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似符号文本的释义与表意
——从三类绘画的对比分析谈起

2022-05-23 11:54
名家名作 2022年4期
关键词:史前意图符号

谭 昊

从形式美感和审美感受上来看,儿童绘画、原始绘画和部分现当代绘画(如超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作品都体现出了单纯、无拘束与非写实的特点,三者在视觉效果上给人明显的近似性。但是考虑到创作者、接收者、创作意图和作品内涵等诸多因素的区别,其内在审美价值必然是不同的。下文引入符号学概念,从符号的释义与表意方面进行探索,明确三者作为视觉符号的解读方式、表意过程和隐文本。

一、从符号的发出者来看——回归到创作者的叙事与传达

分析艺术符号作品,我们可以先从符号的发出者(制造者)来看,三种艺术形式的发出者分别是儿童、巫师(一说部落首领)和职业画家。对比来看,现代绘画的特别之处是“为了艺术而艺术”,这是由现代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所决定的。职业画家的艺术创作本质就是制造符号。这也就意味着,不同于儿童绘画和史前绘画,艺术家在创作中可以更为自由地发挥,也就导致“技术条件”在符号文本下蕴含更多的意义。

儿童绘画是指在孩童时期,儿童对外部世界充满好奇,通过观察、想象并经过自由发挥,采用涂鸦或绘制出来的作品。“他只会把他所知晓及他认为重要的事情作为创作内容,而他之所以认为重要,是因为他对那些事物多少建立了有所感应的关系。”这种艺术创作是单纯的表达自我的需要,更强调价值的经验感,而非物体的实际形象。史前绘画在符号文本上也呈现了近似于儿童绘画的效果。史前绘画往往具有神秘的巫术色彩,这是由史前时代的生产力决定的。当人类社会在社会生产力极为低下时,是不可能产生真正的艺术的,或者是说还没被意识到的艺术。这一时期的绘画,无论是壁画还是陶器中的装饰纹样,都有着一定的“实用”意义,如用于祭祀、巫术活动或作为部落标识或图腾等。也就是说,这类绘画并不是脱离实际用途而单纯迎合审美用途的,这一类符号往往随附于实用场景出现,往往是根据实用意义衍生出的符号文本。

在这种职业画家的“创作优势”下,我们如何理解具有某种相似性的符号文本?

在这里借助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来看,我们从三方面来尝试对比,即创作意图的诚信与否、文本呈现的合理与否与我们作为接受者,是否乐意接受这些信息。

在艺术中,意图是否诚信是个很复杂的问题。只有在叙事性文本中存在作者是否有诚意的问题。但对绘画作品的叙事性判断是要根据作品呈现的内容与符号发出者的解释来界定的。我们可以选择毕加索《格尔尼卡》的例子来尝试理解诚信意图的概念,在这里,我们首先进行前置判断,通过名字“格尔尼卡”与二战时期德军轰炸西班牙小镇的舆论背景,我们不难推导出作品的叙事性。其次,作者这些二维化符号的组合与拼接显然是象征性的、非写实的。从美术符号的像似性角度出发,我们将作品理解为小镇中牛、马与人相互的实际战斗,这显示是偏离作品表意的。许多批评家将牛这一动物理解为一个同情的形象,是被困扰的西班牙的象征,而实际上,毕加索本人明确地将公牛认同为残忍和黑暗的力量,将马认同为遭受苦难的人的象征。作者没有通过三维的写实技巧还原战争场景,但这不影响我们通过如马匹、公牛、灯泡与残肢断臂等来还原法西斯的残忍与暴行,并共情于艺术家对战争的唾弃和愤慨。也就是说,从符号文本与现实生活的像似角度来看,他的表达意图是不诚信的,但通过不合理的文本,就显现出类似“负负得正”的效果,使格尔尼卡的悲剧永远留在了人类伤痕累累的记忆中。

