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外国文学作品 涵养开放文化心态

2022-05-01 18:23金伟方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娜拉诗歌

金伟方

当今世界,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各民族文学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外国文学作品反映了不同地区、国家和民族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展示了多种多样的文化现象,表现了人类广阔而丰富的心灵世界。阅读外国文学作品,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让我们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而正确认识各国文化差异,可以让我们涵养开放、包容的文化心態,提升人文素养。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专门设置了“外国戏剧和诗歌”内容。其中,被誉为“现代戏剧之父”的易卜生的名作——《玩偶之家》所开创的“社会问题剧”样式,有着世界性的影响;而四首外国诗歌,则风格多样,各臻其美,能让我们领略诗歌世界的丰富多彩。

在本期杂志中,我们将带领大家一起通过这些外国文学作品领会多样的文化观念,并从写作的角度进行相关的课外拓展,以帮助大家深入理解这些作品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差异,一起感受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增进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

思考娜拉出走的世界性意义

1923年12月26日,鲁迅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做了一次题为《娜拉走后怎样》的精彩演讲,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鲁迅演讲中所提到的“娜拉”,正是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名作《玩偶之家》中的女主人公。有西方文学史家评论,《玩偶之家》结尾娜拉出走时“楼下砰的一响传来关大门的声音”,与拿破仑战争的枪炮声一样,有力地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历史进程。下面我们就一起通过《玩偶之家》来看看易卜生笔下的娜拉为何会出走,以及娜拉出走后产生的世界性影响。

课本点击

玩偶之家(节选)

易卜生

海尔茂 (走来走去)嘿!好像做了一场噩梦醒过来!这八年工夫——我最得意、最喜欢的女人——没想到是个伪君子,是个撒谎的人——比这还坏——是个犯罪的人。真是可恶极了!哼!哼!(娜拉不作声,只用眼睛盯着他)其实我早就该知道。我早该料到这一步。你父亲的坏德行——(娜拉正要说话)少说话!你父亲的坏德行,你全都沾上了——不信宗教,不讲道德,没有责任心。当初我给他遮盖,如今遭了这么个报应!我帮你父亲都是为了你,没想到现在你这么报答我!

娜 拉 不错,这么报答你。

……

海尔茂 那还用我说?你最神圣的责任是你对丈夫和儿女的责任。

娜 拉 我还有别的同样神圣的责任。

海尔茂 没有的事!你说的是什么责任?

娜 拉 我说的是我对自己的责任。

海尔茂 别的不用说,首先你是一个老婆,一个母亲。

娜 拉 这些话现在我都不信了。现在我只信,首先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一个人——至少我要学做一个人。托伐,我知道大多数人赞成你的话,并且书本里也是这么说的。可是从今以后我不能一味相信大多数人说的话,也不能一味相信书本里说的话。什么事情我都要用自己脑子想一想,把事情的道理弄明白。

作者简介

易卜生,挪威剧作家,世界近代“社会问题剧”的始祖,欧洲近代戏剧新纪元的开创者,享有同莎士比亚、莫里哀一样的不朽声誉。他一生共写了26部剧本,19世纪70至80年代创作的《社会支柱》《玩偶之家》《群鬼》《人民公敌》等“社会问题剧”为他奠定了世界性的声誉。新文化运动时期,他的作品相继被译介到中国,特别是《新青年》第四卷第六期为“易卜生专号”,在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写作背景

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企业的规模进一步扩大。恩格斯说:“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劳动中去。”易卜生创作《玩偶之家》的1879年,正是挪威妇女解放运动高涨的年代。他先后结识了两位女权运动活动家——卡米拉·科莱特和奥斯塔·汉斯泰,前者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玩偶之家》是根据易卜生的朋友劳拉的真实遭遇而写的,是一篇针对资产阶级“男权中心”思想的义正词严的控诉书。

全文赏析

在《玩偶之家》中,娜拉对丈夫海尔茂唯命是从,一直深信丈夫深爱着自己,对家庭任劳任怨,对子女尽职尽责。不过她这种不求回报的付出,在丈夫的眼里却是苍白无力的。最终,娜拉知道丈夫并不是真正爱她,从头到尾她只是从父亲手里的“泥娃娃孩子”变成丈夫手里的“泥娃娃妻子”而已。不论在谁的手里,她似乎永远都逃脱不了被支配和摆布的命运,于是她选择了“出走”。

