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助推高质量发展

2022-05-23 16:08郎璐米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卓越绩效评价高质量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不仅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更要优化高等教育管理模式,为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支撑和条件。高质量发展是顺应时代的多维化改革机制,强调持续推进的动态提升过程。引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聚焦高等教育内部管理问题,从机构重组、职责梳理、流程优化、目标绩效考核、管理成熟度评估、满意度调查等方面,提升高等教育管理质量。

早在2016年,国务院提出“品质革命”,并从经济领域延伸到教育领域。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不是单纯的“扩张式”发展,而是要关注人才培养质量,构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等教育高质量管理机制。坚持高质量育人发展方向,立足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实际,需要引入持续深化创新改革,依托卓越绩效评价管理模式,提升高等职业院校治理水平。卓越绩效管理的核心是对“效能”的关注,体现了卓越管理和绩效模式的深度融合。卓越绩效管理,立足组织的自我学习,引导组织追求卓越绩效,提升管理质量和效率。

一、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诉求

办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更要为社会培养优质的高素质人才。高质量发展,涵盖从教育到人才,从教育到社会,各个领域、各个行业,都要重视人才培养质量。而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工作也将向高效率、内涵式发展转型。

(一)高质量发展是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基本需要

高职教育在改革过程中,不能停留于过去的规模扩张,而是要提质增效,围绕高质量发展目标,对现有教育教学体系进行改革,特别是在人力资源供给侧改革上,更要坚守“高质量”目标。同样,高等职业教育,要通过内涵式发展,优化人才培养框架体系,特别是通过制度建设、课程改革,提升职业教育育人质量。

(二)高质量发展是高职教育实现“双高”计划的重要体现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建立健全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将提升“质量”作为重点任务。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强调,要转变高职教育理念,从规模扩张向高质量转变。《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强调,将“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新要求,集中力量建设50所左右高水平高职学校和150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作为“双高计划”总目标。要想更好地推进政策的落实,必须要狠抓职业教育“高质量”内涵,促进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

(三)高质量发展是高职教育自我完善的内在需要

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工作非常重视,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明晰了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方向。如国家示范院校、骨干院校、优质院校等项目的逐步落实,为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同时,围绕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工作,需要激活高职内生动力,推进高职教育理念、体系、制度、治理现代化。由此可见,高职教育要转变传统管理模式,要破解内部治理瓶颈,引入卓越绩效评价模式,营造追求卓越的管理氛围。

二、高职教育内部管理主要问题

近年来,高职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而教育质量却存在下降趋向。大规模的扩招,必然加剧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问题,反映出内部管理效率偏低等事实。

(一)缺失现代管理理念,管理方式滞后

从治理现状来看,高职教育多依赖政府投入,在内部管理、质量评估等方面,缺乏创新,缺失现代治理工具、理念的应用。面对“高质量发展”目标,传统管理模式无法兼顾高校与政府、高校与市场、高校与行业企业间的有效协同,也降低了人才培养质量。管理方式单一,传统管理模式无法适应面向市场办学的客观需要。

(二)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职责划分不清

在内部管理中,尽管也制定了相关管理制度和规范,但这些规范制度存在漏洞,特别是在权责划分上,界限不清晰,职权缺乏有效监督。比如,内部管理章程缺失,组织制度不规范,人事、教学、校企合作亟待完善;一些部门,职责交叉,导致推诿,管理上存在不规范,降低管理效率。

(三)管理机制不完善,工作流程不规范

从内部管理现状来看,缺乏严谨的管理规范,使得内部管理工作流于形式,一些制度不完善,导致管理约束力不足,一些职责分配不当,工作流程不畅。一些院校在管理方式,未能落实法人治理制度,导致民主监督缺失、质量管理缺乏协同。另外,一些部门设置不科学,部门分工协作不到位。

(四)考核指标模糊,绩效评价粗放

从管理视角,必须要建立相应的考核指标体系,来确保绩效评价的科学性。但很多院校,缺乏详细、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要么指标过于宏观,不细致;要么指标过于粗放,职责划分不严谨。一些评价指标,定性过多,定量不足,在评价上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导致绩效评价不科学、不全面。一些院校缺失质量管理部门,对各部门工作质量无法考核。另外,对考核结果应用不充分,降低了绩效评价的效力和作用。

(五)質量管理意识薄弱,缺乏完善质量保障机制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一些院校对质量管理工作重视不足,思想上缺乏认识,对各项工作管理质量不重视。一些院校,过于强调发展速度、发展规模,无力兼顾发展质量,缺乏完备的质量评价手段和质量管理方法,也未能建立质量保障机制。比如,一些院校过于依赖外在评估,导致质量评价单一,缺乏相应的改进和提升机制。只有改变过去一元主体评价方式,树立多元治理模式,才能确保工作与管理质量并重。

三、引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的现实意义

卓越绩效评价模式,致力于对组织绩效的管理考核与评价,为改进和提升高职教育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卓越绩效评价与高质量发展具有内在契合性

卓越绩效评价模式,将质量管理纳入绩效考核的重点,关注工作质量与管理目标的高度契合。立足高职教育组织管理实际,引入卓越管理、绩效指标体系,深化组织管理与评价,注重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卓越绩效评价模式,将追求卓越作为核心,利用绩效评价体系,覆盖高职管理全过程。可见,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实现了高校多元治理模式的转变。

(二)卓越绩效评价模式是提升治理水平的重要抓手

对标“双高”建设,高职教育要转变治理理念,重视效能管理,特别是基于高职院校内部管理工作,将卓越绩效评价模式作为提升组织管理效能的重要抓手。围绕现存问题,运用卓越绩效评价模式,为组织机构改革与高效运行提供保障。从卓越绩效评价中,完善高校内部管理制度,优化工作流程,细化岗位职责标准,化解部门间的协同与合作难题,利用精简、高效、标准化评价体系,来提升管理效率。

