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经济地位获得的性别差异及其变迁

2022-05-20 08:55李春玲郭亚平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性别差异水平职业

李春玲 郭亚平

一、问题提出

社会经济地位是人们获得的教育、收入、职业等社会阶层位置。对于社会经济地位的研究,除了观察人们目前处于的社会经济地位以及人们之间的社会经济地位差距之外,还要考察人们是否有同样的机会去争取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同样的,在考察性别不平等问题时,我们也不能局限于评估男性和女性现有的社会地位状况及其差距,更重要的,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女性是否拥有与男性同等的机会争取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过去的二十多年里,中国乃至全球的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女性在教育、就业等方面获得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尤其是生育政策的调整和生育模式的转变,使越来越多的女性改变了原有的生命轨迹,进入劳动力市场成为职业女性。那么,这一系列变化对女性社会经济地位获得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社会经济地位获得的性别差异是否发生了变化呢?

关于社会经济地位获得的研究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父辈社会经济地位对子代地位获得的代际传递作用,是衡量社会流动和社会固化的重要指标,从代际视角考察社会经济地位获得成为社会公平研究的重要内容。布劳—邓肯模型是研究社会经济地位获得的经典模型,认为父代的社会经济地位通过影响子女的教育成就进而影响代际流动,为社会经济地位的代际传递提供了有力解释。之后不断有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质疑和补充,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威斯康星模型。威斯康星模型引入了微观层次的心理变量,而且对社会经济地位的测量,在教育地位和职业地位之外增加了经济地位,从三个维度进行综合测量。国内关于社会经济地位获得的研究也普遍从代际视角进行考察,发现父代的社会经济地位影响子代社会经济地位的获得。[1][2]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地位获得的性别差异也逐渐受到关注。研究发现职业存在明显的性别隔离,“玻璃天花板”效应揭示了女性在职场的高层处于弱势地位的事实,女性在职业地位获得上处于劣势地位[3][4],往往处在工资收入低、福利待遇差、就业稳定性低和缺少晋升机会的工作岗位[5][6]。男性和女性社会经济地位获得为何存在差异?已有研究发现,父辈的职业地位和教育水平影响子代社会经济地位获得的性别平等[7][8],而且教育层次越低,升学机会的性别不平等越严重[9],女性的教育地位获得更容易受到家庭背景的影响[10],优越的家庭条件有助于降低社会经济地位获得的性别不平等[11][12]。社会政策、社会制度同样影响男女两性社会经济地位的获得,社会开放和社会流动使男性和女性的职业地位都得到了提升, 但同时两性的职业地位差异呈现出扩大趋势。[13]

已有关于社会经济地位获得及其性别差异的研究,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基础,但已有研究多关注社会经济地位的某一个维度,并且普遍采用较早的截面数据考察社会经济地位某一维度的性别差异。笔者曾采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2001年的调查数据,对社会经济地位获得的性别差异进行了全面分析,发现家庭背景因素对于女性地位获得的影响明显大于对男性的影响,女性的个人发展状况更易受到家庭背景因素的局限,而男性则更可能冲破家庭背景因素的不利影响;教育水平对于女性地位获得的作用更大,尤其表现在经济地位获得方面,女性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都更大程度地取决于个人的教育水平,而男性的经济地位高低受教育水平的影响相对较小,低文化水平的男性更可能通过其他方式获取较高的经济地位。[14]108-133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采用中国社会科学院2019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Chinese Social Survey,简称CSS),分析教育地位获得、经济地位获得和职业地位获得的性别差异,并与之前的研究结论进行比较,以期发现社会经济地位获得的性别差异变化趋势。

二、数据、变量和模型

(一)数据

本研究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院2019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于2005年开始实施这项全国范围内的抽样调查项目,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混合抽样,在全国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城乡区域开展,对151 个县(区)604 个村(居)委会的18—69岁居民进行调查。2019年完成个人问卷10283 份,其中,男性比例为42.92%,女性比例为57.08%。

