涎腺导管癌中FAM 83H 的表达及意义

2022-05-05 08:19郭靖王宇琪杨中锐张舒贾杰
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河南大学免疫组化染色

郭靖 王宇琪 杨中锐 张舒 贾杰✉

1 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口腔科,河南 开封 475000;2河南大学 口腔医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3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河南 开封475000

涎腺导管癌(salivary duct carcinoma,SDC)是一组发病率低、恶性程度高的涎腺肿瘤,约占涎腺恶性肿瘤的1%~3%,好发于腮腺组织,其次是颌下腺,男女发病率约为2∶1~3∶1,50~60岁男性好发[1-2]。涎腺导管癌的组织病理学特征类似于低分化乳腺导管癌,1968年由Kleinsasser等[3]首次报道,在我国由俞光岩等[4]首次报道。该肿瘤侵袭性强、易转移,常转移至颈淋巴结、肺、肝、脑、皮肤和骨等,死亡率高,预后较差[5-6]。FAM83H(Family with sequence similarity 83 member H)是FAM83家族成员之一,位于8号染色体的长臂。FAM83H 在牙釉质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突变可导致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牙釉质矿化不全。近年研究[7-10]发现,FAM83H 在多种类型癌组织中表达水平明显升高,是前列腺癌、大肠癌、结肠癌、胆囊癌、宫颈癌、肺癌等的候选致癌基因。本研究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FAM83H 在涎腺导管癌组织及非癌涎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与涎腺导管癌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为发现涎腺导管癌的肿瘤生物标志物和候选致癌基因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3 年1 月至2021年1月手术切除的涎腺导管癌病理标本21例及其配对非癌涎腺组织19例,均由病理检查证实。其中男性17例、女性4例,年龄42~85岁(中位年龄59岁),14例发生于腮腺、5 例发生于颌下腺、2例发生于舌下腺,均为首次手术。术前未行放化疗,按照国际抗癌联合会(UICC,2002)TNM(Tumor Node Metastasis)分期标准进行肿瘤分期。本研究获得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标本常规固定、包埋,将石蜡组织进行连续切片,厚度3μm,常规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经病理确诊为涎腺导管癌和非癌涎腺组织后,采用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标记法(Streptomycin avidin peroxidase notation,SP法)检测涎腺导管癌及非癌涎腺组织中FAM83H 的表达情况。组织切片脱蜡后,质量分数为3%的H2O2室温孵育15 min,PBS洗3次,多聚甲醛固定。采用微波抗原修复法修复抗原。滴加SP试剂盒中的A液,37℃孵育15 min,滴加兔抗FAM83H 一抗(1∶200),4 ℃冰箱孵育过夜。第2天,按SP试剂盒说明书要求,依次滴加B液、C液。DAB显色液显色,苏木素复染细胞核,返蓝,脱水,中性树胶封片。SP-9001免疫组化染色试剂盒,ZLI-9018浓缩型DAB试剂盒均购自北京中杉金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兔抗FAM83H 多克隆抗体购自美国Biorbyt公司,货号orb183479。

1.3 FAM 83H 免疫组化结果判定

结果由2名病理医师在光学显微镜下进行双盲读片,每个样本随机选取5个视野(×100)。根据染色强度和阳性细胞所占比例进行半定量分析。染色强度评分标准:不着色,0分;浅黄色,1分;棕黄色,2分;棕褐色,3分。阳性细胞所占比例评定标准:<1%,0 分;1%~2%,1分;3%~10%,2分;11%~33%,3 分;34%~66%,4 分;67%~100%,5 分。两种评分相加为最终得分,得分范围0~8[11-12]。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1.0进行统计学分析。通过绘制涎腺导管癌患者死亡的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 曲 线)确 定FAM83 H 表达高低的免疫组化得分界值。运用Fisher's精确检验分析比较FAM83H 在涎腺导管癌和非癌涎腺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及其与涎腺导管癌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FAM 83H 在涎腺导管癌和非癌涎腺组织中的表达

FAM83H 在涎腺导管癌组织中呈阳性表达,主要表现为棕黄或棕褐色颗粒,弥漫分布于癌细胞胞质中。在非癌涎腺组织中FAM83H 基本不表达,只在导管处呈浅黄或棕黄色颗粒,弥漫分布于细胞质中。见图1。

