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南音谱事:游走文字的乐与思

2022-05-22 08:09萧舒文
人民音乐 2022年5期
关键词:工尺南音乐谱

萧舒文

我们常称音乐曲调为“音乐语言”,记录音乐语言的乐谱则为载录音声思想信息的“音乐文字”。如果说演奏实践呈现的是音乐的此刻,那么乐谱版本则浓缩了音乐的历史轨迹。任何一种音乐的变迁发展都有与其文化自身相适应的关系,其中的流变、演绎和继承同样遵循着自洽的逻辑。当我们沿着谱式建立、乐谱流通和版本传播的脉络,续看当代音乐教育之教程教材的择选与编写,正是从一隅视探一个乐种对声音书写与传播传承方式,和长久以来他们意欲与世界发生关联的文化态度。2021年,泉州师范学院王珊教授主编的《泉州南音演唱考级教材》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采用全本竖版工尺谱及正体字排版的特点引发我如上思考。作为首个即将开展“考级”的民间乐种,泉州南音可谓是在现代音乐教育的探索路径上又一次引领先锋。始自20世纪末的南音进课堂、进校园,至开设招收泉州南音专业方向本科生、研究生等教育领域中的大胆尝试,为一个古老乐种积累诸多从传统迈进现代的经验。时至今日,泉州南音的传习者会立足何种音乐语言传唱自己的时代之声?环顾众乐谱,略记小思。

一、泉州南音(弦管)乐谱述略

泉州南音(旧称弦管)采用工尺谱,完备的记谱体系着实令人称羡——在同一谱面上曲词、旋律、节奏、节拍、演奏法一应俱全。读写自上而下,从右至左,序同竖写文书。谱式自右而左分为三排并列:节拍、节奏、音高,如有曲词,则增添“方块字”为音句之首。曲目名取自曲词开头,在全曲开始之处标明所属曲牌和管门(调)。

这套记谱方法可上溯久远,现存明清曲谱已可寻见与今日谱面所使用的标记逻辑和近似符号。清代区分“无谱字唱本”“有谱字唱(奏)本”两大类暨多样式的谱字与符号。至民国时期,谱面上的管门、撩拍、指骨、谱字、谱式等主要特征均已齐备。?譹以林霁秋于1912年汇编的《泉南指谱重编》为例,根据1921年由上海文瑞楼书庄的六册印本,谱面书写承继清代谱式再加一排“指骨”(琵琶演奏法)而成。同时期如林祥玉1914年编成的《南音指谱》,许启章、江吉四《南乐指谱重集》等,谱式与《泉南指谱重编》已毫无二致,基本具备当今使用谱式的规范格局。

按照“迌弦管,唱南曲”的习惯,南音的音乐内容分作可奏器乐(套曲)“指”“谱”和可歌之乐(散曲)“曲”两大类,曲谱类别同样以“指谱”和“曲”来辑录成册。学者郑国权先生探讨刊行曲谱时,罗列出已知指谱至少15部。?譺2000年之后,陆续出版的指谱校订有安溪陈练编纂《弦管套曲》(四卷本)、《泉州弦管指谱全集》《泉州弦管套曲》(九卷本)等;晋江苏统谋、丁水清编校《弦管指谱大全》(上下册)。在曲唱方面,海内外流传广泛的当属张再兴编《南管名曲选集》、吴明辉编《南管锦曲选集》、苏统谋主编《弦管古曲选集》等二十多种。极其庞大的曲目体量使得每部乐谱所载录的具体曲目与细部排序都存在差异,无论指谱或曲的各版乐谱之间绝非当今出版意义的“复制”关系。以乐曲数量为例,在谱本历史传播和学者手抄谱收集过程中,指类套曲经历36、41、45、48等不同套数的梳理和发现,而依声填词的散曲数量更逾百千,不同曲簿里时常新现“又一曲”。

