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高素质农民培训探究与实践

2022-05-24 04:10王红赵锁劳张岳姚潞刘俭龙
南方农业·下旬 2022年4期
关键词:培训模式高校

王红 赵锁劳 张岳 姚潞 刘俭龙

摘 要 数字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必由之路,也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迫切需求。应加快数字乡村建设,提升高素质农民数字化应用水平,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基于此,分析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高素质农民培训现状,探讨外出培训与就地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训前预热与训后支持相结合等高素质农民培训模式,形成专题理论授课培训、现场教学观摩培训、实施多元化培训方式、创建质量评价机制的培训教学实践体系。

关键词 数字乡村建设;高素质农民;高校;培训模式

中图分类号:F323;G725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08.057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加快推进信息化,助力数字农业和数字乡村发展,建设“数字中国”。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实施数字乡村战略,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1]。现阶段,“智慧农业”和“数字农业”理念为推进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数字乡村建设提供了新思路、新方向、新路径。当前,数字技术虽然在乡村振兴中已有了较快的发展,但从实际来看,我国的农村数字基础设施依然薄弱。《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中提出,要搭建统一开放的国家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包括国家农业农村云平台、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及农业农村政务信息系统等,实现数据资源共享、智能预警分析,提高农业农村领域管理服务能力和水平。围绕农村产业、乡村治理、农产品营销及农民文化等场景进行数字布局,激发数字乡村建设更多的新动能。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主力军,高校系统培训学习可以使其接受互联网在线教育、相关政策学习、自媒体应用与农产品营销、农资信息咨询、农业信息技术应用、体验农业云大数据、电子商务直播带货及智慧农业示范等培训,掌握农业数字化在产业发展中的实用技术,培养数字化意识,从而打造一批高素质农民队伍,激发他们推动数字化乡村振兴建设的积极性和动力。

1 现状

1.1 培训项目较少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培育高素质农民,提高广大农民素质和产业发展的能力。省、市、县农业主管部门投入一定的培训经费,加大乡村管理人才、致富带头人、农业经理人及高素质农民等培训,尤其提高高素质农民培训的人数和比例,每个县培训800人次左右。但大多培训项目内容的开展是围绕农业政策、掌握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技术,以面授课程和现场教学体验为主,紧贴数字乡村建设的培训内容和培训专题较少。要提高农民农业数字化意识,必须掌握数字经济、数字化乡村建设的核心内容和相关技术,才能更好地促进农业产业发展。

1.2 农民接受培训意识不强

尽管各地农业主管部门,尤其是农业农村局、农广校、相关农业部门已开展农村创新创业青年、高素质农民培训,但农民在数字乡村建设方面的培训意识不强[2],农民被动地接受农业主管部门安排参加培训,而且由于家务、农活较多,一些农民不能全程参加,再加之培训方式单一、培训内容吸引力差、宣传不到位、服务不到位,使得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自主学习缺乏。

1.3 培训信息平台缺乏

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平台、农业资讯网、“数字乡村”App及农业资源共享装备等获取农业数字、信息技术的平台欠缺,尤其没有充分利用少有的农业共享信息平台。在很多地区,高素质农民培训以单一的理论和田间指导为主,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平台的教育培训甚少,网络在线教育更是没有普及。因此,急需通过高效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渗透有关数字乡村建设专题、现场观摩农业智慧云大数据平台、智慧农业科技示范平台、助农App信息平台及网红直播电子商务平台等,提高学员掌握农业信息技术的能力,助推数字乡村建设。

1.4 数字乡村建設方面培训内容缺乏

乡村要快速发展,数字化乡村建设必不可少,高素质农民培训应尽量多安排实用的信息技术专题课程,如对电信、金融、电子商务、交通及物流等方面的信息数据收集、处理、利用等技术。面对乡村产业数字化发展的组织程度不高,农民对新、奇、特、优农产品销售信息技术利用不先进、不全面的现状,急需通过数字农业、数字乡村建设方面的培训,提高广大农民数字乡村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1.5 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发展融合不足