易卜生塑造人物,善于把“讨论”“辩驳”带进戏剧。《玩偶之家》剧情的发展过程,就是娜拉和丈夫讨论、辩驳的展开过程。当海尔茂企图用道德观念、法律约束她时,她说“我不信那些法律是正确的”;当海尔茂以妻子和母亲的责任指责她时,她反驳道“首先我是一个人”;当海尔茂要求她遵守宗教信仰时,她的回答是“我要仔细想一想,牧师告诉我的话究竟对不对,对我合用不合用”。

另外,易卜生也擅长心理描写。这种心理描写不是单靠人物的独白或旁白体现的,而是通过细节和动作展现的。如取信和跳舞在表现娜拉内心活动上就起到了巨大作用,见证了娜拉从幸福、平静转为忧虑、烦乱,从幻想到幻灭,最后完成觉醒的转变过程。结尾“砰的一响”关门声,引发了人们关于“娜拉走后怎样”的思考,暗示娜拉为追求人格独立和尊严迈出了勇敢的一步,这不仅仅是一个女子的抗争,更代表着一个时代妇女的抗争。

在《玩偶之家》之前,写妇女争取解放的文学作品,大都局限于反对封建婚姻,争取同自己理想一致的男子结合。而《玩偶之家》则突出了男女平权的问题,塑造了敢于反抗男权社会上的独立自尊的女性形象。娜拉的出走引发了关于女性在社会上如何获得自由解放的一系列问题的讨论,而这些问题至今仍能引发人们的思考与探讨。因此,人们认为《玩偶之家》是一部“妇女解放运动的宣言书”。

学习札记

“突转”生光辉 “发现”多面性

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说:“悲剧所以能使人惊心动魄,主要靠‘突转’与‘发现’。”他还又对“突转”与“发现”做了进一步的阐释:“‘突转’是指行动按照我们所说的原则转向相反的方面……这种‘突转’,并且如我们所說,是按照我们刚才说的方式,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而发生的……‘发现’,如字义所表示,指从不知到知的转变,使那些处于顺境或逆境的人物发现他们和对方有亲属关系或仇敌关系。”易卜生在剧作中巧妙运用了“突转”与“发现”的技巧。《玩偶之家》共三幕,前两幕对第三幕的情节做了足够的渲染与铺陈,通过娜拉的独白和林丹太太、阮克医生、柯洛克斯泰的对话将这个中产阶级家庭所发生的故事做了“暗场”处理。“突转”出现在第二幕,柯洛克斯泰的那封信是关键点,剧情由此发生“突转”。第三幕中,当海尔茂终于看到信并了解了事情真相后,他一番劈头盖脸的怒骂让娜拉“发现”了丈夫对自己的所谓的“爱”,“发现”了自己在家中的地位不过是一个“玩偶”,进而完成了由“不知到知的转变”,表面天真活泼实则果断坚强的娜拉,觉醒后的出走也就成了必然。就全剧结构而言,“突转”与“发现”实则构成了整个情节发展链条上的关键环节,所有的铺垫和“暗场”都是为“突转”做准备,并与“发现”构成因果嬗变关系,推动着剧情的发展,并走向高潮。

戏剧、小说在情节“突转”之后,人物形象往往会有更丰富的展示,主旨也得到更深刻的挖掘。如雨果·克里兹的《报复》,当文章结尾处文亚·穆勒从纸条上得知彭恩早就通过自己戴的大了一号的假发套识破了自己的真实身份时,情节的高潮、主旨的展现瞬间得以完成,而且让人回味无穷,难以忘怀。又如巩高峰的《一种美味》,围绕着“鱼汤”的烹制,一家人表现各异,生活的美味不断酝酿,似乎美好就在眼前。但是,结尾却安排“鱼未入汤”,诡异之处有深意,引发读者对美味的意蕴做深入的思考与探究。

