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声势律动的实践运用

2022-05-05 07:46邓榕乐
教育·读写生活 2022年3期
关键词:声势律动肢体

邓榕乐

为了实现小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提高其对音乐的兴趣和欣赏能力,有效提升音乐课堂的质量,并且突出小学阶段学生的特点,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要不断改进和创新,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声势律动教学是由身体根据音乐有节奏地打出节拍和声音,更好地对音乐进行欣赏和感受。将声势律动运用到小学音乐欣赏课堂中,能够为音乐课堂注入新鮮血液,对学生音乐能力的各个方面进行培养。本文对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声势律动的意义进行了简单阐述,也分析了现状,最后针对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声势律动的运用提出了策略。

声势律动教学,是音乐与肢体律动的结合,是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新方式,相比传统的音乐教学方式,音乐匹配上合适的肢体动作,更能使学生进一步融入音乐的世界,感受到音乐中的节奏和韵律,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主动发掘音乐背后的故事,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音乐审美和欣赏能力。这样不仅能有效提高音乐课的效率,也能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

一、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声势律动的意义

(一)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标准制定以后,有关的音乐教育专家和学者根据声势律动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使用做了剖析和探索,对音乐教育课程的发展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小学音乐欣赏课程中,声势律动的使用一定要贯彻以中小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也就是声势律动教学内容的设定一定要适合中小学生的年龄段特点,可以充分调动中小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而在新课指导阶段,教师也能够选用一些节奏感比较强烈或者学生耳熟能详的声乐曲目,使学生有随着韵律运动的冲动,并由此为今后的声势律动发展做好铺垫。

音乐作为一种文艺表现形式,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与体验,而声势律动则是人情感和情绪相互传达的一种方法,歌曲能够在这种过程中让人的情感得以宣泄,所以声势律动在学校音乐欣赏中的使用,在培养学习者鉴赏才能的同时,又可以让学习者更切实地体会全身心的释放。所以,在学校音乐欣赏课程中,教师要把声势律动和音乐作品赏析适当融合在一起,以充分调动学习者音乐欣赏的兴趣爱好,从而促使学生的情感全方面发挥。

(二)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

小学时期是学生思想发展与知识增长最重要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学生对知识的感受、掌握和记忆都是很强的。以音乐鉴赏方面为例,低阶段的学生对音乐主要是形体认知,而高阶段的学生逐步转移到了艺术欣赏。通过声势律动在学校音乐欣赏中的运用,逐渐融合了学生相对容易接受的形体认知内涵,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对音乐练习的积极性,然后在经过逐渐的形体认知后,再抽象到艺术欣赏。舒特·戴森归纳0~7岁儿童的音乐能力发展特点,发现小学一年级学生可以对声音加以认知,小学二年级和三年级学生对歌曲节奏感的感知力也不断加强,甚至可以对某些旋律和韵律加以记忆。三年级以上学生已具备了识别歌曲与和音的能力。所以,通过在学校歌曲欣赏课中运用声势律动,能够促使小学生的身心发展。

二、目前小学音乐教学中声势律动应用现状

(一)声势教学应用现状

受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的限制,长期以来,音乐这门学科一直得不到足够重视,音乐欣赏的关注度更低,久而久之,音乐欣赏课程慢慢变成了演唱课,整节课上教师只是领着学生唱歌,教学模式相对单一。但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下,声势律动逐渐走进了小学音乐欣赏课堂,创造性地将肢体和音乐进行了融合,不过这对教师的专业水平也是一个不小的考验,要求教师能够对教学内容灵活变通,从而实现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提高。可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教师在声势律动教学方面模式较为僵化,并没有处理好节奏、识谱和多声部之间的关系。

