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农民兄弟的微笑

2022-05-05 23:41袁庭僚
时代报告 2022年3期
关键词:粉条农业

袁庭僚

一张响亮的名片。

2021年10月,秋日之空,白云朵朵,尽显旖旎。绚丽多彩的秋天,带给大地的是丰收的歌,带给人们的是快乐的曲。

在令人瞩目的中原经济群南缘中心城市——禹州市朱閣镇北郝庄村,一辆辆来自域外的旅游大巴载着游客鱼贯而入,他们是省内外游客慕名而来观赏“百年粉坊”3A级农业工厂的;一簇簇游客谈笑风生,站在用4个石磨造型并醒目地雕刻着“百年粉坊”红色大字的迎宾墙前纷纷拍照;一群群域外的青年大学生欣喜若狂,在“百年粉坊”文化展馆倾听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故事。

这里,是游客领略现代化农业观光工厂独特风景的网红打卡地;这里,是大学生们知识转化为实践的体验实习基地;这里,也是农民科学技术知识学习传播的大课堂。

一个已经有着1400年生产加工史的寻常百姓家常用的粉条加工厂,如今何以成为观光工厂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标而引人入胜呢?

这皆缘于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禹州市红薯制品行业协会会长、非物质文化传承、河南省盛田农业有限公司创始人、最美退役军人特别奖获得者——孙继周,也缘于他的儿子、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孙溪烽。

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凝结着他们父子两代人的智慧和心血。

成功承载着历程,成功承载着岁月,成功承载着奋斗。

一、脱下军装,端上金饭碗,仍眷恋着故乡的热土

孩提时的纯真,永远像那块抹不去的白云。

如今57岁曾是海疆卫士的孙继周退伍不褪色,把青春献给了火热军营,把中年献给了故乡,把汗水献给了事业,为自己的父老乡亲造福谋利,把小红薯做成了大产业,打造了盛田农业品牌。

被誉为“粉哥孙大盛”的孙继周心系乡村、富裕一方的热血情怀感动着许多人。

1989年3月,服役满7个年头的孙继周满载收获,揣着“优秀士兵”证书退役回到了禹州市。

“我入伍后家人的户口迁出了农村成为城市户口,我退役理应安排一个稳定的工作,但我更愿意放弃热闹繁华的城市生活去走自己喜欢的路。”孙继周每次说到这里,他的脸庞总有一丝丝笑意。

1983年10月,孙继周远离了生养自己17个年头的故土——禹州市顺店镇康城村这个半坡半岗的贫乡僻壤,在海南岛某潜艇部队成了一名守卫祖国海疆的海军战士。劈波斩浪的千米武装泅渡、汗流浃背的万米武装长跑、快速飞越五步桩和独木桥……风浪日光下,皮肤黑了,骨骼壮了,意志更坚强了。

从戎解甲退役返乡,他被安排到了父亲所在的市农机局,依靠父亲的影响力谋个机关岗位不成问题,但他仍喜欢乡土气息,身体里始终涌动着农村娃的血脉,不忘与乡亲们同呼吸、共命运的美好时光。他看着家乡人依然贫困的样子,心里不是滋味儿,便要求下乡到农机站工作。他利用工作机会主动要求下乡驻村,白天接触更多的农民兄弟,用身用心体会他们的疾苦,寻找他们的所思所盼。他渐渐悟出了一个想法,单靠自己在部队锻炼几年的资历改变乡村现状是不可能的,一定要有更大的活动空间和必备的文化知识。只有做强自己才能救赎他人。于是,他白天工作,晚上挑灯夜战复习备考成人高招。1992年,他成功考取了河南省政法干部管理学院,成了一名经济法系的大专生,1996年,他又获得了郑大法学院函授本科文凭。

知识给了他腾飞的翅膀。他那颗牵挂农民兄弟的心不但没有平静下来,反而更加澎湃。他眷恋这片热土,决心立足农业干事业。1993年,他大专毕业,再次放弃留在农机局的机会,义无反顾地到了文殊镇做了一名普通的乡镇干部。从此,他找到了广阔的天地,圆了他与农民兄弟交朋友、干事业的梦。

“乡村是个大舞台”是孙继周的口头禅。

不久,孙继周又从文殊乡调到了郭连乡,他为农民兄弟做的第一件有意义的事是推广脱毒红薯种苗,至今他回忆起来还是有一种自豪感。

20世纪80年代,红薯仍是农民锅中主要煮品,尤其是禹州这块沃土,基本上属于半岗半山,自古以来适应种植红薯,甘甜可口,出粉率高,禹州粉条因此名扬一方。但茎线虫病是致红薯发烂的天敌,严重威胁着红薯的生长和产量,一直困惑着一代又一代庄稼人,眼巴巴地看着一季的劳动因茎线病毒造成红薯严重减产令农民极为烦恼。