找寻解读外国诗歌的钥匙

诗歌,作为人类文明的瑰宝之一,它的一觞一咏承载着历史的兴衰沉浮,同时它的韵律和结构还带给人们一种如歌如乐般的审美体验。然而,那些经典的诗歌通常与我们有着一定的时空距离,尤其是外国诗歌,其间还存在着语言的、文化的甚至是精神上的差异,我们如何才能够真正领会其精髓和魅力呢?下面我们以歌德的《迷娘(之一)》为例,一起来品味其独特的魅力,深化对诗歌审美多样性的认识。

课本点击

迷娘(之一)

歌德

你知道吗,那柠檬花开的地方,

茂密的绿叶中,橙子金黄,

蓝天上送来宜人的和风,

桃金娘静立,月桂梢头高昂,

你可知道那地方?

前往,前往,

我愿跟随你,爱人啊,随你前往!

……

你知道吗,那云径和山岗?

驴儿在雾中觅路前进,

岩洞里有古老龙种的行藏,

危崖欲坠,瀑布奔忙,

你可知道那座山岗?

前往,前往,

我愿跟随你,父亲啊,随你前往!

作者简介

歌德,德国诗人、剧作家、思想家和自然科学家,恩格斯称其为“最伟大的德国人”。歌德生活的时代,正是西方思想史上巨人云集的时代,卢梭、康德、黑格尔等都是与他同时代的人。1773年,歌德发表戏剧《葛兹·冯·伯利欣根》,从此蜚声德国文坛。1774年发表的书信体中篇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抒发了“狂飙突进运动”时期青年的心声,更使他名声大噪。长篇诗剧《浮士德》是歌德的代表作,是他毕生思想和艺术探索的结晶。《浮士德》的构思和写作贯穿了歌德的一生,从1768年开始创作,到1832年其逝世——前后一共64年。

写作背景

《迷娘(之一)》是歌德的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中的一首抒情诗。歌德在18世纪80年代中期,因为无法忍受当时德国社会沉闷而压抑的环境,以不告而别的方式出逃,在意大利漫游了将近两年才返回德国。在他心目中,意大利是理想化的古典主义的化身,代表着人、自然、艺术的和谐一体。对意大利这种人文主义化的、田园牧歌式的想象也反映在《迷娘(之一)》这首诗里。这首诗因此也获得了一种独立于小说情节之外的更普遍的意蕴,抒发了歌德对于人类精神发展所可能达到的一种完美境界的向往。

全文赏析

从18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歌德用将近20年的时间创作了他的第二部自传体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在小说的第三卷中,迷娘(Mignon,原为法语,意思是“可爱的”“动人的”)伴着齐特琴的演奏为威廉唱了这首委婉优美的诗歌《迷娘(之一)》。迷娘出生在意大利,有着复杂的身世和悲惨的遭遇,从小被诱拐到德国,过着饥寒交迫、颠沛流离的生活,后被威廉解救,成为他漫游途中的同伴。

作为小说情节的有机组成部分,这首诗抒发的是迷娘对故乡的思念,还有对威廉的感激、信任和朦胧的爱恋。诗歌前两小节写的是迷娘家乡意大利的风景,明朗、优美而和谐;第三小节写的则是迷娘想象中的归乡之路(也可以看作她当年被拐卖离乡的路途),云雾笼罩的山峦,有着瀑布和岩洞、暗藏着危险的崎岖山路,描绘的是横亘在德国和意大利之间的崇山峻岭。“爱人”“恩人”“父亲”,都是迷娘对威廉的称呼,表现了她对威廉复杂的情感。

这首诗每小节的前四行和后三行相互补充,前四行选取大量意象营造出富有画面感的宁静优美的意境,后三行则转为直接抒情,让激荡的情感喷薄而出。三个小节之间在画面和情绪上又有着衬托和转换,直至第三小节结尾达到情感的巅峰。整首诗的情感就这样不断起伏跌宕,形成流动和变化。

这首诗的每节都由正歌和副歌组成,都运用了反复的手法。正歌部分,每节都以“你知道吗”或与之类似的内容开头,以“你可知道那……”结尾,加强了询问的力量,加深了想念的程度。副歌部分,采用了相同的句式,只在关键处更换了称呼语,使诗歌的思想内涵更加丰富。总体而言,全诗在和谐中有丰富的变化,所有的变化又归于和谐。

