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地区中小城市总部经济发展的路径探究
——以嘉兴市为例

2022-05-19 12:48
科技和产业 2022年5期
关键词:总部经济企业

诸 萍

(浙江红船干部学院 中共嘉兴市委党校, 浙江 嘉兴 314000)

作为中型城市的嘉兴,恰处于长三角核心区的中心腹地,具有发展总部经济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但也面临来自周边城市(尤其是周边的中心城市)的竞争压力。因此,以嘉兴市为例,探究长三角区域内中小城市发展总部经济的路径选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1 文献综述

当前,国内关于总部经济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总部经济的概念界定、影响因素、带动效应、空间分布和发展路径等若干领域。关于总部经济的概念,不少学者基于空间布局视角阐述了总部经济的概念,并认为总部经济是指企业基于产业战略配置的要求和不同区域的比较优势而将生产性服务活动与生产制造活动在相应的空间上进行选择和布局的结果[3-4];另有学者从经济学角度进行了分析,并认为总部经济是指企业和城市在双方都能获取更高经济效益的目标驱动下,企业根据各个城市资源禀赋的差异而重新配置资源,而同时城市发挥要素优势吸进企业总部进入,两者相互作用形成总部集聚并产生外部经济效应的经济现象[5-6]。在总部经济的影响因素方面,不少研究都发现支撑总部经济发展的要素主要包括产业基础、交通区位、生态环境、公共设施、人才科研等[7-8]。在带动效应方面,总部经济不仅会深刻影响城市的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还会给城市带来税收贡献效应、产业乘数效应、消费带动效应、就业乘数效应和社会资本效应等多种积极效应[6,9],这也是各大城市争相发展总部经济的重要原因所在。此外,有学者也指出,发展总部经济还会带来一定积极的文化和政治意义,既有助于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国际化形象,也有益于城市营商环境的改善[10]。

在空间分布上,目前研究成果较多,相关研究认为总部企业主要分布在大型城市,且多数总部集聚在中心城区[11],而关于中小城市总部经济发展的研究则相对较少,这也进一步导致总部经济发展路径的研究仍以中心城市为主,而较少关注区域内中小城市的发展。但近年来,有学者研究发现总部经济发展愈发多元化,总部经济聚集区呈现出郊区化、多极化和分散化发展的趋势[8]。而与此同时,从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实践来看,很多大企业都将总部设在中小城市[12]。这是因为伴随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的基本完成,中小城市与大城市的生活环境差距逐渐缩小,人才也开始逐步由大城市逆向流入中小城市,这是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后的必然结果[13]。当下国内的总部经济研究虽然较多关注中心城市,但发展总部经济并不意味着只着眼于大城市,而放弃中小城市。特别是伴随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和发展阶段的演进,总部经济在中小城市也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有学者进一步指出,只要找准切入点、扬长避短,中小城市完全可以发展总部经济,甚至还有不少有利因素,如“大城市病”愈加严重使得人们更加向往中小城市的生活、中小城市交通可达性和便利性的明显改善、中小城市“一城一特、一镇一品”的产业优势等[12]。至于中小城市总部经济的发展路径研究,当前国内的研究成果还较少。虽然形成的观点基本一致,即认为中小城市总部经济的发展路径明显有别于大城市,且应充分体现产业的根植性和本土性[12,14],但这一观点尚未在实践层面得到广泛论证。由此可见,中国中小城市总部经济的发展路径研究,不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均有待于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2 嘉兴市总部经济发展的现状及挑战

2.1 基本现状

1)总部企业已初具集聚效应,且以本土型企业为主。截至2021年9月,嘉兴市符合浙江省总部经济认定标准的准省级总部企业共45家,拟重点培育的市级总部企业约百家。其中,有9家总部企业评选为2020年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或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占比达20%。同时,土地培育的总部企业数量占比多、经济贡献大,尤以桐乡、南湖两地最为典型。例如,桐乡的桐昆集团、新凤鸣、华友钴业、振石集团等,南湖的闻泰通讯、卫星石化、新湖中宝等,都是百强企业,也都是本地培育的总部型企业。

