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系统思维推进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

2022-05-05 12:41张娟
中国国情国力 2022年4期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生态

张娟

作者单位: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实地考察沿黄省区,为新时期黄河保护治理、流域省区转型发展指明方向,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擘画蓝图。2021年10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济南主持召开的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把系统观念贯穿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全过程。黄河三角洲地区是全球生态系统比较特殊的地区,陆地和湿地系统形成时间短,流域内河流、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生态系统极其不稳定和脆弱。针对黄河三角洲独特的生态特点,山东省各级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坚持以系统思维推动黄河三角洲地区生态治理与生态保护,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黄河三角洲地区生态保护的成效

黄河三角洲地区位于黄河流域的末端,是全球最年轻的三角洲和新生陆地之一,也是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该地区土地资源丰富、水热条件相对较好,具有丰富的盐生植物资源、动物资源,是鸟类迁飞的重要中转站,具备河-海-陆交互影响的独特生态环境。

党的十八大以后,经过持续系统加强生态保护修复,黄河三角洲地区在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湿地生态体系、盐碱地综合利用等方面都有了明显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效循环农业发展势头迅猛,黄河口国家公园建设稳步推进。

(一)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

经过持续系统加强生态保护修复,黄河三角洲地区的鸟类、湿地生物等都有明显增加。一是鸟类种类和数量显著增加。鸟类种类逐年递增,自成立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来,鸟类种类增加了近一倍,达到371种,其中国家一、二级保护鸟类占比高达24.3%。38种鸟类数量超过全球总量的1%,每年有600多万只鸟在自然保护区迁徙、越冬、繁殖。在全国首次自然繁育成功东方白鹳,2005年以来累计成功繁殖雏鸟两千余只,成为全国最大的东方白鹳繁殖地,是名副其实的“中国东方白鹳之乡”。二是湿地生物系统稳步增加。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湿地生物无论是品种还是数量都有显著增加。以浮游动物为例,2017年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浮游动物种类仅仅13种,而到2020年增长到了24种,增长率高达84.6%。同时,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也逐步增高,黄河口海域鱼虾类生物近5年来群落结构相对稳定。

(二)湿地生态系统持续优化

由于形成时间较同类三角洲地区较短,黄河三角洲地区属于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所以生态系统整体还不稳定。但经过持续系统的生态保护修复,该地区的湿地生态系统呈现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湿地生态总体优化。2017年—2020年,黄河三角洲地区植被分布面积和湿地面积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尤其是湿地面积,增速明显,三年期间黄河三角洲全域湿地面积占比增加了26%。湿地功能进一步增强,湿地生态环境逐步优化。二是分类湿地修复模式逐步完善。坚持以生态的方式治理生态,探索形成了以水系连通为主的河流沼泽湿地修复、以疏通潮沟营造植被生长条件为主的盐沼湿地修复、以阻断营养输送根除互花米草为主的潮间带湿地修复的“黄河口湿地修复模式”,构建起水系连通体系,促进了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发展。

(三)盐碱地综合利用效果显著

黄河三角洲地区盐碱地分布广泛,类型丰富,是我国滨海盐碱地的典型代表区域。围绕盐碱地地力提升和绿色高效利用,初步探索出了一条以盐适种、生态优先、用养结合、提质增效、可复制可推广的盐碱地综合利用特色路子。一是科技创新支撑盐碱地综合高效利用。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等国内外科研院所展开合作,在盐地种业、盐碱地生态系统观测等多个层面构建14个科研平台,引进各类专家人才团队116个、713人,培育成功盐地藜麦等多个盐地种业,在农机研发制造、迁飞害虫的精确识别和监测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基础基本形成。二是盐碱地特色种业实现链条化发展。聚焦功能粮食、牧草、中草药等耐盐适生植物,引进耐盐品种(系)209个,成功培育盐地藜麦、耐盐马铃薯、紫花苜蓿等一批突破性品种,引进培育东营盐地藜麦种业公司等6家种子企业,初步构建起了育繁推一体化的盐碱地特色种业链条。

(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基本形成

一是重点培育大健康及功能性食品产业。培育了广元生物、瑞达生物、鼎创生物等一批创新企业,打造了“蓬生源”“阜源”等品牌。二是大力发展农业智能装备制造产业。针对第二代传统农机进行智能化信息化改造,构建了我国第三代农机技术体系,研制了“鸿鹄”系列新一代清洁能源智能农机,填补了国内空白。三是做大做强生物技术与制造产业。依托生物技术中试研发平台,成功研发了乳铁蛋白、微生物菌剂等产品,正在加快建设山东省生物技术与制造创新创业共同体。

(五)绿色生态高效循环农业渐成体系

一是科技创新支撑农业发展。围绕科技成果转化赋能,探索建立“技术创新中心+示范基地+科技示范户”科技推广模式,建设功能性粮食、盐碱地生态草牧业、耐盐经济作物、耐盐林果、耐盐中草药等技术集成示范基地。二是聚力发展生态高效循环农业。聚力节水、减肥、降虫,构建农业发展的技术标准,保障农田生态系统健康,形成生态农业发展体系。三是做强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充分挖掘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古盐文化、湿地文化、农垦文化等历史文化印记,建设一批富有特殊文化烙印的农创小镇、文旅小镇,发展河海观光游、休闲垂钓游等特色文旅项目,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

(六)黄河口国家公园建设稳步推进

习近平总书记对黄河口国家公园建设十分重视,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殷切希望。2021年10月,总书记在济南召开的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再一次强调,要抓紧谋划创建黄河口国家公园,科学论证、扎实推进。山东各级政府认真落实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开展黄河口国家公园建设的前期工作。一是完善制度保障,加快推进《黄河口国家公园总体规划》的评审和完善工作,做好各种规章制度、评价报告、评估报告等制度支撑。二是切实推进工作,明确黄河口国家公园的地理范围,以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为基础进行整合优化,力争将黄河口国家公园建成陆海生态特色鲜明的国家公园,成为践行“两山”理论的示范区。

