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生态素质调查与分析
——以广东省北部生态发展区为例

2022-05-10 09:04赵丽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22年2期
关键词:被调查者居民素质

赵丽

(韶关学院政法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1 引言

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它的任何改变都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发展[1]。顺应自然规律,生态环境就会以优美的姿态为人类提供服务,人类对天蓝、山绿、水清、地净的期盼就能得到满足。然而,目前的生态环境现状却很难满足这一需求,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污染、生态恶化问题仍十分突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需要的实现面临无法回避的生态困境。而从根本上摆脱这种困境,有赖于居民良好的生态素质,能够在追求美好生活的同时将绿色发展的理念根植于日常行为。

2 居民生态素质是美好生态环境的重要支撑

美好生态环境是美好生活在生态向度上的体现,反映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成效。关于生态文明,有学者将其界定为生态化的文明,认为生态文明的核心要义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2]。从这个角度讲,建设生态文明就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格局,最终使生态环境呈现出优美的姿态。美好生态环境的实现,要求人类为改变自身与自然的不协调关系付出努力,包括主动约束自身行为、主动修正自身错误等。要使这种努力成为现实,就需要以居民的生态素质作为支撑。

居民生态素质指的是居民应当具备的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有关生态知识、生态价值观、生态情感与态度、生态行为等方面的综合素养。有学者指出,良好生态素质是现代居民必备的素质内容[3],对于美好生态环境的实现具有决定性影响。首先,居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直接参与者,良好的生态素质可以确保居民能够公平地对待自然环境,这样人类社会才能保护好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才能有效地维护生存环境。其次,生态环境质量深受居民行为方式的影响。居民的行为方式取决于人类对生态环境的认知、情感与态度以及生态价值观。良好的生态素质能够使生态文明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引,推动人们摒弃非生态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形成符合生态化的生产、生活方式。再次,居民生态素质直接影响着生态文明建设的进展与成效。作为生态文明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居民拥有良好的生态素质意味着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成为行动自觉。此时,维护生态环境不仅具有高认知度,而且具有了高践行度,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真正付诸实践。

3 居民生态素质的现实情况

基于直观认识居民生态素质的需要,本课题组在广东省北部生态发展区的各地市开展了调查研究。此次研究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主要从生态知识、生态价值观、生态情感与态度、生态行为等4 个维度搜集居民生态素质方面的信息。调查共发放问卷1 000 份,回收有效问卷879 份,有效回收率87.9%。使用SPSS 22.0 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得知,问卷克朗巴哈系数(Cronbach′s α)值为0.823,各维度Cronbach′s α 值均在0.7 以上,问卷KMO 检验值为0.764,各维度KMO 检验值均大于0.7,因子方差累计贡献率在80%以上,信效度良好。分析结果显示,广东省北部生态发展区居民对生态知识的知晓度、对生态文明价值观的认可度比较高,生态责任感很强,但对生态知识理解的准确度以及生态文明的践行度还不够高。

3.1 生态知识的高知晓度与低准确度并存

生态知识是居民生态素质的基础。为了解居民对生态知识的认知水平,本课题组选择生态文明等11 个知识点测量居民对生态知识的知晓度和理解的准确度,结果见表1。

表1 居民对生态知识的知晓度和准确度 %

总体来看,被调查者对相关知识点具有较高的知晓度,在11 个知识点中有10 个知识点的知晓率在80%以上,其中,生态文明和垃圾分类2 个知识点的知晓率更是在90%以上。当然,高知晓度仅仅说明被调查者听说过相关概念,并不等于被调查者能够正确理解其内涵。根据调查所获信息,发现能够正确理解相关知识点的被调查者占比不高,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不多的知识点,理解正确的比率不超过20%,垃圾分类、有机食品、绿色消费等知识点由于接触相对较多,理解正确的比率较高,但也都在50%以下,而生态文明作为媒体的高频词,被调查者反馈的知晓率高达95.7%,但理解正确的比率在11 个知识点中却是最低的。这说明广东省北部生态发展区居民对生态知识的认知还处于高知晓度与低准确度并存的状态。

