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标记理论与乾县方言二字组连读变调的音系不透明现象

2022-05-23 08:04郭中子李欣茹
语文学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字组音系声调

○ 郭中子 李欣茹

(1.天津外国语大学 英语学院,天津 300204;2.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天津 300270)

一、陕西乾县方言的声调与连读变调

连读变调是汉语声调中的一种常见现象。汉语方言众多,连读变调各不相同,是当前汉语生成音系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乾县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乾县方言处在关中片向秦陇片过渡的地带。乾县方言有四个单字调,该方言二字组的连读变调分为两种类型:非重叠式连读变调和重叠式连读变调。非重叠式连读变调的出现是为了调节发音而出现的语流音变,在连读时由于受前后音节的影响,有些音节的声调会发生变化的语流音变现象。另一方面,乾县方言重叠式连读变调含有语法因素。“重叠是一种常见的构词或构形手段。重叠变调与连调不一样,连调通常发生在语流中,而重叠变调则发生在构词或构形中。”[1]342乾县方言中二字组重叠变调主要表现为名词和形容词。本文不涉及语音和形态交互作用而引发的音义变调,因此不去讨论对二字组重叠变调的分析,只论及音系研究方面关于乾县方言二字组非重叠式连读变调现象。

王应龙通过进行语音调查收集乾县方言的语料,根据语音记录和数据对乾县方言的声韵调和语音特点进行了分析,指出乾县方言有四个单字调,分别是阴平21,阳平35,上声53,去声44[2]93-94。乾县方言四个单字调的二字组合形式共有16种(即42),但是乾县方言二字组非重叠式连读变调只有9种类型,如(1)所示[2]91。

(1)乾县方言二字组非重叠式连读变调

左侧声调右侧声调阴平21 阳平35 上声53 去声44阴平2135+21 53+21 阳平3535+53 35+53 35+53上声53 53+21 21+44去声44 44+21 44+21

a.阴平+阴平 21.21→35.21

b.阳平+阴平 35.21→35.53

c.阴平+阳平 21.35→53.21

d.阳平+阳平 35.35→35.53

e.上声+阳平 53.35→53.21

f.去声+阳平 44.35→44.21

g.阳平+去声 35.44→35.53

h.上声+去声 53.44→21.44

i.去声+去声 44.44→44.21

二、乾县方言的音系不透明现象

通过分析(1)中的乾县方言二字组非重叠式连读变调的类别,从表面上看,规则(a)与规则(b)存在着潜在的馈给关系(feeding),因为规则(a) 阴平+阴平21.21→35.21的应用可以造成新的规则(b)阳平+阴平35.21→35.53的输入,也就是说如果规则(a) 21.21→35.21先施用后,可以使规则(b) 35.21→35.53可适用的输入增加了。但是根据王应龙的语料分析,我们发现规则 (a) 21.21→35.21应用后所出现的二字组并未再继续发生规则(b)所描述的变调[3]90-91。也就是说规则(a)和规则(b)并未构成馈给关系,见(2)。

(2)乾县方言二字组连读变调规则的馈给关系

底层输入形式东21风21农35村21规则(a)21.21→35.21东35风21———规则(b)35.21→35.53东35风53农35村53表层输出形式*东35风53农35村53

根据王应龙(2008b:90)的研究,表层输出形式“东35风53”并不存在,而可接受的表层输出形式应为“东35风21”。所以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规则(a)和(b)的应用顺序其实是(b)先(a)后,即规则(b)35.21→35.53先被应用,然后规则(a)21.21→35.21才被应用,换句话说,规则(b)实际上并未因规则(a)的应用而增加新的输入。综上所述,乾县方言二字组非重叠式连读变调中的规则(b) 35.21→35.53和规则(a) 21.21→35.21构成了音系规则的反馈给关系(counterfeeding),见(3)。

(3)乾县方言二字组连读变调规则的反馈给关系

底层输入形式东21风21农35村21规则(b)35.21→35.53———农35村53规则(a)21.21→35.21东35风21———表层输出形式东35风21农35村53