虽说曲谱传世版本极多,但从未有官修勘定或官刻版本,复制方法有刊行但印刷数量较少,相互传抄才是流通的大宗。投身南音研究已逾四十年的吕锤宽教授将其搜集自田野的手抄本辑纂成大套丛书《泉州南音(弦管)集成》,目前集结已付印30册;泉州南音艺术研究所吴珊珊女士潜心26年主编国家重点图书项目《中国泉州南音集成》,于2021年6月底首发第一批101册。综览两套 “集成”式出版品体量,足以说明民间留存手抄谱的丰厚实况。

碍于物资丰富程度和教育普及不均,旧时“知识”的持有者大多数是馆先生,即传道授“乐”的弦管教师。馆先生在开馆授课期间将自己的曲簿放在馆阁内供社内弦友阅览翻抄,结束聘期则带走,作为下一站谋生的“资本”。馆阁翻抄过程可能出现人为的校正、更动或无心笔误,甚至师父“留一手”的作伪。翻抄乐谱与先生驻馆使得弦管传播建立不同版本,形成师承流派与地域区别。如同一套指谱出现 “泉州法”“厦门法”的标注,又同名唱曲如《冬天寒》存在“大冬天”“小冬天”“短冬天”等十几种区别昵称。现实生活中一些以乐会友的场合,弦友如是初次“合作”还是会礼貌性相互询问:来“泉州的”还是“厦门的”?

乐谱的使用方式与传承息息相关,也是音乐文化整体的构建途径之一。馆先生立馆开课,传授的是音乐奏唱之法,按谱“念嘴”“作韵”,建立演奏者的实践能力及音乐规范认知,而“识谱”只是其中伴随培养出的能力。时常听闻年长弦友回忆:初学弦管,大家都是先从模唱“工工六工”开蒙,依声识字(谱),等到熟稔音乐整体风格、略有基础之后,才有机会近一步接触四管(乐器)。乐器上手,习乐者才有必要将谱面书写的符号文字与手上“家俬”的音位声响准确对应,完成“入门”邁向“初级”的首个阶段跨越。因此也不难理解,许多资深弦友(尤其是唱员)腹内饱曲但其实不识谱,也不识字。他们仅凭记忆力背诵曲调,根本无需依赖谱本。纸质谱本的留存反倒因此更显珍贵性,能识谱、有藏谱,更会成为圈内的身份地位象征。毕竟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谁家能提供以卷烟纸、小纸卡用以誊写曲谱,都令人如获至宝。日积月累、大小不一的零星纸头积攒成摞,不成编序章法累积为“天书”,珍贵程度在弦友心中无可比拟,甚至成为不轻易示人的传家宝。

从记声攥册的版本形成到传承过程的听记读解,弦管人意欲留存声音与谨细入微的态度,俯拾可见。由于乐谱创建的时间久远,经历岁时漫漫演变出历时多样性,又因在范围广大泉语文化区的传播过程形成共时多样性,加之手抄的复制方法使乐谱数量少而版本繁多。然而,多样性却带给当代教学传承全新的困惑:谁才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标准化版本?

二、插上双翼:多种谱式的并用与延展

南音工尺谱独领风骚最少持续至20世纪60年代,而打破风景独好的起因,大抵是泉州人美好的愿望——希望有更多人能够一起领略南音之美。半个多世纪以来,有几则牵动南音的用谱习惯和版本沿变的旧事,在此分说。

20世纪60年代,泉州民间乐团(后更名泉州南音乐团)寄寓文化馆,在时任市长王今生的倡议下组建。延续馆阁的传统功能,平日里 “拍馆”,辨析各地音乐活态版本异同,同时还承担起对外的教学工作。为合乐与教课的需求,来自四面八方的乐者撷英取芳,梳理研订《指谱大全》《南曲选集》,交由泉州南音研究社油印出版。《指谱大全》为工尺谱,6集;《南曲选集》为工尺谱、简谱二种,16集,自1963年起两套曲谱陆续印次共计数千套。应该说,这套曲谱是近代首次“跨地区”(大泉州各区)订定的统一版本,公认具有权威性,令南音爱好者趋之若鹜。该“标准化”的出现意外削弱了泉州、厦门两类地缘分化,最重要的是油印本可批量的复制方法略胜手抄,使其具备可传播的有利条件。至此往后,无论是传习或演奏,大家都更乐意遵从使用此新“泉州的”版本,也为工尺谱、简谱二种谱式的使用打开新局面。

