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总体国家安全观 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2022-05-24 01:32杨思捷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2年5期
关键词:思政教师总体国家安全观对策

杨思捷

[摘 要]国际国内安全形势复杂多变,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为新时期高校开展国家安全思想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大学生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和巩固其国家安全意识是高校教育的应有之义。随着高校国家安全教育工作的逐步深化,显露出一些亟待改进的不足之处。本文针对这些不足之处进行归纳总结,研究相应解决对策,以期助力高校国家安全教育迈上新台阶。

[关键词]总体国家安全观;思政教师;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2) 05-0014-03

安全和稳定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国家安全是所有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1]但是安全和稳定的发展环境绝不是“天上掉馅饼”式的降临到我们面前,而是要靠人民群众自觉斗争而来。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对人民群众的国家安全教育,提高全民国家安全意识”。[2]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新时期大学生因长期生长于和平稳定的环境之中,所以其忧患意识尤为淡薄。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三观的重要场域,应自觉担负起培养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的重任,以新时期国家安全思想为指导,培养和巩固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

一、新时代加强高校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必要性

第一,基于国际国内安全发展形势的要求。党的十九大宣布中国进入改革发展的新时代,为了走好新赶考之路,亟须维护长期和谐稳定的发展局面。当前,国际国内安全发展形势复杂多变,因此想要长期维护和谐稳定的发展局面并非轻而易举就可达到。放眼国际环境,和平与发展依旧是时代主题。但是伴随着新冠疫情的常态化,部分资本主义国家由于新冠疫情治理能力的不足,进而导致疫情仍在世界范围内蔓延,极大地影响了各国的经济发展。而我国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在人民群众的参与下,很快将疫情限制在了可控的范围之内,为我国的经济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虽然有疫情的存在,但是我国经济发展仍然呈上升趋势,而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情况则不容乐观。这种局面势必会导致部分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的敌对情绪上升,西方媒体反复强调“中国威胁论”便是一个证明。所以国际安全形势的不稳定性必定会长期存在。当前我国经济的发展趋势虽整体向好,但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客观情况仍存在,贫富差距的日益凸显,势必会加大社会的不稳定性,而且非传统安全问题也在日益增多,因此国内长期和谐稳定的发展局面也具有不稳定性。大学生是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而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安全形势仍将长期存在,因此思政教师应自觉担起培育其国家安全意识的重任,高校党委应提高对国家安全思想教育的重视程度,统筹协调,加大资金投入,为高校国家安全教育做好保障。

第二,基于教育政策发展形势的要求。以往的国家安全教育范围多涵盖反间谍教育和保密教育,部分学界以及社会上的人士虽然对国家安全十分关注,但是由于其在认知层面上受到一定的历史条件制约,认为该工作应主要由专业部门负责,例如国家安全部门等,因此在意识层面没有形成过多地重视,进而导致国家安全工作的推进也受到了一些影响。随着世界格局的风云突变,党和国家对国家安全工作进一步深化认识,国家安全委员会的设立,标志着实践层面的发展来到新阶段,党和国家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重视程度也迈上了新台阶。随着实践的逐步发展和认识进一步深化,2016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公告,要求广大师生自觉学习国家安全知识。同年4月16日,刘利民发表了《把国家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文章,该文系统规划了国家安全思想教育的目标定位、原则要求以及实践路径。2018年4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的实施意见》,文章强调了在大中小学开展国家安全思想教育的重要性。2019 年伊始,随着《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的出台,总体国家安全观被纳入日常教学内容。以上种种政策的出台,均体现了国家安全工作深受党和国家的重视。

第三,基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国家安全工作的要求。当前,中国正处在“两个大局”的历史方位之上,越是到关键时刻,越是要把准航向,如何走好、走稳下一个百年征程之路是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的事情。“今后五年,可能是我国发展面临的各方面风险不断积累甚至集中显露的时期”,[3]因此“要高度重视加强国家安全工作,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对国家安全工作的决策部署上来”。[4]从总书记的谆谆教诲中可以看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国家安全工作。因此,高校党委应起带头作用率先做出成绩,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为进一步加强高校的国家安全思想教育提供保障。高校思政教师也应该意识到自身的重任,加大对国家安全理论的学习,重点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安全问题的重要论述,提升个人理论素养。在国家安全理论视域下,从传统安全观到新安全观再到总体国家安全观,彰显出国家安全理论不是静止的而是发展的、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理论的创新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国家安全理论体系无不为新中国的安全工作提供了指导,理论体系的发展也标志着党和国家对安全问题的认知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二、当前高校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一,缺少多方教育主体参与。高校国家安全教育工作需要多方教育主体参与,并非仅靠思政教师一人一堂课便能达到国家对安全教育工作的要求。国家安全无小事,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国家人才队伍的后备力量,因此关于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的培养工作一直深受党和国家的广泛关注。新时期的大学生生长于和平发展年代,对于国家安全问题关注不多,因此其安全意识较为淡薄。新时期的国家安全问题日趋复杂,与传统安全相比,国家安全的内涵也日渐增多,因此在面临教育客体心理状况日渐复杂以及外部客观条件发生重大改变的情况下,高校要想做好新时期的国家安全教育工作亟须多方教育主体共同努力,光靠思政课教师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虽然在理论的层面已经说明需要多方主体参与的原因所在,但囿于外部客观条件的制约,在实践层面的推行仍然有待加强。例如,高校思政课教师数量还有待扩充,再就是高校辅导员以及其他专业课教师自觉担负国家安全教育工作的意识还有待提高。以高校专业课教师为例,目前部分专业课教师依旧认为这项工作不属于自己的工作范围,在开展专业课教学时亦不会自觉融入国家安全的相关内容。作为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对学生开展教育的重要课程,此环节的缺失对高校国家安全教育工作的成效有极大影响。实践经验表明,仅仅依靠思政课程想要完成培育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的任務是不切实际的,因此为了落实好此项任务,亟须多方教育主体参与。