(二)变量

1.社会经济地位

教育地位。本研究教育地位获得通过教育年限来测量,将个人的受教育程度处理为教育年限的连续变量。问卷中询问了被访者受教育程度,具体分类包括未上学、小学、初中、高中、中专、职高技校、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研究生。因研究生人数较少,且未区分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本文将教育程度为研究生的教育年限赋值为19年。研究依次将教育程度进行赋值,分别为未上学=0、小学=6、初中=9、高中/中专/职高技校=12、大学专科=15、大学本科=16、研究生=19。

经济地位。经济地位通过个人收入和就业机会来测量。问卷中询问了被访者2018年的个人总收入,研究将个人收入的连续变量处理为收入对数。在就业机会的测量上,为与之前采用2001年数据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本文同样通过“有无收入”来测量就业机会[14]119,处理为二分类变量:“无收入”即代表没有工作,赋值为1;“有收入”代表有工作,赋值为0。

职业地位。调查询问了个人的职业状况,研究根据陆学艺的十大阶层划分[15]1-32,将个人的职业划分为不同职业阶层,因考虑到私营企业主、经理人员、国家与社会管理人员数量有限,将这三个职业阶层划分为管理人员阶层。职业阶层划分为:无业者、农民、工人、商业服务业人员、个体户、办事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依次赋值1—8,数值越大,代表职业阶层地位越高。

2.家庭背景

父亲教育水平和母亲教育水平。调查询问了被访者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具体分类包括未上学、小学、初中、高中、中专、职高技校、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研究生。为全面考察父母不同学历水平对个人社会经济地位获得的影响,将父母文化水平处理为无学历、小学学历、初中学历、高中学历和大专及以上学历。

父亲职业。调查询问了父亲的职业状况,具体分类包括农民、雇员或工薪收入者、雇主/老板(即企业的所有者/出资人/合伙人,且雇用他人)、自营劳动者(非农就业中没有雇用他人的个体工商户和自由职业者)、家庭帮工(非农就业中为自己家庭/家族的企业工作,但不是老板)。研究将父亲职业为雇主/老板、家庭帮工的划分为管理人员,因此父亲职业被处理为农民、工薪层、自营劳动者、管理人员。

家庭年收入。调查询问了2018年全家的总收入情况,研究将家庭年收入处理为家庭年收入对数。3.其他变量。

个人学历状况。为考察不同学历水平对经济地位获得和职业地位获得影响的性别差异,研究将个人受教育程度(未上学、小学、初中、高中、中专、职高技校、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研究生),处理为不同学历水平的分类变量,包括无学历、小学学历、初中学历、高中学历和大专及以上学历。

除了上述变量外,研究中还涉及个人的性别、年龄和户口。其中,男生赋值为0,女生赋值为1;年龄为学生参与调查时的年龄。因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户口性质成为个人重要的身份特征,将户口性质处理为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两种类型。

(三)模型

本文通过教育地位、经济地位和职业地位三个方面来综合测量社会经济地位,根据因变量的性质,研究采用了OLS 模型、二分Logistic 模型和序次logistic 模型。当因变量为连续变量时,如教育地位和经济地位,研究采用OLS 模型;当因变量为分类变量时,如就业机会,研究采用二分Logistic 模型;当研究为序次变量时,如职业地位,研究采用序次logistic 模型。在模型设定上,为与笔者曾采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2001年调查数据的研究发现进行对比,在模型设定上基本与之前的研究保持一致。另因社会经济地位获得存在着代际传递现象,在经济地位获得和职业地位获得的分析上,相比于笔者之前采用2001年全国性调查数据的分析模型,增加了家庭背景特征,包括父亲教育水平、母亲教育水平、父亲职业和家庭年收入。

三、数据分析结果

(一)教育地位获得的性别差异

在现代社会,个人教育成就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其社会阶层地位。早在20 世纪末,崔曼等人指出:“在现代社会中,教育是社会流动的动力机制。在我们能获得数据而加以分析的所有工业化或正在工业化的国家中,对‘谁走在最前面’这一问题的最好回答,就是‘那些获得了教育的人’。”[16]个人的教育水平决定了其经济地位和职业地位的获得,因此,个人社会经济地位获得的第一步,是教育地位的获得,即个人能够获得的教育水平。教育机会公平也是衡量社会性别平等的重要指标。

