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窥镜获取大隐静脉技术在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中的应用体会

2022-05-19 01:39孙永辉李建强李广辉高攀钱晓亮赵子牛张杰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22年2期
关键词:搭桥术分支下肢

孙永辉 李建强 李广辉 高攀 钱晓亮 赵子牛 张杰

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心脏外科) 郑州 451464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习惯的改变,国内冠心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CAD)的发病率越来越高,需行冠状动脉搭桥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日益增多,因搭桥动脉血管有限,大隐静脉仍是目前桥血管的主要来源[1]。获取大隐静脉的术式有切开获取大隐静脉(open vein harvesting,OVH)和内窥镜获取大隐静脉(endoscopic vein harvesting,EVH)两种[2]。本研究拟通过病例对照分析,以探讨内窥镜获取大隐静脉的手术方法及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8-01—2019-06我院行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的200例冠状动脉三支严重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由同一组医师完成大隐静脉获取和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手术过程均平稳,术中无特殊情况发生。依据获取大隐静脉的方法分为EVH组和OVH组,各100例。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1.2.1 手术器械 EVH组:Maquet Vasoview Hemopro内窥镜血管采集系统、7 mm延长内镜窥,Vasoview Hemopro延长线、Vasoview Hemopro电源、德国Storz腔镜系统(包括摄像主机、摄像头、冷光源、二氧化碳气源)、消毒包装好的无菌光纤、二氧化碳连接管、一次性无菌关节镜套。OVH组:常规外科手术器械。

1.2.2 手术方法 冠脉搭桥术:常规取左侧乳内动脉行LIMA-LAD吻合,余桥血管应用大隐静脉(静脉桥2支及以上),术中超声测桥血管流量满意。获取大隐静脉术:(1)EVH组。术前标记切口位置(以实际触摸到的静脉为准,必要时超声辅助定位)。沿标记做2 cm皮肤切口,分离出大隐静脉,处理分支。用甲状腺钩拉起切口上、下端,尽量游离出2个3~5 cm的隧道,以便放置短孔道钝头套管针(BTT)。确定静脉可用后,镜头调白平衡、对焦,找准血管鞘,固定好BTT。组织分离器依照先上后下、由左至右顺序直视下钝性分离静脉(注意不触碰血管),直至所需静脉长度。术中以3~5 L/min的低速和10~12 mmHg的气压注入CO2,注意监测PaCO2。静脉分离完毕,将Vasoview Hemopro电源旋钮设置定为2~3,使用采集工具由近到远,用C形环暴露分支血管,凝断静脉分支和粘连组织,最后用尖刀在静脉分离最远端皮肤切一小口,用蚊式钳将血管拉出离断。大隐静脉两断端用7号丝线双扎。修复静脉,1号线结扎分支,浸泡在肝素水中备用。彻底挤净隧道内淤血,止血、缝合、贴无菌敷料,敷棉垫弹力绷带加压包扎。(2)OVH组。超声探查双下肢大隐静脉,选取质量佳侧的下肢。自踝关节内上方大隐静脉显露处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沿大隐静脉走向切开,充分显露大隐静脉。沿途分支1号线结扎并夹钛夹离断。远端做切口插入橄榄针头用7号线固定,离断血管,远端7号线结扎。20 mL注射器抽适量肝素水接针头轻轻推动,充盈血管即可,检查无残留分支,充分游离大隐静脉后离断,近心端7号线结扎,取下大隐静脉放肝素水中备用。充分止血,常规缝闭切口,无菌敷料覆盖,弹力绷带加压包扎。

1.3观察指标(1)围术期相关临床指标:总手术时间、获取大隐静脉时间、下肢切口长度、术后ICU滞留时间、术后开始下床活动时间。(2)术后下肢切口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6个月随访情况:切口脂肪液化、 切口裂开、皮下淤血、切口再次清创、下肢水肿等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住院期间和术后6个月时的术侧下肢感觉异常。术后6个月时,根据冠脉CTA结果统计桥血管闭塞率。

2 结果

2.1基线资料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

2.2围术期相关临床指标2组总手术时间、获取大隐静脉时间、术后ICU滞留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VH组下肢切口长度、术后开始下床活动时间均短于OV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围术期相关临床指标