第二,部分新入职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本领有待提高。国家安全问题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广泛关注,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是走好新百年征程的必要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容涵盖之广便可看出,党对于国家安全工作的重视程度又上升到了新的境界。而承担将总体国家安全思想“灌输”给大学生这一重任的是思政课教师,因此总书记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教师承担着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灌输”给学生的这一重任,因此思政课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本领,为有效应对职业工作做好准备。只有自身本领高,才能更好地应对课堂突发情况,才能将上好思政课的口头承诺转化为现实。实践经验表明,思政课的实效性、针对性的增强依赖于思政教师个人专业素养的提升。随着国家对思政课建设的重视,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得到很大程度的补充,目前高校思政教师队伍处于量变阶段,为了尽快完成人员的扩充,新入职教师的专业素养尚未经过严格考察,因此部分新入职的思政教师呈现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本领有待提高等现象,并且还存在部分教师专业素养的“非思政性”。从教学本领角度说,专业素养上的“非思政性”教师,对于思政课堂的掌控较之于专业思政教师略有差距,对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具有时代性专业理论的掌握较之于专业思政教师亦有差距。由于部分新入职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本领还有待提高,对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教学内容的掌握还略显不足,因此部分新入职教师虽然在意识层面很重视培育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难有效地引导学生掌握国家安全相关知识。

第三,教学形式有待丰富。对大学生开展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不能仅寄希望于通过理论的“灌输”培养其国家安全意识,理论的“灌输”是必要的,但是仅仅只强调理论“灌输”,断不可能达到预期目的。历史经验教训表明,单一的教学形式直接影响到高校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成效。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获取信息的渠道繁多,因此对其进行纯理论的“灌输”极易导致课堂“抬头率”低,学生的获得感不高,进而影响思政课的质量。当前,部分高校存在思政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学校相关的考核标准也往往只重视其科研水平。在这一背景下,个别思政课教师并不以上好课为首要目标,而是把科研放在首位,对于思政课堂敷衍应付,不注重如何丰富教学形式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把学生抱怨的上课枯燥,怪罪于学生自身不爱学习。长此以往,高校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必然成效不高。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判断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是否形成,关键在于看其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能对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及时出言制止或有所行动。目前,思政课堂教学轻实践教育重理论教育情况严重存在,部分思政教师将其归因于教学时间恒定、教学任务重,没有多余时间供其开展实践教育;或归因于实践教育的不确定性极大,在实践过程中学生的安全问题难以得到保障。以上种种现象均表明,思政课教师对于理论“灌输”这一常规教育形式的喜爱,对于实践教育这一教育形式缺位的默许。实践教育能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号召力和感染力,因此实践教育的缺位对于思政课的实效性有极大影响。

三、加强高校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对策

第一,高校党委应自觉担起统筹规划、协调各方的责任。关于社会主义强国苏联的解体,习近平提出“为什么苏联在拥有2000万党员的时候失去了政权,原因就在于其执政党背离了自己的理想信念”。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表明,“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5]“意识形态工作是党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新时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工作必须在高校党委的领导下才能真正得以广泛开展,缺少多方教育主体参与的问题才能得到解决。要在高校党委的领导下,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形成育人合力,切实提升高校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成效。在高校党委的领导下,多方教育主体应不断提升自身国家安全意识,只有秉持教育者先受教育理念,才能真正为学生做好表率,坚持身教与言传相统一。

第二,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思政课针对性、实效性的关键在教师,思政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是提升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素养的重要因素。讲思政课容易,讲好思政课难。当前,国内外安全发展形势复杂多变,因此党和国家对国家安全工作提出了很高要求,如何培育好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是每一位思政教师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思政课教师承担着将总体国家安全观“灌输”给学生这一重任,而思政课要想取得成效,思政教师必须自觉提升自己的教学本领,为更好地讲好思政课做好保障。对于高校党委而言,要十分重视尽快解决新入职思政课教师教学经验少、教学本领不足等问题。可以定期举行新老思政教师课程教学研讨会,新晋优秀思政教师以及教学经验充足的老牌思政名师自觉分享经验,并在高校党委的协调下,为每一位新入职思政教师配备一名老牌思政导师进行一对一帮扶。在定期举行研讨会以及教师一对一帮扶机制下,推进教师队伍建设。“上好思想政治课关键在教师”,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新老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素养,是落实好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这一重任的应有之义。有一批能斗争、敢斗争的思政教师队伍,国家的教育事业就有希望。作为思政课教师应具有忧患意识,自觉担起培育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这一重任。

第三,丰富教育形式。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开展国家安全思想教育活动时多采取理论“灌输”这一教学形式。对于新时期的大学生而言,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信息获取渠道也日渐繁多,可想而知单纯对其开展理论“灌输”教育的教学效果难如人意,因此丰富教育形式势在必行。目前,随着科技日益发展,许多信息化技术也能够运用到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为上好思政课提供了保障。在开展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视频、ppt等方式加入相应实践案例,让抽象理论鲜活起来,这样更容易与学生产生共鸣,从而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凌胜利,杨帆.新中国70年国家安全观的演变:认知、内涵与应对[J].国际安全研究,2019,37(6).

[2]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4-27.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4]习近平在会见全国国家安全机关总结表彰大会代表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5-20.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 王义祥)

猜你喜欢
思政教师总体国家安全观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学生信任度
关于推进“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思考
增强思政教师本领意识 提高思政课堂教学效果
高职院校思政教师参与企业培训服务的实现途径
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导向的高校国防教育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
浅析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传统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