学术界对泉州南音的关注也是促成南音谱式多样化的因缘际会。1984至2000年间,泉州先后举行4次全国性的南音研讨会。在历史名城举办研讨会,不仅能让与会者身临其境体验滋养南音生长的人情风土,还可形成理论研究者和音乐表演者相互对话沟通的良机。许多弦管耆老至今还能津津乐道彼时参与古乐展示的盛况,洪明良对1984年的座谈会有如下记述:

为了让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对南音有个基本的了解,会议筹备组分发有关南音的参考资料,如“指”“谱”选编《金井梧桐》《绣成孤鸾》(王爱群记谱),《四时景》《梅花操》《走马》《百鸟归巢》《阳关曲》《四不应》《记相逢》《普庵咒》《趁赏花灯》(吴世忠记谱)。同时决定由他们俩撰写《福建南音概述》分发给大会学者参考,该文共分:一、泉州历史音乐概貌,二、南音工尺谱,三、南音音阶、调式、移宫犯调,四、南音移调原则,五、南音乐器,六、南音分类,七、关于南音的律制,八、关于南音同清商三调的关系,九、弹奏记号及其他等。

和外乡人分享文化的有效方法之一,便是以对方能理解的“语言”介绍自己,不让“门外汉”踟蹰不前。知己知彼,弦管人也开始更为深入地了解西方音乐体系,音高对应谱字,管门对比调式,撩拍转换拍号。然而五线谱、简谱还真能与工尺谱逐一对应,音乐的记录方式不再是异文化之间沟通的障碍。尤其对研究者而言,无论是向世界介绍南音的奥秘,或者和其他乐种做横向的比较,还是从南音推及中国音乐宏观规律,无形之声,意境之艺,从此不再是言说的障碍。

谱式间“对译”的能力自然不是凭空出世,作为介绍性质的对译在过往刊印谱本也能寻见雪泥鸿爪。如1953年刘鸿沟编注的《闽南音乐指谱全集》和1955年由晋江县文化馆鲁平编印《闽南民间音乐》,已有工尺谱、五线谱、简谱对照并列的多个“对照表”和部分套曲译谱,以及结合文字说明的南音记谱法理论。在简谱与工尺谱对译方面,80年代晋江文化馆邀请庄杰补以吴明辉编印《南管指谱大全》(工尺谱)为底本,译出简谱版《弦管指谱大全》(4册),油印出版并赠送海内外南音社团及教学研究单位。该书录有简谱和工尺谱对译的“琵琶指法对照表”(第一册)、“南音管门音阶对照表”(第二册)、“管门调门对照”(第三册),四册均为工尺谱、简谱对照,曲目以横式单行简谱对应曲词,共计指47套,谱16套。数年以后接续庄版曲谱的一段后话,便是2005年苏统谋、丁水清编校《弦管指谱大全》时,其中的简谱版(下册)就在庄版基础上,以60年代泉州南音研究社《泉州指谱大全》为范校订。耗时十余年,苏统谋校订编选的《弦管指谱大全》及后八卷本《弦管古曲选集》为近年来泉州南音曲谱出版物中最具分量与权威性且为教学选用较多的版本,也是考级《泉州南音演唱考级教材》的重要选本。此外,百业俱兴的80年代泉州还开启南音国际大会唱,新表演形式、新创作品的风气一时颇受鼓励,许多非弦管界的创作者跃跃欲试但不熟谙工尺谱,采用简谱创作,也为简谱的运用注入一股新力量。

在传承方面,尚有一批接受过学校专业音乐教育且熟悉南音的泉州文化工作者值得载入史册。他们不仅在“文化桥梁”方面的贡献卓著,对文化传承的长远问题也有深思熟虑。泉州南音进入学校课堂就在文化教育工作者的筹议中,开始不同谱式运用的教学实践。

