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音乐审美兴趣的培养探索

2022-05-06 03:24陈贞旭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51期
关键词:音乐艺术教师

陈贞旭

音乐教育的重点是三种主要艺术素养的培养,而这三种艺术素养中对审美感知有以下解释,即对音乐的特性与感觉的把握程度,并通过聆听感受到音乐的美妙之处。而音乐课是培养审美兴趣获得“审美感知”素养的重要途径,在学校低年级的音乐课程中,怎样充分发挥它的这一功能呢?这是一个可以不断探究的问题。

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阶段特点和通过心理活动获取音乐知识的特征,笔者觉得音乐课堂的侧重点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审美兴趣。什么是音乐审美兴趣?音乐审美兴趣是指学习者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和由衷热爱。美籍现代心理医生布拉姆指出:“读书最佳的影响乃是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这就表明审美兴趣是教育的基石。从艺术教育视角看,只有建立了正确的审美兴趣,才有深入的审美感受、积极的审美意识、恰当的审美评价,从而产生了创造美的愿望。由此可见,审美兴趣才是培养音乐“审美感知”素养的“基石”。

小学的低年级音乐课本(无论是部编还是省编教材)都给我们提供了培养审美兴趣的有利条件。课本中选取了不少适用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构造简单、韵律生动、旋律鲜明、人物形象突出的音乐。因此,教师应发挥教材特性,积极进行这方面工作。不少教师在这方面就已积累了许多经验,例如,努力创造良好的音乐环境;进行爱乐教学训练;用视听结合的方法开展音乐欣赏活动;用角色化的歌演和游戏加深学生的情感感受;用比赛方式组织学生参与。但是,也有部分教师对学生音乐审美兴趣的培育还停留在浅显的层面上。因此,下面笔者对此谈一些自己的认识。

一、培养审美兴趣获得美感体验

优秀的音乐作品能让人心理愉悦,也包括生理学愉悦的成分。而音乐教育不但对人,对哺乳动物亦是如此(外国有给奶牛听音乐教育以增加牛乳生产便是一例)。然而,这毕竟非音乐教育艺术审美的根本表现。我们有的教师发现女孩子喜爱舞蹈,男孩子喜爱打击乐,就在还未感知全曲、甚至无法流畅的唱出歌曲、更不可能听出音乐所要传递的情感,便让学生盲目地舞起来、敲起来。也有的教师对音乐作品欣赏这部分重要的教育内容,大多数情况下只是问一些简单且没有丝毫意义的问题来进行课堂互动,而这种糊弄性极强的方法很要不得。比如,音乐教师对于歌曲的讲解只是一句简单的“这首歌是欢快的或是悲伤的”。事实上,对于某首音乐的审美观念直接与聆聽者的心理审美关键挂钩。法国著名音乐家夏尔·卡米尔·圣-桑曾指出:“音乐教育并非生理愉悦的工具。其本质上是人类精神的智慧结晶,音乐背后所蕴藏的含义是极为多样的,从而带来极强的精神感染力,最终让聆听者产生美的感觉,借助于它,人才能领会音乐艺术。”因此,当我们在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之时,绝对不要满意于对感官的刺激,生理的愉悦。而上述教师的片面作法,究其根源是对音乐审美教育的理解不够。

人对音乐作品的审美观反映了整个社会的认知意识。音乐审美观应该是“赏心悦目”“悦耳动听”的,由五感悦感进而使思想精神需求得到实现而形成的那种感受,“是通过感觉达到心理社会情感、想像、理智、意志力等几个基本方面的高层次心理,是在感情直觉中积淀着理性思想精神内容的审美精神心理感受”。所以,教师必须熟知教学内容,认真完成备课环节,在上课期间严格按照计划进行,确保教学质量稳定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全面地挖掘教学内容的意境美、韵律美、力量美与授课教师的动情讲解,再加上代入感极强的课件,帮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聆听环境中,从而提升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程度,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审美趣味。必须警觉,如今的少部分青少人无比喜爱DJ、舞曲等爆裂感极强的音响声,在声嘶力竭的歌声中来促使情绪变得激动,并享受着生理上带来的刺激,出现上述现象无疑从侧面证明了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存在明显不足。

二、扩展学生的审美兴趣开阔音乐视野

从事艺术行业的人们对于一句话均持有同意态度,即“趣味不存在争辩”,每个人因为生理上不可能完全一致,所经历的生活环境也是如此,自然就会产生不同的审美趣味,但不管何种另类的趣味都应该得到正规的教育。一、二、三年级的学生因为年龄尚小,所经历的事情有限,其认知范围极窄,对于音乐的艺术评价完全依靠自我感觉。因此,需要教师进行及时的指导,并帮助其拓展音乐眼界。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民族传统音乐辉煌灿烂,它们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低年级的学生通常都对中国当代的乐曲较为了解,从而倍感兴趣。当今的小学音乐教师身上的担子是极为重大的,不仅要提升小学生的整体音乐审美水平,还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当代的艺术作品,通过各种渠道来对中国不同年代的音乐进行深入浅出的鉴赏。比如,大名鼎鼎的唢呐名曲《百鸟朝风》等经典曲目。另外,学校层面也应该积极举办与音乐相关的活动,比如在校园艺术节上让有艺术专长的学生表演民族歌谣,合唱革命歌曲、民歌,并有的放矢地推荐民族乐器乐曲、歌谣及中国历史上知名的民族音乐艺术作品等,使学生更多地认识民族乐器,更加喜爱民族乐曲。