(二)律动教学应用现状

律动方面的教学能够充分帮助学生体会音乐的节奏感,感悟音乐所带来的活力,净化心灵。所以,教师在进行律动教学的同时,要充分认识到多声部教学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的肢体动作随着音乐的改变而改变,而且要灵活变换,尽量做到动作自然、大方,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勇于通过肢体动作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情感,让学生充分感受律动教学的魅力。尽管如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部分教师的律动教学方案缺乏科学性,学生的兴趣并没有被激发出来,严重阻碍了学生在肢体律动中的自由发挥。另外,还有一些教师没有和学生建立高效的互动关系。之所以会出现上述问题,这与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专业水平不高等关系颇深,很难真正发挥声势律动教学的作用。

三、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声势律动的运用策略

(一)通过声势律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学习的原动力,在音乐教学中就更加明显了,只有学生对音乐有兴趣、有探索心,才会静下心来欣赏音乐,感受音乐,挖掘音乐背后的故事,全身心投入课堂学习。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声势律动的优势,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玩具交响曲》为例,教师先利用多媒体平台对此音乐进行完整的视频播放,使得学生对音乐的节奏有大概的印象,然后通过一定的讲解,对《玩具交响曲》的节奏进行较为精准的把控,接下来通过拍手或者击掌的方式对节奏进行表达。

(二)通过声势律动营造课堂氛围

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对声势律动进行合理的运用,可以轻松打造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更能充分地感受音乐,积极参与,配合教师,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而学生也能对音乐的情感进行更好地把握,更加接近音乐作者的心情。

以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小雪橇》为例,可以在进行备课时准备一些关于雪橇、雪犬等的图片、视频、资料等,对雪橇的使用进行充分的了解,包括使用的天气、雪橇的样子、拉雪橇的犬等,增加学生的代入感。加上声势律动,增加对节奏的把握。如果课堂时间充足,甚至可以随意增加一些舞动,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对音乐进行理解,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加学生对下一次课堂的期待。

(三)通过声势律动促进肢体与音乐的融合

音乐欣赏最重要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将音乐与肢体动作相结合,想要做到这一点,声势律动的应用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将这两点融合在一起,才能够让学生达到音乐学习的最佳状态,从而进行更高效的指导和教学。

所以,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把歌曲和动画结合,并且帮助学员通过声势律动体会歌曲的旋律、情感等。

以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共产儿童团歌》为例,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肢体动作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学习。通过指挥,帮助学生唱得更加铿锵有力,节奏感强,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感情。通过简单的肢体动作,学生可以更好地感受歌曲的节奏与韵律,体会歌词的内涵,不知不觉中提高了音乐欣赏能力。

(四)通过声势律动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对许多声乐等基础理论方面的知识掌握不充分,等于一味地教唱传统曲目,而理论教学效果也不理想。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对学校音乐明确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要注意培育中小学生的声乐素质和美学素养,使学生在学校音乐教学过程中既可以提高演唱能力,也可以形成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意识,还可以在对音乐曲目掌握以后有自己的思考能力,并把自己的思考和对音乐的情感联系在一起,这样才真正实现了中小学生音乐欣赏能力提高的目的。所以,在学校音乐教育中,音乐教师一定要注意对声势律动的运用,并利用声势律动激起中小学生想要享受音乐、欣赏乐曲的愿望。

以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森林与小鸟》为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森林或者郊区进行采风郊游,然后结合学生看到的东西,利用肢体展现出歌曲中小鸟快乐的情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肢体与音乐情境是融合到一起的,仿佛自己是森林中的一只小鸟,能够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更加深刻地体会歌曲的意境,使学生的音乐感知力大大提升,提高音乐素养。

音乐欣赏课程也是学生音乐启蒙的主要课程之一,学生可以通过音乐欣赏课掌握节奏、韵律、音符,提升音乐鉴赏能力等,还可以提高想象力、创意及审美能力和艺术核心素养等。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教师要学会借助声势律动辅助教学。7F333D70-51A3-4D7D-9B2C-C61E1A58CF35

猜你喜欢
声势律动肢体
和谐律动
世界各地的肢体语言
动静之间
肢体语言
律动之美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奥尔夫教学法奏响小学音乐课堂的新篇章
运用“稳定拍声势”突破歌曲难点实验研究
再寻绿野仙踪
面试六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