充分利用乡村数据,畅通供给侧与需求侧信息互通、资源共享。通过培训,大力推动大数据在农业现代化生产、管理、产品溯源和资源利用中的应用,实现农业生产的实时监控、精准管理、远程控制和智能决策的全流程现代化管理,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农业种植业、养殖业、农业新型产业发展中,对农产品生产、加工、质检、销售等进行科学化、精准化管理,形成数据互通、融合和运用的完整体系,促进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发展深度融合,大力支撑数字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的蓬勃发展。

2 培训模式

2.1 外出培训与就地培训相结合

结合产业发展实际,聘请农业专家、技术员、“土专家”在现场进行讲授、技术指导,重在培养高素质农民的实践操作和动手能力,使他们在短时间内了解数字乡村建设的农业信息平台,掌握数字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3]。同时,为了进一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学习借鉴先进地方产业发展成功经验和优秀做法,组织农民去外地学习实训,参观先进的数字乡村建设教学基地和典型示范点,让高素质农民掌握数字农业和智慧农业的发展趋势及数字产业发展的高端技术,切实提高利用数字信息技术助推乡村建设的意识和能力。

2.2 集中培训与自主学习相结合

在农业主管部门的组织下,带领高素质农民赴农业高校或一流培训机构,学习数字乡村建设相关理论知识、惠农政策项目、产业发展技术;观摩农业科技数字化信息化平台、电子商务园区、网红直播基地及智慧农业示范园,掌握农资信息、农产品网络销售策略及农业信息动态监控技术等,拓展数字乡村建设的思路与路径。为巩固培训成效,安排学员机构化研讨、分组讨论,使其提出自己的思想认识、发展思路等;给学员发放实用技术手册、学习资料、新成果新技术简介,制作微视频、微短片,让他们自主学习,丰富自主学习内容。

2.3 线上线下相结合

根据培训需求和实际情况,可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对实践性较强的内容,安排专家到一线进行现场讲授、技术指导;对于通识性和政策性内容,可通过网络在线教学形式开展培训,解决时空带来的不便,提高培训效率。线上培训时,对一些较难掌握的知识和技术,可通过直播课讲授实现互动式交流,便于农民理解掌握存在问题和技术难题;对于一些容易理解、易学的专题,可以通过录视频课的方式,把数字乡村建设知识传播给农民。

2.4 训前预热与训后支持相结合

为提升培训效果,创新培训方式,设置训前预热与训后支持相结合模式。训前通过培训承办单位、高校创建的“数字乡村建设学堂”网络平台,使受训学员通过手机注册登录即可学习。学员通过平台共享提前了解学习内容、学习资料、相关资讯及农业数字信息技术等知识。集中培训结束后,开展训后服务支持工作,通过微信群、QQ群、热线回访电话及实地回访等途径,了解高素质农民在产业发展及农业数字信息技术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交流,提供技术指导和帮扶。

3 培训教学实践体系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近年来在培训高素质农民中,紧扣数字乡村建设培训面临的现状和问题、创新培训模式和方法,初步形成了特色鲜明、品牌突出、运行规范的系统化、专业化、科学化培训教学体系,并应用于实践,为乡村振兴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高素质农民。

3.1 专题理论授课培训

聘请理论知识扎实、实践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艺术性强、講授通俗易懂的专家教授授课。高素质农民中有乡村管理人员、创新创业青年、专业合作社、产业致富带头人、农业经理人、种植业及养殖业大户等,需按地域特点和不同对象需求精选培训课程。针对乡村管理方面,可重点开设数字乡村规划设计、乡村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乡村数字经济新业态、乡村数字治理新模式、“智慧村务”建设与乡村治理数字化等课程,满足不同对象的培训需求;针对社会事业发展带头人,可开设“三农”信息服务体系、数字乡村可持续发展融合机制、数字乡村建设政策解读、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智慧农业应用及农业数据处理等课程;针对种植业、养殖业大户,可开设现代农业与农业标准化、农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设施种植关键技术、畜禽疫病防控核心技术、农产品储运与保鲜技术、自媒体应用与农产品电子商务及“互联网+”智慧农业等课程。