儿童群体或是原始人类群体在绘画中往往受到某些年龄因素与时代背景因素的掣肘,艺术创作多是结合自身的真实体验的。当我们将两类作品假设为叙事性绘画时,创作者的意图是需要分别讨论的。举例来说,儿童绘画是孩童根据自我观察和想象力进行创作的。这使得他们并不能明确识别出绘画对象的真实与客观。对儿童来说,他们对“外星人”“怪兽”“神魔”这些客体的认知还不能建立在客观的知识储备和足够的生活常识之上,就自然产生了非真实客体与现实社会的模糊。

皮尔斯指出:“像似符号可以不必依靠对象的实在性,其对象可以是纯粹的虚构存在。”当儿童认为“世界上有奥特曼”时,对这一类意象的描述就有理由看作出于诚信意图的合理文本。反之,当儿童意识到“奥特曼”这类形象本就是虚构的,那么将这类绘画看作是儿童的游戏娱乐行为或单纯的符号复制,儿童绘画的创作意图就是非诚信甚至是非叙事性的,也就无所谓文本的合理与否。

对史前绘画的意图判断类似于儿童绘画,也要受限于叙事性的前置判断。以最为著名的阿尔塔米拉洞窟《野牛》摹画(如图1)为例,一说是某种巫术的祭祀活动需要,也有人说一次成功的狩猎或一次盛大的宴会的记录和描述。后者是作为叙事性绘画,野牛作为猎物或事物的记录就是诚信创作意图的合理文本。流传范围更加广泛的主流“巫术说”,在考虑史前人类的生活环境与自然崇拜等因素时,非叙事性的前置判断就打断了对创作者创作意图诚信与否的推断,而当我们无从得知作者的创作诚信意图时,同儿童绘画一样,也就无从谈起符号文本的合理性了。

图1 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野牛》摹画(西班牙)

对比前两者,超现实主义、表现主义包括立体主义等诸多美术流派则明确呈现一种非诚信意图的状态。这得力于近当代“艺术家”的身份。艺术流派的产生是艺术主张相同或近似的多位艺术创作者群体的共同结果。他们的艺术主张作为符号所指反映在文本上,产生某种趋同或近似的符号文本效果。

超现实主义艺术家是由外到内的引导,通过不同种类的表现手法,表述一种不可思议的荒诞,为假设提出可能性,是一种再创造,是抛出问题,是外在真实。艺术家是自行构建一个虚拟、荒诞的世界,他通过虚构的艺术形象来传递自己的主张和情感。创作者清楚绘画中的艺术形象是非实在的,但正是这种梦境般的氛围,才是创作者想要传达的艺术情感。违反生活体验常识的叙事话语,并不影响作为艺术品进行表意。而我们作为接受者,当我们乐意接受这些作品时,符号的释义过程就完整了,变成了一种“负负得正”的非诚意误解。

二、从符号的表意过程来看——“语境论”与“隐文本”的力量

从概念来看,儿童绘画、史前绘画与超现实主义绘画归于“绘画”类属。它们所体现的近似性特征,是我们所感知的内容部分,即皮尔斯三元论中的“再现体”部分。但无论它们的再现体如何接近,其意义指向一直有极大的不同。下面从表意过程的角度着手来看三者的区别。

图2 《加泰罗尼亚景观》

(一)如何表意——符号表意过程的中介和渠道

将三者分别看作艺术符号,从符号表意的相同之处来看,绘画体裁是它们最核心的共同点。而这也导致了它们表意过程中相同的视觉渠道特征。

而儿童绘画、史前绘画与超现实主义绘画这三类的区别主要是在中介与传媒方式上,中介是储存和传送符号的物质工具,是物质方式。儿童绘画、超现实主义绘画的中介一般是纸本绘画与布本绘画(油画),而史前的人类往往通过凿刻石壁或以动物血液为媒介创作,这也导致了他们的绘画集中保留在原始洞窟中。这影响了这些绘画作品的传播方式,即观看地点往往置于展览馆与原始遗迹(当然,我们现在通过电子技术来实现观赏)。