“南音进校园”的大力开展始自1990年,泉州市教育局暨文化局联合颁发《关于在我市中小学音乐课程中逐步开展南音教学的意见》与《关于举办泉州市首届中小学生南音演唱比赛的通知》,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的优势使传统音乐文化深入到现代学校课程之中。为方便教学,泉州市的教育部门两次为初中和小学编修南音教材,分别挑选南曲各五首,以简谱编印,并录制配套录音带和参考资料。区别于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音乐课程和教材,这本充满泉州文化特点的南音教材为学校教育体系和地方知识之间的互补。另外,教育部门还编印《南音补充教材》介绍南音基础知识和曲目本事,为任课教师提供自我学习的实用补充资料。经年耕耘使得“南音进课堂”开展成功,2009年续写《泉州南音基础教程》,选录20首散曲,以简谱、五线谱、工尺谱的顺序横式并置,曲词位列第四排。另附上竖排传统曲谱以传统工尺谱原貌呈现,在同一本教材从左侧翻页。此外,该教程是为已举办三十余年的中小学南音演唱比赛指定曲谱。可以说,《泉州南音基础教程》选录的20首南曲构建了新一代泉州人童年与青少年时期的文化记忆,让大家的耳旁萦绕着和祖輩一样的旋律,在心中深埋住喜爱家乡文化的种子。

对于乐谱多样化对译,南音人并不自满,还进而着手开发工尺谱的竖版绘谱软件,数百年来惯以手抄的工尺谱从此可以电脑制排版谱,达到规整、统一、美观的视觉效果。1995年,吴世忠与李文胜一同开发具有竖排工尺谱和自动直译五线谱双重功能的南音工尺谱多媒体电脑软件,于1996年投入使用。在新加坡湘灵音乐社的资助下,2000年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南音名曲选》采用该套软件,竖排传统乐曲12首,横排五线谱对照工尺谱的乐曲63首,以及带钢琴伴奏谱的南音新曲5首、传统曲目5首。2006年,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与李文胜合作再开发,新版软件可横排工尺谱,直译五线谱、简谱,并出版《新谱式弦管选编》。新版软件“服务”过的出版物众多,包括上述教材《泉州南音基础教程》,苏统谋、丁水清编订《弦管指谱大全》《弦管古曲选集》等。2011年,泉州师范学院李寄萍教授出于教学感悟和研究心得,与张光宇老师共同立项“南音工乂谱输入法软件”,实现横排五线谱、简谱与竖排南音工乂谱同声直译,出版《竖译南音指·谱·曲》并说明其软件开发的理念。相比两种绘谱软件,前者是将三种谱式横排对置,后者是竖排以保护南音“原生态竖排谱法”与“传统竖排读谱习惯”,但二种软件皆可“化繁为简”,实现工尺谱单种竖式绘排。

工尺谱不同的排版方向可因应不同使用目的进行单、双、多重组合之选,为南音传播面向和发展触角增添多元化与可能性,泉州南音网的“泉州南音记录工程”就是一则沿延伸应用的典范案例。“泉州南音记录工程”整理汇总南音唱片、卡式带、光盘等音视频,并组织人员新录制有声资料,将大量南音曲谱运用工尺谱输入软件进行电子化,建立起一座庞大数据库。其中“智能曲谱”可同步视谱听曲,以自动游标指示音乐行进的具体乐谱位置。互联网与数字出版交互运用,让乐谱功能与音乐传播在浩瀚无垠的网路世界中愈行远广。

三、荣光永耀:泉州南音的当代用谱

南音谱式的多样化发展在20世纪末如火如荼,又有工尺谱绘谱软件的“加持”,乐谱出版伴随学校教育、学术研究、“非遗”推展等迎来又一季春天。身处选择多样的年代,已博览众山的南音人会选择何种谱式作为今日音乐演奏传承之“本”呢?毫无悬念,令人感到骄傲自豪的工尺谱依然是首选。为了解更准确的近况,在一次课堂上我与2018级南音方向的本科生聊起传承用谱的话题。

