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研究
——以内蒙古自治区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为例

2022-05-17 07:04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内蒙古自治区少数民族毕业生

张 博

(内蒙古财经大学 教务处,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就业是民生之本、财富之源。就业关系着千家万户的生存,关系着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高校毕业生规模屡创新高。教育部统计显示,2021届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约九百零九万人,创近十年毕业生数量最高值。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有就业需求的应届和往届高校毕业生数量达十七万一千人,创历史新高①。来自不同专业背景、即将踏入不同领域的高校毕业生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新生力量,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高校毕业生的择业观和职业规范也在不断变化,多种因素叠加导致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加严峻,就业压力不断加大,难以化解的就业压力和庞大的待就业群体容易引发社会问题。

内蒙古自治区地处我国北部边疆,经过千百年来的历史变迁,形成了满族、回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朝鲜族等五十六个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分布格局。各族人民和谐相处、守望相助,不断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自觉和行动自觉,共同维护自治区的繁荣稳定。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内蒙古自治区累计培养五十万六千名少数民族大学生②,少数民族受教育的规模和程度实现历史新高。少数民族大学生勤奋学习、立志成才、心怀梦想、甘于奉献,经过大学生活的磨砺,成为科教兴区战略、建设亮丽北疆的重要力量,也是内蒙古自治区人才资源和现代化建设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为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社会的稳定、边疆的安宁作出了突出贡献。因此,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现状研究,对开展当前内蒙古自治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现状概述

笔者以2016年至2018年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发布的就业质量报告和内蒙古大学等8所本科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为参考,以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在校生、用人单位走访调研和调查问卷数据作为研究重点,以内蒙古自治区少数民族毕业生为重点研究对象,研究了内蒙古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现状。

(一)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分布,凸显了关注就业的重要性

内蒙古自治区是一个多民族人口聚居地区,少数民族分布明显不均衡,主要集中在通辽市、赤峰市、呼伦贝尔市、兴安盟。近些年,内蒙古自治区少数民族人口数量稳步增长,人口素质显著提升,为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内蒙古自治区2016年和2017年就业质量报告显示,内蒙古自治区2016年和2017年共有毕业生232892人,其中少数民族毕业生58151人,占全部毕业生的24.97%(少数民族毕业生中蒙古族毕业生49689人,占少数民族毕业生总数量的85.46%)。随着内蒙古自治区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和高考大规模扩招,毕业生规模也逐年增加,但是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数量却趋于平衡态势。

内蒙古自治区2016届和2017届毕业生民族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内蒙古自治区2016届和2017届毕业生民族分布情况③

内蒙古自治区2016年和2017年少数民族毕业生数据显示,2017年与2016年相比,自治区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毕业生数量略有减少,其他各少数民族毕业生数量均略有增加。

内蒙古自治区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分布情况,见表2。

表2 内蒙古自治区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分布情况④

(二)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规模,凸显了重视培养的重要性

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发布的2016年至2018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内蒙古自治区毕业生数量每年按照1%的速率增加,实际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也随着毕业生数量的增加而逐年上升。少数民族大学生毕业规模逐年推高,充分凸显了党中央、国务院和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重视,展现了少数民族地区人才培养的显著成果。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三年均超过85%,内蒙古自治区毕业生规模、就业人数、就业率明显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整体就业情况良好,原因如下。

第一,近些年高校大规模扩招,毕业人数逐年增加;第二,国家近些年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渠道;第三,国内经济的持续发展,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

我们以内蒙古自治区2017年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率为例。内蒙古自治区2017年应届大学毕业生共有119775人,其中汉族应届大学毕业生90696人、少数民族应届大学毕业生29079人,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规模远低于汉族大学毕业生,而且近年来毕业生数量呈下降趋势。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为86.69%,就业率低于整体就业率1.38个百分点,也略低于汉族毕业生的就业率。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三少民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率都突破了80%,这是因为民族政策的倾斜更有利于这三个民族的毕业生就业,这三个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数量少,解决就业措施得力,就业率提升较快。

