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瓢虫的发生与危害

2022-05-12 13:06丁新华阿尔孜姑丽肉孜付开赟吐尔逊阿合买提郭文超
新疆农业科学 2022年4期
关键词:龙葵瓢虫成虫

丁新华,阿尔孜姑丽·肉孜,2,纪 利,刘 帅,4,付开赟,吐尔逊·阿合买提,郭文超

(1. 新疆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业农村部西北荒漠绿洲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乌鲁木齐 830091;2. 新疆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乌鲁木齐 830052;3. 伊宁县胡地亚于孜镇农技站,伊宁县 835100;4. 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乌鲁木齐 830052)

0 引 言

【研究意义】马铃薯瓢虫HenosepilachnavigintioctomaculataMotschulsky又名马铃薯二十八星瓢虫、曼陀罗瓢虫[1]等,属鞘翅目Coleoptera瓢虫科Coccinellidae食植瓢虫亚科Epilachninae裂臀瓢虫属Henosepilachna,是典型的多食性害虫,其寄主植物有13科30多种[1],主要危害茄科植物,目前已成为影响我国马铃薯生产的重要害虫之一[2]。马铃薯瓢虫原产地在亚洲的东北部等[3,4]。该害虫在我国黑龙江省、山西省、河北省、河南省、辽宁省、地区均有发生[3-5]。【前人研究进展】国内外在马铃薯瓢虫的生物学特性[6,7]、种群消长动态[6]、发生规律[8-9]和综合防控领域[10-11]开展了研究。马铃薯瓢虫生活史不整齐,具有世代重叠现象[6],且具有趋光性,聚集性、假死性[12]。目前,生产上对马铃薯瓢虫的防控仍以化学防治为主[7,8,10],以功夫乳油、溴氰菊酯、西维因可湿性粉剂及其混配剂喷施为主[13-14]。【本研究切入点】文献尚未见新疆有关马铃薯瓢虫发生及危害等相关报道。需对马铃薯瓢虫在的实际发生、分布、危害寄主及形态识别特征进行概述;并结合文献查阅,提出应急防控措施。【拟解决的关键问题】采用普查和定点调查,研究马铃薯瓢虫在新疆的发生分布和危害情况,描述其形态特征;提出阻截策略和应急防控措施。为新疆马铃薯瓢虫的准确识别与早期阻截防控提供一定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 料

采用普查、立点调查与文献材料抓治方法,2018~2020年对新疆各地州瓢虫资源进行系统普查,并记录相关采集信息。

1.2 方 法

采用扫网法收集瓢虫标本,使用捕虫网时以捕虫网网口面与地成30 °~60 °角快速横刮,往返1次为一复网,每个调查点连续扫100复网。调查后,将采回的瓢虫各虫态样品分装于70%酒精的离心管内,记录相关采样信息,将其带回实验室借助双目式体视显微镜在 (Nikon SMZ 745T)下仔细观察瓢虫的外形、鞘翅斑纹以及外生殖器等特征,依据相关文献与论著[15-20]描述形态学,并寄至我国瓢虫分类专家虞国跃研究员鉴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马铃薯瓢虫分类地位与分布

研究表明,马铃薯瓢虫HenosepilachnavigintioctomaculataMotschulsky,属鞘翅目Coleoptera瓢虫科Coccinellidae食植瓢虫亚科Epilachninae裂臀瓢虫属Henosepilachna[22]。2020年6月上旬首次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E:81°17′52.09″、N:43°50′50.36″、海拔度:554 m)马铃薯SolanumtuberosumL.、番茄Solanumlycopersicum以及龙葵SolanumnigrumL. 发现该虫害的发生和危害,发生面积6.12×10 hm2。

2.2 马铃薯瓢虫形态特征

2.2.1 卵

研究表明,瓢虫的卵位于叶子的背面,很少出现在叶片的正面;卵形状为子弹头状,长约1.5 mm,初产时呈淡黄色,渐变鲜黄色,接近孵化时呈橘黄色;一般15~30粒排列在叶子背面,卵块的卵粒之间有明显的间隙(图1-a)。

2.2.2 幼虫

研究表明,新孵化的幼虫会聚集在蛋壳上,并小范围移动,待2~4 h后开始活动,然后分散在卵块的周围取食;幼虫老熟后体长9~10 mm,体黄色,呈纺锤形,背面隆起,体背各节有黑色枝刺,前胸背板和腹部八九节有枝刺4根,其余各节有枝刺6根;在每个枝刺上有6~10个小刺,枝刺基部有淡黑色环状纹,全体如刺状(图1-c~j)。