到了20世纪90年代,脱毒薯苗这一新生事物出现了,因为有抗病毒、产量高等优点,乡政府下决心推广脱毒薯苗,让大家增产增收,但单株脱毒薯苗的价格却是未脱毒薯苗的两倍多,对于一分钱能拧出四两汗的农民来说大部分都不乐意接受。

怎么办?是放弃推广还是坚持下去?孙继周思考再三,决定迎难而上,坚定信心,逐村挨家挨户地做农民群众的说服工作。炎炎夏日,太阳直射酷热难熬,他把红薯苗脱毒、育种更新当作大事,带领其他乡干部骑着自行车,沿着上下不平的土坡路跑东村下西村,在田间地头、在村民家里,费尽口舌讲薯苗脱毒的好处,动员号召他们选用抗病、耐病品种,甚至对特别困难的农户免费让他们试种,到了收获季节,让尝到甜头的种植户现身说法宣传薯苗脱毒的优越性,产生了极好的示范效应。一年后,全乡95%以上的农户用上了优质脱毒薯苗,实现了几辈人都没见过的红薯大丰收。

孙继周那句“乡村是个大舞台”的话得到了印证。

就这样,既是退伍兵又是大学生的孙继周,凭着踏实肯干、吃苦耐劳与群众打成一片,慢慢地赢得了郭连广大农户的欢迎和上级党组织的肯定。随着不断上升的政绩和艰辛的付出,他也一步步成为副乡长、乡党委副书记、镇人大主席。

职务高了,责任重了,视野阔了,为乡村群众办事的能力也大了,他甩开膀子施展拳脚。

“农业生产要向科技要效益”是孙继周常考虑的事,在他后来担任郭连乡党委副书记主管农业时,他经常盘算着乡镇经济发展的小目标,把每一个村庄的经济状况、劳动力结构、农业发展规划都装在了心里。夏季夜晚,他经常与当地农技、农机等部门人员坐在一起,一边望着深邃的夜空,一边聊天式谈论农业前景,探索农业发展、科技振兴的途径。他集中精力做着科技兴农的事儿,领跑全市的农业振兴。由于郭连乡的科技兴农战绩斐然,禹州市的“一喷三防”“秸秆还田”“联合收割机作业”等现场会都曾在郭连乡政府召开。他主持开发的农业节水项目获得了“河南省旱作农业小麦开发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为了乡镇农业科技发展,孙继周简直是吃了秤砣——铁了心肠,把一个心都操在了农业科技上,废寝忘食地工作着,潜心钻研新项目,从门外汉变成了技术内行。正是这种一心改变乡村的追求,为他以后人生之路的选择打下伏笔。

二、传承创新,坚守信念,让“盛田”之花绽放大地

荡起双桨,推开轻舟,孙继周决心要在市场经济的大海里自由徜徉一番。

孙继周骨子里始终有一个梦想——创建“盛田农业”,也许是与生俱来的血脉相连,也许是割不断的百年粉坊传承的命运使然,也许是他要兑现追随对人生意义的理解。

孙继周沿着体制内既定的线路图行走得顺风顺水,他后来又任职禹州市煤炭局副局长这个许多人都羡慕的位置。谁也不会想到,他在2015年自己49岁时突然选择了“脱轨运行”,辞职退休,步入二次创业新路程,就地取材,做起了粉条加工和鸡粪有机肥料。

在体制内四平八稳过日子,工作有保障,收入有依靠,做事有面子,但孙继周并不看重这些,他要乘风破浪,试一试自己走出体制会是怎么样一个活法。谁知,这挑战人生的一跳,竟让他站在了事业的高峰。

与农业、农村、农民打了近15年交道的孙继周深知,现代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农产品的发展。2006年,孙继周以现代化农业为着眼点而精心运作的“河南省盛田农业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总部就在他任职多年、最熟悉的朱阁镇的一座山半坡上,这是最明智的选择,从情感上和农产品自然资源上是有機必然,预示着中原大地上这个农业王国将有一个风卷云雨的响雷。

“要做,就做最好”是支撑孙继周创业的精神理念。

斗转星移,故事千百,都化在百年粉坊里,孙继周的祖上在20世纪初就有一个名扬方圆百里的手工粉条作坊——老孙家粉坊,诉说着关于粉坊的记忆。他的父亲常给他讲祖上老孙家粉坊的传说故事,祖传的技艺和荣耀给他从小就打下了记忆的烙印,常常追根溯源,浮想联翩。孙继周长大后逐步了解了许多关于粉条的历史知识,产生了挥之不去的兴趣。他一本正经地说:“实际上也很难说粉条是谁发明的,它是劳动者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改进、不断完善而逐步发展到了现在的先进工艺和优异品质。”

