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前预习方法探究

2022-05-06 03:24廖小云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51期
关键词:预习方法小学数学

廖小云

【摘要】新课改要求学生带着问題学习新知识,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课前预习以提高学习效率。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一读(课本)、二找(规律)、三反思(记录)”的预习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学习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一读、二找、三反思”;预习方法

一、背景

新课改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新知识,同时也要求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课前预习以提高学习效率。预习是上好数学课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自己摸索、理解的自学过程。通读新版教材之后,笔者发现教材结论性语句并不多,而启发性的语言却明显增加了,这也意味着学生进行预习的可操作性更强了。下面,笔者结合所任教的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内容,对数学预习的方法进行实践探索。

二、小学数学课前预习方法的实践

(一)与家长取得有效沟通,获得他们的理解与支持

学期初的家长会上,笔者告诉家长预习就好比逛公园前要先看导游图。学生经过有效预习来听课,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微信群里,笔者告诉家长可以督促学生预习,但不用直接跟学生讲解题目,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又不会额外增加家长的负担。一个学期坚持下来,很多家长都反映学生变主动了,学习更自觉了。

(二)谆谆教诲,与学生一起约定预习的具体要求

新学期第一节课上,笔者对全班学生提出了要求:一是每节课前都要独立预习完成对应章节的内容;二是要完成教师下发的预习练习题;三是准备作业本当作预习本,每次预习后记录下 “收获”“疑问”“检测”等方面的内容。

(三)循循善诱,授予学生预习指导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通过不断总结,笔者教给学生 “一读(课本)、二找(规律)、三反思(记录)”的基本预习方法。

1.“读”,就是读课本对应章节内容。先通读所学内容,知道学什么,通读要求精读,逐词逐句地读,一遍不行就两遍,要求学生能了解新知识的基本内容。可边读边划,用横线划出重点,用问号划出不懂的地方;对概念、公式更要反复、多遍地读,力求背诵。

2.“找”,就是寻方法,找规律。对于“四则运算”方面的内容,通读完成后,可以自己尝试解答一遍课本上的例题,然后再对照书本上的解答步骤,找出例题解答步骤的优点是什么。学生经历这样的独立思考与主动探索,必然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促进其对计算方法步骤的掌握。对于“问题解决”方面的内容,除了做例题外,还应想想还有其它几种解法?对于“几何形体”内容,可以让学生亲自设计并动手操作。如,第一单元《圆的认识(二)》 中的“欣赏与设计”,可以让学生预习时“说一说这些图案是怎样形成的”“试着画一画下面的图案”“设计一个有趣的图案并与同学交流”等。学生在动手过程中可以找到有关“圆” 的作图规律,并为下面“圆的周长”和“圆的面积”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3.“反思”,就是预习完成之后的思考总结。反思后,要记录收获,提出疑问,并选做练习题中的 1~2 道题进行检测。“收获”主要记:公式、概念以及自己的感悟和总结。以“分数混合运算”课程为例,在第一节课预习后,学生就记下了“分数的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的混合运算顺序一样”;在第二节课预习后,记下“整数的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在第三节课预习后,记下“可以用找等量关系列方程来解决应用题”。这些出现在学生预习本中的感悟正是课堂中教师要反复强调的内容。由此可以看出,预习本已经成为联系教与学的“桥梁”,可以为教和学带来方便,为提高课堂效益带来助力。

“学贵有疑。”课前预习不仅是对新知识理解的过程,也是深入预习后产生质疑的过程。在探索求知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笔者强调学生要在预习本里记下各种“疑问”,记下在精读后仍然不能理解的地方,记下自己对新知识的各种思考。如,学习“数学广角——数与形”一课时,有学生提出:当第一个数为1,从第二个数开始,每个数是前一个数的一半,一个一个减下去,答案好像有些规律。课上交流时,大家讨论得出:等号左边的计算结果越来越接近于零。

