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策应环庆路防御体系的业乐城考察研究

2022-05-24 01:52白进宝张多勇
西夏研究 2022年2期

□白进宝 张多勇

北宋为了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建立了陕西五路,其中环庆路防御体系是陕西五路的中坚力量。环庆路防御体系由大顺城防御系统、怀安防御系统、环州防御系统组成,业乐城是环庆路防御体系中屯兵策应三路的中心[1]56。业乐城修筑于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为安置内附的番族而建。业乐城驻军一万人,在声援环庆路大顺城防御系统、怀安防御系统与环州防御系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北宋业乐镇与业乐城

《武经总要前集》载:“业乐镇,大中祥符中筑。因蕃族内附,时筑业乐、凤川、柔远三城。”[2]提出业乐城与凤川、柔远三城都是大中祥符(1008—1016)年间修筑。但《续资治通鉴长编》和《宋史》记载的时间更早。

《续资治通鉴长编》载:“(咸平六年三月乙卯)环庆都部署张凝言:‘内属戎人,与贼界错居,屡为胁诱。臣领兵离木波镇,由新开路径至八州原下寨,招降得岑移等三十三族,又从淮安镇入分水岭,招降得麻谋等三十一族,又至柔远镇,招降得巢迷等二十族,遂抵业乐,招降得者多树罗家等百族,合四千八十户,第给袍带物䌽,慰遣还族帐。’”[3]1186张凝于咸平六年(1003)在木波镇、淮安镇、柔远镇招降番族。又有《宋史·张凝》载,咸平四年(1001):“召还,代潘璘为邠宁环庆灵州路副部署兼安抚使。时斥堠数扰,转运使刘综惧飞挽不给,问计于凝。凝曰:‘今当深入,因敌资粮,不足虑也。’乃自白豹镇率兵入敌境,生擒贼将,烧荡三百余帐、刍粮八万,斩首五千余,获牛马、器甲二万,降九百余人。庆州蕃族胡家门等桀黠难制,凝因袭破之。又熟户与生羌错居,颇为诱胁,凝引兵至八州原、分水岭、柔远镇,降峇者多等百七十余族,合四千户,边境获安。就加宁州团练使。”[4]9480张凝在八州原(今环县八珠乡)、分水岭、白豹镇、柔远镇招降岑移、麻谋、巢迷、者多树罗家等族,与《续资治通鉴长编》所讲似乎是同一件事,但系年是于咸平四年(1001)。可见柔远、业乐二镇是大中祥符四年(1011)前已有之。

太平兴国七年(982)李继迁奔地斤泽与宋朝对抗,雍熙二年(985)夺取银州据之,咸平元年春(998)重获夏、银、绥、宥、静五州封地,咸平四年(1001)夺取清远军(今环县甜水堡堡南3 千米的古城堡古城遗址[5]),咸平五年(1002)李继迁攻陷灵州(今宁夏吴忠),以为西平府,六年(1003)春遂都于灵州。《武经总要前集》所载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为安置内附的各番族而筑业乐、凤川、柔远三城的记载,当是在北宋边患已起的情势下,北宋在业乐、凤川、柔远三镇修筑高大的城防,旨在建立新的边防体系。

《华池县志》采用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为安置内附的各番族而筑[6]777-780。又载:“汉、唐设有凤川镇(城址不详)。宋亦置凤川镇。”[6]780但找不到汉、唐设凤川镇的相关文献记载。

〔乾隆〕《新修庆阳府志》载:“业乐城:在府城东北八十里,周围二里二十步。去庆州七十里,槐安镇七十里,柔远寨五十里。范仲淹因蕃部内附,筑此以纳之。”[7]132认为业乐城的修筑是范仲淹所为,像《甘肃通志》将宋代的堡寨一律系于范仲淹名下一样,这种说法并不可靠。范仲淹出生在端拱二年(989),大中祥符八年(1015)考中进士,时年二十七岁,不久出任广德军司理参军,而此时业乐城早已筑成。庆历元年(1041)范仲淹以龙图阁学士、户部郎中任环庆路经略安抚使兼知庆州时,五十二岁。从时间上看,业乐城所筑时间要比范仲淹知庆州早三十年,可见业乐城并不是范仲淹所筑。《庆阳大辞典》曰:“悦乐古城遗址:位于华池县柔远河与元城河交汇处的悦乐上堡子村……范仲淹招抚羌汉人民筑城。使因战乱而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流亡者安居乐业,故命名为‘业乐城’,后改为‘悦乐城’。”[8]595延续了这一错误,并加以发挥。