3.2 现场教学观摩培训

根据高素质农民培训的需求,关注特色产业发展情况,有针对性、实用性地选择数字乡村建设和产业发展的典型示范基地实训。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通过参观眉县公共区域品牌建设与农产品电子商务产业园区、杨凌农业云与大数据平台、杨凌智慧农业示范园、白鹿原现代农业园区、泾阳设施蔬菜试验示范站、太白县绿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杨凌区企业孵化园、眉县奇峰果业、杨凌种子产业示范园区、杨凌职业农民创新创业园及淳化网红直播基地等教学点,使学员开拓视野,掌握相关技术,拓展发展思路。

3.3 实施多元化培训方式

采用集“专题讲授、现场教学、机构化研讨、考试测评及成果交流”五元一体的多元化现代教学方式。1)在专题讲授环节,采取互动式教学法,注重理解和把握数字乡村建设理论知识[4]。2)现场教学环节,引导学员参观数字农业、智慧农业信息化平台和教学基地,专家现场点评,从宏观思路和产业融合发展的专业角度深层次剖析,使学员拓展思路、掌握技能、强化效果。3)开展结构化研讨,围绕数字乡村建设主题,让学员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3环节深入研讨。4)为巩固培训成果,通过考试测评和成果交流方式,巩固学员学到的知识,增强应用效果。

3.4 创建质量评价机制

在培训过程中,要注重质量监督检查,每期高素质农民培训班应成立由主办单位工作人员、小组组长、培训班主任组成的班委会,对培训过程各教学环节加强组织管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提高教学质量;培训基地教学督导人员随堂听课检查,及时将培训期间出现的问题反馈给领导和培训办公室,并提出改进措施。同时,建立效果评价机制。给学员发放培训质量效果评价表、培训质量调查问卷、培训结业登记表,召开学员代表座谈会,开展训后服务和回访调研活动,了解学员对培训效果的评价和意见建议,完善数字乡村建设培训内容和方式方法。

4 结语

数字乡村建设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又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十四五”时期是以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及5G等为主要标志的新技术发展期,以信息化、数字化、自媒体引领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新局势[5]。农民是农业发展的主体,是推动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力量。通过培训提升高素质农民数字化意识、农业数字化建设能力及发展数字农业、农产品电子商务、智慧乡村旅游及乡村大数据信息服务等新产业新业态技能,推动数字乡村建设落地生根,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对此,农业高校要勇于承担农业农村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重任,培养更多“懂农业、爱农村、会致富”的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和乡村振兴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 郭红东,陈潇玮.建设“数字乡村”助推乡村振兴[J].杭州,2018(47):10-11.

[2] 张保伟,刘世斌.城乡融合发展下常州市数字乡村建设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建筑经济,2021,42(S1):422-427.

[3] 吕丹,马歆,江朦朦.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电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J].农业工程,2020,10(6):98-101.

[4] 滕欢,李聪聪.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数字乡村建设模式及实施路径[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3):74-80.

[5] 郭美荣,李瑾.数字乡村发展的实践与探索:基于北京的调研[J].中国农学通报,2021,37(8):

159-164.

(责任编辑:张春雨)

猜你喜欢
培训模式高校
浅谈医学院校生物信息学专业青年教师规范培训模式的建立
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 推动我国农业健康有序发展
退役士兵职业培训模式与就业途径探讨
师徒帮带退役士兵“333”培训模式探索与创新实践
新常态下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师培训模式的分析
高职院校化工总控工技能大赛的培训模式与对策分析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