个人获得较高教育水平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大量的研究表明,教育机会的获得并不是完全平等的。个人的勤奋、努力以及智商对于其教育水平的获得无疑很重要,但同时,个人教育水平的获得与家庭背景因素紧密相关,出身于条件较好的家庭——父母有较高的职业地位、较高的文化水平、较高的经济收入——的人,因家庭文学环境、文化活动、家庭教育资源等影响,更容易适应学校规则而获得更高的学业成绩,进入更好的学校,等等。[17][18][19]这意味着,教育机会的竞争并非是完全公平的,它并不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努力程度,也许在一开始人们就没有站在相同的起跑线上。除了家庭背景因素以外,还有其他影响个人成长的环境因素也可能影响人们的教育机会,比如生长的城市环境等。这些因素对于男性和女性教育地位获得有什么影响?本研究将进行探讨。

表1显示了家庭背景因素对教育地位获得的影响的性别差异。表中的模型都是以个人的受教育年限为因变量,自变量包括父亲教育水平和母亲教育水平、父亲职业、家庭年收入对数,这些自变量反映了家庭综合的社会经济背景。模型1 包括了所有样本,它反映出家庭背景对包括男性和女性在内的所有人的教育地位获得的影响。模型2和模型3 分别反映了家庭背景对男性和女性的影响。模型4 和模型5 分别反映家庭背景对城市中的男性和女性的影响。模型6 和模型7 分别反映家庭背景对农村的男性和女性的影响。

表1 家庭背景对教育地位获得的影响

父母的教育水平对个人教育地位获得具有显著影响,对男性和女性教育地位获得影响作用的大小与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有明显关系。父亲教育水平越高,个人获得的教育年限越长(模型1),但是在男性和女性教育地位获得的影响上存在差异。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下的父亲对女性教育地位获得的影响大于男性:在女性群体中(模型3),相对于父亲文化程度为文盲的女性,父亲文化程度为高中、初中和小学的女性分别多接受2.960年、1.884年和1.285年教育;而在男性群体中(模型2),父亲文化程度为高中、初中和小学的人,比父亲是文盲的人分别多接受2.112年、1.867年和0.654年教育。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的父亲对男性的影响大于女性:与父亲为文盲的男性相比,父亲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的男性多接受2.764年教育,而女性对应的数字为2.384年。而母亲的教育水平对女性教育地位获得的影响大于男性。相对于母亲文化程度为文盲的女性,母亲文化程度为小学、初中、高中和大专及以上的女性分别多接受1.565年、2.676年、2.595年和3.918年教育,而男性相对应的教育年限分别为1.059年、1.461年、2.258年和3.039年。

父母教育水平对男性和女性教育地位获得的影响作用,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在农村(模型6和模型7),父亲教育水平对女性教育地位获得的影响明显大于男性;而在城市则相反(模型4 和模型5),父亲教育水平对男性教育地位获得的影响大于女性。母亲教育水平在农村作用较弱,在农村男性和农村女性教育地位获得中几乎不显示影响作用;但母亲教育水平在城市作用明显,对女性教育地位获得的影响作用大于男性。综合来看,父母教育水平对男性和女性教育地位获得都具有明显影响作用,但因教育程度以及城乡环境的差异,对男性和女性的影响大小不同,在城市,父亲教育水平对男性教育地位获得的影响要大于对女性的影响。可见,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家庭教育理念的转变,教育机会竞争更加白热化,不仅仅是女性教育获得容易受到家庭背景的影响,男性同女性一样,在教育地位获得上都面临激烈的社会竞争。

父亲职业对子女教育地位获得的影响,明显弱于父母文化程度和家庭经济收入的影响,尤其是在男性群体中。在全样本模型中(模型1),父亲职业阶层地位对子女教育地位获得具有明显的影响,父亲较高的职业地位有助于子女获得更高的教育地位,这一作用在女性群体中更加明显。但是从城乡分布来看,只有在农村女性群体中,父亲职业为工薪层的女性比父亲职业为农民的女性多接受1.143年教育,而其他各类职业从业者的子女的教育机会相差不多。家庭经济收入对个人教育地位获得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中对女性的影响更大,在城市和农村都呈现出同样的特征。以上数据反映了家庭经济状况对子女教育地位获得的真实影响。本研究所使用的数据是2019年调查数据,家庭教育投入在“双减”政策之前持续暴增,中国的家长们普遍陷入“教育焦虑”,在“补习班”“兴趣班”“择校费”上往往不计成本地投入,希望在教育起点上获得竞争优势,激烈的教育竞争使家庭经济状况对个人教育地位的获得产生了重要作用。

