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绍兴市水果产业现状与“十四五”发展策略

2022-05-13 12:28孟敏霞邵利琴陈锦宇王剑
上海农业科技 2022年2期
关键词:绍兴市果品十四五

孟敏霞 邵利琴 陈锦宇 王剑

(1诸暨市经济特产站,诸暨 311800;2绍兴市上虞区农经管理服务中心,绍兴 312300;3绍兴市经济作物技术推广中心,绍兴 312000)

浙江省绍兴市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位于钱塘江南岸,依山濒海,市域南部为会稽山脉、天台山脉、四明山脉和龙门山脉,属多丘陵山地和河谷盆地,北部为滨海绍虞平原,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十分适宜水果产业发展。目前,绍兴市水果种植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格局,水果产业初具规模;此外,绍兴市又有“中国葡萄之乡”“中国杨梅之乡”的称号,截至2020年底,绍兴市有各类果园2.09×104hm2,年产值达19.3亿元,建成现代农业园区和水果精品园29个、市级美丽果园28个,精品旅游线路“四季鲜果之旅”也在蓬勃开展。在此背景下,为促进绍兴市水果产业进一步发展及提升绍兴市水果产业现代化水平,笔者拟在总结绍兴市水果产业发展现状和取得成效的基础上,针对水果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水果产业在“十四五”期间的发展策略,以供参考。

1 绍兴市水果产业发展现状

绍兴市种植的水果种类非常丰富,四季鲜果不断,主要有桃、葡萄、杨梅、梅、李、猕猴桃、樱桃、蓝莓、梨等16种,其中,嵊县桃形李、诸暨短柄樱桃以及上虞水晶杨梅、红心猕猴桃和葡萄等名优水果蜚声省内外。例如,嵊县桃形李的品质优、耐储运、货架期长,已成为电商销售的新宠,具备成为全国性销售水果甚至世界性销售水果的潜力;诸暨短柄樱桃是本地春季最早成熟的水果,采摘期在4月下旬至5月初,正值春暖花开市民出行游玩的最佳时机,采摘樱桃已成为本地休闲观光的热门活动之一。

目前,水果产业是绍兴市农业的主导产业之一,截至2020年,全市各类果园面积为2.09×104hm2,投产面积为1.71×104hm2(其中设施栽培面积为3 066.67 hm2),年产量为 2.16×105t,年产值为19.3亿元。其中,栽培面积达666.67 hm2以上的水果有桃(4 435.07 hm2)、杨梅(3 050.73 hm2)、葡萄(2 531.20 hm2)、李(2 344.53 hm2)、青梅(2 201.00 hm2)、猕猴桃(1 659.20 hm2)、樱桃(1 481.20 hm2)、蓝莓(754.67 hm2)、梨(691.60 hm2);年产值超过1亿元的水果有桃(3.73亿元)、葡萄(3.68亿元)、猕猴桃(2.60亿元)、李(2.16亿元)、杨梅(2.07亿元)、蓝莓(1.59亿元)、樱桃(1.40亿元)。见表1。

表1 2020年绍兴市水果产业主要水果生产情况

2 绍兴市水果产业发展中取得的成效

2.1 区域特色显著

近年来,绍兴市水果产业发展过程中,采取农户“大分散”与区域布局“小集中”相结合的战略,努力落实“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产业布局模式,形成了以上虞区驿亭镇的“二都杨梅”、上虞区盖北镇和章镇镇的葡萄、上虞区谢塘镇的梨、嵊州市金庭镇的桃形李、上虞区丰惠镇和柯桥区王坛镇的青梅、上虞区章镇镇的猕猴桃、上虞区丁宅乡和柯桥区兰亭街道的水蜜桃、诸暨市赵家镇和同山镇的短柄樱桃、新昌县沙溪镇和诸暨市王家井镇的蓝莓为代表的区域特色,这不仅有利于种植技术推广和农资供应服务,还有利于吸引客商和提升市场销售,从而提高绍兴市水果生产效益。

2.2 组织化生产程度不断提高

绍兴市一直把发展、扶持、壮大水果专业合作社和提高组织化生产程度,作为促进本市水果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而发展水果专业合作社在推动果品标准化、组织化生产的同时,还有利于提高果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再加上实施统一经营销售,切实维护了果农利益,提高了果农收入,从而有效带动了果农增收。

