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调查
——以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2-05-11 08:00■杨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比例中华思政

■杨 茹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7)

为早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需要涌现更多的大国工匠。高职院校不仅肩负着为国家输送更多技能型人才的职责,而且首要的是注重“立德树人”。因此,在职业院校中除了加大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训外,重要的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双剑合璧”,更大程度地发挥二者的合力作用,为新时代中国的发展培养更多德才兼备、有文化内涵的复合型人才。

一、调查现状

以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本次调查采取网络形式,分三部分编制问卷,分别为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以及融入现状。问卷结果采取四舍五入,保留小数点后两位数的方法,因此存在±0.01的误差。汇总整理相关数据结果,以此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情况,为后续更深入地开展研究奠定基础。

(一)基本信息

从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设置看,理工类比例偏高,导致男女生比例不协调,男生占据了全校人数的70%以上;从所居住地方看,所招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来自城市的学生占了不到40%;从政治面貌上看,团员和群众的比例基本接近,因为学制为三年制,因此在校期间能成为预备党员的学生少之又少;从生源上看,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种类相对复杂,有参加普通高考升上来的,有中等职业学校、五年一贯制学校过来的,也有学校自主招生进来的。对于这些不同教育背景出来的学生,他们的思想认知存在差异,专业能力参差不齐,基础知识相对薄弱,人文涵养普遍不高。对于这样的一群学生,高职院校要根据学生特点,注重因材施教、言传身教,巧妙发挥文化和思政不同的育人作用,为社会输送大批政治文化素养高、基础专业能力强的全方位技能型人才。

(二)认知情况

关于本部分,问卷共设计了五道题目。首先在调查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时,有27.41%、56.62%、14.8%、0.52%、0.65%的学生分别选择了很熟悉、比较了解、不太了解、完全不了解、不想了解。从这个结果初步了解到大部分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优秀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关注,积累了相关知识,但也有极少部分的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表现出不甚关心、疏远冷漠的态度。

在问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态度时,选择积极主动的大学生占到了69.16%;而4.05%的大学生选择被动学习,不得不的时候才学;26.07%和0.72%的大学生则分别选择视情况而定、与自己无关。从这个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大学生会花时间主动去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少部分学生选择被动去学或视情况而定,说明他们对优秀传统文化还是持观望态度或者存在少许的抵触心理。

在问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为感兴趣的内容时,按照高低比例排下来依次为:生活习俗、传统节日、饮食文化、名著书籍、服饰穿着、其他,它们所占的比例分别为 31.39%、30.49%、18.38%、10.31%、6.28%、3.15%。这个结果反映出大学生会更多地注意到与自身饮食起居相关的文化内容,而选择主动阅读名著书籍以探寻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只占少数。由此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除了书本上理论知识的输入,还需要增加与现实生活相关的实践活动,从而加深学生们的印象。

在问到对中国传统节日由来是否了解时,超过一半的大学生选择比较了解,比例为54.06%;选择非常了解的也不少,比例为28.18%;其余16.81%和0.94%的学生则选择有点了解和完全不了解。这个结果从侧面反映出,我国对传统节日的宣传力度还不够大,宣传范围还不够广泛,导致一部分学生了解程度低,传统节目没有更深入地走进他们的内心。

在调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了解的目的时,选择对此感兴趣的占66.72%,受社会文化氛围影响的占14.55%,学校要求和周围人影响的各自占4.67%和9.54%,其余4.52%选择其他(见图1)。这个结果表明绝大部分的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少部分学生是受周围环境或周围人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抓住大学生的兴趣点,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深层次、更大范围地为广大学生所喜闻乐见。

图1 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

(三)获取途径

为调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获取途径,问卷设计了四道题目。题目一:在谈到“您觉得对您获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帮助最大的是什么”这一问题时,从高到低的比例为 33.67%、24.91%、18.62%、15.45%、3.8%、3.55%,对应比例的选项依次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周围环境、网络及电视媒体、社会活动、其他。由此可见,学校作为教育学生的主阵地,除了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授课外,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上的作用也不可小觑。

题目二:“您平时会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网络媒体很明显地被广大学生视为首选,比例为65.48%,可见它的受欢迎程度;其次为古典书籍,比例为14.13%,反映出纸质书籍已不同程度地受到电子网络信息的冲击;接下来旗鼓相当的是社会活动和专题讲座,比例分别为7.8%和7.57%,而5.02%的大学生选择了其他形式的活动(如图2)。可见,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已经无处不在,它是这个时代的特性,绝大部分大学生选择通过网络媒体了解优秀传统文化,说明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善于运用网络信息化载体以塑造自身文化修养,促进对外面世界多样性的了解。

