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人的传承:从“农民工”到建筑工人

2022-05-20 08:08王小雅
时代邮刊·上半月 2022年5期
关键词:泥工砌墙三代人

王小雅

栗山村位于湘中的群山之间,距离最近的新化县城还有20多公里,这里的很多村民都靠着一双手,去外地的建筑工地做泥工讨生活,邹同石就是其中之一。

邹同石赖以为生的泥工活,是从他的父亲手里传下来的,他的妻子也是如此。夫妻俩一起去长沙打工,把儿子邹彬交给老家的父母照顾,到了寒暑假才把他接来身边。

在尘土飞扬的工地上砌墙的邹同石没想到,蹲在一旁玩泥沙的儿子,也渐渐对这门手艺有了兴趣。邹彬16岁那年,怎么也不肯再去上学了,闹着要跟父母去工地干活。邹同石自然是不乐意的,工地上的苦,他吃了半辈子了,哪舍得半大点的孩子去干这辛苦活?但邹彬执意要去,邹同石没办法,“想好了?去了可不要后悔。”

跟着父亲来到工地,没经验、没技术的邹彬只能搬砖——将一块块红砖递给正在砌墙的“大师傅”。做得久了,邹彬渐渐发现这件看似没有技术含量的事背后大有讲究,因为砖块难免会有断裂,而砌墙有时恰恰需要长短不一的砖块。如果自己挑得好,不仅能让断砖物尽其用,还能帮师傅减少切砖的时间。

从挑选砖块再到切砖,儿子的进步之快,邹同石都看在眼里。在他看来,自己这一代人选择做泥瓦匠,好像从来没有想过喜不喜欢这回事,更多的是把它当做养家糊口的一门手艺,但在儿子身上,他看到了热情。等到邹彬学习砌墙的时候,邹同石送了一把砌刀给他,“别小瞧了这把刀,它可养活了咱家三代人呢。”

尽管父母在工地经常“灰头土脸”的,但在邹彬心里,从来没觉得干这活低人一等,还有什么比用自己的劳动换取所得更光荣的事?在父母身上,他看到了一股不怕苦、能吃苦的劲头。

事实上,除了肯吃苦,邹彬还很好学。不过这种好学在其他工友看来有点“傻”,因为在工地上砌墙砌得越多工钱就越多,但邹彬只要觉得砌得不美观就推倒重砌。为了把墙砌得更好,邹彬没事就跟在老师傅后面请教。

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邹彬的技术越来越好,砌一面12平方米的墙,别人要花一天的时间,他只需要半天;标准要求平整度误差是8毫米,他可以控制在2毫米。“干活一定要坚持自己的标准。”这是邹彬自己悟出来的工匠精神。

凭着这种坚持,小泥瓦匠邹彬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了过来。20岁那年,他前往巴西参加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为中国捧回砌筑项目的第一块奖牌。随后邹彬被中建五局總承包公司聘为项目质量管理员,成立了“小砌匠”创新工作室。

今年是全国人大代表邹彬履职的第五年,连续五年,他都在推动“农民工”向新型建筑产业工人转型。小泥工当人大代表,这是父亲邹同石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他依然清晰地记得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儿子亮相“代表通道”,为建筑工人发声时的画面。邻里乡亲都对邹彬竖起了大拇指,亲戚们打来电话道喜,邹同石嘴上不说,但心里很高兴,不仅是因为儿子为邹家长脸,更是因为,在新的时代,从前让人瞧不起的“农民工”,终于挺直了腰板。

猜你喜欢
泥工砌墙三代人
三代人的回家路
砌墙的石头
告别茅草屋 搬进新楼舍
三个砌墙工
在小班创意泥工活动中运用自然材料的实践
三个砌墙的工人
浅谈农村幼儿园泥工活动的价值
砌墙工人的命运
三代人的建议
三代人的童年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