2)总部企业所涉产业较为集中,且地域分布较不平衡。就总部企业所涉产业领域来看,嘉兴市总部企业主要分布于化工新材料、现代服务、现代纺织、新能源、智能家居、食品制造、集成电路、装备制造、建筑业、现代物流等领域(图1),基本与该市新制造“555”行动支持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相契合。鉴于各县(市、区)产业结构的差异性,总部企业在区域分布上也较不均衡。其中,桐乡市拥有的总部企业数量最多,共11家,占比将近1/4;其次为海宁市和南湖区,各8家;数量最少的是平湖市和嘉善县,各仅有1家总部型企业。

图1 嘉兴市总部企业的产业分布情况

3)总部企业经济贡献不断凸显,溢出效应初见成效。2020年嘉兴市45家准省级总部企业净资产总额累计达2 128.93亿元,净资产总额超过100亿元企业有8家;实现营业收入累计达3 593.15亿元,平均每家企业营业收入79.85亿元;纳税额累计达114.1亿元,平均每家企业纳税额2.53亿元。总部企业为全市贡献了超1/9的税收(2020年嘉兴市财政总收入为1 003.07亿元),这说明总部经济已成为该市地方政府重要的税收来源。

同时,总部企业赋能嘉兴经济高质量发展,多项溢出效应逐渐显现:①推动创新发展,如青莲食品依托科学院士力量和首席科学家成立研究院,获得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评定为浙江省重点研究院,巩固发挥全国农业龙头企业作用;②推进产业绿色升级,如山鹰国际在海盐的绿色标杆纸业百亿循环产业基地项目,通过应用高速纸机自动化控制集成技术、清洁生产和废纸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构建造纸、拉片、包装为一体的产业链,推动造纸行业向节能、环保、绿色方向发展[15];③推动产业融合,如晋亿物流加快二、三产业融合步伐,从紧固件生产向服务型企业转型发展,通过延伸上下游产业链,建立五金销售物流体系和线上销售服务平台,成为五金配送行业的“中央厨房”;④推动数字化赋能,如桐昆集团与联想数据智能合作,建立桐昆数智运营中心,通过5G、云计算等技术的运用,实现企业和工厂的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一体化运作。由此可见,总部经济已成为促进地方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动力。

彩色合成变换是将G通道换为全色波段进行RGB合成,得到彩色合成融合结果。彩色合成能有效提高影像的光谱信息,突出反映地物在彩色影像上的差异,便于目视解译。QuickBird 4、3、2假彩色合成影像与融合结果见图1。在假彩色合成影像中,近红外植被高反射率部分被赋予深色,在影像上突出了植被的信息,影像内部不同地物的区分对比明显。当全色波段被融合进去后,影像的清晰度明显提高。

2.2 面临的挑战

1)总部经济虽起步较早,但工作推进较为迟缓。2012年,市级层面曾制定出台《嘉兴市鼓励总部型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但后续并未执行。当前总部经济的相关工作,主要还是由各条线分头推进,缺少统筹机制。例如:商务局负责跨国公司总部和功能性机构的招商和认定工作,补贴政策则基本由开发区“一事一议”兑现;服务业方面,在《关于进一步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有“大力招引总部型企业”的要求;金融办推进“上市100”专项行动,主要针对上市或拟上市企业,其中也涵盖总部企业;至于制造业方面,目前对总部经济并无单独工作要求或政策支持。因此,与周边城市相比,嘉兴总部经济虽起步较早,但总体发展进程尤为缓慢、发展差距也日渐扩大。截至2020年底,苏州市已认定省级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46家,浦东新区已认定上海市级跨国公司地区总部359家,而嘉兴认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至今为止仅20家左右,全市尚未形成总部经济的规模效应。