3.2 生态文明的价值观与不文明行为并存

生态价值观是居民生态素质的决定要素。关于居民持有的生态价值观,本课题组主要通过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人类干扰大自然的后果、环境资源的稀缺性、掠夺性开发资源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问题进行考察。针对人与自然的关系,93.6%的被调查者认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应该与大自然和谐共生”;关于人类干扰大自然的后果,90.4%的被调查者认为“人类干扰大自然可能会产生灾难性后果”;对于环境资源的稀缺性,91.1%的被调查者持赞同态度,认为“资源是有限的,环境承载力已经达到极限”;在掠夺性开发资源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问题上,83.6%的被调查者表现出忧患意识,认为“自然生态环境很脆弱,过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由此可见,居民对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具有很高的认同度。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居民的行为方式并没有跟上生态文明的步伐,一些生活陋习依然左右着人们的行为。从调查反馈的信息来看,维护生态环境还没有成为每一个人的自觉行动,各种不文明行为屡见不鲜,尤其是在垃圾分类处理、一次性用品使用、礼品过度包装等问题上表现出不文明行为的被调查者为数不少(见表2)。显然,广东省北部生态发展区居民虽然对生态文明的价值观有较高的认同度,但其行为方式还没有上升到一定高度。

表2 居民行为与生态文明价值观的符合度 %

3.3 强烈的生态责任感与滞后的行为取向并存

生态情感与态度是居民生态素质的内在保障。本课题组对居民生态情感与态度的考察主要通过生态环境重要性的评价以及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两个方面。从生态环境重要性的评价来看,多数居民认同美好生态环境的重要性,85.0%的被调查者表示“生态环境质量影响个人生活水平”,71.3%的被调查者认为“当前的环境问题值得关注,环境状况亟待改善”,70.1%的被调查者赞成“环境污染不利于地区经济发展”的观点。在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方面,多数居民表现出很强的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59.7%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很关注政府和环保部门治理环境问题的举措”,84.0%的被调查者认为“保护生态环境不只是政府的责任”。与强烈的生态责任感相比,生态文明的践行度则是明显滞后,过半数的被调查者认为“为了改善环境状况而降低个人生活水平是不可取的”;70.0%以上的被调查者表示“购物会更多地考虑价格因素”,而不是环保因素;对于身边发生的破坏环境的行为,选择“总是想办法阻止”的被调查者的比率只有20.9%。种种迹象表明,多数居民虽然表现出鲜明的生态忧患意识,但在行为取向上仍然倾向于经济优先,而且很多人在维护生态环境方面“律他”的意识比较薄弱。总之,广东省北部生态发展区居民的生态素质呈现了态度超前、行为滞后的状态。

4 居民生态素质的影响因素

影响居民生态素质的因素包含多方面的内容,本研究主要从居民个人和社会两个层面对居民生态素质的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居民个人层面具体包括受教育程度、所属群体、收入水平3 个影响因素,社会层面的影响因素具体包括社会环境、宣传教育、保障机制3 项内容。调查发现,广东省北部生态发展区居民的生态素质与个人受教育程度、所属群体、收入水平以及社会环境、宣传教育、保障机制等有很强的相关性,见表3。

表3 居民生态素质与影响因素的相关系数

从个人层面来看,居民受教育程度、所属群体和收入水平等因素与居民对生态知识的认知、所持有的生态价值观以及生态责任感高度相关,与居民的生态行为也有较强的相关性。通过对被调查者受教育程度的比较,发现居民受教育程度越高,接受环保知识的能力越强,对美好生态环境的认识与理解就更深刻,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也更强烈,在维护生态环境方面也更为主动。关于所属群体,本研究主要是指居民的从业领域,根据调查结果,公务员、教师、在校大学生群体对生态知识的认知水平相对较高,其生态文明的意识、维护生态环境的主动性也高于企业单位和其他领域的从业人员。与此相比,收入水平与居民生态素质的相关性有所减弱,但收入水平决定居民需求层次,其影响不容忽视。通常,人们在收入水平较低时会更多地关注生存层次的需求,生态环境质量往往处于被忽略的地位,而当收入水平跨过生存层次的需求以后,人们对生态环保知识的关注、对生态文明的认同度、维护生态环境的主动性都会大大提高。