传统的生成音系学理论允许在表层和底层形式之间出现一系列的中间层面的表达形式,这些表达形式是规则按照一定顺序应用的必然结果。根据应用顺序,规则之间存在四种排序:a.馈给排序(feeding),b.反馈给排序(counterfeeding),c.阻断排序(bleeding) 和d.反阻断排序(counterbleeding)。在四种音系规则关系中,反馈给和反阻断关系与音系的不透明现象(phonological opacity)有关[4]。音系的不透明现象是表层形式中无法直接看到的音系交替现象,即音系过程的结果和环境在表层输出形式中是“不可见”的。McCarthy[4]11对如何限定音系的不透明现象进行了阐述[5]141-142。

(4)音系的不透明性

一条形式为A→B/C____D的音系规则P是不透明的,如果具有以下特征的表层结构:

a.在C____D音系环境中出现A

b.由规则P推导得出B,且B出现在除C____D以外的音系环境中,或者c.未由规则P推导而得并出现于C____D音系环境中的B。

如果一种语言中存在着音系规则A→B/C____D,这表明当 A出现在C和D之间(即存在CAD形式),A就变成了B(即CAD变成了CBD)。但是如果这种语言表层形式中出现了音系规则要求改变的结构描写形式CAD,也就是说音系规则要求改变的结构描写形式CAD却出现在表层形式中,那么这就是一种音系不透明现象,见(4a)。乾县方言二字组连读变调规则的反馈给关系恰恰触发了音系不透明现象的发生。

(5)乾县方言二字组连读变调规则的音系不透明现象

底层输入形式东21风21 农35村21规则(b)35.21→35.53———农35村53规则(a)21.21→35.21东35风21———表层输出形式东35风21农35村53

在(5)中,规则(b)要求后字调为21的单字调在前字调为35的单字之后要变成53,也就是规则(b)要求避免出现35.21的表层形式。但是对于“东风”一词来说,由于规则(a)是在规则(b)之后应用的,因此“东风”一词的表层形式出现了音系规则不允许出现的“东35风21”形式。总之,在(5)中,我们可以发现规则(b)与规则(a)构成的反馈给关系(counterfeeding)触发乾县方言二字组连读变调出现反馈给关系的音系不透明现象(counter-feeding opacity,简称CFO)。

下面,我们将乾县方言的四个单字调的音系表征分析如下:

(6)阴平LL 阳平LH 上声HL

去声HH

由此可以推知乾县方言的9个连读变调规则是,见(7):

(7)①LL.LL→LH.LL

②LH.LL→LH.HL ③LL.LH→HL.LL

④LH.LH→LH.HL ⑤HL.LH→HL.LL

⑥HH.LH→HH.LL ⑦LH.HH→LH.HL

⑧HL.HH→LL.HH ⑨HH.HH→HH.LL

先应用规则②,后应用规则①,则构成反馈给关系,进而触发乾县方言二字组连读变调出现音系不透明现象。根据以上9个连读变调规则,我们发现该方言的变调存在三点特殊的现象。(一)在乾县方言二字组的九种连读变调中,当变调发生时,变调的音节大多是位于二字组右侧,而非左侧的音节,后字变化的频率远远超过前字,这与北京话、天津话[6]、南京话[7]、无极话[8]及闽南语的二字组变调十分不同。大多数北方方言的二字组连读变调都是左字发生变调,而右字不变调。(二)乾县方言二字组连读变调存在三种可能:左字变调、右字变调、左字和右字同时发生变调,这与北京话、天津话[6]、南京话[7]等方言不同。(三)二字组连读变调中出现因规则之间形成反馈给关系而触发的音系不透明现象。

三、乾县方言二字组连读变调的优选论分析

(一)基础丰富性与声调候选项的选择

优选论(Optimality Theory,简称OT)是20世纪90年代初由Alan Prince和Paul Smolensky提出的音系学理论,是当今音系学研究领域中的主流理论。该理论把语言看作是彼此冲突的力量交互作用而形成的符号系统。那些彼此冲突的力量在优选论中体现为忠实性制约条件和标记性制约条件。忠实性制约条件阻止语言发生变化,保持语言形式的对立;标记性制约条件触发变化,以使语言容易表达。OT语法模式主要涉及两个语法操作系统:生成器和评估器。从理论上讲,生成器的主要功能是为特定的输入项生成一个数量上无限的候选项集合,而OT词库的基础丰富性(Richness of the base)决定了在集合里出现的候选项都是潜在的会出现于表层的语言形式,所有的候选项必须经过制约条件等级体系的评估和选择。因此当我们在用OT处理声调连读变调现象时,是否有必要在候选项集合里列出所有会出现在表层的声调形式是我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近些年来,有些学者对用OT来处理声调连读变调时如何确定出声调候选项进行了论述。Hayes[9],Yip[10]认为在处理音系变化的时候,要区别两种机制:一是同位词(allomorph)产生的机制,另一种是同位词选择的机制。林蕙珊探讨了同位调①(allotone)产生机制及同位调选择机制[11]。以连读变调为例,同位调产生机制是用来处理如何产生声调内部的同位调,而同位调选择机制是用来处理在哪种环境下应如何选择出同位调组中的哪个同位调的问题。