2)配套支持政策虽有出台,但与企业实际情况不相匹配。一是总部企业的认定标准过高。例如,嘉兴市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的总部企业按规定需为“世界500强、全国500强、民营500强、行业100强企业”,标准设置远高于嘉兴市总部企业实际发展现状,也与招商引资真实情况不符,致使政策实施资金并未产生显著成效。二是对总部企业的真实需求了解不够。现有政策多以落户奖励作为招引总部企业的主要抓手,但调研中发现总部企业对落户的一次性奖励并不看重,更多关心的是其后续发展中人才等战略性资源的保障问题(有关总部企业的具体诉求,详见下文)。三是对地方政府的可给资源未做统筹。总部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角色具有多样性,包括政策制定与引导者、要素吸引与培育者,以及配套提供与完善者。但由于当前嘉兴市尚未建立相应的工作协调机构,无法有效整合和统筹全市资源,进而影响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兑现。

3)区域内总部资源虽较丰富,但周边城市争相抢夺。总部管理服务的幅度往往都带有区域性,嘉兴引育总部经济的辐射半径主要是长三角,特别是嘉兴本土和省内城市,因此也面临省内城市以及周边先发城市的总部资源分流竞争。在吸引外资企业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总部集聚上,上海浦东新区走在全国前列。大虹桥核心区的闵行、长宁、青浦、嘉定等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提升枢纽功能。闵行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已达51家,外资研发中心达到44家。长宁大力推动总部企业数量和能级共同提升,目前已集聚60多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40多家国内行业领军企业、700多家外资企业代表处、6 600多家外资企业。苏州市也是吸引外资企业总部的重点城市。苏州市经江苏省认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达151家,占全省总数51.2%。特别是苏州工业园区拥有跨国企业研发机构200多家,经认定的各类总部99家,其中省级总部50家,占江苏省的17%,数量居全省第一。此外,浙江省内其他地市对总部企业的招引也直接带来了资源分流挑战。杭州作为省会城市,高度重视总部经济发展,相继出台《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试行)》和《杭州市总部企业认定暂行办法》,各类企业总部已达千余家。宁波、温州、台州都已出台总部经济政策,温州2012开始认定总部经济,其中2020年认定总部企业50家,2020年台州市认定首批市级总部企业76家,2021年宁波认定首批市级总部企业418家。区域内各类城市对总部资源激烈竞争的现实,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长三角地区中小城市要发展总部经济,必须要走一条适合于自身发展的路径,从而实现城市间的错位发展。

2.3 总部企业的主要诉求

从本质上看,发展总部经济的关键在于实现城市资源与总部企业诉求的良性对接[16]。因此,各地在制定总部经济专项政策的过程中,其重要依据便是企业发展的现实需要。通过实地调研可以发现,嘉兴市总部企业的诉求可基本归纳为“钱、地、人”3类。

1)财税支持力度偏弱,且不同类型总部的政策需求差异较大。如五芳斋反映,目前企业电商业务板块的物流快递费用较高,希望能够得到物流财政补贴或相关政策支持;青莲食品反映,青莲食品作为“浙食链”试点主承接单位,在开发系统和科研投入上的成本较高,希望政府能够降低企业的研发成本;闻泰通讯表示,企业正处于扩产阶段,在嘉兴科技城进行了土地购置和厂房租赁,希望能在装修、纳税贡献等方面给予相应补助支持;浙江山鹰反映,嘉兴废旧物资回收开票难,希望政府协助解决开票问题,等等。

2)土地空间资源稀缺,总部发展要素资源难以得到有效保障。不少总部企业具有自建总部大楼或购买总部大楼的需求,也需要供应链、服务链用地的配套,但当前嘉兴土地指标实际上并未向总部企业倾斜。例如,TATA木门拟将北京总部签到嘉善,需要30亩地建2幢总部大楼,将整个公司内部的研发、营销、电商、商务、培训等整合在总部大楼里;雨露空间现有仓库已经完全无法支持每日货物吞吐量,希望政府能够批一块土地,自建配送中心,仓储、冷链、物流设施,等等。