2.2.3 蛹

研究表明,蛹体长约6~7 mm,呈扁平椭圆形,初时呈淡黄色或黄白色,渐变鲜黄色,接近羽化时呈橘黄色;体上有黑色斑纹;背面隆起,其上有稀疏细毛,腹面平坦,蛹体尾端包被着幼虫末次蜕的皮壳(图1-k)。

2.2.4 成虫

研究表明,体长6.6~8.2 mm,体宽5.0~7.2 mm;体半球形、近于宽卵形或心形,体背面中度拱起,黄褐至红褐色,密生有黄灰色短毛;头背面中部有2个黑点(有时联合);前胸背板赤褐色,前胸背板上的斑纹由7个黑色斑点组成,一般中央前方的2个黑点相互联合或与其后方的1个黑点连成剑状纵纹,两侧各有2个黑色小斑相连成侧斑;小盾片在浅色的个体中基色(前胸背板的颜色)相同,在深色的个体中则由于1斑的扩展而成为黑色;两鞘翅各有14个黑色斑,其中基斑有6个,变斑有8个,基斑常大于变斑及大小相似,斑纹呈1-2-2-2-1-3-2-1排列,两鞘翅合缝处有1~2对黑斑相连;鞘翅端觉的内援与鞘缝成切线相连,不呈觉状突出;腹面的基色与背面相同,中胸腹板侧面及腹板基部黑色,第5腹节以后常为浅色;足股节及跗节为黑色(图1-i~o)。

2.2.5 雄性外生殖器

研究表明,阳基中叶的基刃不呈弧形外弯,其基部最高而向端部渐低,基刃之后有2列细毛,且有4~7个小齿,而小齿的大小不一致,内缘近于弧形,尖端尖锐,成外弯的端角;侧叶的末端稍伸出于中叶末端之外;弯管囊内、外突无明显界限,仅略大于弯管端开口背面(图1-p)。

2.3 马铃薯瓢虫危害习性

研究表明,马铃薯瓢虫成虫、幼虫均为害植物叶片。一般群集在叶背面,啃食叶的下表皮及叶肉,残留叶片上表皮,形成有规则的半透明的细凹纹或平行透明线状纹。受害叶片变成黄褐色,并使叶片枯干,最后使叶片出现孔洞,严重的整株叶片变成黄褐枯焦状,光合作用受到破坏,产量下降,品质下降,甚至整株死亡,影响马铃薯产量和收益。成虫为害茄子时,不仅取食叶片,而且还为害果实,影响产品质量,主要寄主为马铃薯、番茄以及龙葵等,其中马铃薯上危害最重,平均发生量5头/株,最高达27头/株(图2-q~s)。

注:a:马铃薯瓢虫卵块和卵粒; b:卵壳和蛹壳; c:刚孵化的1龄幼虫群; d:正脱皮的1龄幼虫; e:2龄幼虫; f:番茄叶片上的4龄幼虫; j:正取食马铃薯叶片上的4龄幼虫; k:蛹; l:正取食马铃薯叶片的成虫; m:正羽化中的成虫; n:成虫正面图; o:雄性外生殖器

2.4 马铃薯瓢虫主要生物学特性

研究表明,该害虫记住范围很广泛,可以取食30多种植物,分属于13科。马铃薯、茄(SolanummelongenaL.)、龙葵、番茄、曼陀罗(DaturastramoniumL.)、枸杞(LyciumbarbarumL.)、烟草(NicotianatabacumL.)等茄科植物;白菜(Brassicapekinensis)、萝卜(RaphanussativusL.)、芥菜(BrassicajunceaL.)等十字花科植物;玉米(ZeamaysL.)等禾本科植物;南瓜(Cucurbitamoschata)、黄瓜(CucumissativusL.)、甜瓜(CucumismeloL.)等葫芦科植物;向日葵(HelianthusannuusL.)、牛蒡(ArctiumlappaL.)、千里光(Senecioscandens)、小蓟(Cirsiumsetosum)等菊科植物;栎(Quercusacutissima)等壳斗科植物;长豌豆(PisumsativumL.)、绿豆(Vignaradiata)等豆科植物;皱果苋(AmaranthusviridisL.)、柿(DiospyroskakiThunb.)、泡桐(Paulowniafortunei)、核桃(JuglansregiaL.)、酢浆草(OxaliscorniculataL.)、蓬草(Conyzacanadensis)等分别属于菀科、柿科、玄参科、胡桃科、酢浆草科、桑科等科植物。