内蒙古自治区2016年至2018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统计数据,见表3。

表3 内蒙古自治区2016年至2018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统计⑤

内蒙古自治区2017届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见表4。

表4 内蒙古自治区2017届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率⑥

内蒙古自治区2017届大学毕业生的民族分布,见表5。

表5 内蒙古自治区2017届大学毕业生的民族分布⑦

(三)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求职意向,凸显了就业多元化的重要性

随着当前就业市场的竞争加剧和社会对人才要求提高,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也随之调整了自己的职业选择和发展路径,凸显出新形势下少数民族大学生求职选择呈现多元化的就业形态。我们通过对大学毕业生调查问卷分析可知,46.55%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有意向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12.11%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有意向参加招录公务员的考试,考研、报考公务员比例逐年提高,4.00%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有出国意向,4.33%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有意向预征入伍,2.80%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有意向自主创业,0.40%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有意向选择国家项目。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升方面对就业选择有了更多考量,在对专业对口选择行业、晋升空间、自我价值实现等方面有了更多、更高的追求,这与内蒙古自治区大学毕业生的整体求职意向一致。

职业选择方面,少数民族大学生最期望在金融业、证券业、保险业就业,或者到政府机关入职,占比分别为17.12%和13.91%;期望在事业单位就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占比12.41%;期望进入商贸业、旅游交通民航业、房地产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占比5.51%,期望进入IT业和通讯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占比5.01%,期望进入电力、石化能源业、制造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比例最低,为1.80%。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也会面对现实,选择毕业流向最多的单位类型是民营企业,占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总数量的44.17%;选择事业单位、机关单位、国有企业、出国出境、自主创业和参军入伍的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占比较低⑧。

当前,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行业选择方面的考虑更加理性和现实,影响行业选择的现实因素也呈现多元化,对今后就业指导的个性化提出了新要求。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少数民族大学生更关注未来的行业前途,16.52%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认为,到前途光明的行业入职可以学习诸如行业前沿知识信息、良好的专业技术、企业的从业经验、先进的管理模式等,增强自身发展的潜力。

其次,16.42%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希望获得较为稳定的工作,13.61%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希望在较高薪酬和福利良好的工作岗位就业。

再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求职选择更加现实,不再过多地强调行业的社会知名度、专业是否对口、未来的晋升空间、自我价值的实现,而是更多地关注解决“先就业”的问题。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存在问题及分析

笔者针对内蒙古自治区普通高校2016届至2018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反馈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发展问题,于2019年9月至10月,采用电子问卷调查形式对内蒙古自治区14所普通本科高校在校生、毕业两年的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内蒙古自治区内外113家用人单位进行了调查;参与本次调查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和用人单位涉及呼和浩特、包头、赤峰、通辽、呼伦贝尔、巴彦淖尔、乌兰察布、鄂尔多斯等8个盟市。

我们通过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填写的647份有效调查问卷和用人单位填写的133份有效调查问卷的数据,认为当前内蒙古自治区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存在以下问题。

(一)薪酬期望值高,需要转变就业观念

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就职薪资水平(试用期后的月工资)期望较高,55.16%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希望就职薪资高于4000元,薪资水平期望值低于4000元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所占比例仅为9.61%。

现实中,27.43%的用人单位对初入职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给出3000元至4000元的月薪,25.66%的用人单位对初入职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给出4000元至5000元的月薪,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职薪资预期远高于内蒙古自治区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的年平均工资。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2018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当年内蒙古自治区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0782元,其中工资性收入为24459元⑨,少数民族大学生对自己试用期结束后的薪酬要求远高于内蒙古自治区城镇人口的工资性收入水平。

这一情况反映出当前少数民族大学生与社会脱节,对职业认知过于理想化,自身求职预期过高,缺少深入理性分析研究,就业观念亟待转变。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少数民族大学生如果无法聚焦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知识技能,对自身进行正确评估和科学定位,而是片面追求高薪,不仅直接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未来职业的选择和持续健康发展,而且不利于少数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求职地域集中,需要拓展就业市场

实际就业过程中选择在内蒙古地区就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占比33.13%,选择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就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占比10.11%,选择返回生源地就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占比8.21%,少部分学生希望到东北地区、中西部城市、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边远地区城市或者乡镇就业。