从社会层面来看,社会环境、宣传教育、保障机制等因素与居民的生态知识认知水平、生态价值观、生态责任感和生态行为都呈现出高度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如果整个社会将追求经济利益作为第一目标,那么人们就会忽视对生态知识的学习和了解,自身利益和需求高于生态环境质量的思想就会占据上风,从而导致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严重损害自然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具有普及知识、引导观念形成的作用,有助于人们了解生态知识,认识生态危机的严峻性,形成生态文明的价值观,有助于阻止环境违法行为,促使人们积极参与生态治理和生态监督,主动承担生态环保责任。保障机制涉及环境法规、环境监督、公益诉讼等内容,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具有引导约束作用,可以督促人们转变“不生态”的思维及行为习惯,形成生态文明的价值理念和行为习惯。

5 居民生态素质的提升策略

分析发现,居民的生态素质既受个人层面因素影响,也受社会层面因素影响,但更为重要的是社会层面因素,社会环境、宣传教育、保障机制的影响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提升广东省北部生态发展区居民生态素质的重点是完善社会层面的影响因素。

5.1 营造生态文明的社会环境

北部生态发展区是广东省重要的生态屏障,生态地位举足轻重,提高居民生态素质更是重中之重。为此,必须加强舆论宣传,营造生态文明的社会环境。一是利用各类媒体传播尊重自然、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态价值观,提高居民对生态文明的认知水平,形成生态文明的情感与态度,使生态文明的价值理念成为全社会的主流思想;二是通过各种渠道传递生态环保信息,展示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危害,提高人们的生态忧患意识,使人们充分认识自身行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进而确立可持续发展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方式;三是多渠道宣传筑牢粤北生态屏障的重要性,理解优良的生态供给的价值所在,从而在生产和生活中更加关注环境问题,并在行动中自觉践行绿色发展的理念,形成人人支持、人人参与美好生态环境建设的文化氛围。

5.2 加强生态文明教育

广东省北部生态发展区建设美好生态环境必须加强生态文明教育,让生态保护优先、绿色发展先行的环境理念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生根发芽。生态文明教育具体包括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两条基本路径。学校教育的目标就是帮助学生树立生态文明的价值理念,强化危机意识和生态责任感,养成生态文明的行为习惯。学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应当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特点选择教育的方式方法,中小学阶段重在养成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生态文明的行为习惯,教育方法应灵活多样,小学生宜以启发性教育为主,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环境问题,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中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辨析事物差异的能力比小学生有了较大提高,中学这一阶段应增加有关保护生态环境的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注重环境保护,力所能及地维护生态环境;大学生在认知发展上比中学生有了明显的飞跃,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环境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环境保护意识,但在具体行为上还缺乏主动参与环境监督的积极性,大学教育既要在丰富生态知识、提高生态素养上下功夫,也要通过各类环保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的生态责任感,促使大学生将生态文明意识积极转化为生态环保行为。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续,宗旨是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全民终身教育体系。加强生态文明的社会教育,重在提高人们的生态素养,引导居民以绿色发展为准则,自觉遵守生态文明的行为规范。

5.3 完善美好生态环境建设的保障机制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广东省北部生态发展区美好生态环境,居民参与有着不可忽视的助推作用。目前,广东省北部生态发展区居民参与美好生态环境建设的主动性严重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完善的保障机制,表现为居民参与环境保护的渠道不畅通,公众监督缺位,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缺乏有效约束,导致“不生态”行为有禁不止。对此,一是要认真研究广东省北部生态发展区居民的生态素质状况,结合区域优良的生态供给责任,完善符合时代特点的生态文明的行为规范,引导居民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杜绝“不生态行为”;二是积极推动民间生态环保组织的发展,发挥好民间生态环保组织对公众的影响力,为广大居民参与环境保护提供有效平台;三是完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鼓励居民参与环境公益诉讼,严厉惩处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维护居民日益增长的环保权益需求,形成保护生态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

猜你喜欢
被调查者居民素质
一个可供选择的全随机化模型
石器时代的居民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00后阅读偏好的三大特点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好“变”的态度
高台居民
素质开发完全图册
你为何不能幸福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