欲戴其冠,必先承其重。

逆风扯帆。创业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在崎岖不平的小路上艰难攀登,对此孙继周有着难以想象的体会。

传承之火,生生不息。孙继周盯上了盛田农业品牌。他要把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保留下来,注入时代元素和活力,让品牌助力农产品打入市场,为农产品增值,同时也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健康和物有所值的食品。这种浓烈的传承意识为他创造和发展盛田农业奠定了科学的战略思维。

传统的粉条生产加工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往往只能在红薯收藏后的冬季才能开始一系列的加工生产,从薯粉到粉条产品,时间长,周期慢,品种少,效益低。面对传统而技术滞后的严重问题,孙继周有着深沉的思虑,有时一连几天睡不着觉。很快,他理出了思绪方略——既要传承,也要创新,走出一条现代化农业发展之路。

“唯有匠心,不负光阴”这8个大字悬挂在盛田农业公司的楼墙上,永远是孙继周的自勉。

孙继周是一个有思想、有远见、有闯劲、有抱负的人,他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定力,下硬功、出实招,避免了逆风撑帆走弯路。

第一招,抢占产品资源。以红薯为品牌资源,致力于把盛田百年粉坊打造成崭新的传统文化品牌,孙继周既是盛田农业的创始人也是禹州粉条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倾尽所能把自己的心血挥洒在希望的田野上。他全力瞄准红薯三粉产业链,在生产、加工、包装、销售环节精心施策,形成一体化全产业链生产服务化企业。孙继周说:“传承传统技艺,既要有匠心又要有恒心,坚守信念很重要。”

第二招,实施品牌战略。红薯产业价值链如何提升?他以绿色、优质、特色、品牌4个“关键词”为中心,决心打破低层次的农产品生产水平,向高科技的自动化流水线作业发起进击。他涉猎了一系列的创建农业品牌的书籍,把盛田农业粉条产品定位成“原质、原味、原生态”战略品牌,高起点下高推高举,擦亮“河南老字号”金字招牌,为品牌战略的可持续性发展,登顶中国农业产品最高殿堂注入了内生动力。

第三招,学习先进经验。孙继周多次到国内知名品牌地——陕西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虚心求教。他西行欧洲、德国,对现代农业种植管理的先进模式如获至宝。他跨洋东赴日本,参观学习鲜粉的制作工艺,吸收外来的先进经验,创造生产出了盛田鲜粉,提升盛田农产品的质量。

第四招,吸引人才。产业发展,人才先行。为达到一条盛田农产品的高产、质优、安全的生产路径,不惜重金广揽人才、招贤纳士,与中国农大、南京农大、河南农科院建立了合作关系,聘请了5位博士组成了研发团队,为盛田农业的发展献计献策,先后投入百万元资金研发新产品,获得了多项国家专利。

第五招,推行流水线作业。孙继周为彻底改变农产品传统手工生产加工的现状,把盛田农业引上现代化生产轨道,他力排众议,坚持建设自主控制的智能鲜粉条生产线。在经费严重不足时,他毫不犹豫地卖掉了为儿子结婚准备的婚房,至今,谈到这事他内心还有些许内疚。

坚冰深处,春水生。执着孕育成功,奋斗成就人生。

转眼16年多的时间,孙继周经过艰辛的努力,终于实现了自己规划的蓝图,如今所发生呈现出来的情景,足够证明他是盛田百年农业的集大成者。

你看,盛田农业的鲜粉智能生产线在繁忙运行。红薯淀粉历经制浆、抽真空、自动铺浆成型、蒸箱熟化、冷却脱离、自然老化、冷冻等数十道工序,摇身一变成为一根根光亮透明、粗细均匀、筋道爽口的粉条。所相匹配的现代化的监测检验系统,融入了国内外红薯鲜粉加工工艺和绿色保鲜技术,保障生产过程达到了生态、环保的高水准。

你看,期盼百年的湿粉应运而生。孙继周的研发团队攻破了粉产品只能干性不能湿性的缺陷,湿性粉条随时可作凉拌小菜,这曾是日本的技术堡垒,他参观日本的这一产品时,提出买他们的湿粉专利遭到拒绝。这鲜粉技术生产的产品,绝对不添加明矾,孕妇儿童放心食用。在食用时不需要泡发,白开水冲泡1分钟即可食用,且口感细腻、滑爽,深受社会用户赞赏,敢于与其他同类产品相媲美。