在乾县方言二字组连读变调中,同位调选择机制是如何确定出输入项为低平调/LL/的同位调候选项呢?根据表(8),我们发现9个连读变调规则中涉及输入项为低平调/LL/的规则有3个,分别为:a.LL.LL→LH.LL;b.LL.LH→HL.LL;c.LH.LL→LH.HL。在规则a中,前字调LL变为LH,后字调LL不变(输出项仍为LL);规则b中前字调LL变为HL;规则c中后字调LL变为HL。根据这三条规则,我们可以发现低平调/LL/作为输入项的时候(包括前字调和后字调),经过连读变调后其输出项可能为LH、HL、LL,而输出项LH、HL、LL就是输入项/LL/的同位调。

因此同位调产生机制会为/LL/这个输入值产生{LL、HL、LH}这三个同位调,见(8)。而同位调选择机制会决定/LL/同位调集合/LH, HL, LL/所出现的位置:比如LL这个同位调一定会出现在LH之后,即LH.LL;HL这个同位调既出现在LH之后,即LH.HL;又会出现在LL之前,即HL.LL;LH这个同位调会出现在LL之前,即LH.LL。

(8) 乾县方言二字组非重叠式连读变调

左侧声调右侧声调 LLLHHLHHLLLH+LLHL+LLLHLH+HLLH+HLLH+HLHLHL+LLLL+HHHHHH+LLHH+LL

在用OT处理声调连读变调现象时,没有必要在声调候选项集合里列出所有会出现在表层的声调形式。这是因为基于同位调产生和同位调选择机制的操作模式,在确定表层输出项的候选项时只需要考虑到底层的同位调集合即可。因此,由同位调组成的声调候选项集合将会成为OT语法中的底层的声调候选输入项。然后通过制约条件的交互作用,从这些同位调候选输入项中选取出最优选项。本文着重分析同位调选择机制如何应用于乾县方言二字组连读变调的OT分析,特别是关注同位调选择机制与候选项集合的关系。

具体而言,处理乾县方言二字组连读变调时,比如/LL.LL/这个二字组,我们先预设同位调产生机制对于/LL/会产生[LL~HL~LH]这一组同位调。因此本文所提出的制约条件主要考虑这些同位调应出现的位置。也就是说,对于/LL.LL/这个输入项而言,我们所考虑的候选项集合将是这些同位调会出现的所有的可能的组合形式。对于/LL/而言,它的同位调输出项为/LL~HL~LH /。那么对于/LL.LL/连读变调的输出项而言,它可能会出现的同位调候选项的集合形式会是[LL.LL],[LL.LH],[LL.HL],[LH.HL],[LH.LL],[HL.LL],[HL.LH],[LH.LH],[HL.HL],而以上这些同位调候选项就会成为OT音系变化的声调候选输入项。总之,依据同位调产生机制,乾县方言四个声调的同位调为:/LL/的同位调是[LL~LH~HL],/LH/的同位调是[LH~LL~HL],/HL/的同位调是[HL~LL],/HH/的同位调是[HH~HL~LL]。

总之,我们认为不必在OT候选项集合中列出所有可能会出现在表层的声调形式。相反,在确定声调候选项集合时我们只需基于同位调选择机制列出最有竞争力的声调候选项,该机制也符合OT词库的基础丰富性这一特点。我们所选取的制约条件集合会选取出一个已知声调的所有可能会出现的同位调组合形式中的最优候选项,因此对于二字组输入项[LL.LL]而言,需要在竞选表被评估的候选项为[LL.LL],[LL.LH],[LL.HL],[LH.HL],[LH.LL],[HL.LL],[HL.LH],[LH.LH],[HL.HL]。因为OT关注候选项之间的竞争关系,所以可以对这些声调变体用制约条件等级体系进行排列,从中选出最有竞争力的声调变体。