题目三:在问到“学校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活动的频率”时,调查结果却不容乐观。虽有36.93%的大学生选择经常举办,但选择偶尔举办、从不举办、不知道的学生占据了大多数,比例依次为41.54%、7.08%和14.45%。这个数据反映出,学校在举办文化类相关活动时,很多时候可能只是流于形式,入脑入心得不够,导致很多学生即使参加了活动却印象不深或者压根都不知道学校有相关方面的活动,这是学校方面需要改进的地方。

题目四:在问到学生“最喜欢哪些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时,有两项活动已深入人心,分别占据33.97%和24.86%的比例,它们是“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和“文化艺术进校园”节目,可见这两项活动已形成规模,逐步成为校园文化类常规活动。“经典诵读”比赛紧随其后,比例为19.97%,而选择专题讲座和其他形式活动的比例分别为7.7%和13.51%。由此可见,通过举办各种文化类主题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们的校园生活,而且有助于增加学生们的文化底蕴,提升他们的文化涵养。

(四)践行意愿

前面的调查结果反映出,绝大多数学生能用正面、阳光的心态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认同优秀传统文化对自身改变产生的积极作用,但光是有思想上的认同并不一定带来实质性的改变,大学生应当身体力行,将思想上的认同转化为实践中的传承动力,主动汲取优秀传统文化之精华,将其融入到个人的全面发展实践中。

本次问卷设计了一道践行意愿方面的问题,为“您是否愿意为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选择愿意贡献力量的大学生占据了86.86%的比例,其余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分别选择了看情况、不愿意和与自己无关(见图3)。由此可见,高职院校中绝大部分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特别的情结,除了内心的热爱外,更愿意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付诸于实际行动,但也依然存在少部分学生可能因为外在的强加因素被迫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的意愿也随之大幅度降低。

图3 为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的意愿情况

(五)融入现状

前面的调查结果反映出,整体的进展效果是不错的,但深入到细节看二者融入的实际现状,发现还是存在不少问题。本次问卷共设计了十二道题目,站在学校、教师、学生等不同角度,以全方位、多角度的调查,探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情况。

1.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看融入状况

在问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课程的开设情况时,虽有15.57%的学生选择已开设,但认为课程量不足,而40.55%的学生对课程量表示满意;29.97%的大学生选择未开设,在这个比例中22.77%的学生表示虽未开设,但有相关的文化类社团活动,而7.2%的大学生则表示无文化类相关活动;剩余13.91%的大学生选择不了解情况。这一结果说明,大部分学生对学校现阶段所开设文化类课程量是接受的;少部分学生认为课程量不足,说明他们内心里对文化类课程有更多的期许;部分学生对学校所开设的文化类课程不了解,也不参加相关的文化类社团活动,这就需要学校扩大宣传的覆盖面,让优秀传统文化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地融入到更多学生的生活中去。

在问到文化类相关内容是否穿插在思想政治理论类课中时,60.96%的大学生选择篇幅较多;25.58%的大学生认为篇幅较少;选择没有留意和未涉及的分别为10.45%和3.00%。这说明高职院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已势在必行,将二者进行有效融合,更大范围地发挥思政育人、文化化人的功效,将有利于推动职业院校育人实效的提升。

在问到文化类相关内容是否会被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动讲到时,78.3%的大学生选择会,而6.03%、6.06%和9.61%的大学生分别选择了提得不多、不会和没有留意。可见,绝大部分教师还是很愿意抓住课堂这一主渠道来讲授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以此教导我们的青年大学生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下去。

2.从学生参与、学生评价等看融入状况

此类相关题目共设计了五道。问到学生是否愿意选修文化类相关课程时,选择非常愿意、意愿不大、视情况而定、不愿意的比例分别66.15%、14.75%、16.91%、2.19%。在问到将文化与思政相互融合是否有必要时,绝大部分学生选择有必要,比例占到89.37%,其余选择没必要和不知道的比例分别为4.54%和6.08%。又问到如何评价二者融合的方法时,选择方法多样,并取得明显效果的占65.21%;15.92%的大学生虽然承认采取了多样的方法,但认为取得的效果一般;选择方法单一的占7.18%,其余11.7%的大学生表示没有关注。在问到学生课堂参与度时,选择积极参与的学生比例占到72.66%,选择参与得很少、没有参与和不想参与的比例分别为20.06%、4.79%和2.48%。而问到学生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时,可谓五花八门,绝大部分学生选择认真听讲做笔记,比例为79.94%,其余学生便各有各的事情做,再次体现了高职学生存在诸多不良学习习惯这一明显特点(见图4)。