低年级学生常常在对本民族的音乐产生血脉上的共振之后,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但是,不同国家的音乐拥有不同的特点与优美之处,它们让人类音乐的种类丰富化、多元化。然而,人类对于艺术的钻研更偏向创新,这也是人类基本的审美趋势。因此,教师的教学意义应是指引学生向审美兴趣的多样性发展。我们不但要教好本民族、本土的歌谣、音乐,也要引导我们的学生学会欣赏外国的经典曲目。根据上述理念,曾有一名音乐教师在教学外国经典歌谣《祝你生日快乐》时,结合以下的情景进行教学:①搭建的生日情景:一大块圆润的蛋糕上插满燃烧的蜡烛;②教师手执祝贺信,同时演唱《祝你生日快乐》,熟悉的画面、熟悉的音乐引起了学生巨大的兴趣,学生们自然就会跟着教师的语调唱起来。然后,教师又拍着手引导他们用情合唱了这歌曲。当学生充分感受歌唱快乐的心情,并感受到音乐美所带来的独特快乐后,教师对这首歌谣进行简单的介绍,告诉学生这首歌谣是两位美国音乐家在1893年创作的。许多学生都表示出惊讶,于是,教师把握机会进行提问:“一首歌谣是如何飞过几千公里从大洋彼岸来到你我的身边,并飞遍全球的呢?又是为什么会在百年之后的今天,乃至千年之后的生日蛋糕前响起呢?”学生则齐声回答:“因为它动听,感情充沛。”待学生答完则由教师进行最后的总结:“对,小朋友们讲得好。任何一首经典的好歌都不会受到时空的限制,只要有人知道它就会被永远歌唱下去,更不受国界的影响,能够到达全球各个角落,人们都喜欢它!”

这种导入的设计生动,将视、听带来的审美愉悦,情感想象得到的艺术审美享受,以及最后明白的“音乐无国界”的道理深深留在了学生的心中。

当然,审美兴趣的拓展是要以生命经历、知识结构和情感感受的扩大为主要基础的,当我们在实施审美兴趣拓展教育工作时不要忘了这种重要基础。这也就要求音乐教师进一步地提高自己文化素养,尤其是对音乐素养的积淀,并继续开展对教改的深入探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从古今中外的优美乐曲中汲取丰富精神养料,从而拓展音乐审美兴趣,拓宽音乐视界。

当前中国文化市场发展并不均衡,在一定区域内主旋律往往不够响亮,先进的民族文化并不占据主导地位,流行歌曲往往成为某种产品而流入市场,甚至渗入社会不同角落,学校音乐也不例外。低年级学生虽然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比较薄弱,但兴趣和效仿力量却非常强大。学生居然也跟着哼起了“哥呀,妹呀”“情呀,爱呀”,居然也大谈明星、网红,变成了“儿童追星族”。这些现状造成中小学生的心理扭曲,从而迷失了一生的努力发展目标,极大地影响了广大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影响了中小学生的成长。因此,音乐教师应从中省悟,认识到自身肩上的教育重担,在音乐课堂中合理运用优质音乐资料,并精心策划与音乐教育相关的课内外教学活动,采用听、唱、讲、演、比等教育手段,使学生感受每一种乐曲的美与思想含义,同时,将一定的、必须的音乐基础教给学生,帮助其养成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确保其随着年龄的增长同步提升音乐审美;拉高学生的审美层次,避免其沉溺与周围低俗的艺术表达,清楚高雅艺术的魅力所在,引导产生浓厚兴趣,进而有效净化心智,培育他们的高尚情操。

教师可以在每节课前的五分钟内播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借助豪迈的音律将课堂变得庄严,并培养其爱国情感,在强劲的节拍、铿锵有力的歌声环绕中,让学生联想到过往的革命先烈在炮火中为国家和人民向前冲锋的悲壮情景,借助情感的渲染,将学生的爱国情唤醒壮大,缅怀先烈并清楚当下和平的来之不易。在歌曲游戏“去同学家”的过程中,让学生快乐地边唱边完成人物表现:扮演“客人”的角色同步完成“敲门、问好”的动作,而主人则回应并招待客人,最終告别再见。通过小小音乐剧活动,感受与友人相见的乐趣,也明白了团结友爱、礼貌待人的重要。由此可见,提升审美品味,陶冶情操,对提升我国小学生的整体艺术素质有极大的帮助。

综上所述,在小学低年级音乐教育中,教师一方面要提升自身的音乐审美教学理论知识,更加准确地理解音乐审美兴趣的意义。另一方面,在音乐教育实践中也要注重对学生审美兴趣的培育,以实现学校培养学生艺术素养的终极目的。

参考文献:

[1]刘叔成,夏之放,楼昔勇.现代美学基础原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2]张前,王次召.音乐美学基础[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3]廖乃雄.关于音乐教育的思考[J].中国音乐教育,1996(5).

猜你喜欢
音乐艺术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纸的艺术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音乐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