3)人才政策灵活性低,总部人才实际享受政策存在诸多限制。一是人才认定和支持政策“唯学历”。嘉兴市的人才政策主要是按学历给予人才在就业、租房、购房、个税返还等方面的补贴支持,这就导致总部企业内不少学历偏低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无法享受人才政策。例如,雅莹、TATA木门等表示,企业内部不少高级人才属于工艺技术人才、特殊稀缺工匠,但由于学历不高,也没有行业认定的标准,无法享受到人才支持政策。二是人才子女来嘉入读优质学校无法保障。当前嘉兴主要根据人才认定的级别和人才码来安置人才子女入学,E级以上人才子女才有机会安排至公立学校入读,而技术类人员只能入读民办学校。加之优质学校资源稀少,受学籍管理人数规定,不管是公立学校还是民办学校,对转学插班都严格限制,导致外来人才子女在嘉兴普遍面临“上学难”问题。

3 推动中小城市总部经济发展的基本定位及政策思路

3.1 中小城市总部经济发展的基本定位

总部经济形态在一个区域或城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除了区域或城市自身条件的完善之外,还必须遵循总部经济自身发展的规律[15]。换言之,总部经济只有在具备优势资源的城市才有可能健康地发展,且发展态势还因城市的区位特征、发展水平等因素而差异显著,因此推动总部经济模式必须依据地方的特色优势进行精准定位。

经前期的比较研究和调查分析可以看到,嘉兴市发展总部经济具有一定的优势基础,但作为一个发达地区的中型城市,其总部经济的发展路径又明显有别于北上广深等大型城市。就嘉兴而言,基于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及对未来发展方向的基本判断,嘉兴可探索发展兼具本土性和制造业属性的特色产业总部经济。其原因在于,某一特色产业发展突出的城市,其产业链的完整性及相关配套服务体系的完备性,通常较一般综合性的大城市更高,自然对该类特色产业企业总部的吸引力也更强。因此,对于那些产业基础扎实、特色产业优势明显的中小城市而言,应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从“本土意识”出发,通过建设特色产业总部基地的方式发展总部经济。

3.2 中小城市总部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3.2.1 服务好一批现有的总部企业做大做强、效用发挥

应将提升现有总部企业的根植性和归属感作为发展总部经济的主要目标之一,服务好现有的总部企业成为该地总部经济的核心竞争力。一要突出服务特色,加强政府与总部企业的对话机制,推进政府部门与总部企业对口联系服务制度,如可推广疫情期间建立的驻企服务员机制,切实解决总部企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二要鼓励现有总部企业做大做强,大力支持现有总部企业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不断拓展业务范围,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三要创新工作机制,积极促进总部企业与本土企业实施共同研发、生产以及销售,使总部企业完全融入城市的转型升级,充分发挥其产业溢出效应。

3.2.2 培育好一批综合实力强、发展潜力大的本土企业发展总部形态

要充分利用当前全球产业链重构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利时机,重点培育体现本土产业优势的企业集团。一方面,要鼓励有条件的本地优势企业在市外建立生产基地、营销中心、研发机构等分支机构,积极推动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与本地优势企业联合,大力支持企业通过资本运作方式进行并购重组,并对非总部升级为总部的本土企业给予一定奖励,以提高本土优势企业的市场拓展能力、融资能力和资源配置能力;另一方面,也要引导和支持一批符合城市现代产业发展方向、具有品牌优势和规模优势的企业做大做强,在较短时间内提升“走出去”的实力,培育其加快成长为准总部企业,以夯实城市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3.2.3 招引好一批市外知名企业落户新设区域性总部或功能性总部