课前预习时学生提出的疑问可以在学习小组中进行讨论,如果还是解决不了,就可以在班级课堂上交流。这样做,既是对发现问题的学生的肯定,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了他们的质疑和解疑能力。课堂交流告一段落后,笔者总是将重点内容整理归纳后在黑板上板书出来,用心的学生就会摘记到自己的预习本上。这可以让学生的数学思维更加完整,笔者十分赞扬这种做法,并在预习本上增加了一个“答疑解惑”的板块,学生可以将小组讨论和课堂交流的重点内容写到预习本上。

(四)及时检查,给学生指导性的评价

预习作业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无声“对话”,及时检查并给学生指导性的评价,是优化学生预习效果的重要环节。开始的时候,笔者在课堂上抽查部分学生作业,再把其余学生的作业都收上来检查批阅。在坚持一个月后,便采用“教师抽查、学习组长辅助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对预习作业进行检查批阅。从效果上来看,学生作业整体完成情况比之前要好很多。

有检查就要有评价,笔者采用的评价主要是肯定学生的独立思考精神,表扬完成作业的认真态度,重点表扬对深入预习之后提出独立见解和发现有讨论价值议题的学生。每周第一节数学课把选出的优秀预习本在班内传阅,看板块的设置,看工整的书写,看经过反思所提出的问题,然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提出今后预习的目标。

三、小学数学课前预习方法取得的成效

(一)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学生在预习时,已经对课程内容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而对于自己不懂的内容又做了反思记录,在听课时就能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获取问题的答案。教师在检查批阅预习作业后能够发现较为集中的共性问题,教学时就会有的放矢地进行讲解或组织讨论,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对比以前,就算“满堂讲”也难以完成课时内容,而现在完成课时内容后还可以有时间在课堂上让学生做一些巩固提高的题目了。

(二)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数学思维

经过指导,学生在适应“一读、二找、三反思”预习方法后,逐步改变了“预习就是简单的看书、做题”的想法,慢慢习惯了在预习时搜集相关的知识和经验来了解并分析预习内容了。比如,在“分数乘法”课程中,有学生提出:能约分的,先约分再算比较简便;又有学生找到了一个小窍门:记住一个数的个、十、百位上的数值相加是5或3的倍数就可以整除,做这样的题目就快多了。当看到学生踏踏实实进行数学预习,再听到他们在预习之后有理由的分析,有根据的质疑,笔者就会想还有什么理由不相信学生呢?他们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三)提升了教师对教材的处理能力和课堂掌控能力

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充满了对新知识的好奇,在课堂上处处闪烁着对知识追求的激情火花,有些经过深入预习的学生甚至能提出让教师措手不及的数学问题。面对学生的各种问题,“逼”著教师钻研教材,理解题目设计者的意图并对学生问题进行充分预设;“逼”着教师加强课内外知识学习,不断加强知识储备以期在课堂上能应对自如。一个学期下来,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能力加强了,课堂掌控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四、教学反思

班里存在个别学困生,课前没做预习跟不上课堂节奏,学习成绩会慢慢落下,于是班里学生成绩容易造成两极分化。笔者尝试制作一些学生预习用的学习材料,目的是让不同基础的学生可以带着具体问题去预习,这样可以有较好的预习效果,方便教师掌握课堂节奏。但是,要提出针对学习基础有差异的学生有启发性及难易适中的问题需要反复斟酌和归纳提炼。这些问题如何从书本中提炼出来?以什么方式提出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预习欲望?这些都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预习是上好数学课的关键环节,是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自学过程。新版教科书的篇幅布置和结构设计也提高了学生进行预习的可操作性。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本着引导学生通过“一读、二找、三反思”的预习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和自己的见解进入数学课堂从而提升学生数学素养,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教学能力。在实践探索中也产生了一些困惑及一些都值得思考的问题,以期供其他教师参考。

参考文献:

[1]张楚廷.教育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徐国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7):36-42.

[3]郭吉霞.当前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的若干问题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6(16):105.

猜你喜欢
预习方法小学数学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预习
抓好小学生课前预习的思考
开展语文课前预习的策略探讨
优化语文预习设计,实现课堂效率提高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