你看,绿色健康的品牌标准已经做到了食客心中。国内外相关消费、销售企业有了近20家战略合作伙伴,海底捞、小天鹅、小日子、百年老妈、朝天门等知名火锅店里,食客已把盛田百年粉条作为必点的食料,被赋于时代文化名称的“阿玉公主”“阿紫公主”的白薯、紫薯粉条,其丝条匀细,纯洁光亮,整齐柔韧,洁而透明。还有名不虚传的“盛田焖子”等食料被挑剔的东西南北的食客们视为珍馐美馔,津津乐道。

你看,传统农业变身观光工厂。谙知文化扩张力之哲理的孙继周,以“小企业做利润,大企业做文化”为理念,开发了粉条观光项目,被河南省旅游局定为河南旅游创客示范基地,成了盛田农业新业态,在国内尚属首家。在盛田农业的展室里,陈列着老式的风箱、民国的马灯、清代的漏瓢等盛田百年的历史文化物件,满是穿越时代的记忆和乡愁。游客们感受盛田百年粉坊的风雨进程,了解粉条的古法制作工艺、制作程序,无不为中国农业的精粹喝彩。

你看,熠熠生辉的一串殊荣。2016年获得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博览会后稷奖;2017年获得中国第9届重庆火锅节最佳涮品奖;2018年获得中国餐饮协会十佳火锅食材奖;2019年获得农业部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奖。盛田农业手工原浆红薯粉条被授予“中原十大特产品牌”。

你看,银丝跳舞走进了明清两代的华丽宫殿——北京故宫。2019年春节作为河南老字号的代表,孙继周和他的盛田酸辣粉走进了北京故宫,参加了中华老字号进故宫过大年活动。孙继周現场演示了传统粉条的制作手艺,沸腾的开水热气蒸腾,孙继周娴熟的动作之下,一根根粉条如同银丝跳动着顺势入水,围观的人们发出惊呼——银丝在跳舞!盛田农业公司成了河南省唯一的深圳市农产品地方标准促进会特别会员。盛田的百年粉条通过了FDA食品安全标准认证,取得了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你看,用粉条经过5名专家学者攻关3年而研发而成的“酸辣粉”成了年轻食客的“新宠”。河南省副省长武国定目睹了酸辣粉的生产、食用流程,赞不绝口;徳国植物保护专家沃尔夫岗先生听了“粉一根”品牌的酸辣粉的情况介绍,连跷拇指。这一产品市场广阔,前景远大,已被不少省内外大商家看好。地道正宗,色香味俱全,唇齿间油香四溢,初尝曾似相识,细品与别不同,每吃一口都会让味蕾跳动起来,“尝上一口,爱上一辈子”的广告语名不虚传。盛田百年粉坊,因食而传承,因人而振兴。孙继周以军人的刚毅和顽强啃硬骨头、打硬仗,让盛田农业成为禹州这块古老大地上的闪耀新星。他无愧于盛田百年粉坊的子孙,无愧于中原大地禹州粉条之乡的创业者。

三、心系乡亲,脱贫致富,让农民兄弟微笑起来

“盛世祥瑞,龙德在田”是国语大师季羡林亲笔为盛田农业所题寄语。

脚踩的是泥土,心怀的是信念。

孙继周这一生注定与农村、农业和农民兄弟结下不解之缘。他的心头始终有一座村庄,那是故土难离的牵挂,是一抹最美丽的乡愁。

“用匠心做粉坊,用良心做自己”是孙继周的座右铭。

孙继周撸起袖子大干了一场,做了盛田农业的掌门人。盛田兴旺发达了,自己的名气也越来越大了,一不小心成了社会公众和媒体跟踪聚焦人物,但他心里有块石头沉甸甸的一直放不下来。他每当想到一直熟悉和酷爱着的农民兄弟,心里仍有一种揪心的疼。

在乡镇政府从事多年工作的孙继周对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太了解了,对农民的苦和累感同身受,对农民心里的期盼他也最清楚不过。

孙继周当乡政府干部时,每到一个地方都会把帮助农民致富脱贫当成主打工作,留下了耕耘的一串脚印,当他离开时,乡里乡亲们都会送他很远,恋恋不舍。

“串百家门,交百家友,知百家事”对他来说是家常事。他说:“那时候我常常在村里蹲点,一年有300天在乡村,与农户群众打交道。白天进村串户,晚上返回政府住宿,每周回家一次。儿子三岁了,有一次见我回家便使劲往外推,把我当成陌生人。”