在内蒙古自治区就业的学生,首选在呼和浩特市就业的比例为33.31%;其次为赤峰市和通辽市,占比分别9.41%和9.11%;选择在其他盟市就业的学生比例均低于3%。内蒙古自治区少数民族分布广,多数集中在内蒙古东部地区,以赤峰市和通辽市居多。因此,选择在内蒙古自治区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更多地将目标设定为经济较为发达、人口密度较高的呼和浩特市、赤峰市、通辽市,在地区选择方面体现出极强的地域特征和本土情结。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就业质量报告和在校少数民族大学生调查反馈,少数民族学生更愿意在内蒙古地区就业。28.88%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首选地区是呼和浩特市;其次是赤峰市和通辽市,而非内蒙古自治区传统的就业优势地区(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这是因为:首先,呼和浩特市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所在地,富集内蒙古自治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医疗、教育等资源,能够提供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机会;其次,内蒙古自治区的少数民族尤其是蒙古族主要集中在赤峰市和通辽市,更多的少数民族学生选择返回家乡就业,希望可以享受国家给予返乡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和家乡发展的机会与红利。少数民族大学生求职区域高度集中的现象不利于缓解就业压力,容易造成人才的浪费,影响地区平衡发展。这也对今后的高校深化教育改革、拓展新的就业市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缺少就业认知,需要提升就业能力

我们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调查中发现,用人单位从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角度看待人才培养,75.22%的用人单位认为学校应当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73.45%的用人单位希望学生在提升沟通能力方面多加努力;增强适应社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快速成长,融入社会,这与接受调查的学生普遍认为自己在选择就业创业过程中存在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不足等情况相互对应。

因此,高校和社会各界应当在就业创业教育活动或者职业培训方面提供平台,提升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少数民族大学生需要调整心态,改变就业期望值方面存在的不切实际思想,多管齐下,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水平。

(四)缺乏择业目标,需规划职业生涯

在民意调查中,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未来的择业目标和职业选择既没有高度关注,也没有长期规划。谈及关注就业的时间问题时,从大学一年级就开始关注就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仅占22.52%,从大学二年级开始关注就业的比例低至14.21%。受访者告诉我们,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入校时高考成绩低于汉族学生,选择专业时不占优势,对未来的职业选择较为迷茫和无助,大学一年级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会产生危机感和紧迫感,比较关注未来职业。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学二年级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适应了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使他们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其他方面,降低了择业的危机感和紧迫程度,职业发展不再是困扰他们的主要因素,职业发展进入“躺平”的状态。大学三年级是学生求职择业的分水岭,学生在这一时期需要思考明确未来的职业选择,考虑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参加招录公务员的考试、出国留学、就业时,36.54%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会关注未来的职业规划。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大学四年级进入求职择业的最后冲刺期,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26.73%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会关注未来的职业规划。

在被问及希望学校通过哪些方面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解决“就业难”的问题时,少数民族大学生更希望得到“短平快”“一招见效”的解决问题的方式:37.64%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希望获得应聘技巧方面的指导;34.53%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希望获得用人单位的信息;22.22%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表示希望接受职业教育;19.22%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希望在学校的就业指导中获得职业规划辅导。

(五)缺少社会实践,需提升创新意识

在求职意向调研中,41.54%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没有自主创业的意向,2.8%的少数民族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0.8%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已经成功创业⑩;23.22%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仅仅考虑过或者选择“先就业后创业”的职业发展路径。

这一现状调查结果反馈同当前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现状一致,原因主要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少数民族大学生脱离社会需求,对国家和地区出台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关注度不高,21.72%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完全不了解相关政策。

第二,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思想认识有待提高,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是指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如何创业,更重要的是营造创新创业环境氛围,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将创新精神、创业精神、企业家精神等提升到为社会创造财富作出贡献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高度。

第三,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新事物的不信任感和对新环境的不适感具有普遍性,对舒适区的依赖感具有普遍性。

