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粤曲星腔的形成机制

2022-05-09 02:16李双芹
艺术评鉴 2022年7期
关键词:机制

摘要:星腔作为粤曲四大平喉声腔之一,独树一帜,流传至今。其形成的内在机制是小明星之天赋歌喉和坎坷情事与王心帆伤怀悲情的文人曲相融相契,促成了“人曲合一”之表演化境的形成,这是星腔形成的内在基石;其外在条件:一是知音人王心帆为其量身定制的典雅曲词,使得她演唱的“文人曲”格外韵深意长;二是繁荣的茶楼演出及电台唱片播放,使她的演唱得以广泛流传,让星腔得到观众的熟知和认可,逐渐固化星腔风格;同时,接受者也反过来“塑造”了她专注悲曲的演唱,最终塑成今日之星腔。

关键词:粤曲  小明星  王心帆  星腔  机制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2)07-0012-03

粤曲是广东曲艺的一种,有星腔、仙柳腔、芳腔、梅腔等诸多唱腔流派,其中以星腔最为知名,流传也最广。

星腔由广东三水籍名伶小明星(1913—1942)所创,她11岁学唱粤曲,15岁初登曲坛。后因贫病交迫,于茶楼演唱时咯血倒地,不治身亡,时仅29岁。小明星以曲不离口的艺术追求和广纳博采的创造精神,在短暂的一生中创制了缠绵悱恻、低回婉转的韵腔风格,风格独特、自成一体,后人以她的艺名将其命名为“星腔”。

星腔自创始起,已历经四代传承,是粤曲唱腔流派中生命力最为旺盛的一支。那么星腔在创制过程中,有着怎样的内外部环境,是哪些关键要素促成了它的形成呢?本文将试着对此进行分析。

一、“人曲合一”是星腔形成的内在基石

(一)小明星其人

任何一个唱腔的形成,与创始人的个人条件和生存环境都是息息相关的。小明星一生身世坎坷,幼年丧父,靠母亲为人做佣工维持生计,11岁学唱粤曲,13岁到广州永殇茶楼登台演唱,自此靠唱曲维持家人生计。其一生情路坎坷,先后与大学生、音乐家、商人等人相恋,但或因对方家人反对,或因对方去投军、下南洋、回内地等原因而被迫分离。期间亦被中年政客觊觎(陈炯明之兄),欲纳为妾,被其拒绝。总之,因常年出入茶楼歌场,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她屡次为情所困,且难得善果,由此形成了多愁善感的个性,也铸成了一种悲剧型人格。

(二)小明星其曲

小明星在其短暂的一生中,所唱名曲众多,主要分为歌坛曲(长曲)和唱片曲(短曲)两类,歌坛曲又以王心帆所撰为主,包括《痴云》《秋坟》《长恨歌》《只恨相逢未剃时》等,这些曲目多以悲情见长,具有缠绵悱恻、低回婉转的韵腔风格。

(三)“人曲合一”的形成过程

形成星腔这一固定风格,是小明星基于自身条件,结合观众口味,由被动渐变为主动达成的一种曲腔选择。

小明星的被动性主要体现在曲风的选择上。小明星“最初仿学他人唱曲,她最爱街上卖白榄小贩唱的《发疯仔自叹》”。之后又学唱“大喉”,和大影怜对唱《山东响马》,皆平平。此后有人推荐她唱《玉哭潇湘》,惊四座,让人百听不厌,自此,开始改唱“文静曲”(亦称“文雅曲”,即文人曲,笔者注)。

小明星在成名后,也曾尝试改变风格,唱大喉《大江东去》,但“因此曲过于劳气,以后甚少唱出”。之后,“又想改唱喜曲,以舒抑郁”,王心帆因此为她撰写《王大儒供状》和《错占凤凰俦》,但“难得茶客赞赏”“她又觉得词句平平,与班曲无殊,所以也不多唱”。至此,小明星想改变曲风的试验宣告失败,“唯有仍唱悲曲,以保持歌誉”。

因过于“劳气”而不多唱,是因为小明星身染肺疾,而致身体单薄,丹田之气薄弱,因此只能选择“平喉”,以自然之声进行演唱,这样可降低演唱的压力。

“觉得词句平平”而不多唱,不仅是小明星不喜浅薄,更因为“听她唱曲的茶客,青年学子最多,而政客与司法界中人亦多喜听之”,“尤以文人雅士对她的歌,赞美不绝。音乐家一样誉她的歌韵。”也就是说,爱听她唱曲的以文化人居多,这也“迫使”她不得轻易改变歌风。说到底,观众在无形中也帮助塑造了小明星的“星腔”风格。