《西夏书事校证》载:“环、庆二州,川原平直,两边虽有土山,山外皆高原、川谷。内属戎人与西界蕃族错居,保吉屡经胁诱。”[9]保吉,指李继迁。在北宋时环、庆等州有内附的戎人和番族(唐代党项、吐蕃移民)。业乐城当是北宋为安置归附的各戎人、番族所筑,以免被李继迁胁诱。前引《庆阳大辞典》中注意到业乐筑城的原因是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流亡者所筑,但并未重视其作为北宋边患已起的国防作用。此外,业乐地处于交通要道,对于巩固边防、保证车箱峡路的畅通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北宋业乐城的地望

《宋史·地理志》中没有关于业乐镇的记载。《武经总要前集》载:“时筑业乐、凤川、柔远三城。西南至州七十里,淮安镇七十里,柔远寨五十里。”又载:“柔远寨,东有路入西界白豹、后桥二镇,大中祥符中筑。东南至州百二十里,东至业乐镇五十里,东北入西界后桥、白豹谷三十里。”[2]根据业乐到各城、寨的距离可推测,业乐城在今甘肃省华池县悦乐镇悦乐村附近。在野外考察中发现悦乐镇上堡子村残存一古城遗址,经过实地考察,确定此城是宋时所筑的业乐城。

宋代业乐城遗址示意图

华池县属黄河水系,县内以子午岭为界分泾河水系与洛河水系。业乐古城位于泾河支流马莲河东支的元城河和柔远河的交汇处。元城河是华池县最长的河流,柔远河则是流经华池县城的支流。两河流域内,地形以黄土梁峁丘陵及黄土残塬沟壑为主,部分地区无林,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元城河出境年平均流量2.43 立方米/秒,柔远河出境流量0.121立方米/秒,两河年输沙量在两千万吨以上[6]86。业乐古城扼控华池川和元城川的交汇处,依山傍水,地理位置优越,是古代车箱峡路的要塞和关隘重镇,在北宋与西夏的对峙时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军事作用。

笔者于2021年1月14日、19日、31日和3月5日四次到古城对其进行实地踏勘。根据观察墙体风化程度及其夯层中的夹杂物辨别为不同朝代重筑,将业乐古城墙体可分为北宋和明代两个时期。南墙分为两段,东北东走向。一段在省道202南侧,悦乐变电所的北边,现存50m,残高8m,顶宽1.5m—3m,夯层10cm。古城的南门修建于此,但由于居民修建房屋和修建公路被破坏,瓮城城墙现仅有一小段残留。另一段南墙位于悦乐镇上堡子小学北侧,残存49m,从城内测得墙高3m,夯层疏松,颗粒较粗,当为明墙。两段南墙由南北走向的城墙相连,形成闭合。西墙沿阶地由南向北延伸,长394m,其中有80m 被公路和居民住房侵占,残高8m,底宽5m,风化程度较轻,当为宋墙;在现存西墙中,有一马面清晰可见。西墙外侧有一弧形墙,弧长134m,残高6m,顶宽1m,底宽5m,夯层15cm。北墙分为宋墙和明墙两重。宋代北墙现存79m,高3m,顶宽1m,建在山上的城墙只能看到一道土梁。宋墙向南90m 为明代北墙,长121m,高7m,夯层15cm—25cm 不等,顶宽0.5m,底宽4m,此墙夯层疏松,颗粒粗大,风化程度严重,并夹杂有红褐色、灰色陶片(常山下层文化);在距西墙20m处有明代北瓮城,保存完整,是古城的北门。东墙建于东疙瘩峁,站在阶地上清晰可见上山的痕迹。明代在此修建关帝庙,“文革”时期被毁,今依然有香火。在关帝庙址处发现有夯层厚10cm 的墙体,夹杂有青花瓷片(明清时期),未发现有壕沟,山顶有角阙,便于瞭望。

业乐古城周长1184m,遗址呈不规则梯形,与北宋相比,明代业乐城较为规整。在宋代北墙处发现月牙形灰坑,有些许布纹瓦片。现今古城内多为耕地,距耕土层1m—3m,砖瓦堆积物较多,有一处剖面文化层,剖面较为清晰,深2m,主要以布纹瓦片为主建筑残件堆积。