另外,研究比较了不同地区对男性和女性教育地位获得的影响。城市区域发展水平对于男性和女性教育地位获得具有明显影响作用,表2显示了各省份男性和女性教育水平的差异。在CSS2019 调查数据涉及的30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不包含新疆),上海、北京的平均受教育水平较高,分别为11.82年和11.59年;西藏的教育水平最低,平均为2.80年,其中男性受教育水平为3.54年,而女性为2.16年。从各个省份的教育情况来看,男性教育水平普遍高于女性,但是在北京,女性的教育水平更高。与2001年调查数据研究结果相比,可以看到各省的教育水平普遍提升了1—2年,女性教育水平增长幅度高于男性,而且存在个别城市女性的受教育水平略高于男性的情况。这表明,女性的教育地位在整体上升。教育扩招和教育普及虽然没有完全消灭教育不平等,但是对于全社会教育水平的提高仍具有重要意义,为更多人获得公平的教育机会创造了条件,尤其是处于教育劣势的女性,她们拥有了接受教育以及取得更高学历的机会,全社会女性的教育水平得到普遍提高。

表2 各省男性和女性的平均受教育年限

(二)经济地位获得的性别差异

教育地位是个人社会经济地位获得的第一步,在个人离开学校步入社会之后,就开始人生的第二个奋斗阶段,即努力争取更高的经济地位。经济地位是衡量个人社会经济地位的重要指标,通过个人收入水平的高低和拥有财富的多少加以衡量。由于个人财富状况在调查时难以获得,研究选择个人的收入和就业机会来评估个人的经济地位获得。哪些因素影响个人的经济地位高低?什么样的人能够获得较高的经济地位,什么样的人难以改善其经济地位?这些影响因素对于男性和女性的经济地位获得是否存在差异?本研究通过比较影响收入和就业机会的因素的性别差异来进行考察。

1.收入影响因素的性别差异

经济地位获得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个人教育水平与其经济地位之间的关系。教育水平是个人积累的重要人力资本,对其经济收入具有明显的决定作用,拥有较高文化水平的人更有可能获得较高的经济地位。正因为教育在社会经济地位获得中的重要作用,精英阶层通过文化资本的代际传递实现社会阶层地位的再生产。教育水平对于收入的影响是否存在性别差异?表3显示了以个人收入对数为因变量,以受教育年限为自变量的模型结果,模型中控制了被访者的年龄和家庭背景特征,包括父亲教育水平、母亲教育水平、父亲职业和家庭年收入。

表3 教育水平对个人收入的影响

模型1 显示了在控制个人年龄和家庭背景特征的基础上,受教育水平对个人收入水平的影响,发现受教育程度对个人的收入水平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家庭背景特征、年龄以及个人受教育水平对个人收入高低提供了36.7%的解释力(R2值)。数据显示,教育水平对女性经济收入的影响大于对男性收入的影响。从城乡分样本来看,在城市中(模型4 和模型5),教育水平对女性经济收入的影响同样略大于对男性收入的影响;农村中(模型6和模型7)的性别差异情况不同于城市,教育水平对男性收入的影响与女性几乎相当。

近20年过去了,教育水平对于男性和女性经济收入的影响仍然明显,而且整体来看对女性经济收入的作用大于男性。中国的经济结构在不断优化、升级,教育作为展现个人能力的重要指标,在社会经济形势快速的变迁中对个人经济收入仍发挥着关键性作用,显著影响个人的经济收入状况。教育水平越高,越有助于个人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这一作用在女性群体中更加明显,尤其是城市女性。

2.就业机会影响的性别差异

就业机会是决定人们经济地位的重要指标。在现代社会,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拥有一份工作是保障个人基本生活的手段,而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则代表了一种稳定的经济地位。在传统社会,大多数男性从事有收入的工作而大多数女性从事无收入的家庭劳动,从而男性拥有强势的经济地位而女性缺乏经济独立性。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女性走出家庭外出工作,男性与女性的经济地位差距逐步缩小。经济改革之前,中国社会已实现了妇女普遍就业,男性与女性的就业机会差距不大。但是经济改革以来,由于结构调整和制度转型,失业现象日益严重,男女劳动力都面临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而女性可能遭受到更严重的压力和更大的失业可能。下面的数据分析就是比较男性和女性的失业概率和影响因素。