泉州师范学院南音方向每年招收20名本科学生,其中既有出身南音世家的子弟,也有为报考大学而特意准备的艺考生。在这班学生入门的最初阶段,约三分之二是按传统以模唱工尺谱进行学习,余者是通过简谱学习并接触乐器,但无人受五线谱启蒙。部分程度较好的同学已经在中小学南音社团、老人大学担任兼职教师,他们在讲授入门课程时采用简谱、工尺谱的比例各半,五线谱因较为复杂,并未成为任何一位教师的选项。

根据教学经验分享,简谱入门看似也有优势,尤其对乐器学习而言,不同管门(调)的乐曲不易发生音高错位的问题。举例来说,工尺谱的五个谱字在不同管门中可对应不同音高,如五空管的“六”音对应简谱是“3”,四空管“六”音对应简谱则是“4”。所以在洞箫和二弦的演奏上,简谱的每个音符直接对应各自的音高和指位,无需考虑所属的调,但使用工尺谱的初学者每到“六”音就要斟酌此时调高中所指音高和孔位、指位究竟为何。不过琵琶情况略微不同,指骨(演奏技法与时值)与谱字(音高)并排的工尺谱同时可阅读演奏法与节奏,而视简谱弹奏只知音高节奏缺演奏法,便利性各有殊胜。“但是,过了入门阶段,最终还要回归工尺谱,因为叫字、念嘴(行腔过韵)只有工尺谱才能标写清楚”,颇有教学经验的“教师”们纷纷同意这个说法。

“一线教师”所分享的“初始经验”令我仔细思考两种谱式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区别。首先,传统教学的口传心授是以听觉连接记忆为主,采用简谱的现代教学是以视觉结合音位指法来辅助,二者之间对“识谱”的依赖程度存在差距。口传心授使用工尺谱 “框格在曲,色泽在唱”的“备忘录”特点,学生经过多次全曲聆听—模唱,经听觉重复从而形成记忆,归纳出细节的特征规律,即音乐的基础行进法则。准确标记音高节奏的简谱是通过对乐谱小单位的先行分解认知,再拼合成大的乐段整体,也因此凭借简谱入门可以达成即看即奏的视谱训练。但是,简谱不强调演奏法与节奏之间的关系(即工尺谱的指骨),不易呈现音乐行进间必须遵守的“弦法”“作韵”“法度”,而这正是弦管局内评定乐曲完整性的第一要素,也是其他谱式不能完整替代工尺谱的主要原因。

以不同的谱式记录同样的曲调,在读谱和传承过程却能呈现不同天地,与“译”的行为内涵有紧密联系。《地方性知识》的译者王海龙曾引介吉尔兹对“翻译”一词观点:

虽然因英语中无法新造出一个新词,吉尔兹仍借用“translation”来表述其义,但人类学的这种“翻译”远不同于语言学和文学艺术的“翻译”。我把“translation”译作“译释”,因为它不仅是译,而更重在是不失原意基础上的“释”。事实上,世上没有两种语言有真正意义上的相同意义可供我们互“译”,真正意义上杰出的“译”永远是出神入化的“释”,是一种语言的兑换和再表述,同时亦是一种文化的世界观和再申述。

正如学者袁静芳在《中国乐种学》对中国乐谱基本谱式的论述,工尺谱谱字具有地方性、简略性、多义性的特征,阐释工尺谱时应同时环顾关照谱、器、律、调的相互关系。其后提示研究者对待译谱工作应“调查乐谱中所有民间或地方性音乐术语的准确含义”,再言说到“工尺谱译谱应该直译,不应随意加入个人或民间音乐加的演唱或演奏实际音响、谱字旋律”?譿。两种音乐文化体系的互换表述,译谱即是对其音乐文化充分理解后产生的轮廓描述。不同谱式的对译只具框架性,因为工尺谱准确记录限于曲调骨干,无法完全囊括润腔行韵等细部的、活态的表演规则和艺术神韵。历来的“翻译者”赋予其作为异文化之间的桥梁功能,对音乐规律如调、节拍、音高等部分进行转换解释,但原谱本就未尽数详解的抑扬顿挫,只能继续保留在符号之外。