(二)比较标记理论与音系不透明现象

如前文所述,乾县二字组连读变调中出现因规则之间形成反馈给关系而触发的音系不透明现象。“音系不透明现象是因音系规则应用排序所产生的,它是由于从底层到表层的映射过程中底层经过了某一中间层面然后再映射到表层的结果,正是这一中间层面使我们无法把底层和表层直接联系起来”[5]311。而对于以表层制约为主体的优选论来说,这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事实上,自OT诞生之初就一直面对着如何处理音系不透明现象。OT音系学家采用各种方法试图解决这一问题,其中比较标记理论(comparative markedness)作为OT的最新进展之一,就是针对“祖父效应(grandfather effect)”“反馈给关系触发的音系不透明现象(counter-feeding opacity,简称CFO)”[12]等热点问题提出的。国内学者如王茂林、宫齐[13],马秋武[5][14]对比较标记理论也进行过述介。比较标记理论与经典OT最明显的区别是它既评判表层输出形式的合格性,也评判输入形式。该理论提出候选项集合存在着一个完全忠实于输入项的候选项,这一候选项被称为“完全忠实的候选项”(fully faithful candidate,简称FFC),违反标记性制约条件的判断是以此为基准做出的,即输入项原有的违反称为旧的违反,输入项发生音变产生的违反称为新的违反。这样标记性制约条件便分成“旧的标记性制约条件”(OM)和“新的标记性制约条件”(NM),它们以FFC为基准分别对同一现象作出不同的判断[5]313。McCarthy 运用比较标记理论对Barrow Inupiaq语言因舌冠音腭化而出现的CFO现象进行了论述,并且列出了比较标记理论在处理CFO时所采用的制约条件范式[12]38-40,即:OM>>忠实性制约条件>>NM。

在此我们可以利用比较标记理论对乾县方言二字组连读变调的反馈给的音系不透明现象进行分析。根据前文所述,规则②LH.LL→LH.HL要求输入项LH.LL发生音变,而规则①LL.LL→LH.LL应用后出现了规则②所不允许出现在表层的LH.LL输出形式。很显然标记性制约条件*H.L对不同来源的语言形式标记性的评估结果是不同的。从标记性制约条件的形式上对这一情况加以区分,可以有助于分析上述这一反馈给的音系不透明现象。这里,将标记性制约条件*H.L分成了*OH.L和*NH.L,前者依据“完全忠实的候选项”(fully faithful candidate,简称FFC)来判断输入项本身是否违反标记性制约条件,后者依据FFC对因音变而产生的语言形式作出是否违反标记性制约条件的判断。

就乾县方言二字组连读变调时语言变化的表现方式而言,上面的9种变调规则显示:乾县方言不允许表层出现*LL.LL、*LL.LH、*LH.LH、*HL.LH、*HH.LH、*LH.HH、*HL.HH、*HH.HH共8种声调组合模式。以上8种声调组合模式一旦出现,就会发生音变。综合以上8种模式可以得出如下4种标记性制约条件:

在以上4条标记性制约条件中,(9)和(10)是前字调对后字调有某种要求。(11)是平调(比如低平调21)与曲拱调的组合需要受到某种限制。(12)是一条典型的强制曲拱原则(Obligatory Contour Principle) 的体现,比如乾县方言不允许两个相同的低平调或者高平调相邻出现。

在对以上9种连读变调的表层形式进行分析之后,我们发现后字调的调型是非常有规律的,可以出现{.HL .HH .LL}三种形式。也就是说乾县方言二字组连读变调后的后字调为平调或降调。根据这一特点,可以设定标记性制约条件(13),对后字调的调型进行限定。

此外,还要设定忠实性制约条件Ident-IO(T),见(14)。

(14)Ident-IO(T):输出项中的声调必须与输入项中相对应的声调保持一致。

这样通过结合忠实性制约条件和比较标记理论中的标记性制约条件,可以设定制约条件等级体系(15),并借助该体系对乾县方言二字组连读变调反馈给的音系不透明现象进行分析,见(16)和(17)③。

(15)*XY.HH, *XX.XY, * .LH >> OCP-T >> Fall]μ >>*OH.L >> Ident(IO)-T>> *NH.L

(16) LL.LL→LH.LL

/LL.LL/*XY.HH*XX.XY* .LHOCP-TFall〛 μ*OH.LIdent(IO)-T*NH.L a.LL.LL[FFC]*!b.LH.HL**!☞c.LH.LL* *d.HL.LL*!*