(二)文本之外——“隐文本”的完整与缺失

作为符号,其表意过程中所附带的外部因素并非一致。在符号文本外,附带的外部因素构成了符号的“隐文本”,“隐文本”参与甚至决定了意义的构成。儿童绘画与史前绘画中,创作者因为年龄小、认知水平以及绘画能力低等原因,隐文本的构成是比较简单甚至是缺失的(一般来说这种缺失,是因为囿于环境或历史条件,我们无法得知除文本外的其他信息,而不是作品缺乏“隐文本”属性)。作为青史留名的艺术家,米罗、达利等人的作品中往往蕴含着明晰的隐文本,这些隐文本随着画家的时代与个人生存背景有迹可循。在对视觉符号(即美术作品)的分析中,这些翔实的隐文本可以推动我们对意义的理解。

以童稚画风著称的西班牙画家米罗的作品普遍由纯度较高的颜色、不规则的线条与高度简化的体块组成,画家丝毫不掩饰对儿童绘画中某些童真、纯粹特质的渴望。当我们解读《加泰罗尼亚景观》(如图2)这类作品时,我们看到的是大面积橙色与黄色的色块,三角形、圆锥、直线和类似于小鸡的形象。而对隐文本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

副文本:加泰隆风景、米罗、油画

型文本:绘画、超现实主义绘画

前文本:儿童绘画的影响

元文本:第一次世界大战给大众心理的冲击,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潮

超文本:法国主观唯心主义、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

先后文本:《小丑的狂欢节》《星座》《农场》《泰罗尼亚收割者起义》……

对隐文本展开阅读,可以尽可能地还原“语境”来理解艺术符号。就像我们在解读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时,当我们忽略元文本“德国法西斯在格尔尼卡的暴行”,对作品的理解就完全可能南辕北辙。然而,在这种语境还原中,儿童绘画与史前绘画便往往处于解读劣势了。我们可以收集到的隐文本信息由于历史消弭、个体差异等因素无法进行串联。尤其是元文本(围绕文本产生的背景,如舆论、轶事等)、超文本(符号文本与环境的联结),一旦缺乏准确个体的记录,便无从得知了。而对拥有完整隐文本的儿童绘画、史前绘画,其创作者更多关心自身小范围内的切实生活体验,其艺术文本的背后缺乏足够的社会思考。绘画作品作为符号,在具有能指优势的前提下,对符号与意义两者的相互联结来说,意义的复杂、深邃和人文性,往往是在普适艺术价值上呈现两极分化的根本原因。

三、结语

儿童绘画、史前绘画与超现实主义绘画,它们在符号文本近似的同时,所指各异。对相似符号文本的解读,当我们能做出叙事、非叙事的前置判断时,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可以帮助我们从“创作者的诚信意图、文本合理与否与文本接受情况”来分析文本的解读方式。但往往对创作者来说,“意图”可能是最难琢磨的。个体差异导致了我们不可能完全还原创作者的所思所想。这就导致了我们不得不通过语境论的方式来探寻符号的“隐文本”。即探索符号文本背后附带的各种文本内容,这种探索其实就是在不断还原创作者的真实环境,通过推导、演绎来重新认识艺术作品。

在形式美感之外,超现实主义、立体主义绘画等流派通过有深度的哲学思考获得了极高的艺术价值。我们可以在这些作品文本中,见识到艺术家们对生活、社会与文明的解读。但这也并不意味着我们放弃对同风格其他文本的探索。

尽管还原语境有些困难,但儿童绘画、史前绘画仍然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儿童较之成年人,强调经验的价值感,较不注意物体的实际形象。这一点史前人类也有近似的特征。当我们普遍认为自己掌握了透视、冷暖等科学的造型方式时,潜意识也会被已有的认知体系所影响。我们距离“客观事实”越近,距离绘画性就变得越远。对社会的深层次思考,佐之以纯粹的、饱满的自我表现方式,才是获得高质量美术作品的必由之路。

猜你喜欢
史前意图符号
基于高速公路的驾驶员换道意图识别
让阅读更方便的小符号
史前悲剧
自然教育《小蚂蚁的生日会》教案
加减运算符号的由来
不打自招
草绳和奇怪的符号
中国符号,太美了!
不打自招
最大的史前海蝎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