小明星的主动性主要体现在她对曲词的领悟和唱腔的设计上。据王心帆先生所撰《小明星小传》记载,小明星只上过两年学,粗通文墨。而王心帆所撰長曲皆是从古代知名词曲大家的作品中衍生而来的,如他最得意的三部作品《长恨歌》《只恨相逢未剃时》《故国梦重归》分别来自白居易、苏曼殊和李后主的诗词。且王心帆并不会唱曲,甚至在写的过程中,也常图一时快意,并不留意是否合唱。所以,小明星在拿到曲词后,不仅要以她的“冰雪聪明”迅速领悟曲意,还得凭借自己对粤曲梆黄以及南音、木鱼、龙舟等广东民间曲艺之腔调的熟稔,自度曲腔,有些难唱、拗折的地方,她也能巧妙设计,让人听来并无不妥之处。

小明星唱曲经常获得的评价是“清丽脱俗”“歌韵独绝”“让人沉醉”,如在香港听过她唱曲的何叔惠云:“小明星一开腔,像出谷黄莺般,唱到凄楚处又像午夜鹃泣,巫峡猿啼,在座的听众都像给磁石摄住般,全场静悄悄地一点杂音也没有……听来真叫人柔肠百转,掩抑低徊,不能自已于怀抱。她的歌声震撼心魄,感人深处,又岂是笔墨可以形容出来的吗?”粤曲爱好者招惜文也提到,小明星将《悼娟红》中的一段粤讴用她自己的行腔唱出,完全不用弦索,结果成为非常独特的“清歌”唱腔。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小明星打动人心处,全在她的肉喉所唱上,她用情感弥补了诸多腔式的不合规处,让人在她用歌声和雅词营造的人际悲欢中沉醉不已。其歌韵之“独绝”不仅在其用情之真,以及曲词之雅,更在这二者天衣无缝的契合上。或者可以说,王心帆的词如同一个情感的触发器,将小明星对爱情的缱绻、对自身身世的感怀、对生计煎迫的沉郁丝丝缕缕的引发出来。而小明星又“喜淡妆”,常穿一袭“素色衣裳”,人之素淡、歌之清丽、词之雅致,就这样如水乳交融,成为一个高度和谐的审美客体,无论观、听,都让人动容。

二、王心帆“量身定制”的曲词是星腔形成的关键外部条件

众所周知,小明星的“歌坛曲”多为王心帆为其量身定制,据统计,有26首之多。王心帆饱读诗书,中学即开始撰写曲词,中学毕业后为戏班撰写班本,此后又为多家报纸副刊撰写文章,间或为伶人撰曲。1926年开始为小明星撰曲。小明星至香港后,王心帆因不愿写唱片曲,故撰曲渐少。

让小明星一曲成名的首本曲即是王心帆所撰之《痴云》。此后,虽有不少顾曲者撰曲赠她,但“总觉得造句不如我的(指王心帆,笔者注)朗朗上口”;王心帆也认为“我的曲,只有你能唱,他人得到也无用”,由此,两人缔结了牢固的合作关系。

之所以“他人得到也无用”,据小明星的入门弟子陈锦红回忆称:“师傅唱曲度腔时,是根据曲词的情调内容,自己理解之后,用感情唱出来的,所以情真意切,如泣如诉,能动人心弦,我很多时候学得了她的腔,却未必掌握得了腔中的情。我想来星腔之所以流传,就是因为有这种内在的深沉的感染力的因素。”显然,如果不能依词度腔,不能以情唱曲,王心帆的曲词也只能成为故纸堆里的一阙沉寂的文字,而无法焕发光彩、流传后世。

王心帆年长小明星17岁,也曾少年钟情但以失恋告终。对小明星的个人条件和情路历程极为熟悉,小明星对他也十分信任。因此,王心帆为小明星所撰之曲,常常都是结合了她的心境和身世而做,绝非“空中楼阁之曲”。如小明星在第一段恋情结束时欲吞鸦片膏自尽而被救起后,王心帆特别为她撰写《乞借春阴护海棠》,该曲由陆游的“为爱名花抵死狂,只愁风日损红芳。绿章夜奏通明殿,乞借春阴护海棠”(《花时遍游诸家园》)敷衍而成,写了爱花、惜花之意。《惨绿》之“早知一病无医法,何苦三生种夙缘。今日已埋,花解语,断肠春色,惟似,青陵。”《秋坟》之“怨魄未归芳草死,只有夜来风雨送梨花”,几为小明星身世之写照。

两人在长期默契的合作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感交融关系,是真正的知音人,一如王心帆所言:“我以她唱我的曲,特别传神,听后,余音袅袅于脑海中。因此,她求我撰曲,我总不会婉拒的。有云:‘宝剑赠烈士,红粉赠佳人’,我则愿以‘新曲赠阿星’矣!”