在(16)中,完全忠实的候选项a违反了制约条件OCP-T,所以被淘汰。[HL.LL]中降调出现在前字调,所以违反了Fall]μ也被淘汰。[LH.LL]尽管违反了*NH.L,但是和[LH.HL]相比,后者违反Ident(IO)-T的次数要多于前者,所以[LH.LL]成为优选项。

(17) LH.LL→LH.HL

/LL.LL/*XY.HH*XX.XY* .LHOCP-TFall〛 μ*OH.LIdent(IO)-T*NH.L ☞a.LH.HL*b.LH.LL[FFC]*!c.HL.LL*!**d.LL.LL*!*

在(17)中,c和d分别违反了制约条件Fall]μ和OCP-T,所以被淘汰。[LH.LL]作为完全忠实的候选项违反了旧有的标记性制约条件*OH.L,所以被淘汰。[LH.HL]成为优选项。

不过,制约条件等级体系(15)似乎并不能解释LL.LH→HL.LL这个连读变调现象。

(18) LL.LH→HL.LL

/LL.LL/*XY.HH*XX.XY* .LHOCP-TFall〛 μ*OH.LIdent(IO)-T*NH.L a.HL.LL*!**b.LL.LH[FFC]*!*☞c.LH.HL***

虽然*XX.XY可以排除[LL.LH],但是(18)却无法得出正确的候选项(a)HL.LL,因为[HL.LL]违反了制约条件Fall]μ。为了排除c这个非优选项,我们需要设定一条位置忠实性制约条件—— Linearity-R。

(19)Linearity-R(简称L-R):后字为曲拱调的声调调型不互换。

通过设定L-R制约条件并将其置于制约条件OCP-T之后,与制约条件Fall]μ并列,这样制约条件等级体系(15)就改写为(20),根据(20),可以淘汰掉[LH.HL]这一非优选项,见(21)。

(20) *XY.HH,*XX.XY, * .LH>>OCP-T>> Linearity-R, Fall]μ>>*OH.L>> Ident(IO)-T>>*NH.L

(21) LL.LH→HL.LL

/LL.LL/*XY.HH*XX.XY* .LHOCP-TFall〛 μ*OH.LIdent(IO)-T*NH.L ☞a.HL.LL***b.LL.LH[FFC]*!*c.LH.HL****!

但是制约条件等级体系(20)在解释LH.HH→LH.HL这一变调现象时又陷入了困境,见(22)。

(22)LH.HH→LH.HL

/LL.LL/*XY.HH*XX.XY* .LHOCP-TFall〛 μ*OH.LIdent(IO)-T*NH.L a.LH.HH[FFC]*!?b.LH.HL*? c.LL.HH*

在(22)中,优选项b和非优选项c违反制约条件Ident-IO(T)的程度是一样的,且二者都没有违反其它制约条件,面对(22)这种困境,就必须对制约条件等级体系(20)进行修订。增设一个新的标记性制约条件*POLAR,并将其置于制约条件*NH.L之后。制约条件*POLAR要求音节交接处的调值差距必须不能够大于50%的音高范围④。

(23)*POLAR:音节交接处的调值差距必须不能够大于50%的音高范围。

音系学研究,特别是优选论在最近几年对声调的研究中出现了一些以发音、感知等因素为基础的制约条件。Kager(1999:11)指出:“制约条件的普遍性标准最好能够和类型学标准相结合:音系标记性制约条件应该有语音基础,而这种基础与发音和感知的特点密切相关”。Yip(2002:190)在探讨闽方言的连读变调时,基于发音的省力性提出了标记性制约条件:1.*Contour:曲拱调比平调标记性更多;2.*H>>*L:高调比低调标记性更多;3.*RISE>>*FALL:升调比降调标记性更多。同时Yip(2002:191)提出了基于感知的标记性制约条件SPACE-100%和SPACE-50%,以音高域为基准用以限定声调的候选项。本文所运用的*POLAR制约条件是依据发音的省力性而制定的。Lin(2006:35)论述了设定制约条件*POLAR的动机及界定标准,指出两个音节间的音高域差异越大,说话人越难发音。在发音上,两个音节间的曲拱变化原本就是比较难发的。发一个高低相差100%的曲拱调变化必然会比发一个高低相差50%的曲拱调变化更难一些。此外,基于发音难易程度来设定标记性制约条件*POLAR也符合功能主义优选论的理念[15]。