图4 在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时学生的课堂表现

3.融入效果及面临的主要困境

在谈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时,选择有促进作用的占据了92.08%的比例,选择起阻碍作用的占据了5.29%的比例,其余的2.63%选择二者没有关系。在问到对本校文化与思政相互融合工作的满意度时,选择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不太满意和不满意的比例依次为50.68%、39.21%、7.42%和2.68%。而问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是否有帮助时,选择有帮助、作用不大、没有帮助、二者没有关系的比例依次为86.64%、8.62%、2.14%和2.61%。

在问到如何评价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工作时,67.37%的学生认为形式多样,取得的效果明显;而24.98%的学生则给出了不太满意的评价,认为还有继续努力的空间;其余7.65%的大学生选择不太清楚。这个结果反映出高职院校现阶段在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的成绩是让人满意的,但缺乏多样性,实践活动偏少可能导致印象不深。因此,高校如果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统一起来,寓教于乐,将更为大家所接纳、欢迎。

接下来是一道多选题。问到文化与思政工作相融合时的难度,其中选择学校不够重视的学生占了36.95%,选择文化课和思政课师资力量不足的比例达到59.99%,认为周围没有氛围的学生比例为52.57%,选择融入难度大的占据41.74%的比例,而认为还存在其他方面困难的占28.31%。从这个结果可以看出,周围氛围不浓厚、师资力量不足、高职院校本身的重视程度不够等导致二者融入效果不佳,因此,高职院校需要继续下大力气,探究提升文化融入思政契合度的更好方法。

二、融入途径

以高职院校为切入点,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数据结果进行梳理分析,总结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融入时面临的主要困境为:学校不够重视、文化氛围不浓,宣传形式单一,获取途径局限,实践活动缺乏等。针对上述困境,探索将二者进行有效融入的途径。

(一)重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创建良好校园文化氛围

目前,高职院校面临职业教育改革的新局面,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以此提升育人实效是现在的当务之急。因此,应加强高职院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如在校园多角落融入文化元素,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宣传,将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化人功能做大做实。这样一方面在教师中引起“同频共振”,改观以往教师对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政教学中“不痛不痒”的不良认知;另一方面转变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被迫敷衍态度,使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由表及里、润物无声地扎根在学生心里,从而转化为身体力行的自觉文化践行。以此创建良好校园文化氛围,使得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中能够长久散发魅力,支撑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1],为社会输送更多专业本领强、人文素养高的复合型人才。

(二)借助网络信息载体,创新文化宣传方式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生活在信息大爆炸时代的大学生早已不满足于书本课堂知识,而会选择在网络上主动探寻、搜索自己不知道的答案。因此,为了占领网络宣传高地,高职院校要迅速抓住新媒体这一大众媒介,拓展宣传新渠道,丰富宣传新方式。如运用直播、短视频、微电影,传播迎合大学生口味、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文化;在官方微博或公众号上,以时下流行的网络用语、微信表情包发布新颖有趣的文化类文章等。利用这些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变幻多样的多重推介,不仅能得到大学生的喜爱,建立与大学生良性和谐的积极互动,而且以一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多频次、高质量地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扩大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感召力。

(三)拓展文化获取途径,丰富实践活动内容

首先,高职院校要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将其纳入教学计划,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根据高职院校的学生群体特点,注重因材施教,创新教育方式方法,提升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激发他们探索世界的求知欲,使得学生从内心里真正地崇尚文化、热爱生活,自觉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

其次,高职院校要注重校企合作、弘扬工匠精神,除了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外,强调知行合一,重视道德践行,成为当下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重要目标。因此,拓展优秀传统文化的获取途径,通过举办专题宣讲、学术报告、文化展览,让大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知识;以传统节日为节点,引导学生体悟我国不同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激发他们“月是故乡明”的爱国情怀;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参观博物院、纪念馆、名人故居、革命圣地,以此发挥名人、榜样的示范效应,使学生真正领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深远意义;开展经典颂读比赛、文化知识竞赛、暑期社会实践、文化研学活动、文化艺术汇演等,运用灵活多样、富有深意的方式让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地入脑入心。

最后,高职院校应广泛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各样的参与式、体验式实践活动,让大学生不再对优秀传统文化产生难以触摸的距离感,不断拓展大学生实践活动内容,使得大学生在丰富多彩、令人印象深刻的实践活动中逐步体会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魅力,由内而外自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比例中华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人体比例知多少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按事故责任比例赔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