三、在环庆路防御体系中策应三路的业乐城

1.发生在业乐城的战事

神宗熙宁三年(1070)五月,夏以十万大军犯宋,知庆州李复圭逼遣偏将李信、刘甫、种咏等以三千兵力出战,因寡不敌众而败。随后李复圭出兵邛州堡,夜入栏浪、和市,袭击金汤,夏人离去后,击杀老幼百人以充军功。《宋史》载熙宁三年:“八月,夏人遂大举入环庆,攻大顺城、柔远寨、荔原堡、淮安镇、东谷西谷二寨、业乐镇,兵多者号二十万,少者不下一二万,屯榆林,距庆州四十里,游骑至城下,九日乃退。钤辖郭庆、高敏、魏庆宗、秦勃等死之。”[4]14008时年八月,西夏举国攻宋,在今华池境内展开一场激战,大顺城、淮安镇、业乐镇等都遭到了攻击。

《续资治通鉴长编》载:熙宁五年十二月己丑“邻路城堡皆警备待敌,而复圭庸自如。贼兵已围大顺诸垒,方稍追集邠宁等兵,处置乖方,故陷郭庆、卫庆宗于业乐,陷高敏于榆林,庆之属羌荡灭无几,正兵、义勇死伤不可胜数”[3]5880。西夏声东击西,趁环庆路不备以攻诸城寨。副都总管杨遂驻兵大义寨(今华池县城壕乡石嘴子古城),令敏为先锋,与夏兵激战,将其逼至榆林(今庆城玄马一带),援兵迟迟不到,中流矢而死。环庆钤辖郭庆、经略司指挥使卫庆宗、秦勃等率兵从业乐镇出发,火速增援高敏部,却陷入夏军重围,死伤惨重,退回业乐固守城池。宋军以守为攻,西夏军久攻不下业乐等城,数日后退去。环庆钤辖郭庆,经略司指挥使卫庆宗、秦勃在此次大战中皆战死。

2.业乐城的军事地位

《续资治通鉴长编》载,神宗熙宁四年秋七月辛亥《诏颁陕西四路防秋之策》:“环庆路。贼若寇东北两路,并以正兵万人屯业乐,扼淮安东西谷、柔远、大顺之会。贼若自华池川路深入,则移业乐兵于大顺、荔原两路,断其归路;庆州别出兵至合水,与荔原、大顺兵相首尾。贼若寇环州,即移业乐之兵截山径路趋马岭,更相度事势进兵入木波,与环州相望,据诸寨中,又可扼奔冲庆州大路,其沿边城寨只留守兵,不责以战,自余军马并屯庆州,以固根柢。”[3]5494北宋以正兵万人屯于业乐,作为声援大顺城防御系统、怀安防御系统和环州防御系统的中心、总兵站,以此增强各防御系统的防御能力,使其相互照应,首尾相接,形成坚实的环庆路防御体系。在神宗熙宁三年(1070)宋夏大战中,正是由于怀安镇、柔远寨、业乐镇等未被西夏军攻破,西夏军又恐宋军移环州兵力,形成合围,遂于九日后退去。

自神宗熙宁二年(1069)开始的王安石变法,北宋实施将兵法。《续资治通鉴长编》载熙宁七年十二月丁亥:“诏工部郎中、直龙图阁、新权发遣庆州范纯仁,太常丞、集贤校理、检详枢密院兵房文字、权同判武学刘奉世,看详鄜延路分将文字,当何如措置以闻。其后,纯仁等言,相度将本路第一将驻庆州,第二将环州,第三将大顺城,第四将淮安镇,第五将业乐镇,第六将木波镇,第七将永和寨,第八将邠州,各统领就粮屯驻泊并下番正军、强人、汉蕃弓箭手兵马。从之。”[3]6303-6304熙宁七年(1074)范纯仁等言之事,当是将兵法在环庆路的推行和落实。以大将驻各城堡寨,业乐镇与庆州、环州、大顺城、淮安镇、木波镇、永和寨、邠州作为环庆路八将驻地之一,驻军为第五将,统领正军、强人、汉番弓箭手等兵马,其在环庆路的军事地位不言而喻。

业乐镇与周围各城堡寨关系密切,相互作用。大义寨、业乐镇、马岭镇三者构成了环庆路防御体系中的策应系统,其中以业乐镇最为重要。大义寨(华池县城壕乡石嘴子骆驼古城)与业乐镇形成掎角之势,也是业乐镇的侧翼[10],一同巩固大顺城防御系统。业乐镇在怀安镇南80里,是怀安镇的大后方,以兵策应怀安镇,加强东谷寨、西谷寨防御力量,防止敌人深入,实现柔远川路与怀安川路的相会。