(三)卓越绩效评价为绩效考核提供重要依据

推动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要结合院校实际制定和完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目标,并依此来细化工作部署,完善内部管理绩效评价体系,以确保发展目标的有序达成。卓越绩效评价模式,通过建立自上而下层次分明的关键指标体系,为内部管理和评价提供依据。同样,在卓越绩效评价模式中,注重评价内容、管理过程、评价结果的运用,可以按照年度进行评价任务分解,可以确定重点评价任务,可以依据职责分工细化评价内容,形成工作质量评价目标链。

(四)卓越绩效评价模式助推管理成熟度的提升

在卓越绩效评价模式中,其评价标准的设定,融合了ISO9004自我评价工具、美国波多里奇质量奖评定标准,以及欧洲质量奖评定标准,与高职教育内部管理工作相衔接,便于制定高校管理成熟度评估模型。这一评价模式,涵盖各部门、各岗位、各人员对相关工作任务的执行实效性、方法科学性,通过卓越绩效评价模式,实现高校质量管理工作由“重检查”向“重过程”的转变,提升了质量管理效率。

(五)卓越绩效评价模式提升内部管理满意度

在卓越绩效评价模式中,其评价机制由顾客需求来驱动。如根据顾客的期望、顾客的偏好等需求,来优化管理工作流程和服务质量,以增强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在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中引入卓越绩效评价体系,学生、家长、企业、用人单位成为“顾客”,高职院校在管理方式、管理质量上,要关注“顾客”的需求,赢得“顾客”的满意和认同。由此,通过常态化卓越绩效评价,来畅通高校内外部组织管理工作,更好地提升服务质量。

四、高职教育引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的主要路径

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在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中的引入,其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需要打破原有管理框架,重塑卓越理念和绩效思维,从顶层设计上,建立科学、完善的内部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用评价数据说话”,促进组织持续改进和追求卓越。

(一)重组组织架构,健全内部管理制度

在引入卓越绩效评价模式前,要结合院校自身组织架构,对其进行合理的優化和重组,以更好地规避部门交叉、职权不明等问题。组织架构的重组,为实现科学、高效治理奠定基础。同时,围绕新组织架构,完善相应的内部管理制度。结合高职院校,要对教学工作、科研工作、人事工作及校企合作等工作,建立以“章程”为核心的内部制度体系。在制度建设中,要对各部门、各岗位职能进行明确,特别是在组织架构优化后,要对其责权进行明晰,为后续评价与考核创造条件。一方面,根据系统性、归口管理、制衡性需要,对内部管理架构进行优化,细化管理责任及任务清单,做到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分离,确保各部门、各岗位分工明确、无交叉。另一方面,从院校管理机构改革中,建议采用“校院二级管理体系”,通过二级学院方式,做到管理有效归口,也便于管理工作重心下移,推进权力下放,增强二级学院管理自主权,实现人、财、物等资源合理配置。同时,校院二级管理机构,也便于制定符合各院校实际的管理制度体系,激发管理活力。

(二)梳理职责分工,优化管理流程

在引入卓越绩效评价模式过程中,要对各管理部门、工作职责、工作流程等进行梳理和优化,提高管理效率。第一,对院校内部,各部门、各岗位职责进行明确,设置责任清单,依照归口原则,形成上下一致的统筹管理机制,确保各部门垂直管理。对于协同工作,做好职责划分。第二,编制岗位职责,对各岗位建立职责说明书,明确其职责内容。对不同岗位,设定任职条件、履职要求,从根本上解决职责分工不明晰、权责不合理等问题。第三,对相关部门工作流程进行再造,特别是参照简政放权原则,对流程进行简化处理,特别是对于多部门协作流程问题,依据标准化、规范化、精简化方式,来确保多部门顺畅衔接。第四,抓好信息化、智能化管理,围绕高校内部管理工作,注重网络化、办公自动化、智能化管理,提升管理效益。

(三)细化岗位任务清单,为卓越绩效管理奠定基础

机构重组、流程再造后,对各岗位任务清单进行细化,也为制定绩效评价指标提供依据。一方面,根据不同岗位任务清单,设置相应的评价指标。院校以总体目标为导向,通过对职能部门、各岗位进行任务分解,形成可量化、科学规范的关键绩效指标。另一方面,注重绩效辅导,助力各部门绩效目标达成。在绩效考核中,建议引入第三方绩效管理机构,对各院系、各部门、各岗位设定的绩效考核目标、关键绩效指标,以及参照当年度绩效评价工作进展、成效进行评价,梳理不足,提出下一步考核重点。另外,重视绩效评价结果的运用,通过卓越绩效评价,对各部门、各岗位工作成效进行考核,作为激励依据。利用绩效评价,提升工作管理效能。运用管理成熟度评估,从结果、方法、执行、评价、改进五个维度,设置被动型、初学型、主动型、灵活型、卓越型五个层次,来获得对各岗位管理成熟度的评估,为各部门、各岗位持续改进提供科学依据。最后,结合卓越绩效评价管理,对各项工作开展满意度调查,了解师生、行业企业对院校管理工作的评价满意度,在整个校园营造改进服务质量的良好氛围。

五、结语

卓越绩效评价模式在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中的应用,要从理念、方式、方法上,做好科学统筹,全面规划,细致落实,持续改进,强调“高质量发展”目标,完善绩效评价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院校。

(郎璐米,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

猜你喜欢
卓越绩效评价高质量
追求卓越,拒绝内耗
对“高质量发展”的四个追问
基于DRGs的老年医学科医疗服务绩效评价分析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对财政预算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的探讨
画与理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实践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探索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于问责的困境与出路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