■花满枝头|金永平/摄

二、黄河三角洲地区生态保护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生态治理,黄河三角洲地区生态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黄河三角洲地区生态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亟需改善。

(一)生态环境脆弱

黄河三角洲的陆地系统形成时间较短,新生陆地占比较高,土质结构不够稳定,盐分易升地表,原生植被容易遭到破坏,松软的土质结构导致很难大面积种植根系发达的乔木,草甸植被形成时间短、固土能力弱,生态环境自我恢复能力弱。如果不加以保护,以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土质结构和植被特点,极易导致土壤盐碱化程度加深、土地裸露面积增大,从而湿地系统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和生态退化,生态环境极其脆弱。

(二)淡水资源不足

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淡水资源主要依赖黄河来水、雨水以及地下水。但该地区不属于雨量充沛区,年均降水不均,拦蓄利用难度大。而黄河水作为黄河三角洲地区的主要客水来源,近年来持续减少甚至断流频繁,不能满足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用水需求。地下水方面,南部农业区因超量抽取地下水引起地下水位下降,同时也导致海水向内陆地区入侵,引起土地盐碱化的问题。因此,三种淡水资源均不充足,难以满足黄河三角洲地区生产和生活用水需求。

(三)产业结构过重

长期以来,黄河三角洲地区的东营、滨州两市重化工产业占比较高,且高端产品占比较低,龙头骨干企业和产品还较弱,煤炭、能源消耗大,电力消耗仅次于煤炭消耗,占比高达百分之七十五以上。产业结构过重是黄河三角洲地区生态保护的重要制约因素。

三、以系统思维推进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的战略措施

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是区域内各项资源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自然系统,系统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黄河三角洲地区生态保护必须树立系统思维,考虑区域内土地资源、水资源、动植物资源、产业发展等相互之间的关联,系统地推进保护和治理。

(一)以自然需求作为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的基本理念

树立基于自然需求开展生态治理的基本理念,改变过去简单粗暴的治理方式,依据所需要治理的生态环境发展的规律,依据动植物生存生长的特点,以自然恢复、人工辅助、人工重建等基于自然需求的手段,多渠道激发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力,用生态的办法治理生态,实现生态系统的持续优化。

(二)以系统科学作为黄河三角洲湿地修复基本原则

把湿地系统修复作为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的关键抓手,遵循系统科学和尊重自然的修复原则,在人为辅助下进行自然修复。首先,完善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植被群落。依据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按照水深1-3米、水深1米、水陆交界、岸坡四个层次的生态特点,在尽可能保存和利用现有植物基础上,科学配备适合的植物群落,提升湿地生态系统的群落多样性。其次,建立湿地与水互联互通的修复模式。把水、林、田、湖、草、湿地、滩涂、海岸线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修复,以水系作为连通河流沼泽湿地修复的主要通道。最后,构建多元化的湿地景观。结合现有湿地系统中水系、岸坡、植被等的特点,在维护其应有的自然形态基础上,探索形成湖泊小岛、小溪、丛林等多类型生态景观,通过建设湿地生态廊道、湿地公园、湿地小区等湿地生态精品形成湿地城市风貌。

(三)以“五水统筹”作为黄河三角洲水治理的基本模式

“五水统筹”系统治理模式以解决城市内涝为突破口,统筹兼顾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生态修复、城市建设、民生事业,在做好水治理的同时,结合黄河三角洲生态发展的特点,全方位关注城市与水的关系、人与水的关系、湿地与水的关系、湿地与城市的关系、地上与地下的关系,将治水与环境保护、城市建设、民生事业、产业转型等有序衔接,妥善处理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做到了治水、利水、活水、兴水于一体,将人水矛盾转变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四)以绿色低碳作为黄河三角洲产业转型的主要方向

针对黄河三角洲地区重化工产业占比较高的现状,推动产业绿色转型,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一方面要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高耗能产业转型升级。推动高端化工产业向化工新材料、新能源材料、生物医药等下游产业延伸,石油装备向工程、油服、海工等全链条产业发展,贯通高耗能产业的上下游产业链条,形成绿色、循环、集群发展的产业体系。另一方面,加快发展新能源新经济。加快发展海上风电、光伏电站等新能源项目,做好浅层地源热泵、深层地热开发,加快构建“制储运加用”的氢产业链。利用黄河三角洲地区独具特色的黄河入海口、湿地、鸟类栖息地等资源,做好旅游业的配套设施建设和保障,推动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最后,做好创新支撑。支持企业进行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与应用。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智能制造水平。继续推进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简称CCUS)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发展。

(五)以法制建设作为黄河三角洲生态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是坚持依法保障黄河三角洲生态发展。有效落实《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东营市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与修复条例》,依法惩处破坏生态的行为。二是构建完善的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的制度体系。统筹黄河三角洲所在的东营滨州两市、胜利油田管理局等相关地市和机构,修订完善黄河三角洲相关标准、监测、风险预警、评估评价、信息共享等制度体系,建立健全黄河三角洲相关生态、环境、资源、水文、自然灾害等监测网络体系,加快推进有关工作,以法制建设作为黄河三角洲生态发展的重要保障。

猜你喜欢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生态
让盐碱地稻谷飘香!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东北中心成立
奇葩植物使盐碱地变景观
黄河三角洲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氮的差异研究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生态视阈下的黄河三角洲未利用地开发与保护
盱眙生态藕
盐碱地变良田
盐碱地变良田/盐碱地为什么不立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