2.3 美丽(精品)果园建设不断深入

近年来,通过政策引导,绍兴市加强了水果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标准化种植管理。目前,绍兴市已建成现代农业园区和水果精品园29个(面积达2 200 hm2)、无公害生产基地71个(面积达4 200 hm2),创建省级精品果园3个、市级美丽果园28个,建成2个水果特色乡镇(诸暨市同山镇、上虞区丁宅乡),其中,仅诸暨市米果果农业特色小镇项目投资就高达2亿多元。

2.4 精品水果与品牌建设成就显著

近年来,绍兴市水果产业坚持走精品化路线,重视水果品牌建设,也因此取得了显著成就。例如,诸暨短柄樱桃、“二都杨梅”、嵊州桃形李、丁宅水蜜桃、野藤葡萄等均已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且在市场上形成了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嵊州市金庭镇的“羲之”桃形李、嵊州市黄泽镇的“石隆山”翠冠梨、诸暨市浙江蓝美农业有限公司的蓝莓系列产品等多次获得浙江省精品水果展金奖;浙江农发集团上虞分公司的清香梨获得行业评比金奖;新昌县的白丽水蜜桃获得浙江省“十佳”桃称号;浙江飞翼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水蜜桃获得“浙江省农业吉尼斯”(现更名为“浙江省农业之最”)桃擂台赛二等奖,嵊州市黄泽镇的“石隆山”翠冠梨2次获得“浙江省农业之最”梨擂台赛二等奖,上虞区“二都杨梅”、野藤葡萄也在“浙江省农业之最”擂台赛上获奖。同时,绍兴市还积极举办各类果品评比活动,例如,上虞区每年举行杨梅、猕猴桃评比,嵊州市政府连续多年支持剡溪果业举行桃形李争霸擂台赛、桃王赛等,通过举办这类活动,有力地促进了绍兴市水果生产技术水平的提升和水果产品市场知名度的提高。

2.5 休闲观光农业加快推进

自2003年绍兴市经济特产站提出“果树进城”(即果树进入城市人民生活)的发展思路以来,绍兴市努力开发集采摘游览、餐饮娱乐于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目前,以鲜果采摘为主的水果休闲观光产业在绍兴市迅猛发展。例如,诸暨市赵家镇和同山镇的樱桃园、上虞区盖北镇的葡萄观光园、上虞区驿亭镇的杨梅园、柯桥区王坛镇的青梅观光园、嵊州市甘霖镇的樱桃采摘游等(其中以上虞区的“四季鲜果之旅”项目最为典型),吸引了周边区域的市民前来采摘游玩。同时,绍兴市的部分果农还运用微信、抖音等自媒体进行网络营销,这也有效促进了本市果园休闲观光产业的发展。

3 绍兴市水果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果农种植规模较小

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背景下,绍兴市人均承包耕地仅0.12 hm2,多数果农的种植规模较小。据调查,绍兴市现有水果种植户约10万户,果农约17万人,其中,种植规模在0.2 hm2以下的水果种植户约6.6万户、占水果种植总户数的66%(其中,种植规模在0.067 hm2以下的零星散户占比为34%,种植规模在0.067~0.2 hm2的种植户占比为32%),其种植面积为5 333.33 hm2、占水果种植总面积的26.14%;种植规模在0.2~1.0 hm2的水果种植户约2.9万户、占水果种植总户数的29%(其中,种植规模在0.2~0.3 hm2的种植户占比为22%,种植规模在0.3~1.0 hm2的种植户占比为7%),其种植面积为10 000.00 hm2、占水果种植总面积的一半左右;种植规模在1.0 hm2以上的水果种植户经销约3 900户、占水果种植总户数的3.96%,其种植面积为6 000 hm2、占水果种植总面积的29.41%;种植规模在3.33 hm2以上的水果种植户有256户,种植规模在6.67~13.33 hm2的水果种植户有71户,种植规模在13.33 hm2以上的水果种植户有44户。

3.2 果农严重老龄化

由于农业比较效益较低,除了少数大学生和农创客愿意投身农业之外,大多数年轻人不愿从事农业行业,这就导致目前绍兴市从事水果种植的农民大多是年龄在60岁以上的人,而年龄在50岁以下的农民极少。