再者,南音的演奏向来以合乐为行进方式,工尺谱所书写的内容是给整个“乐队”视读而非单一乐器的专属,达到和合的演奏境界才是正确的音乐打开方式。每项乐器、每个声部都是音乐整体的共构,同一份乐谱虽有各自的乐器解读(例如箫弦法),和而不同、整体之“合”才是演奏的最终目标。分解声部或彰显个人绝非最佳的传统演绎理念,强调整体为美的概念准则始终蕴含贯穿在记录音乐的工尺谱之中。长久以来的阅读习惯想要扭转也非易事,试想,将南音乐谱改似弦乐四重奏的记写,必须一目多行相似旋律才能概观全貌,大概也会令弦友“不顺眼”吧!

工尺谱同样是学校专业音乐教育体系的必选。泉州师范学院编写《中国泉州南音系列教程》作为本科专业课程教科书,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名曲佳作,“入选的曲谱尽量保持传统原貌,力求原承性、规范性、科学性”。该系列分为《泉州南音【指】集》《泉州南音【谱】集》《泉州南音【曲】集》,皆为全本工尺谱,亦是学生四年学习的主要内容。另外,开设单项器乐课使用的教程有《泉州南音琵琶教程》《泉州南音二弦教程》《泉州南音洞箫教程》,针对各项乐器的技术技巧分别以简谱摘选名曲片段、练习曲等进行训练。然而,提升器乐演奏能力的目的只为更有效率达成集体合乐,但课程进行至指、谱、曲的具体内容时,无论是单项器乐教师还是合乐指导,终会回归选择工尺谱曲谱,才能将南音的“整体”精髓韵味全盘教予学生。其他音乐课程的修习(包含五线谱、简谱的熟用)或乐器的技术加强,目的是为学生毕业后能具备更好的工作能力,如在乐团中可排练新创,或在学校讲台上可讲授中小学音乐课的内容,实与学生学习南音传统不相违和。

结 语

传统知识体系能给予我们的益处不仅体现在教学传承的谱式沿用上,对于音乐难易程度的分级同样可引借鉴。泉州南音考级设定初、中、高三级,以撩拍(节拍)作为分级基础。初级曲目以叠拍、紧三撩的曲牌为主,中级选择的是紧三撩、慢三撩的曲目,高级曲目全是七撩拍的大曲,这种难易分级完全汲自南音的传统乐学体系。曲牌既指明旋律音调,也规定了乐曲音乐规律的构成,如拍数、速度、调门等。曲牌内涵与规则始终留存在套曲(指)与“整弦”活动之中,与弦友讨论切磋曲牌,提及牌名等于告知对方一切音乐基础信息,乐曲难度也有约定俗成的衡量标准,不容混淆。

当传统遭遇当代,早已是论及现代化不可回避的议题之一,其所涉探讨空间极大,而落至实际应用尝试更是举措纷纷,案例无数。传统的形式方法是历经时间淘沥的,沉淀成为文化的理由自有其对时代和地域的适应性,本身就具有优势,融入现代并不違和。环顾泉州南音乐谱的成型历史与传播脉络,其谱式运用的阶段历程始终不离工尺谱,究其所以与其所能承载的文化信息、文化功能密不可分。面对传统,它能给予我们的教益往往比想象来得更为深远。

(责任编辑  刘晓倩)

猜你喜欢
工尺南音乐谱
山之高
弦管南音“固首”体系研究
是你一直想着我
上海將造科技有限公司推出“工尺App” 以数字化为抓手助力工程管理增效
庄丽芬 让南音流传得更远
李进杰的南音情
乐谱:放飞梦想
南音乐器配合的多样均衡之美
浅析工尺谱
文化艺术出版社《中国工尺谱集成》(第一辑10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