他在讲述自己这些生活工作点滴时,似乎从他的话语中看出他内心留有遗憾。

初心如磐,行之更坚。

“盛田农业的根在禹州,应当是为乡亲们遮风挡雨的一棵大树”是孙继周的真实梦想。

浅水撑不起大船。过去,他在体制内从事行政管理,吆喝得多,要办成一件大事却力不从心,用尽浑身解数也不过像一杯水倒在地上一样激不起浪花。现在,专心做事,他的命运握在自己手里,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为农民兄弟做实事、办好事,恰逢良时。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盛开春满园”的哲理和朴素的农民情结驱使着他责无旁贷地把更多农户引领到致富大道上。

“不是官要做多大,而是人要做多好”是孙继周值得夸耀的一句来自父亲的教诲。

孙继周的父亲孙惯三也是退役军人,一直在禹州市农机局工作,官至副局。他的父亲是个劳模式的农技工作者,在20世纪80年代曾出席国家农机系统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受到了三名国务院领导的接见。孙继周从小受红色基因熏陶影响,优良的家风传承,带有两代军人印记的父子二人的三观经常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为家乡发展着想,为农民兄弟做有益的事自然落在了孙继周的肩头。

怎么让大家都富起来?孙继周老戏新唱,再扮主角。

孙继周萌发了“小红薯,大文章”的理念,让红薯成为时代食用的新宠,让农产品从田间地头走向厨房餐桌,让劳动经营者增加含金量,让农民兄弟的汗水变成财富,真正实现土里刨金。

美了生活,醉了人心。一个崭新的农业发展模式,在6.8万亩耕地上踏着时代的脉搏徐徐而来。

一个“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发展模式在盛田农业的推动下,在禹州朱阁镇悄然兴起。盛田农业旗下的粉条、焖子、小菜、腐竹、水果、馒头6个分公司统一农资供应、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收藏加工、统一品牌销售,农民有了想不到、不曾有的收益,种田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纷纷承包土地,扩大种植面积。一户看一户,一户带一户;一村看一村,一村带一村,风生水起。合作社的560户农民,户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盛田农业合作社的乡亲们不出家门有工可做、有钱可挣,这种效益辐射也带动了朱阁、浅井、花石、古城、苌庄等5个乡镇的1000多户农民一步一步地改变贫困,走向富裕。

美了生活,醉了人心。

当你行走在通往盛田农业总部的水泥小道上,你会看到沿路的外墙上丰收的美景在画中呈现。那一幅幅农耕图,以雅拙的造型、丰满的构图、强烈的色彩、质朴的意趣,描绘着科学种田,描绘着希望的田野,更描摹出一个个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动人场景。

种子奉献给大地,盛田奉献给乡亲。以前山区农村没有产业,全凭外出打工挣钱,脱贫致富只能是白日做梦,现在的红薯变成了“贵金属”,能生产出近10种花样品种,红薯值钱了,盛田的现代农业忽如一夜春风来,禹州大地花盛开。开遍了乡村田野,开遍了纵横阡陌,千红万紫,花繁叶茂,沁人芬芳。

如今,加入盛田公司的乡亲们脱了贫走上了致富路,心里燃烧着激情。他们依偎在一起谈说着鼓起来的腰包时常发出发自内心的笑声,这笑声无比朴实,这笑容无比灿烂。

王贵很实在、很直接,生活富裕了,觉得很有尊严,数着自己的变化,那饱经风霜的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意。

王贵是禹州市郭连乡韩楼村人,今年63岁,勤劳了几十年家境却一直贫寒,戴了一个贫困户的帽子,连老婆也没娶上。他自从到盛田农业的水果基地做工后,每月能有近千元的收入,2021年摘掉了贫困帽。穷怕了的王贵提起孙继周总是赞不绝口:“现在不再贫穷了。继周是个福星,俺能过上有吃有喝有钱花的小日子,多亏他了。”

脸上充满自豪、美满的还数已经富足的退役军人张超峰,他笑得更甜蜜、更响亮。“要十分珍惜这幸福,盛田就是我的家。心里很敬佩继周这个人,他对当过兵的有特殊感情,是他领着俺走上了富裕路。”正值不惑之年的张超峰有板有眼地诉说着自己的心里话。如今,他是盛田农业的党支部书记、物流部经理,他在部队服役两年回到家乡,为了生计去南方打过工,也在当地做过杂活,但几年的四处奔波、劳碌,荒废了家里的农田,也没有挣到几个钱。后来他把自己家的田地加入了盛田农业公司,自己才有了稳定的工作和收入。以盛田农业公司为家,以发展家乡农产品为主业,把心思用在公司发展上,从一名普普通通的员工,一步一步地成了盛田农业公司的骨干力量,走上了中层领导岗位。