调值是对声调的描写方式,但是调值主要是由该语言声调系统的音高决定的。音高取决于发音体振动的频率。因此基于音高域和调值差异大小来界定发音的困难度还是可行的。通过设定制约条件*POLAR,根据对乾县方言四声的调值分析,可以清楚地发现某些候选项,例如LH.LL(35.21),LL.HL(21.53),LL.HH(21.44),LL.LH(21.35)是很难发出的,同时也均违反制约条件*POLAR。基于*POLAR制约条件,在乾县方言声调系统中,前字调为低平调21和后字调为上声53之间的音高差异最为突出。比如在LH.LL(35.21),LL.HL(21.53),LL.HH(21.44)中,LL.HL(21.53)两个音节间的曲拱变化是最难发的,所以根据发音的最省力性,避免出现难发的音,增设标记性制约条件*LL.HL,并将其置于制约条件OCP-T之前,与制约条件*XY.HH,*XX.XY, * .LH并列。因此通过设定标记性制约条件*POLAR和*LL.HL,可以得到最终的OT制约条件体系,见(25)。

(24)*LL.HL:二字组连读变调后不允许出现[LL.HL]。

(25) *XY.HH, *XX.XY, *LL.HL * .LH >> OCP-T >> Linearity-R, Fall]μ>>*OH.L >> Ident(IO)-T >>*NH.L>> *POLAR

标记性制约条件*LL.HL和*POLAR都是基于发音难易度设定的,且二者之间存在蕴含关系。若候选项违反制约条件*LL.HL则一定会违反制约条件*POLAR,反之则不然。另外一些候选项的两个音节间的曲拱变化没有违反*POLAR,如HH.LH(44.35),HH.HL(44.53),HL.HL(53.53),HH.LL(44.21),LH.HL(35.53)。总之对于(22) LH.HH→LH.HL,根据(25)可选择出正确的候选项,见(26),候选项c违反了制约条件*POLAR,所以被淘汰。

(26)LH.HH→LH.HL

/LH.HH/*XY.HH*XX.XY*LL.HL*.LHOCP-TL-RFall〛 μ*OH.LIdent-IO(T)*NH.L*POLAR a.LH.HH[FFC]*!☞b.LH.HL*c.LL.HH**!

优选论认为语言类型变化必须是最低限度的,即在当且仅当标记性制约条件要求发生变化的范围内变化。就乾县方言二字组连读变调的9种形式而言,诱发二字组连读变调的仅是上述提及的标记性制约条件,此外该方言二字组的变调类型应该是不存在的。

下面根据OT制约条件等级体系(25)对乾县方言二字组非重叠式连读变调9个规则进行优选论分析,见(27-35)。 在(27)中,完全忠实的候选项a(用[FFC]标注)和e均违反了OCP-T,b违反了*XX.XY,c违反了*LL.HL,f和g均违反了* .LH,i违反了Fall]μ,d和h虽然都违反了Ident(IO)-T,但是d违反的次数要比h多,所以h成为了优选输出项。

总之,从以下这些图式可以看出, 这一OT层级可以成功地分析这9种二字组的连读变调结果,并且可以证明比较标记理论能够处理乾县方言二字组连读变调中因反馈给关系而触发的音系不透明现象。

(27) LL.LL→LH.LL

/LH.HH/*XY.HH*XX.XY*LL.HL*.LHOCP-TL-RFall] μ* OH.LIdent-IO(T)*NH.L*POLAR a.LL.LL[FFC]*!b.LL.LH*!***c.LL.HL*!**d.LH.HL**!e.HL.HL*!***f.HL.LH*!***g.LH.LH*!***☞h.LH.LL***i.HL.LL*!*

(28) LH.LL→LH.HL

/LH.HH/*XY.HH*XX.XY*LL.HL*.LHOCP-TL-RFall] μ* OH.LIdent-IO(T)*NH.L*POLAR ☞a.LH.HL*b. LL.LH*!****c.HL.LH*!****d.LH.LL[FFC]*!*e.LH.LH*!***f.LL.HL*!***g.HL.LL*!**h.LL.LL*!*i.HL.HL*!****