要充分遵循中小城市产业发展导向,加强国内外经贸合作,引进一批市外知名企业在城市落户并设立区域性总部或功能性总部,努力打造成总量大、能极高的总部经济发展新高地。一要出台鼓励和引导总部经济发展的政策。通过前期开展企业家座谈会、实地走访调研、数据收集和分析等,准确把握总部企业发展的核心诉求,深入研究总部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国内龙头企业的投资及选址趋势,通过完善相关政策、细化政策体系、优化服务、创新招商模式、增强中介服务等措施,主动出击,不断增强对国内外大型企业总部的吸引能力。二要聚焦产业链招商。要结合本地的产业基础以及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重点引进该领域内的跨国公司、中央大企业、国内优秀民营企业在城市设立地区总部或功能性总部机构,稳步提升该地总部经济的总体能级,增强其整合全球优质资源的能力,在产业价值链上占据重要的环节,提升产业的整体水平。

3.3 嘉兴市总部经济发展的具体政策建议

3.3.1 高度重视,广泛性凝聚发展共识

进一步增强对总部经济基本内涵及发展总部经济重要性的认识。嘉兴作为长三角地区重要节点城市、浙江省高质量外资集聚先行区,以及特色产业集群与专业市场互动发展的典范城市,拥有发展总部经济的产业优势和特色路径,各级各相关部门应树立全局观念,坚持问题导向,加快工作推进,全力提升嘉兴总部经济发展的“热度”“密度”“高度”和“精度”,努力形成总部资源、总部经济高度集聚的良好格局,使总部经济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抓手、新支点和新增长极。

3.3.2 系统谋划,整体性统筹各类资源

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成立全市培育和发展总部经济领导小组,做好总部经济发展的统筹规划、政策制定及重大问题协调工作。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总部经济发展规划,结合该市实际,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做好产业布局和功能划分,规划建设一批特色产业总部基地;二要出台发展总部经济的专项政策,建议市委市政府出台引育企业总部、发展总部经济的相关政策和法律规范,明确市级总部企业的认定标准;三要建立一套总部企业引育工作的奖励体系,建议设立“引育企业总部的平台/个人奖励基金”,对引育企业总部入驻嘉兴有功的平台及社会各界人员实施特殊的、大力度的现金奖励政策和补贴政策。

3.3.3 多措并举,策略性应对企业诉求

1)财税类诉求。鉴于不同类型总部企业对财税支持需求不一的现实,建议以开发区园区为主体,全面推行“一企一策”“一事一议”机制,以更为灵活、更具弹性的方式促进和吸引大企业进驻嘉兴成立总部。健全总部企业专班专员服务制度,对园区内总部企业开展“一对一”服务保障,提供专业化、全流程、全生命周期服务,切实保障总部企业在禾平稳运行。设立“总部经济奖励扶持专项资金”,根据企业总部对地方综合贡献情况,提高现金奖励和补贴支持力度,奖励资金主要用于企业技术研发更新、扩大生产规模、固定资产投资、人力资源开发、品牌建设等,着力支持总部经济做大做强做优。

2)人才类诉求。凡涉及总部企业人才的个税奖励、租/购房补贴、社会保障、子女就学、配偶就业等方面的诉求,应以当地党委政府为主体,合理界定和下放人才评价权限,推动总部企业自主开展人才认定工作,建议采用与总部企业地方贡献相匹配的人才名额定额分配法,经总部企业认定的人才可同等享受该市人才政策。同时建立人才资源支持渠道,充分利用嘉兴职校、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教人才优势,围绕总部经济产业链条聚集和培养人才,鼓励培训机构、高校、企业集团、非政府组织组织产业人才培训项目或合作培训项目,以补齐总部经济发展的人才短板。

3)土地要素类诉求。建议市级层面将总部经济用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予以统筹安排。对认定的市级总部企业,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前提下,应优先统筹安排总部企业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可通过公开出让方式优先保障总部企业用地需求,并按本市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对待。同时合理设定土地出让的条件和标准,建议由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财政局等相关部门组织联席会议制度,按实际情况进行牟定。鼓励符合条件的总部企业单独或联合建设总部大楼,并探索适当放宽新建总部大楼的容积率,支持总部企业购置或租赁现有商务楼宇,以促进总部经济集聚发展。

猜你喜欢
总部经济企业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RAYDATA总部办公室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Bloomberg欧洲新总部
Adobe总部改造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