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发展的“路”与“道”

2022-05-13 06:40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改革研究发展

教育是强国之基、民生之本,教育的基础在中小学。70多年来,我国基础教育始终与时代发展的大潮同行,为各级各类教育蓬勃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国力提高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储备,为人类教育凝练了中国经验,发出了中国声音,贡献了中国智慧。

基础教育发展之“路”——举世瞩目的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成就

1949年12月,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确定了全国教育工作的总方针,标志着我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向新民主主义教育转变。

1952年,《小学暂行规程(草案)》和《中学暂行规程(草案)》正式颁布。根据这两份文件,制定新的小学、中学各科教学大纲,初步建立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1965年底,我国基础教育得到了较为全面的恢复。

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提出“普及初等义务教育”,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以宪法形式确定在我国普及初等义务教育。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树立了中国现代教育的航标,成为后来中国教育改革的总方针。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决定”首次提出“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将“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作为新的奋斗目标。我们在占世界人口1/5的国家全面实现“两基”,为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伟大贡献。

1999年,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主题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同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出台,明确了素质教育的目标、内容以及保障措施。

进入新世纪,对基础教育的期盼,从“有学上”转变为“上好学”。2002年,《教育部关于加强基础教育办学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正式提出“积极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衡发展”的目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2017年)等文件出台,基础教育的发展朝着全面系统地提升教育质量、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现教育公平的目标不断靠近。

第八次课程改革的启动,课堂主阵地作用不断强化,从知识传授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2017年秋季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统编教材在义务教育阶段起始年级投入使用,标志着三科教材由此前的“一纲多本”变为统编统审统用。《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文件的出台,对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作出了系统设计,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迈入全面提高育人质量的新阶段。

从1978年到2018年,全国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从94%上升到99.95%,初中和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从66.4%和33.6%提高到100.9%和88.8%,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也创下81.7%的历史新高。全国新增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时间超过13年。我国基础教育成为在读规模最大、学龄最长、体系最完整的教育。中国基础教育发展进入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党的十九大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部署。

基础教育关系到每一个人,是提高国民素质、实现国家富强的基础性工程。努力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基础教育,着力在提高质量、促进公平上下功夫,是基础教育未来发展的走向。

基础教育发展之“道”——开创中国气派的教育理论体系

基础教育的快速发展,是在不断面临深层的问题与挑战过程中前行的。基础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对基础教育的探索与研究。在探索与研究基础教育发展之“道”的进程中,中国学者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批判并清理资产阶级教育学的基础上,总结和继承解放区教育经验,同时引进与学习苏联教育学,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教育学中的指导地位。

改革開放后,教育研究在恢复重建中逐渐步入正轨。学者们一方面对教育本质、教育起源、人的全面发展、影响人发展的基本因素等基本问题进行讨论;另一方面,对“识字教学研究”“珠心算教学研究”也进行了实践探索,但在教育研究中占的比例较小。

90年代,大量的教育著作、译著很快丰富起来。各种教育理论与学说也在不断拓展着教育领域。介绍国外先进的教育理论与做法成为当时重要的研究工作。人们也很快意识到先进的理论应与中国的教育实际相结合。随着“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提出,“以人为本”“教育公平”“人力资源与教育”等问题成为被广泛关注的教育话题。《义务教育法》的颁布与修订,中国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开始推进普及“全民教育”、提升“义务教育”“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等相关研究成为学者关注的重点。教育研究逐渐与基础教育实践相结合,着眼中国问题、贴近本土实际,开展基础教育研究。

2001年的第八次课程改革,成为推动基础教育研究的重要力量。课程改革需要教育研究深入学校教育、学生培养实际、课堂教学中。“课程标准”“校本课程”“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教学评价”等成为研究热点。教育研究也逐渐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教育人士参与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式。

时代不断对人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围绕着“立德树人”“五育融合”“核心素养”“单元设计”“学习评价”等,研究者继续开展实质性的研究,推动基础教育研究切入教育改革与实践的更深处。

进入21世纪,中国基础教育在改革实践与创新的浪潮中,已经在百年的探索与实践中逐渐成熟起来,找到了科学的、适合中国国情、符合本土实际、体现自身规律的道路,开创了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

赤峰学院学者奋进前行——努力开拓基础教育研究

赤峰学院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赤峰市是自治区基础教育大市,具有天然的资源优势,其中红山区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第一批试验区,具有深厚的基础教育办学底蕴和研究资源。

赤峰学院自2005年开启了研究生教育的篇章;2018年学校成为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获批教育、文物与博物馆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019年,学校正式以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始招生。赤峰学院学者紧抓教育硕士点建设机遇,借助地方基础教育研究资源优势,充分发挥高校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和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功能,不断进取,努力开拓基础教育研究,围绕着教育教学的热点问题,自治区与赤峰市基础教育实践产出了一批基础教育成果。学校基础教育科研水平不断提升,基础教育科研成果持续涌现。

学有所教,教育影响孩子的未来,关系民族的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话语体系建设,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教育研究工作者聚焦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实践,形成能与世界教育学界展开对话的教育理论体系,提供具有时代感召力的思想、经得起检验的结论,将持续为我国教育现代化、教育强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猜你喜欢
改革研究发展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区域发展篇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图说共享发展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图说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