学习札记

意象组元,情感伏流

意象,是诗歌中的重要概念。所谓“意”即内心的情意,“象”即外在的物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夜空的明月、雨中的芭蕉、泣血的杜鹃等,都是诗人笔下经典的抒情意象。对于外国诗歌而言,把握意象,也是鉴赏诗歌语言、评价诗歌情感的一把钥匙。理解外国诗歌时,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意象组元,构建图景

我们可以先通过记住一些特定意象所要表达的感情,然后构建诗歌中的画面,进而领会诗歌形象。如瑞典诗人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树和天空》共有两节,均以树、雨、天空为主体意象,主要探讨自我与周围世界的关系。第一节中,雨是纷纷落下的,树是匆匆走动并汲取着生命的,天空是倾洒着灰色的,这种动态的组合呈现出一幅不宁静的图景;第二节中,雨停歇了,树停下脚步,天空是晴朗的,这幅静态的画面,营造出一种朦胧、静谧、神奇的意境。

2.把握意象,体察诗情

把握意象,必须在利用已知的基础上初步把握诗歌的风格、情感基调。我们应该对众多的单个形象进行组合加以想象,构成整体形象;有些诗歌描绘的形象并非实指,而是有比喻或象征的内涵。要体味诗情就必须把握意象。因此把握意象是真正解读诗歌的第一步。如歌德的《迷娘(其一)》这首诗,正歌部分表现了“那地方”——迷娘的故国意大利的优美景物,这些景物的优美主要是通过柠檬花、蓝天、和煦的风、悄然无语的桃金娘(桃金娘象征着爱情,为维纳斯的神树)、高耸的月桂(月桂为阿波罗的神树)来体现的。这些意象的选择具有意大利景物的典型性特征,再加上诗歌运用音乐的反复艺术——“你可知道那……”的反复咏唱,把迷娘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更加深沉绵长而又强烈难抑。而副歌部分又是催促又是呼唤,把这种无法自抑的感情推向极致。诗歌的感情多不是干巴巴、直接喊出来的,而是通过浸泡过情感的意象表达出来的,这就需要我们通过诗歌的语言、节奏和意象,从心灵深处去深沉体会与真挚感悟。

技法延伸

学写申论

“申论”,源于《四库全书御制读史记儒林传》中的“申而论之”一词。“申”即申述、申辩,“论”即论述、论证。申论,一般用于考查作者观察社会现象、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其基本要求是针对一系列材料,如社会事件等,进行归纳整理、提炼概括,对其有所说明、申述,并在此基础上发表中肯见解,提出策略。它要求准确把握一定的客观事实或材料,做出必要的说明申述,即“讲道理”。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申论。

1.申论写作三要求

(1)发现与识见

写作无非是作者将自己发现的新事物、新信息、新思想、新情感等告诉读者。申论写作则主要是作者将自己的新思考告诉读者。因此,申论写作的核心不在结构与表达,而在见解与思想。对题目涉及的具体现象问题,有没有特殊的发现,有没有正确而深刻的理解,有没有独到的见解,有没有切实可行的建议,是申论考查的重点。

(2)追问与反思

要有所发现,便要有所反思,有所追问。申论写作最有效的一招就是不断地思考与追问,在对社会事件的思考与追问中有所发现。

(3)思想建构与快速结构

见解可能是零星的、片段式的,往往随时都有;而申论写作则要将见解构建成一个完整的思想,构建成一个小系统,要有完整、正确的推理过程,有多角度的思考,或者对事情的本质、原因、解决方法有所探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凡事能说出个“一二三”来。快速结构,就是作者根据材料和自己的思考,快速决定是写成分析型、评论型还是问题解决型的申论;然后根据不同的类型,快速构思文章的基本框架。框架形成了,思想小系统也就基本形成了。

2.申论写作三类型

(1)分析型

即写作内容往往是分析意义、价值、原因等。例如,关于文化修养教育的主题,某篇申论论述“以文化修养教育屹立世界舞台”的观点,其基本框架是:公民素质是国家、社会文明的投影,文化修养教育关乎公民意识的觉醒,文化修养教育关乎民族素质的提高,文化修養教育关乎民族文化精神的弘扬。这就属于价值分析。