表4列出了就业机会影响因素的二分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模型1 考察了在控制家庭背景特征、教育水平和年龄情况下,男性与女性无工作(失业)的可能性是否相同。数据显示,教育水平和性别的回归系数都是显著的,说明教育水平和性别对失业率都产生影响。与大专及以上文化水平的人相比,高中和中专文化程度的人无工作的可能性上升2.492 倍(e0.913),初中文化程度的人无工作的可能性上升2.644 倍(e0.972),小学文化程度的人无工作的可能性上升3.374 倍(e1.216),无学历的人无工作的可能性上升了3.105 倍(e1.133)。在性别差异上,女性的失业率明显高于男性,女性的失业率是男性的5.613 倍(e1.725)。

表4 影响就业机会的因素分析

与2001年调查数据研究结果相比,教育水平对失业率的影响作用有所下降,失业率在性别上的差异却在增大。教育水平虽然对经济地位具有显著的影响,但是随着新业态、新职业的不断出现,人们可以选择的职业越来越多,例如网络主播、收纳师、酒店试睡员、宠物美容师,等等。一些新职业对于学历没有明确要求,而由个人的兴趣爱好做支撑,因此就业机会对文化程度的依赖性减弱。

模型2 和模型3 分析了教育程度影响就业机会的性别差异。数据显示,教育程度对男性的就业机会不具有明显的影响,但是对女性就业机会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在女性群体中,不同学历对女性的就业机会都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相对于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女性,高中文化程度的女性无工作的概率是其2.701 倍(e0.993);初中学历的女性无工作概率是其2.853 倍(e1.048);小学学历的女性无工作概率是其3.900 倍(e1.361);无学历女性的无工作概率是其3.490 倍(e1.250)。这表明,对于女性来说,大专以下学历的人无工作的概率都比较高,小学文化程度和无学历的女性无工作的概率更加明显。

研究进一步比较了在城市和农村的性别差异,呈现的数据结果与男女总体比较的结果类似。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教育水平对男性就业机会都不具有显著影响,但显著影响女性的就业机会,尤其是城市女性群体。数据显示,高中及以下学历的女性无工作的概率明显高于大专及以上的女性,而且这一作用在城市女性中更加明显,无学历的城市女性无工作的概率是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城市女性的9.212 倍(e2.221)。因为城乡就业环境、就业机会的差异,城市女性的就业机会对教育程度的依赖性更强,具有小学及以上学历的女性无工作的概率就明显下降。

与之前的研究发现相比,教育水平对于男性就业机会的影响明显减弱。笔者曾采用2001年全国性调查数据研究发现,大专学历以下的男性无工作概率明显高于大专及以上学历的男性,而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在就业机会上,无学历、小学学历、初中学历、高中学历和大专及以上学历的男性不存在明显差异。而在女性群体中,尤其是城市女性,就业机会对于教育水平的依赖性增强。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低文化程度的女性无工作概率较大;二是文化程度越低,女性无工作的概率越大。

(三)职业地位获得的性别差异

在现代社会,职业地位是决定人们在社会分层中高低位置的关键性因素,因为人们所从事的职业影响到了他们的社会声望地位和经济地位。在职业领域存在着性别隔离现象,男性在较高地位等级的职业类别中占据优势,而女性正在向传统上由男性控制的、较高地位等级的职业领域进军。本节要考察的问题是:男性与女性在获取较高地位等级的职业时存在哪些差异?有哪些因素影响了男性和女性的职业地位获得?表5为以职业阶层为因变量、以个人受教育水平为自变量的序次logistic模型结果,模型中控制了被访者的年龄和家庭背景特征,包括父亲教育水平、母亲教育水平、父亲职业和家庭年收入。