乡亲们的感情是朴素的,朴素的感情最真实。盛田农业与农民兄弟同一片蓝天,共一方水土,植根于农民兄弟的心里。

“为乡亲做好事,为社会做善事,为国家做贡献”成了孙继周的追寻,成了盛田农业的企业文化。孙继周还办起了一个功能齐全的益农助农直播间,除了直播盛田公司的产品外,还直播朱阁镇其他农户的土特产,禹州市政府的张劲功副市长也多次在这里直播为农户代言带货。

“让社会了解朱阁,让朱阁走向社会。盛田农业公司有条件为当地农户直播,不只是幫助叫卖一次农产品,而是让社会广为传播产业链,让更多山区的种田人找到市场,赚到钱。”禹州市科协党组书记王亚峰如此评价说。

禹州市朱阁镇党委主管脱贫攻坚的副书记侯建立说:“盛田农业在扶贫脱贫中起到了‘一帮二带作用,经济增长点变成了增长极。全镇的1000多亩农田流转后,农户一年四季在田里有活干有钱挣,没有流转的1000多亩农田种出的红薯又卖给了盛田公司,种得好,做得好,卖得更好。龙头带动打通了上下产业链,合起来全镇2000多亩农田的种植产出收入有了保障,脱贫不用犯愁了。”

在孙继周的大刀阔斧之下,盛田农业产品种类不断创新,不断追求,给禹州市西北部半岗半山区的农民兄弟营造了美好的梦境。

一个盛田农业带富一方人,这些都是让大家想不到的,却让人振奋。

令人赞叹的是,禹州市政府委托盛田农业建立了农民科学素质培训学院,孙继周又多了一个院长头衔。第一期走出学院的农民学员,感到这一辈子大开眼界,学了农业知识,掌握了农产品现代化生产技术。“只有培养出更多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才能助力农业产品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许昌市科协副主席张春停对孙继周的做法大加赞赏。

四、子承父业,家风传承,盛田农业更上一层楼

昔日碧海破万浪,今日豪情唱大风!

孙继周,这个盛夏依旧最爱海军衬衫的退役军人成了时代的弄潮者。

他创造着财富,富裕着一方,温暖着社会,释放着能量。

深夜静思,他常常会思考企业接班人这个企业家最终大都面临的问题。他清清楚楚知道,接班人的选择既关乎财富的传承,也关乎事业的延续。因为赋予了多层的使命,所以在他看来,接班人的培养问题必须趁早。

选择一个有足够能力掌舵并引领企业继续奔跑的领军人,他把目光视线投在了儿子孙溪烽身上。

如今,他那祖业世家、百年粉坊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新的继承人,他那致富一方、甘为农民送甘饴的精神品质有了新的传递者。

孙继周不止一次地说:“能让红薯做成大产业,是我的心愿,也是老爷子的愿望。我的成长离不开家风的熏陶教养。”如出一辙,孙溪烽则这样说:“做农产品产业大有作为。我父亲弃官做粉条,是受爷爷的影响,我愿干这一行,是父亲做出了样子,蹚出了路子。”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他的儿子孙溪烽,一米八二的个头,高大魁梧,气宇轩昂,英姿勃发。秉承强大的遗传基因,优良传统家风得到弘扬。

1994年5月,一个男婴在孙继周家族的一片希冀中呱呱落地,爷爷给他起名溪烽。溪,寓意聪明有涵养,富贵事业成;烽,寓意诚实守信,勇敢刚强。他读小学时,爷爷和父亲给他讲百年粉坊的家族光荣史,他听得入神时会拍着小手叫好,眼里泛着亮光。他读大学时,为官一方的父亲辞去了官职,做起了不起眼的粉条。他虽不太理解,却也没有抱怨。只是调皮地说:“人家的爹是官越做越大,俺的爹是把官做成了平头百姓。”听着儿子诙谐幽默的话语,孙继周只是哈哈一笑。

无心插柳柳成荫。孙溪烽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发奋读书,从小学开始一路成绩优异。他高中毕业原想报考电子信息科技类院校,最后却在父亲的点拨下,鬼使神差地报考了河南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系。大学的教育使他领悟到中国作为农业大国的光辉千年,使他对悠久的农耕文化和现代农业文明有了足够认识,不知不觉地喜欢上了农业这一行。

思想在知识的积累中升华。家庭的熏陶,异于常人的特质,使他走上了与父亲方向相同的道路。

孙溪烽十分珍惜大学的时光,奋力游弋于浩瀚的农业知识的海洋里。他从历史和现状领悟到,始于旧时期的中国农业,长期处于种植农业水平。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需要脱胎换骨的变革,必须走出一条从种植到深加工的现代化农业发展之路。认识越来越深远,越发感到父亲弃官务农、创办盛田农业公司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他也真正领会了父亲力荐他上农林大学的良苦用心,对父亲多了几分敬意。