注:p:正取食马铃薯叶片的成虫; q:受马铃薯瓢虫危害的马铃薯叶片; r:马铃薯上的危害状;s:马铃薯上一群成虫和幼虫

该虫属完全变态昆虫,分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阶段。其生殖方式分两性生殖型。以成虫在背风向阳的石、山缝、杂草、树洞、房前屋后空隙以及土壤中等各种缝隙或隐蔽物下群集越冬,在树多的地区,大多的树下,尤其是小树丛生或多杂草的地方,一般在3~7 cm深的土壤下,山地少树的地区,则多在山崖缝或大石下。此外在墙缝、树洞、篱笆下都能越冬。越冬代成虫翌年于3月底至4月中旬恢复活动,先在龙葵、枸杞、野加草、苜蓿等野生植物上取食,5月上旬至6月初为害刚出土的瓜苗及定植的茄子、辣椒、番茄的幼苗,并逐渐迁到马铃薯上为害,交尾、产卵。在新疆采样时发现该害虫幼虫很聪明,老熟幼虫大部分转移到附近别的植物上化蛹。6月下旬至7月上旬为第1代幼虫危害高峰期,也同时产卵盛期,卵产在叶背。8月中旬至9月上旬为第2代幼虫危害高峰期。8月下旬至9月上旬第2代成虫被羽化后,部分不交配产卵,于9月中旬即进入越冬状态。幼虫孵化后,先集中在产卵叶的叶背为害,稍大分散,老熟幼虫在叶背或茎部化蛹。成、幼虫均能有食卵习性。

3 讨 论

主要为害马铃薯、茄子、番茄、辣椒等蔬菜外,还可危害豆类、烟草、龙葵、枸杞、酸浆等栽培或野生植物,寄主多达20余种[12]。马铃薯瓢虫是一种典型的多食性害虫[3]。该虫亦具有趋光性、群聚性和假死性。世代重叠现象严重,在山西省、黑龙江省一带每年发生1~2代[23-24],在天津一年发生2代[8],而在沿着黄河流域1年发生3代[8],当温、湿度适宜,马铃薯瓢虫具有1年发生第4代现象。6月上旬出现第1代幼虫,6月中旬幼虫老熟化蛹羽化成成虫,完成一个时代大约30 d左右[26],成虫有假死性,受惊呻地,并能分泌黄色粘液[6]。选用抗虫品种,播种后用药土覆盖,移栽前喷施1次除虫灭菌的混合药[2]。科学施肥,增施磷、有机肥,有利于减轻虫害[2]。利用马铃薯瓢虫群居越冬习性,清除越冬场所,消灭越冬成虫;利用成虫假死习性,于成虫盛发期早、晚拍打植株,使其落到地上,集中消灭;在成虫产卵盛期,结合田间管理摘除卵块,减轻后期防治压力[12]。选择2.5%氯氰菊酯乳剂3 000倍液、50%辛硫磷乳剂1 000倍液、2.5%功夫乳油3 000倍液、2.8%阿维菌素乳油1 500倍液等喷雾防治[27-28]。在马铃薯瓢虫幼虫盛发期,人工释放瓢虫双脊姬小蜂[29],也可施用白僵菌防治[28]。新疆是我国遭受农林外来入侵生物危害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26]。新疆于2020年6月首次在伊犁州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发现马铃薯瓢虫,发生面积6.12×10 hm2,主要寄主为马铃薯SolanumtuberosumL.、番茄Solanumlycopersicum以及龙葵SolanumnigrumL.等,其中马铃薯上危害最重,平均发生虫量5头/株,最高达27头/株。由于该虫为杂食性昆虫。以食植物的茎叶为食,严重的能使作物枯亡,其以成虫为害严重,成虫、若虫取食叶片、果实和嫩茎。被害叶片仅留叶脉及上表皮,形成许多不规则透明的凹纹,后变为褐色斑痕,过多会导致叶片枯萎[27]。被害果实上则被啃食成许多凹纹,逐渐变硬,并有苦味,失去商品价值。

农林外来生物入侵不仅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对新疆农业和林业生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肋[30]。目前,马铃薯瓢虫对新疆初步入侵阶段,属于发生初期,发生面积范围不大,应及时加强风险评估、加强检疫监管、建立监测预警体系、采取有效地应急封锁和扑灭措施、彻底铲除或加强监测从而危害现状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4 结 论

2020年6月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发现马铃薯瓢虫,发生面积6.12×10 hm2,主要寄主为马铃薯SolanumtuberosumL.、番茄Solanumlycopersicum以及龙葵SolanumnigrumL.等,其中马铃薯上危害较重,平均发生虫量5头/株,最高达27头/株。

猜你喜欢
龙葵瓢虫成虫
小小瓢虫
济宁地区美国白蛾越冬代成虫的监测与防治试验
沈阳舟蛾科成虫调查分类研究
龙葵果
杨梅果蝇综合防治试验
发芽土豆带着毒
杨梅果蝇综合防治试验
七星瓢虫
瓢虫
龙葵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