三、解决内蒙古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受历史和环境等因素影响,内蒙古自治区教育水平和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就业市场较为狭小,有效就业岗位供给不足,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压力相对较大。内蒙古自治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来自基层、农牧区、经济文化欠发达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整体素质同汉族学生存在较大的差距,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是需要我们特别关注的就业困难群体。在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和国内日益突出的结构性矛盾等因素的影响下,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方面遇到一定困难,这些困难引起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的高度关注。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需要政府职能部门、高校、社会、家庭、学生共同发力,加强政策引导,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财力、物力、人力的全方位支持。

(一)发挥政府主导,完善就业保障体系

内蒙古自治区各级人民政府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就业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落实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创业相关工作要求,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把“稳就业、保就业”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和政治责任,逐步完善就业保障体系,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保驾护航。

1.强化政府公共服务,为就业保驾护航

政府要积极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切实提高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教育水平,积极贯彻国家有关就业政策,充分发挥内蒙古自治区就业工作会议的决策作用,加强教育部门、人社部门、其他相关部门单位之间的协作配合和督导检查力度,坚持问题导向,深入研究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就业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内蒙古自治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积极开展线上线下招聘会,鼓励少数民族大学生到现代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节能环保、军民融合等内蒙古自治区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就业;人社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的既定方针政策,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出发,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落实基层就业优惠政策,以增加就业岗位为重点,加大国家和地方的就业项目规模,通过“组织部选调”“三支一扶”“社区民生”“西部计划”“特岗教师”等项目,增加对就业困难群体的求职补贴,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2.发挥社会资源优势,为就业搭建平台

社会团体和社会组织要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加强精准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着力提高就业指导服务水平,强化分类就业指导和帮扶,防范和化解就业过程中出现的歧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条款,确实保护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权益,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形成全社会关心和扶持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良好局面,促使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充分就业。针对内蒙古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水平低的现状,用人单位在招聘活动中要打破城乡、区域、行业分割,加快推进人力资源市场资源整合,在建设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的前提下举办专场专题招聘活动,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提供便利;在用人制度方面加强对人力资源市场的规范化和法治化建设,逐步形成完善的市场管理法规体系,搭建行业协会、社区基层就业服务平台、人力资源中介机构等就业平台,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开展用工峰谷及余缺调剂等服务⑪,将一定数额的岗位提供给少数民族大学生毕业生,为初入职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公平的就业平台

(二)高校筑牢育人阵地,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高校作为培育人才的摇篮和弘扬科学文化的阵地,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要立足新的历史方位,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大力培养一流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准确把握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的深刻变化,紧密结合国家和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面对新的环境和形势,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工作提出新思路,制定新的战略,出台新举措,开创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工作新局面。

1.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指引,转变就业择业观念

少数民族大学生求职意向多元化和薪酬期望值过高的问题是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共性问题。高校要关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发展要求,与时俱进,因势利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和“五育并举”工作要求,将专业学习、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改革融入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全过程,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择业观念。

2.以推进高等教育校政企协同为目标,完善协同育人机制

高校要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统筹考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人才培养模式,设置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根据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就业市场对人才思想品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需求,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地结合起来⑫,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结构性矛盾问题,推动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以致用于企业,学以致用于经济发展。高校要建立校企共建、共享、共创的合作育人模式,以教学、管理、服务、心理健康等育人体系为支撑,推行“课内课外一体化”教学改革,形成全员参与,课堂内外、学校内外全方位落实的育人机制,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技术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培养研究型、创新型、应用型少数民族优秀人才。

3.以助力数字经济新发展机遇为理念,培养学生国际视野

习近平总书记倡导内蒙古自治区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战略定位对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出了新要求⑬。《关于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若干意见》为激发内蒙古地区高校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描绘了美好蓝图;“一带一路”建设持续深化,“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等技术和教育的深度融合,线上线下互融互通的教育形态正在形成,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组织形式发生的深刻变革为高等教育适应数字经济的需要带来新的就业机会;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引领带动高校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内涵建设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⑭。这些发展红利有利于高校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打破传统择业观念的束缚,实现自我革故鼎新,为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文科人才带来了新动力。