每当学校放假,他都会放弃游玩时间,来到盛田农业总部,观看了解父亲的企业发展状况。特别是帮助父亲策划农业工厂创客项目,把农业观光旅游做成文化品牌,参与到百年粉坊文化馆的具体文案策划中。

孙溪烽对盛田农业逐渐产生了兴趣和感情,学会了体谅、理解、支持父亲创业,大有一种风雨同舟、并肩前行之意。当父亲因资金短缺,急需一笔钱时,他主动提出卖掉自己的婚房,没有丝毫的犹豫,并积极联系买家,筹措资金,为父亲的盛田农业出一把力。

励志始于创业。

他胸怀憧憬走出了苦读四年的大学之门。十足的一派帅小伙,肩膀宽厚,挺立着胸膛,跃跃欲试,一展抱负。经商下海试水,在禹州艾丽丝工艺品有限公司崭露头角,在制作人发头套、纤维头套等产品的企业,找到了用武之地,他从股东做起,历练成了企业高管。“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的企业管理发展理念已植入心底,在打入美、日、韩及东南亚、非洲国际市场的鏖战中,发挥出了决策和智囊作用。

正当事业顺风顺水、被人称赞看好时,他却惊人一跳,坐上了父亲盛田农业的船头,成了掌舵把向的董事长。这是父亲的决定,孙继周像伯乐识马一样选定了儿子,趁早把他扶上马,送一程。他那性格随和、忠厚笃诚的爷爷,也看他是一块好钢,希望在有生之年看到百年粉坊兴旺有传承。

船载千斤,掌舵一人。

盛田农业不再是一叶漂流在缓流中的轻舟,而是初具一定承载力、波澜横生的航母,不少人为盛田农业换帅、一个经营档发的青年小伙做粉条而捏一把汗,也不乏有看热闹的。

盛田农业这条船驶往哪里?走向何方?他行吗?

一连串的问号,一个现实的时代命题摆在了孙溪烽的面前,需要他解开这一复杂的多元方程式。

“恢先绪,子振家声”。只有把父辈的事业继承下来,子孙后代才能昌盛;只有把父辈的事业发扬光大,才不辱没家族的使命。孙溪烽对此心领神悟,深知其理。

他走马上任那一天,阳光明媚,风和日丽。父子俩特意在公司院子里挺立合影,以示纪念,象征着交接班的仪式感。父子俩坚定从容的面容表情,传达着一种气场,那是扬在脸上的自信,那是长在心底的善良,那是融进血里的骨气,那是刻在生命的坚强。

初生之犊不畏虎,一个“闯”字赢天下。年轻有为、26岁的孙溪烽,高商情的头脑,精细的管理方式,创新未来的意识,民主集中的作风,使盛田农业的接力棒传递着一种精神,传递着一种力量,传递着一种意志。摇橹划桨,搏击风浪,击水三千。扛得起,拿得下。顺势而为,乘势而上。

孙溪烽在父亲创业的基础上,接力创新,创建新的发展支撑点,跑出了加速度。有四大亮点:

向合作社要规模。孙溪烽在原有的土地租赁的模式上,组建了农业合作社,让农户自愿加入,合作生产,合作经营,利润共赢,用规模实现集约化。

向研发要品种。把眼光瞄准市场需求,着力在产品的多样化研发上求突破,满足消费者的社会需求。他们研发的禹粉毛头丸子口感和软弹劲胜过市场上盛销的撒尿牛丸、禹粉鱼翘等,味美新颖的品种赢得客户的青睐。

向质量要效益。在产品的质量上下狠劲,提升生态、绿色、健康元素,把质量评估和质量跟踪作为提质增效的重要一环,用质量占领市场份额。

向流量要订单。在推销上巧做文章,利用旅游观光的人流量和带货直播的信息流量,线上线下齐发力,用流量扩影响,提升品牌的知名度,保持持续性收入。

果不其然,不到两年的时间,在他的运作掌控下,盛田农业的商业模式得到创新,这簇农业之花凌然绽放在广袤的山坡沃野,争奇斗艳、漫天溢香。

有继有承,有扬有弃。2021年,知识型加创业型的孙溪烽收获颇丰,连获荣光。

盛田农业生产的紫薯宽粉被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评定为A级产品的认证;孙溪烽崭获了许昌市十大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的荣誉,摘取了河南省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项目带头人的桂冠,受到了《中国青年报》等媒体的争相报道,荣获了“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称号,身膺殊荣,志在必得,实至名归,声名远播。