表5 职业地位获得的性别差异

模型1 是全样本,数据显示,教育水平对个人职业地位的获得具有显著正向作用,教育水平越高,越有助于其获得更高的社会阶层地位。模型2和模型3 比较了职业地位获得的性别差异,在男性群体中,教育水平对职业地位获得的作用,在高中文化水平便体现出明显影响,而且随着教育程度的上升,男性更有可能获得更高的职业阶层地位。拥有高中文化程度和拥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男性,其获得更高职业地位的可能性分别是没有接受过教育的男性的2.190 倍(e0.784)和9.917 倍(e2.294)。在女性群体中,高中学历、初中学历、小学学历和无学历的女性在获得较高的职业阶层地位上没有明显差异,只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女性才更有可能获得较高的职业阶层地位,其获得更高职业阶层地位的可能性是无学历女性的10.274 倍(e2.330)。

研究进一步比较了城乡中职业地位获得的性别差异,发现教育程度对男性和女性职业地位获得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在城市中,教育程度对男性的职业地位获得不具有明显影响作用,但明显影响城市女性的职业地位获得,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城市女性拥有更高职业地位的可能性是没有接受过教育的女性的9.526 倍(e2.254)。在农村,教育水平对男性职业地位获得具有显著的影响。在农村男性中,教育水平的积极作用在初中文化水平便体现出来,而且随着文化水平的提高而增强;在农村女性中,相比于无学历女性,只有获得了大专及以上学历才更有可能获得较高的职业地位。

综上可见,教育水平对男性和女性职业地位的获得仍具有明显的影响,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个人获得更高职业地位的可能性增强。随着女性教育水平的普遍提升,教育对女性职业地位获得的作用逐渐显现。在城市,教育对女性职业地位获得的影响明显大于男性,女性获得的教育地位有助于转化成职业地位,提高其社会阶层位置,这对于促进性别平等具有重要意义。

四、总结

本研究通过分析教育地位获得、经济地位获得和职业地位获得,来探讨个人社会经济地位获得过程中存在的性别差异,同时,与笔者之前采用2001年全国性调查数据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揭示社会经济地位获得的性别差异的变化。研究通过分析比较男性和女性在教育地位、经济地位和职业地位上的分化机制,综合呈现中国女性社会经济地位获得的“不变”与“变迁”。

在社会经济地位获得的性别差异上,存在着持久不变的特征。一是,教育地位获得仍然受到家庭背景因素的影响。文化资本的代际传递作用依旧非常明显,拥有较多文化资本的优势群体能够使子代获得较高的教育成就,实现文化再生产,男性和女性在获得教育地位的过程中都同样深受家庭背景的影响。二是,教育水平对女性经济地位获得的影响作用更大。教育成就作为个人能力的重要指标,是人力资本的重要构成,女性取得的教育水平更有助于其获得较高的经济地位,教育成就一直是女性参与经济地位竞争和社会竞争的重要资本。

近20年,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越来越多的女性参与到劳动力市场中,影响女性社会经济地位获得的机制也在发生变化。一是,随着中国生育制度、经济制度的调整,以及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男性教育地位获得同女性一样显著受到家庭背景的影响。女性个人发展更易受到家庭背景因素的局限正在发生变化,家庭背景对男性教育地位获得和女性教育地位获得都产生了显著影响。二是,教育水平对女性职业地位获得的作用在发生变化。前期的研究发现,男性取得的教育成就对其获得更高的职业地位发挥更大的作用,进一步促进男性在社会竞争中占据优势。本研究数据结果显示,大专及以上学历对女性群体获得较高职业地位的影响作用大于男性,这也意味着高学历在促进女性获得更高社会经济地位上发挥着优势。

综上分析,可以发现男性和女性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地位获得上的影响机制不同,社会经济地位获得的性别差异也在发生变化。之前对女性社会经济地位获得影响较大的因素,现在展现出对男性同样的影响作用;曾对男性社会经济地位获得具有突出作用的因素,开始显示出对女性社会经济地位获得的影响优势。这也表明,在社会经济地位的获得上,女性与男性越来越多地拥有同等的机会竞争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

猜你喜欢
性别差异水平职业
不同任务类型中性别差异对外语效应影响的实证研究
张水平作品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作家葛水平
加强上下联动 提升人大履职水平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角色刻板印象和性别角色对运动的影响
AdvancedTeachingStrategiesofCollegeEnglishVocabulary
性别差异对TWA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