(2)评论型

即写作内容往往是就某种现象或问题、某类人物或事件的价值意义或问题发表看法,或赞扬或批驳。例如,就那些为国利民的先进人物发表看法,某篇申论的观点是“于时代一角,求无我之境”,其基本框架是:人的追求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为国利民是符合时代精神的无我之境;为国利民就要在时代提供的每一个角落做好事情,于平凡处见光辉。

(3)问题解决型

即写作内容往往是对于问题解决提出建议,或者指出具体实施中必须注意的问题。例如,某篇关于社会心态的申论,论述“以政府管理为主导,培育理性心态”,文章提出“培育理性心态,要以政府保障公平为前提,消除被剥夺感;要以政府保障民生为基础,消除绝望感;要以政府重建信仰为后盾,消除信仰真空感”。这就是从政府的角度,提出了三条建议。

3.申论写作三要义

(1)明角色,高立意

“千古文章意为高”“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立意直接关系到申论写作的选材布局乃至深度,它制约着申论文章内容的展开和表达形式的选择,也决定着申论文章得分的档次。目前申论写作多用于公务员考试,即通过公务员考试选拔出的人才要代表国家行政机关去依法行政,这就需要考生具有公务员的“角色”意识,具有一双“慧眼”,能通过日常工作中极其普通、极其细小的事物或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如某年申论考试给定的资料为治理城市非法小广告的问题,这是社会生活中极普通、常见的事情。出题者希望考生能通过这些细小的事物或现象,和自己的工作、生活、思想实际联系起来,提出符合实际且合理可行的见解。这就需要考生进入“角色”,如果能从宏观角度着眼,对给定材料进行整体把握,所写文章的立意就高。对于高中生而言,学写申论文章,要关注社会生活,要具备政治、文化、思想、科学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多思考有关国计民生的问题。

(2)用材料,广视角

申论材料中往往要涉及某一问题及相关的系列问题。在阅读给定资料时,一定要带着问题去认真思考这些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怎样的。在写作时要有广阔的视角,尽量全面把握关键的信息点,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写作的角度、方式,应具有灵活性、机动性和多变性,需要运用发散性思维来进行写作,防止以偏概全。构思立意要站在具体某部门的角度,分析原因时要想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才能写出“顶天(与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一致)立地(紧密结合材料和工作实际)”的文章。如针对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政府与社会全体公民均需参与,才能取得实效。在写作时,就需要从多角度提出保护知识产权的措施:一是抓紧制定并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二是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三是要完善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的政策措施;四是要在全社会提高知识产权意识,特别是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五是要积极参与国际知识产权领域的交流合作;六是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工作,把知识产权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完善和落实责任制。

(3)实内容,工表达

申论写作不能“假”而“空”,要实实在在做文章。首先内容要充实。像人的躯体一样,文章必须要有材料——材料就是文章的“躯体”。如针对安全生产问题,某篇申论以“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观”为题,开篇引用从给定材料中概括而来的事实材料并适当引申,以此引出论点,内容丰富且切中题旨:

岁末年初,历来是安全事故多发期。黑龙江七台河矿难教训还在总结,又闻河北唐山刘官屯矿难,再传河南寺沟煤矿进水事故;吉林辽源医院大火刚灭不久,广东中山酒吧火灾接踵而来;松花江水污染仍在处理,广东北江又出现令人惊忧的污染事件……血淋淋的矿难、逝者家属的悲痛、火烧医院的惨烈、环境污染的普遍,屡屡敲击着我们紧绷的神经,同时也在警醒我们,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观刻不容缓。

另外,申论语言是一种工作语言,是具有模拟公务员日常工作功能的一种应用文体,因此申论语言要求简洁、实用、冷静、理性,语体色彩要求平和、中庸、凝练、沉稳,忌用文艺腔,即不能使用类似于散文、诗歌、杂文、小说等的文学化语言,而要用议论型、说明型和实用型语体,文风简洁平实。如“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等语言不仅短小精练、言简意赅,也能表达出和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往往一个词就透露出作者的思想水平,大家在写作申论时也要在语言上下功夫。

