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里的老故事

2022-05-23 19:52文一
参花(下) 2022年3期
关键词:奶奶老师

大年三十晚上,家人去单位值班,我一个人象征性地吃了几个饺子,便想去街上感受一下年的气氛。走在人来人往的街巷,四周悬挂的灯笼像温暖的火,让我感觉不到寒冬的冷,只闻风里夹杂的炖肉煎鱼的浓香。当走近外环那片熟悉的“红旗楼”时,听到隐约传来大人孩子的欢笑声,望着迎风飘舞的彩旗,一时间停下脚步,思绪穿越时空,回到了故事开始的地方……

四十多年前,外环线边缘曾有一座三层小楼,当时很多人羡慕从这座楼走出来的孩子,因为他们的父母大多是机关干部,而我们这栋楼里全部是教育系统的老师。多年的邻居,相处得就像一个大家庭,上学放学经常是一位老师带着我们五六个学生一起走,开家长会时一个老师就能代表我们的家长,若是谁家有了红白事,自然是大家一起帮忙。我最期待的是大年三十晚上九户人家聚在一起过除夕,只有那一天既是老师又是父母的大人们才会对我们格外宽容。

我家对门住的是郭老师一家五口,他家两个儿子顽皮好动,经常听到老师大嗓门地训斥和陈姨柔和的劝慰声。郭老师虽然对儿子很严厉,但对母亲郭奶奶却非常孝顺。经常见到下班回来的他一边锁自行车,一边迫不及待地喊:“老娘,看我给你带回了什么!”应声出来的永远是头扎高马尾的陈姨那苗条的身影,她笑盈盈地接过老师手中的菜又跑回厨房继续忙。身材魁梧的郭老师则将手中一小包糕点递给站在门口等候的郭奶奶,陪她细声慢语地聊起家常。二楼的玲子和连生是龙凤胎,长相一模一样的他们随了父母的温文尔雅。每每去他们家,都会看到姐弟俩一个坐在窗前临摹外面的风景,一个与施老师练习书法,那温馨和谐的场面既让人羡慕又不愿过多地去打扰。

杨老师家是我们学习、娱樂的“根据地”。他的女儿影茹姐姐出嫁后不常回来,杨老师夫妇喜欢热闹,买了一台黑白电视机,吸引着我们去看《加里森敢死队》,但看电视之前,杨老师会安排我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清扫整个楼道卫生或参与厨房里的煎炒烹炸,美餐一顿后,又会要求每人写一篇《假期中最有意义的一件事》的作文交给他。无心插柳柳成荫,杨老师潜移默化的教导,竟也培养了我对身边事物敏锐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并对文字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为日后坚持创作打下了基础。其实,当年我最喜欢的还是冯老师的历史课和他媳妇的音乐课,两位老师一个不苟言笑,一个开朗活泼,他家的两个小姐姐不但能歌善舞,还会诗词歌赋,弟弟小伟唇红齿白像个女孩子,喜欢赖在床上吃一堆永远吃不完的零食,整个人圆鼓鼓的像个小熊猫。

除夕夜,我们换上盼了一年的新衣服,相约去找同学们玩。等肚子饿了跑回家正是午夜时分。恰巧轮到在施老师家里欢聚,施老师一家也一改平日的沉静,从午后就开始忙碌起来。他们把精心准备的酒水、凉菜、酱货以及茶点、水果摆在几张圆桌上。待各家邻居端着一盘盘热气腾腾不同风味的饺子进门,我们楼里的“盛宴”便开始了。按往年惯例,我们都要献出一个节目展示给长辈,于是,我跑着调唱起《新年好》;冯家姐姐一个跳《天鹅湖》,一个朗诵《小橘灯》;文静的玲子送每人一张画,仔细看那些夸张表情的漫画人物就是我们自己,逗得大家又是一片调侃声;连生则送给郭奶奶一个大大的“寿”字,让奶奶笑得合不拢嘴。男孩子们装扮成各种小动物模样上蹿下跳地忙不停。即使这样,也丝毫没有影响“小熊猫”的食欲,他不停地往嘴里塞着火腿肠、肉皮冻子,吃得那张脸油光光水灵灵的,好看极了……

记得有一年正赶上影茹姐姐抱着刚满月的宝宝回娘家,奶奶开心地送上红包做见面礼。我们一哄而上都抢着要,急得奶奶喊郭老师赶快拿红包。一向孝顺的他醉酒后正同“周公”约会,对周围的一切恍若未闻,最后还是母亲和陈姨出来解围,不分大小每个人手里都有了一张新票。心满意足的我们又用竹竿挑起鞭炮爬上顶层的平台,瞬时,鞭炮齐鸣,五彩的礼花点缀了整个夜空 ……

“砰砰砰”……这一连串的声响把我从旧时光送回新一年的除夕夜,难道如今的三十晚上还有人放鞭炮吗?我揉了揉有些酸涩的眼睛,原来是几个穿着鲜艳的孩子在家长的陪伴下一边追逐嬉闹,一边用电子枪来回扫射着,闪亮处,似乎看到一个小胖子朝我这边跑来……标志性的三层小楼随着津塘公路的拓宽化为乌有,老邻居们逐渐失去联络,只有这块土地还在默默回味着曾经的喧嚣。夜深了,远处的喷泉随着音乐声响上下跳跃,涌现出各种颜色的“ 百年辉煌”“新年快乐”的字样。火树银花照亮了每个角落,环卫工用心地清扫着大街小巷。整个不夜城怀着喜悦的心情期盼着梦想的一年开启。

作者简介:文一,本名王春红,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作品见于省市级报刊,偶有获奖。

(责任编辑 葛星星)

猜你喜欢
奶奶老师
给奶奶按摩
奶奶喊你吃饭啦
奶奶与龙
奶奶驾到
我家有个“潮”奶奶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我家也有奶奶等
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