图1 FAM 83H在涎腺导管癌和非癌涎腺组织中的表达

在癌旁组织中发现涎腺导管上皮呈阶段性瘤化增生,FAM83H 在各瘤化增生阶段的涎腺导管上皮中呈不同程度染色:越靠近癌组织染色越深,表达量越高;越远离癌组织染色越浅,表达量越低。见图2。

图2 FAM 83H在涎腺导管癌癌旁组织的表达

绘制涎腺导管癌患者死亡的受试者工作曲线,确定FAM83 H 表达高低的免疫组化得分界值,界值为7。≥7 者定义为高表达,<7 者定义为低表达。见图3。

图3 涎腺导管癌患者死亡的ROC曲线

FAM83H 在涎腺导管癌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非癌涎腺组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FAM 83H在癌与非癌涎腺组织中的表达差异

2.2 FAM 83H 的表达与涎腺导管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

FAM83H 的表达和涎腺导管癌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TNM 分期、淋巴结转移均无明显相关性,见表2。绘制FAM83 H 表达预测涎腺导管癌患者死亡的ROC曲线,约登指数法确定FAM83H表达高低的界值。

表2 FAM 83H表达与SDC患者临床病理因素间的关系

3 讨论

涎腺导管癌是一组少见的高度恶性的涎腺肿瘤,易早期浸润和转移,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发现时常为晚期。研究[13-15]表明,涎腺导管癌患者的预后与就诊时的TNM 分期有明显相关性,早期诊断及治疗可显著提高患者生存率。因此,寻找涎腺导管癌的肿瘤标志物及致病基因,进行早期诊断和生物靶向治疗,对涎腺导管癌患者的预后起着关键作用。

FAM83H 最早引起人们的注意是因其在牙釉质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无义突变可导致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牙釉质发育不全[16]。近年研究[7-8]发现,FAM83H 在多种类型癌组织中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其DNA 拷贝数的增加与肿瘤的发生、浸润、转移、预后明显相关。在结肠癌细胞中,FAM83 H 过表达与角蛋白纤维降解密切相关,可导致上皮细胞去极化,对癌症的侵袭和转移有重要作用[17-18]。Hatanaka课题组[19]利用胆管癌的cDNA文库进行转化灶形成研究,发现FAM83H cDNA断裂片段具有转移能力,证明FAM83H 在肿瘤的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Nalla等[20]发现,在正常小鼠模型中插入FAM83H 基因可促使前列腺癌的发生,敲除前列腺癌细胞中的FAM83H 基因可抑制前列腺癌的发生,证明FAM83 H 为前列腺癌的致癌基因。在抗癌药物达沙替尼敏感/拮抗的肺癌细胞系的磷酸化蛋白质组学研究中发现,拮抗达沙替尼的癌细胞中FAM83 H 的磷酸化水平降低了将近10 倍,这表明磷酸化的FAM83 H 参与了达沙替尼的拮抗作用[21]。

本研究发现,FAM83 H 在非癌涎腺组织的导管上皮及癌旁的涎腺导管上皮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进一步证实了涎腺导管癌的组织来源为涎腺导管上皮[22-24]。涎腺导管癌中FAM83 H 的表达量显著高于非癌涎腺组织(P=0.001),且FAM83 H 在癌旁组织中越靠近癌组织染色越深,表达量越高,越远离癌组织染色越浅,表达量越低,提示涎腺导管癌的发生可能与FAM83 H 的过表达存在关联。本研究未发现FAM83H 的表达和涎腺导管癌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TNM 分期、淋巴结转移存在明显相关。参阅文献[25-29]发现,FAM83 H 的表达普遍与肿瘤的组织学分化程度相关,分化程度越低,FAM83 H 表达量越高;普遍与患者的性别、年龄无明显相关;与肿瘤大小、TNM 分期、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肿瘤研究存在差异。这与本文的研究结果一致。综上所述,涎腺导管癌的发生可能与FAM83H的过表达存在关联。

猜你喜欢
河南大学免疫组化染色
无限路及其笛卡尔积、直积的孪生α-距离边染色
免疫组化病理技术及质量控制方式的研究
病理科为什么要做免疫组化
王爽作品
△(G)=8且不含有三角形,4—圈的平面图的完备染色
The Essential connotation of the core of English literacy
类比法在图染色中的应用
两类图的b—染色数和研究
自动免疫组化染色与人工染色对CerbB—2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