从中国青年网村官频道的一篇《河南——孙溪烽》报道文章中,可以断定,一切疑虑和担心是多余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產的提升,标志着新任董事长孙溪烽掌舵有方,担当有为,成绩斐然,后生可畏。

那篇报道是这样写孙溪烽的:“河南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系毕业,创办农业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吸纳农民就业,直接带动农户560户,户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帮助1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间接带动农户2800户。建立中国禹粉文化博物馆,研发红薯粉条保鲜等9项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完成产品注册商标12个。成立盛田薯类鲜粉技术创新中心和中国禹州市农民科学素质教育学院,年培训员工及农民1.2万人次。曾获河南省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项目带头人等荣誉。”

孙溪烽86岁的爷爷几年前看着儿子创办盛田农业,现在又看着孙子接力奋进,孙家的百年粉坊后继有人。孙继周更是乐不思蜀。他不再为企业的经营管理苦费心劲了,腾出时间精读细研,把事业的重点转移到了企业管理与创新和产品营销学上。在河南省宣传部、《河南日报》举办的农村振兴理论研讨会上,侃侃而谈,语惊四座。他还被郑州轻工业大学聘为客座教授,登上了为大学生上课的讲台,讲自己当兵、从政、离辞创业的心路历程,传道授业,独领风骚。那些学者听了他的课,都感到学校教育滞后于社会,对他这个“泥腿子”总怀仰慕之心。

助力乡村振兴。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有情怀,人生自带光芒。

孙溪烽像他的父亲一样,有一个宽阔的胸怀,不仅传承了企业文化而且满腔赤诚地要富裕一地、造福一方、泽润乡亲。他一点一滴地履行着自己的承诺,花气力,下苦功,在脱贫致富、乡村振兴上做文章,带领大家走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他心里装着16户贫困人家的详细情况,穷在哪里,导致贫困的原因是什么,怎么去帮,他都惦记着,立项目,保落实。扩大雇工面,先保有收入,解决温饱问题。扩大技能培训面,授人以渔,用一技之长改变贫困的命运。扩大知识普及教育面,用农业科学知识武装人,用知识向土地要黄金。

16户脱贫致富的农户,生活在半山区一辈子,穷了一辈子,一年忙到头,能填饱肚子就行,腰包里分文无有,两手空空。他们怎么也想不到,在一个年轻有为的孙溪烽的倾心帮助下,不但成了家门口打工的新型农民,而且手头还有了丰余。夏种,禾苗茁壮;秋收,田野金黄;冬藏,五谷丰登。他们品味着盛田农业带给自己的收获,点金数银,布满皱纹的脸上,泛起了得意的微笑。

心系天下,大疫之下献真情。鼠虎之交,禹州市暴发新冠疫情,孙溪烽在大灾大难之时,以企业家的风范发动员工组成志愿服务队积极投入到抗疫的斗争中,以盛田之名向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和执勤值班人员捐赠酸辣粉1300箱,天寒地冻中送去一片暖意。

尾声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历史往往在一瞬间写成。

盛田。盛,茂盛;田,沃野。名副其实,为世美谈。

过去皆为序章。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风正一帆悬,万里鹏程关。

心有猛虎,扬帆起航。风雨中,每一步都是向前。

一家祖孙三代获得国家级荣誉,可谓之名门望族,共画同心圆。父亲用坚韧隆起一座山,儿子用智慧收获一丘田。今日之盛田农业,稳步发展,齐头并进,昂扬向上,翻开了新的史页。

溪水叮当,烽火燃起。

无愧先锋!无奋斗,不青春。所有的只争朝夕,都是为了日新月异。

孙溪烽,继往开来,令人刮目相看。他以无畏的勇气和创新的姿态,续写着盛田农业的新诗篇,孕育着生机和活力。春苗刚刚泛绿,河溪春水汤汤。定稿时,正逢虎年二月,盛田农业港总部的迎春花吐蕾绽妍。

春山萋萋可望,但躬身稼穑去!随着20世纪第19个指导农业的文件——2022年中央1号文件的发布,孙溪烽挂帅的盛田农业,必将在精细化农业发展和振兴乡村的征途上,心怀梦想,路致远方,拥抱金色未来。

責任编辑/孙燕丽

猜你喜欢
粉条农业
买粉条 学问多
数据分析挖掘在农业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张北“未来农业”
天阳6FT自动蒸熟粉条机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
割髭岭老作坊里的手工粉条
看、闻、折挑出好粉条
割髭岭手工粉条
流通领域重要农业产品价格(2016年10月)
农业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