寫作示范

课本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提炼观点,围绕“文化走出去”的话题,联系社会生活,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申论。要求立意明确,有思想性;在90分钟之内完成。

“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讲好中国故事是外宣工作的基本方法,也是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基本途径。从毛泽东同志向美国记者斯诺、史沫特莱等人讲述“延安故事”,到习近平总书记通过讲故事介绍中国道路和共建美好世界的理念主张,善于通过故事传播理念、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今天,中国故事最精彩的主题,是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什么管用。……(详细材料见课本)

思路点拨

写作本题,首先要结合背景材料和写作任务要求,提取写作要求的关键词——“文化走出去”;明确写作的话题方向——关于中华文化外宣问题;明确写作的基本任务——讨论怎样有效地使中华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进入主流市场,影响主流人群。这一步的目的在于保证不离题。

其次,要反复阅读背景材料,根据写作任务要求的话题方向,发现材料中暗示的方向,找到文章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也就是针对中华文化外宣方面尚未把核心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的现状,提出建议与可行性措施。

第三,要确定基本的写作方向:是以分析型为主、评论型为主,还是问题解决型为主?从话题的基本方向和背景材料提示来看,如果单纯采用分析型,容易写得比较空泛,可能难度比较大。最好能采用以问题解决型为主,兼及分析型,即边分析原因边寻找对策的写作模式。如果采用这种模式,则需要做如下建构:讲好中国故事的途径有哪些?过去有哪些经验可借鉴?当下有哪些做法可创新?要多维度梳理、分类,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或方法。

佳作示例

述故事,传文化,促复兴

文/马歆雯 金 佳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当前,只有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讲好中国故事,厚植文化传统,才能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树大国形象,述中国故事。首先,目前国际上部分国家对中国的认识尚存偏见,当务之急便是消除偏见,将真实的、崭新的中国呈现在世人眼前。其次,讲好中国故事是外宣工作的基本办法,也是让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有效途径。

让文化走出去,第一要义是学会讲中国故事。中国故事是中华文化最生动的载体,也是最隽永的记载。忆往昔,古人把中国故事写入寓言,写入诗词,写入一本本史传,流传至今;看今朝,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的故事,仍在不断激励、鼓舞着我们。而我们,要有讲故事的能力,把中国故事同中国文化一并传向世界。讲中国故事,考验着我们对于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只有认同和理解才能引领我们走入文化深处,去探寻其精神内核,进而讲好中国故事。同理,若只是一味地向世界灌输中华文化表层的文化符号,自然无法获得真正的尊重。唯有将中华文化深处的精神内涵以通俗易懂、适合大众的形式讲出来,才能展现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证明中华文化不可取代的影响力。

让文化走出去,更要让今日的中华文化走出去。我们应始终记住,讲中国故事,最终目的是要让世界见证今日之中国。因此,我们的目光要更多地放到当下。但如今的中国日新月异,每天都有新的故事发生。所以,讲好中国故事,要选择最具代表性、最具鲜明特色的故事,讲给世界听。只有让世界听懂了、读懂了中国故事,世界才能真正认识中国,真正认识中华民族。

最具代表性、最具特色的故事,自然不该拘泥于来自千百年前的故事,而是要放眼今日的中国,展望未来的中国,为世界展示更多、更美、更具时代风采的中国故事,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一直有论断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但关键是要弄明白谁能将民族的领到世界上去。讲好中国故事,做新时代的青春代言人是我们青年的责任。我们还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力争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华文化走向全世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尽一份绵薄之力!

点评:文章前半部分主要针对“文化走出去”进行意义价值分析,而后半部分主要从“如何走出去”进行策略分析。作者认为,要让文化走出去,第一要义是学会讲中国故事。而对于如何选择中国故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谁来讲中国故事等问题,作者亦做了申述和分析,思考冷静、理性,语言凝练、沉稳,展现出良好的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阐释问题的能力。

猜你喜欢
娜拉诗歌
勇敢出走的娜拉
诗歌是光
诗歌岛·八面来风
我眼中的希林娜拉
娜拉身份的认同——兼论中国文学中的娜拉形象的演变
诗歌论
爱一条狗需要理由吗?
小心韩流毁在韩星手上
诗歌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