3.3 种植结构调整剧烈

20多年来,绍兴市水果种植总面积虽然稳定在2.09×104hm2左右,但是水果种植结构随着市场供求变化的波动而调整剧烈,出现了“效益较好,扩大种植—供求基本平衡—种植面积继续扩大—胀滞—产量过大,价格下跌—失管荒芜或砍伐换种其他水果”的波动现象。例如,20世纪80年代青梅因出口价格较好,绍兴市大量种植青梅,最高时种植面积达4 000 hm2以上,成为了当时全市种植面积最大的水果,后来青梅出口不畅,价格停止上涨甚至下降,小规模的青梅园特别是后发展的青梅园出现了失管、砍伐换种的现象,目前,全市青梅种植面积仅在2 000 hm2左右;又如,20世纪80年代柑橘售价较高,果农大量种植,全市柑橘种植面积一度急增至3 334 hm2以上,但是随后出现产量过大,价格下跌,目前全市柑橘种植面积仅剩200 hm2左右;此外,梨种植面积由最高峰的3 334 hm2调整至现在的667 hm2,葡萄种植面积由最高峰的3 334 hm2调整至现在的2 667 hm2。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水蜜桃、猕猴桃、中国樱桃、蓝莓、桃形李等水果的市场效益较好,果农大量扩种,仅水蜜桃种植面积就超过了4 000 hm2。

另外,由于果树的生产周期较长,其经济寿命一般有几十年,即使是水蜜桃、中国樱桃等生产周期较短的果树,其经济寿命也在15年以上,但是近年来,由于国际和国内市场激烈竞争,水果名优新品不断涌现,这也迫使果农提早进行水果种植结构调整,导致目前市场上很少有超过5年还能保持良好经济效益的水果品种,“种种挖挖”现象不断反复出现,迫使农民付出了巨大的建园成本。

3.4 生产水平参差不齐

目前,绍兴市果园的生产水平参差不齐,管理水平和基础设施水平差距也较大。据统计,目前绍兴市精耕细作的果园数量约占50%,其余为兼业种植的果园、因种植规模过大而无暇管理的果园以及因种植效益较差而失管的果园;在基础设施方面,有的果园已建成具有人工智能的监控系统或具有灌溉施肥和喷药设备的温室,甚至有的果园配置了果实分级流水线和产地冷库,而有的果园仍是粗放的露天种植。

3.5 品牌效益不够突出,营销依赖自销

近年来,绍兴市的精品水果品牌建设虽然初具成效,但品牌效益不够突出。例如,嵊州市的“羲之”桃形李、上虞区的野藤葡萄和“二都杨梅”及“东山红”红心猕猴桃、诸暨市的“美人笑”葡萄等,虽然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公信力,但是很多果农并不按照相关标准进行果品分等定级,从而导致品牌效益不够突出。在销售方面,目前绍兴市的果品销售采用行贩收购、农贸市场或田头自销、网店自销、采摘游等方式,但仍以行贩收购、农贸市场或田头自销为主,难以体现品牌效益。

3.6 果品深加工能力有待提高

目前,绍兴市的果品以鲜食销售为主,随着绍兴市水果产业的迅速发展,部分水果因产期较为集中而造成滞销,这就对果品的深加工提出了迫切要求。目前绍兴市虽然有浙江蓝美农业有限公司、新昌丰岛集团有限公司等省内知名的果品深加工企业,但总体上相关企业的规模小、加工量少,难以跟上全市水果产业的发展和满足市场供需要求。

3.7 水果生产的总体经济效益较低

目前,绍兴市的水果生产组织方式仍以小农户生产为主,总体经济效益较低。对于中小农户来说,因其购入的肥料、药剂、农机、农膜等生产资料数量较少而导致购买价格高,再加上融资困难、劳动力工资上涨等,导致水果种植成本较高,经济效益较低;对于合作社和企业来说,水果生产能否赢利与种植规模、水果种类、生产技术和销售能力等有密切关系,由于影响因素太多,合作社和企业要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也比较困难。例如,笔者对绍兴市41家水果生产单位进行实地调查,41家水果生产单位共使用160个工人,合计种植面积为400 hm2,人均种植面积达2.5 hm2/人,合计投资近亿元(固定资产投入为7 365万元,流动资金投入为2 055万元),投资强度达23.7万元/hm2,但净获利仅为930万元,平均纯收入为58 125元/人、23 250元/hm2,虽然投资规模巨大,但经济效益较低。

3.8 社会化服务缺乏

目前,绍兴市水果生产仅在果树冬季修剪和葡萄无核处理、修穗疏果等方面有人会提供少量社会化服务,严重缺乏水果种植过程中的社会化专业服务。同时,绍兴市在当前水果生产中,水果生产的专业化分工尚处萌芽阶段,一边是需要服务的果园不能及时找到合适的专业服务人员,另一边是专业服务人员没有足够的市场,这就导致广大果农必须是从种植、管理到销售都能做好的全能型经营者,水果生产、销售等所有环节的操作主要依靠自身劳动来完成。