(29) LL.LH→HL.LL

/LH.HH/*XY.HH*XX.XY*LL.HL*.LHOCP-TL-RFall] μ* OH.LIdent-IO(T)*NH.L*POLAR ☞a.HL.LL***b.LL.LH[FFC]*!**c.LH.LH*!***d.LH.HH*!**

续表

(30) LH.LH→LH.HL

/LH.HH/*XY.HH*XX.XY*LL.HL*.LHOCP-TL-RFall] μ* OH.LIdent-IO(T)*NH.L*POLAR a.LH.LH[FFC]*!**b.LH.HH*!*☞c.LH.HL***d.LL.HL*!*****e.HL.LL****!f.LL.LH*!***g.HL.LH*!***h. LL.LL*!**i. HL.HL*!******

(31) HL.LH→HL.LL

/LH.HH/*XY.HH*XX.XY*LL.HL*.LHOCP-TL-RFall] μ* OH.LIdent-IO(T)*NH.L*POLAR a.HL.LH[FFC] *!*☞b.HL.LL**c.HL.HL*!****d.LL.LH*!***e.LL.HL*!*****f.LL.LL*!**

(32) HH.LH→HH.LL

/LH.HH/*XY.HH*XX.XY*LL.HL*.LHOCP-TL-RFall] μ* OH.LIdent-IO(T)*NH.L*POLAR a.HH.LH[FFC]*!*☞b.HH.LL**c.HH.HL*!***d.LL.LH*!****e.HL.LL*!**f.HL.HL*!*****g.LL.LL*!***h.LL.HL*!******i.HL.LH*!* *

(33) LH.HH→LH.HL

/LH.HH/*XY.HH*XX.XY*LL.HL*.LHOCP-TL-RFall] μ* OH.LIdent-IO(T)*NH.L*POLAR a.LH.HH[FFC]*!☞b.LH.HL*c.LH.LL**!**d.LL.HH**!e.HL.LL*!****f.HL.HL*!****g.LL.LL*! ***h.LL.HL*!***i.HL.HH*!* **

(34) HL.HH→LL.HH

/LH.HH/*XY.HH*XX.XY*LL.HL*.LHOCP-TL-RFall] μ* OH.LIdent-IO(T)*NH.L*POLAR a.HL.HH[FFC]*!*☞b.LL.HH**c.HL.LL*!**d.HL.HL*!**e.LL.HL*!***f.LL.LL *!***

(35) HH.HH→HH.LL

/LH.HH/*XY.HH*XX.XY*LL.HL*.LHOCP-TL-RFall] μ* OH.LIdent-IO(T)*NH.L*POLAR a.HH.HH[FFC]*!b.HH.HL*!*☞c.HH.LL***d.LL.HL*!****e.HL.LL*!***f.LL.LL*!****g.LL.LH*!* ****h.HL.HH*!**i.HL.HL*!* **

四、结 语

本文在优选论的理论框架内对陕西乾县方言二字组变调进行分析,面对乾县方言不同于大多数北方方言而独具的特点,特别是该方言所具有的二字组连读变调中出现因规则之间形成反馈给关系而触发的音系不透明现象,本文基于优选论的最新进展之一 ——比较标记理论的操作模式,运用了11个制约条件解释乾县方言二字组的9种连读变调现象,通过设定标记性制约条件用以标记声调特征,依据OT制约条件的等级排列体系,选择出每一种连读变调规则中的优选输出项。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OT的比较标记理论在与非线性音系表征相结合的情况下,可以体现出很强的解释力,并且能够很好地分析和说明汉语方言的连读变调规则中因反馈给关系而触发的音系不透明现象。

【 注 释 】

①allotone这一术语也可称为声调变体。

②曲拱调调首的调型与平调调型(包括高平调44和低平调21)有关,即不可以出现*HH.HL和*LL.LH。

③出于论述方便考虑,(16),(17),(18),(21),(22)和(26)只列出了部分OT声调候选项。

④林蕙珊(2006:35)运用该制约条件分析了成都话二字组连读变调。

猜你喜欢
字组音系声调
找字组名言
声调歌
拼音宝宝扛声调
“青”字组字歌
论东巴文对称型字组的结构特征及音义功能
坐着轿车学声调
单韵母扛声调
拜拜
英语元音/e/的语音特征及其音系功能
奇台方言音系及其演变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