(三)学子坚定信念,提升就业综合实力

1.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远大志向

少数民族大学生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传承革命先烈和时代楷模的优良品质,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与时代同步伐、与国家和中华民族共命运。少数民族大学生要有登高望远的视野、胸怀天下的境界、声震长空的气魄,扎根基层、脚踏实地,在实践中磨炼坚强意志、锤炼高尚品格,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追梦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圆梦人。

2.强化职业意识,转变择业观念

当前,“缓就业”“慢就业”“有业不就”的现象普遍存在,我们尤其要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规划意识淡薄的问题。少数民族大学生要从大学一年级起就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认真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的有关知识和技能,将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创新创业教育等理论知识和工具融入专业课程学习全过程,科学地认知自我,客观评价自我,以便找到自己的理想职业,同时积极探索社会需求,认真了解职业职场,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意识,从根本上转变择业观念。

3.投身社会实践,提升就创能力

李克强总理提醒广大青年:“不管你们将来从事什么职业、有什么样的志向,一定要注意加强基础知识学习,打牢基本功和培育创新能力是并行不悖的,树高千尺,营养还在根部。把基础打牢了,将来就可以触类旁通,行行都可以写出精彩。”⑮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用实际生活检验理论知识的最佳途径,也是开阔视野最有效的途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就业能力不足,自主创业的比例更低的现实面前,要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踏踏实实打好基础,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切实提升就业竞争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少数民族大学生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深入社会扩展知识、开阔眼界,积极参加学生社团活动、志愿者活动、勤工助学、企事业单位实习见习、暑期实践等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主动参与“互联网+”“挑战杯”等创新创业类赛事,通过社会实践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了解产业,让学到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接地气”,将所学知识最大限度地运用到实践中,发现自身知识水平同现实社会的差距,激励不断学习和创新的勇气,提高自身硬实力,为开启良好的职业生涯打下扎实的基础。

[注 释]

①见中国新闻网2020年3月2日发布的《2020年内蒙古需就业应往届高校毕业生达17.1万人》,网址为https://www.chinanews.com.cn/gn/2020/03-02/9110694.shtml.

②见新华网2018年12月16日发布的《内蒙古改革开放40年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逾50万人》,网址为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12/16/c_1123860054.htm.

③数据来源于《内蒙古自治区普通高校2016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和《内蒙古自治区普通高校2017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④数据来源于《内蒙古自治区普通高校2016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和《内蒙古自治区普通高校2017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⑤数据来源于《内蒙古自治区普通高校2016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内蒙古自治区普通高校2017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内蒙古自治区普通高校2016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⑥数据来源于《内蒙古自治区普通高校2017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⑦数据来源于《内蒙古自治区普通高校2017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⑧数据来源于《内蒙古自治区普通高校2018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提到的2018届蒙古语授课大学毕业生的毕业流向。

⑨见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2020年2月28日发布的《内蒙古自治区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⑩数据来源于北疆就业网2019年3月21日发布的《内蒙古自治区普通高校2018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网址为https://www.nmbys.cn/news/view/tag/xwzx/aid/93251.

⑪见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2017年10月12日发布的《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网址为https://www.nmg.gov.cn/zwgk/zfgb/2018n_4742/201801/201710/t20171012_307970.html.

⑫见央视网2021 年4 月21 日发布的《习近平:扎扎实实把中国教育办好》,网址为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7629043365240300&wfr=spider&for=pc.

⑬见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2021年2月7日发布的《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网址为https://www.nmg.gov.cn/zwgk/zfxxgk/zfxxgkml/202102/t20210210_887052.html.

⑭见教育部网2019年10月8日发布的《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网址为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910/t20191011_402759.html.

⑮见北京日报客户端2021年3月11日发布的《李克强:打牢基础研究根基不能急功近利》,网址为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3928754237961676&wfr=spider&for=pc.

猜你喜欢
内蒙古自治区少数民族毕业生
南京艺术学院2022届毕业生优秀作品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内蒙古自治区召开全区统战部长会议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少数民族的服装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2019年内蒙古自治区贸促系统举办展会计划
七十为作家集体祝贺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
《少数民族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