3.9 技术推广的组织形式和手段不适应果农的新需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绍兴市果农迫切需要水果生产、保鲜和储藏等方面的先进技术,但是由于果农的年龄普遍偏大,知识更新困难,再加上相关农业技术推广组织仍采用30多年前的技术推广形式和推广手段,甚至还将原来按生产需要设置的公共服务机构(如病虫测报站等)进行了撤销或合并,从而对果农的现代化生产带来了影响。同时,技术推广人员也因缺乏有效的培训机制和合适的实践运用场所,而出现了知识更新慢等问题,导致在技术推广过程中出现了“老办法没用、新办法不会”的现象。

4 绍兴市水果产业“十四五”期间的发展策略

4.1 稳定果园土地使用权,鼓励适度规模经营

与其他农作物相比,果树的经济寿命较长,短的十五六年,长的四五十年甚至上百年,从而需要稳定的土地使用权来保证稳定的经营规模。因此,绍兴市应创新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充分运用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离的政策,探索土地承包权长期(或无固定期限)流转机制,使果农能获得稳定的土地使用权,从而发展适度的经营规模,使果农有恒心、有耐心、能放心地进行土地改良、技术改良以及先进设施装备投入,进而提高水果生产能力,促进水果生产实现规模化、专业化、优质化、标准化、智能化和合作化,切实降低水果生产和交易成本,提高果品生产效率,增加果农经济收入。

4.2 坚持“一乡一品”的区域布局,发展区域优势水果

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按照“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区域布局,积极发展区域优势水果(例如嵊州桃形李、诸暨短柄樱桃、“二都杨梅”、水蜜桃等),充分利用区域优势水果的特性(如红心猕猴桃、嵊州桃形李等耐储运、货架期长的特点),努力将其销售至全国乃至全世界。同时,积极引进一些本地适种适销的优势水果新品种。

4.3 把握政策机遇,大力培养专业农民

绍兴市要把握浙江省培养10万名大学生“农创客”的政策机遇,吸引广大青年人才投身于农业,培养一批水果产业的专业农民。

4.4 建设精品果园,发展休闲观光果园

利用区域优势水果(如诸暨短柄樱桃、“二都杨梅”、水蜜桃等),以“四季鲜果之旅”的休闲旅游为主线,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并结合美丽果园建设,鼓励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和企业整合当地花果资源、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建设一批具有区域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的特色观光果园,形成特色鲜明、赏花采果相结合、休闲观光相配套的新格局。同时,坚持财政资金对果园基础设施和人工智能化装备投入的扶持,进一步增加精品果园的数量和精品水果的生产能力。此外,要积极选育和引进适宜本地种植的特色水果新品种,这不仅有助于增加休闲观光果园的吸引力,还有助于做强特色水果产业,提高果园综合经济效益和生态文化效益。

4.5 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

鼓励特色果品申请商标注册、地理标志农产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质果品品牌,并加大对果品品牌形象的宣传推介,提升果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增值空间。

4.6 建设水果生产服务体系

具体措施:(1)在水果产业中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经营能力的贸易流通型龙头企业、中介服务组织和农产品物流基地,完善产地小型水果冷藏设施建设,构建水果保鲜冷链系统,减少水果采后储存损失,延长果品销售时间。(2)鼓励发展水果清洗、涂蜡、分级、包装、储存等采后处理与果品深加工企业。(3)在区域性公共专业服务中心现有服务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其对区域性特色水果(如猕猴桃、桃形李等)在分级、包装、储藏和运销等方面的服务能力,为果农提供更好的分级、包装和快递服务。(4)学习先进合作社的农产品销售模式,发挥专业合作社的集群销售优势,提高品控能力,减少无序竞争,提高果品竞争力。(5)积极响应国家发展“互联网+农业”的号召,创新发展电商等营销模式。(6)发挥农合联、农创客联盟等农业合作组织的作用,在市场竞争中实现专业化分工,为果农提供耕、种、收、运、管等“保姆式”全托管服务或专项作业托管服务,提高水果生产的整体效率。

4.7 创新技术推广模式

结合美丽(精品)果园建设,创新技术推广模式,例如,可通过水果生产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等组织,以美丽果园为技术示范和带动样板,以培育专业农民为目标,大力推广桃、李、梨、葡萄、杨梅、猕猴桃等水果的轻简化生产技术。

猜你喜欢
绍兴市果品十四五
专家传授“美颜术” 果品销售不再愁
做强果品生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十四五”规划研究的新坐标新方位
中辉大鹏数字电视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
果品也有气候品质证书了!
绍兴市上虞区夏丏尊小学
绍兴市上虞区夏丏尊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