北宋策应环庆路、泾原路防御体系的军事堡寨和道路

前引《诏颁陕西四路防秋之策》中谈到可移业乐之兵于马岭(今庆城县马岭镇),以卫环州川路。马岭在业乐之西、环州之南,与木波镇和庆州相距不远。又前引《续资治通鉴长编》载咸平六年三月乙卯:“环庆都部署张凝言:‘……臣领兵离木波镇,由新开路径至八州原下寨,招降得岑移等三十三族,又从淮安镇入分水岭,招降得麻谋等三十一族,又至柔远镇,招降得巢迷等二十族,遂抵业乐,招降得者多树罗家等百族,合四千八十户,第给袍带物䌽,慰遣还族帐。’”[3]1186可见,从环州木波镇—八州原—淮安镇—柔远镇—业乐镇有道路相通,名曰“新开路”,这是业乐城驻兵与马岭镇相互照应、互为策应的基础。

以业乐镇为中心形成的策应系统,也是庆州的最后一道防线,如若庆州被破,西夏可长驱直入北宋腹地,同时辽军虎视眈眈,开封无险可守,北宋政权危矣。业乐城成为环庆路策应三方的重要基地。正是由于业乐城在北宋对西夏战事中的策应作用,保证了大顺城防御系统、怀安镇防御系统、环州防御系统从未被西夏军队攻破,使其在宋夏战争中成为环庆路防御体系的中轴[1]56,致使环庆路防御体系成为北宋陕西五路防御西夏的中坚力量。

四、业乐(悦乐)地名的变迁

北宋灭亡后,环州、庆州等地被金所攻占,业乐镇为金朝的庆原路所辖,仍置业乐镇。到了明代,业乐城犹存,但却称之为月落堡。《庆阳古村镇》载:“1987年4月,当地居民李培堂在古城南门修庄院时,挖掘出一块石刻城门匾石,镌刻着‘月落堡’三个近尺的行楷大字。由所刻落款小字知,此门匾是明万历六年(1578年)十月,为分守道解学礼和庆阳知府刘守仁、庆阳卫指挥张子乾重修业乐城时所镶砌。”[11]107

《清史稿·地理志》载:“庆阳府:中,疲,难。隶平庆泾固化道。顺治初,因明制,并置庆阳卫。……镇五:槐安、五交、业乐、马岭、董志。”[12]2114-2115清代时亦置业乐镇,只是早已变成内地,边患问题不复存在,因此业乐的军事地位也显得不是那么重要。

民国建立后,悦乐新镇在古城南两公里处的李家湾台地上形成集市的基础上兴起新的现代城镇。新中国成立之前,悦乐被温台区公署所辖,机关驻地在庙良子(今悦乐街道对面台地上)。新中国成立后,将温台区人民政府改为第四区公所,在1951 年将机关驻地由庙良子迁至悦乐。[6]981到1955 年以后,正式以地名来命名各乡人民政府,温台区人民政府(第四区公所)改为悦乐区公所,下辖悦乐乡人民政府,机构驻地悦乐。悦乐乡于1985 年改为悦乐镇,隶属于甘肃省华池县,至今未变。

由业乐(今悦乐镇上堡子村)迁到悦乐新镇的原因,未见有人谈论。询问当地老人时,他们对此也不知晓。笔者推测可能有以下几点原因。(1)地理空间因素:业乐城面积狭小,城内建筑林立,耕地面积较少,不能满足更多人的生活需求,同时也不利于城镇化发展。(2)交通因素:1951年开始动工修建庆华路,同年温台区人民政府(第四区公所)将机关驻地由庙良子迁至悦乐,公路从南向北贯穿悦乐,对于发展经济、改善交通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3)弱化的军事因素:新中国成立以后,甘肃省庆阳市成为国家腹中地区,境内匪患消亡,百姓安居乐业,业乐便失去了原来像北宋时期重要的军事作用,今名“悦乐”,带有很多喜庆的意味,作为甘肃省华池县最南边的镇,已经远离边境和战火纷飞的年代了。

注释:

①车箱峡路是北宋从庆州(今庆城县),经怀安镇(今华池县怀安乡),沿通塞川(今元城川)经雪泥寨(今元城)、静边镇(今乔川乡杨湾湾)、西谷寨(今铁角城)至盐州(今陕西定边)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