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如其人说风骨

2022-05-11 08:13张建业
国际人才交流 2022年4期
关键词:八大山人黄宾虹风骨

文/张建业

齐白石先生作品

风骨是一个抽象的美学概念,多形容一个人的修养品质及处事方式。慈善包容,品端行正是为人的风骨;守信重诺,开诚布公是处事的风骨。李白斗酒诗百篇,千金散去还复来,这是诗仙的风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文人高士的风骨。对于中国画而言,画中的风骨亦然。何为中国画的风骨?我以为,就是画面形式给人直观冲击,直指灵魂的感觉。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画如其人,就是这个道理。倪云林的山水,简静至极,可谓“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是倪云林内心营造的境界。八大山人的荷花,拔俗超尘,随风摇曳,道骨仙风,如佛似禅,这是八大山人用心血滋养,注入大师魂魄的荷花,更确切地说,是幻化后的八大。这就是中国画的风骨,融入画家精魄的风骨。

如何去诠释中国画的风骨,我从以下几点做一浅释:

首先,绘画题材的审美特质在文人画中尤为突出。山的伟岸厚重,水的清柔润泽,“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皆是人格之代言。梅、兰、竹、菊,称四君子,梅的傲骨、兰的韵致、竹的虚心、菊的淡泊,不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风骨的写照吗!清代“扬州八怪”之郑板桥,一生喜绘竹石,竹枝劲挺,灵石简净,清气沁人;其为官亦是如此,不与贪官同流,屡次为民请命,救百姓于水火。正如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中的诗句: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的风骨不正是画中竹石之风骨吗!可谓虚心真君子,有节大丈夫。

其次,要看画面呈现的审美趋向否有意境、有格调。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评论唐代王维的作品时指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既是诗人又是画家,他把传统文化中的诗与画及内在的精神境界融合升华,使作品呈现出笔墨清新、格调澄澈的诗意境界,尽显文人风骨。

倪云林作品

八大山人作品

郑板桥作品

黄宾虹先生作品

一幅画要格调高雅,清气拂面,意境幽远,让观者养目悦心,舒旷神驰。这种风骨需要创作者有扎实的传统文化底蕴、独到审美思想、异乎寻常的人生阅历、崇高的道德标准、超然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在此,我们回眸近代国画大师黄宾虹先生的人生经历及艺术实践。黄宾虹先生自幼受到良好的儒家教育,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黄宾虹的人生价值观的基础,他同情谭嗣同、拥护共和、反对复辟,在黄宾虹先生身上体现了强烈的家国情怀。在抗战期间黄宾虹先生滞留北平,拒绝与日伪合作,体现出高尚的民族气节,虽处乱世却能独善其身,不受世俗左右,孜孜以求自己的艺术之宏愿。所以,黄宾虹先生晚年的山水浑厚华滋,在浑然天成中透出高迈醇厚的华夏风骨。

然后,要看画面的笔墨质量,一幅好画要笔精墨妙、气韵充盈,有金石气、书卷气、阳刚之气,有传承经典之基因,创新发展之态势,雄姿英发,神完气足,这是笔墨的风骨。这一点吴昌硕最有代表性,吴昌硕自谓“三十始学诗,五十始学画”,先学金石书法,再学诗文,最后学画,将诗文书画熔为一炉。以石鼓文笔法入画,大气磅礴、苍润浑厚、撼人心魄。把谢赫《古画品录》六法中气韵生动与骨法用笔,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也正是以笔墨为载体的中国画风骨所在。

最后,画面色彩清丽,脱俗超尘,艳而不俗,淡而不寡,丰富不炫目,简静不枯燥。若品茗,微苦而后甘;如听琴,余音绕梁,挥之不尽。这一点齐白石先生的作品反映得最充分,尤其晚年作品,画面简洁明快,观之沁人心脾。牡丹花用洋红,牡丹叶用纯墨色,红的热烈,黑的沉静,大俗大雅,独树一帜,创立红花墨叶派,在画坛独领风骚,成为举世皆知的一代宗师。从齐白石的画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近百岁老画家历尽沧桑,饱经世态炎凉,“复归于婴儿”,天真烂漫的风骨。

当下的中国画坛,从业者如过江之鲫,却鲜有拔萃者,原因何在?

经济高速发展伴生的浮躁之气弥漫,追名逐利占据了画家的精力空间,让艺术家迷失了价值的方向判断,对风骨的存在价值已边缘化,清正博大的审美元素自然弱化,作品迎俗奉媚也就成为主流。因此,急需正本清源,回望先贤,或许能触动些许艺术家内心深处的敏感,在经济强盛的节点,再现文化艺术的复兴。

中国画的风骨即是中国文化的风骨,风骨独立于权力、财富、世俗之外,它是人格与修养的外显,是绘者内涵精神的结晶,有风骨的人是君子,有风骨的画自然就会成为经典。

猜你喜欢
八大山人黄宾虹风骨
风骨傲然 英雄当时
乘兴看山多
——黄宾虹纪游山水展(上期)
图说书法(179)
高冷人设的八大山人作品价值连城
八大山人:我很惨,但我有胜算
黄宾虹的佳作
黄宾虹的佳作
风骨
风骨
弗利尔美术馆解谜八大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