大的传播平台,以集群化带动媒体融合发展。同时,其集群化新媒体矩阵的形成,也对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结语

在全媒体时代,科技期刊要积极探索数字化出版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路径,坚持“内容为王”,积极完善门户网站,搭建数字化采编系统,利用微信、微博、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平台实现期刊更加全面的运营推广。科技期刊通过深入完善横向矩阵,系统布局纵向矩阵,积极打造新媒体矩阵,为用户提供学术研究成果展示和信息服务的平台,这对强化科技期刊学术传播力、提高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编写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1)—开放科学环境下的学术出版专题内容简介[EB/OL].(2021-12-30)[2022-01-15]. http://www.cujs.org.cn/site/content/7582.html.

[2]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

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EB/OL].(2020-09-26)

[2022-01-15]. http://www.qstheory.cn/yaowen/

2020-09/26/c_1126543359.htm.

[3] 孔文静.高校学报媒体融合纵深发展瓶颈突破[J].新媒体研究,2021(13):93-97.

[4] 李鸿飞.论外研社新媒体矩阵建设的实践与经验[J].出版发行研究,2020(12):37-41,87.

[5]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1-08-31)[2022-01-15]. http://www.ttacc.net/a/news/2021/0831/68589.html.

[6] 中国经济网.抖音发布2021数据报告,高校公开课直播观看时长超145万小时[EB/OL].(2022-01-05)[2022-01-15]. 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2201/05/t20220105_37230451.shtml.

[7] 刘汉俊.以媒体融合优势 做强“学习强国”学习平台[J].先锋,2019(02):12-15.

[8] 郑建芬,劉徽,王维杰,等.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探讨:基于“卓越计划”集群化实践[J].编辑学报,2021(04):407-411.

[9] 周楠,张颖,唐果媛,等.科技期刊新媒体研究进展与实践[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1(01):83-90.

[基金项目]上海市科技期刊学会青年编辑“腾飞”计划(项目编号:2020C04)。

[作者简介]李伟伟(1986—),女,山东淄博人,东华大学期刊中心责任编辑。

猜你喜欢
科技期刊建设路径
数字化出版对我国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发行的影响探究
《心理学报》入选《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2021版
培育世界一流背景下普通科技期刊的发展策略
第六届陕西省科技期刊评优结果揭晓《西北园艺》荣获特色科技期刊奖
移动互联网时代科技期刊的机遇和挑战
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建设路径分析
从依法行政浅谈法治政府的建设路径
浅谈高校后勤管理的制度建设
行业特色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探析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