在曲坛,顾曲家成就名伶者,并不鲜见,如齐如山之于梅兰芳即是如此。齐如山是以其中西兼容的戏剧理论,引导梅兰芳进行戏曲表演上的革新,两人是从理性层面进行的切磋。而王心帆和小明星,更多的是心灵上的相契,因王心帆不懂唱,他根本无法指点小明星如何度腔来完成曲意的表达。小明星完全靠自己的领悟,竟能恰到好处地唱出王心帆的“曲意心声”,不能不说,这是一对极为难得的“知音人”。

“没有王心帆的曲,也没有这么多人赏识小明星”,反之,“只有小明星才可以唱王心帆的曲,也只有小明星才可以唱‘生’王心帆的曲。”

三、繁荣的茶楼演出及电台唱片播放是星腔形成的外部环境条件

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茶楼粤曲和唱片粤曲方兴未艾,小明星作为“平喉四杰”之一,成为市场的宠儿。尤其是唱片业的繁荣,让星腔的受众迅速扩大,其拥趸及传承群体逐渐形成,奠定了星腔被广泛传播的坚实基础。

广州的茶楼行业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发展至鼎盛,其时粤曲由师娘时代发展到女伶时代,如小明星这样的名伶更是茶楼的宠儿,无论是在广州、香港还是澳门,均受到热烈欢迎。以1942年赴澳门演唱为例,连唱七天,场场爆满,不得已,再唱三天……又唱十天夜场……再唱十天夜场,才得以回到广州。

相较于茶楼演出,小明星的粤曲演唱以唱片的形式经由广播电台的播送,取得了更为广泛的影响。

民国时期广播业发展迅速,以上海为例,自1923年首台电台开播以来,电台数量快速增长,1934年统计有41家,1937年整顿后有29家,解放后统计有45家。香港的广播业同样发达,即便是在沦陷期,每日仍約有半个小时的粤剧粤曲时间。

小明星虽然从未到沪上演唱,但仍有众多沪上听众通过唱片认识了这位粤曲平喉唱家。我们现对民国期间几种出自上海的粤曲选集中所收录的四大平喉演唱曲目做个粗略统计。其中粤曲集包括《粤曲》第2、3集,《新兴粤曲集》及副刊1940年第1、3期、1941年第4期及特大号,《粤曲精华》和《韵声粤曲集》,这8种粤曲集主要是为了方便听众收听粤曲广播所编辑发行的,其中收录小明星、张月儿、徐柳仙、张惠芳的粤曲分别为87、84、69、52种。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小明星虽出道不及张月儿早,但选录曲目仍然最多,这也意味着她的唱片曲在广播中播出的最多。

藉由茶楼演唱、粤曲唱片的出版发行,以及广播电台的播送,小明星的粤曲演唱得以广泛传播,其声腔特点也日渐被观众熟悉和认可,慢慢形成一种固定风格。不过,这种传播向来都不是单向的,其接受者的好尚对她声腔的形成同样产生影响力。如上文所说,小明星中途曾想改变风格,唱大喉或喜曲,但观众并不买账,所以“迫使”她不得不继续唱悲曲。

同时,唱碟的兴盛,也迫使小明星不得不对王心帆所创作的长达一个钟的长曲有所舍弃,将其删繁就简,以符合唱片12~14分钟的长度来入碟。但现在看来,这样做的结果并无损于小明星的“星腔”,相反,通过这些更为简易、通俗的唱片曲,让更多人认识了小明星,更重要的是,让星腔得以广泛流传。

综上所述,星腔形成的内在机制是小明星之天赋歌喉和坎坷情事与王心帆伤怀悲情的文人曲相融相契,促成了“人曲合一”之表演化境的形成。其外在条件,既有王心帆这一知音人量身定制的曲词,更有兴盛的歌坛演唱、唱片曲的大量发行以及广播电台的播送,反过来促使小明星慢慢固化了星腔的腔韵风格和审美特点,星腔由此得以形成,并一代代传承下来。

参考文献:

[1]王心帆.小明星小传.星韵心曲[J].香港:明报周刊,2006:281,206,97,193,181,222-224.

[2]何叔惠.编印《星韵心曲》的因缘.星韵心曲[J].香港:明报周刊,2006:15.

[3]陈锦红.与师傅共度的日子[J].香港:明报周刊,2006:275.

[4]刘汉乃.天才曲家小明星[J].南国红豆,1998(01):12.

[5]葛涛.声音记录下的变迁——清末、民国时代上海唱片业兴衰的社会、政治及经济意义[D].上海:复旦大学,2008:118.

作者简介:李双芹(1974—),女,文学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戏剧影视。

基金项目:本文为广州市哲学社科规划2021年度课题的阶段性成果,项目名称:粤港澳大湾区粤曲星腔艺术传播传承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1GZGJ298。本文为教育部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指委2019年度课题的阶段性成果,项目名称:本土非遗融入机制下高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9ZD03。

猜你喜欢
机制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系统衔接机制论析
基于目前班级阅读下幼儿多元表达内在机制的创建
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基于熵权TOPSIS法的精准扶贫机制决策研究
基于熵权TOPSIS法的精准扶贫机制决策研究
浅谈基于Java的异常处理机制
智珠
皮革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