2.3术后下肢切口并发症及随访6个月时的情况2组下肢切口裂开率、再次清创发生率,以及术后6个月随访时的桥血管闭塞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VH组的下肢切口脂肪液化、皮下淤血、水肿等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住院期间和术后6个月时的术侧下肢感觉异常率均低于OVH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及随访6个月时的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3.1EVH的效果目前大隐静脉仍是冠状动脉搭桥术中桥血管的主要来源。OVH和EVH是两种获取大隐静脉的方法。本研究比较分析了OVH和EVH的效果。结果显示:EVH组的下肢切口长度、术后开始下床活动时间均短于OVH组;切口脂肪液化、皮下淤血、水肿等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住院期间和术后6个月时的术侧下肢感觉异常率均低于OVH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thanasiou等[3]亦在一篇包含27项研究的Meta分析中认为,EVH更能降低非感染性伤口愈合障碍(包括渗出、血肿、裂开、坏死、伤口清创等)的发生。本研究中2组术后6个月桥血管闭塞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与患者术后服药依从性差,血糖、血脂控制不理想密切相关;EVH手术视野小,对静脉有一定牵拉,也可能会损伤静脉而影响桥血管的远期通畅率。文献报道,桥血管的质量与术者手术熟练程度密切相关[4-6]。EVH技术存在一定学习曲线,30~40例后可以熟练应对各种手术情况,获得优良的静脉[7]。Black及Alrawi等[8-9]应用光学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EVH获取的SVG进行检查,肯定了EVH技术的安全性。相关Meta分析[10]显示EVH静脉桥的近期通畅率与OVH相比无明显差异。

3.2EVH的指征(1)适应证:患者要求美观,有微创手术意愿,经济上能够承担。(2)禁忌证:①大隐静脉高位结扎病史。②大隐静脉条件差,如患者较瘦、位置表浅、分支极多,静脉曲张或结构及走形异常。③性价比较低,如搭桥所需静脉较短。④急诊手术。

3.3EVH术前准备仔细阅读冠脉造影图像,初步明确搭桥数量。准确定位,以膝关节内侧股骨头近端骨性凹陷为定位点,于膝关节皮肤皱褶以下做切口。为避免影响术后切口愈合,可应用血管超声辅助定位。

3.4EVH手术技巧及注意事项(1)依次分离出切口处大隐静脉,结扎、离断分支,分离出放置BTT所需的隧道。旋转镜头,螺旋前进,随时观察CO2充盈情况,尽量避开细小血管,有阻力时及时后退。遇到分支时,遵循先易后难原则,粗大分支最后处理,避免大出血影响手术进行,2 mm以上分支可开窗处理。(2)对于术中出血不多的患者,常规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术后12 h可以拆除绷带;对于术中分支出血较多的患者,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时间可以延长至24~48 h。其间需观察术侧足部、 脚趾血运情况(包括皮温、颜色、足背动脉搏动等)。(3)持续向隧道内吹入CO2有导致气体栓塞风险[11],故以3~5 L/min的低速和10~12 mmHg的气压注入CO2,建立隧道即可;术中严密监测PaCO2,术后彻底挤出隧道内气体,必要时调整呼吸机参数[12],以防发生高碳酸血症。

3.5EVH常见意外情况处理(1)对寻找大隐静脉困难的肥胖患者,可延长切口、实施超声引导,或换对侧下肢寻找。若仍无效,应中转切开取大隐静脉。(2)分离血管时若损伤血管主干或分支出血不止,应阻断远端静脉,清理术野,电凝分支,必要时开窗止血。(3)静脉获取完毕,隧道仍有出血,可在内窥镜下止血,若仍有出血,肝素前尽快放置引流管,绷带加压包扎。

3.6EVH总体样本结果评价及展望本研究中,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术前LVEF、合并症(糖尿病、高血压、陈旧性脑梗死)、高危因素(肥胖、吸烟)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总体患者评价无显著影响。本研究中,2组总手术时间、获取大隐静脉时间、术后ICU滞留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是因为OVH需要切口缝合的时间较长,EVH切口小缝合时间较短;随着技术水平的提升,EVH的操作时间及总手术时间还会进一步缩短,更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综上所述,在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中,OVH和EVH的手术时间、术后ICU滞留时间,以及下肢切口裂开率、再次清创发生率和术后6个月随访时的桥血管闭塞率相仿;但后者具有下肢切口小、患者术后可早期下床活动,以及下肢切口脂肪液化、皮下淤血、水肿等并发症发生率低和住院期间、术后6个月时的术侧下肢感觉异常率低等优势。

猜你喜欢
搭桥术分支下肢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心脏搭桥术后,该不该进行运动
术后强化护理预防下肢骨折老年患者便秘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研究
高频超声联合彩超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诊断价值
连续护理对心脏外科冠脉搭桥术后患者的影响
一类离散时间反馈控制系统Hopf分支研究
灯盏乙素在抑制冠脉搭桥术后静脉桥再狭窄中的应用
软件多分支开发代码漏合问题及解决途径①
巧分支与枝
急性冠脉综合征搭桥术后围手术期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