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本草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设计与分析

2022-05-24 09:44王国霞王会鱼李春阁
卫生职业教育 2022年10期
关键词:张仲景中医药思政

王国霞,李 林,王会鱼,卢 超,李春阁

(郑州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4)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当代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建设的栋梁,大一新生正处于心灵塑造的敏感期和关键期,具有自主进行价值探索与被价值引领的双重需求[1]。如何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使之认识到个体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之间的关系,认识到自身的历史使命及责任担当,成为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的关键。高校要将思政教育落实在教育教学全过程、融入每一门课程,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大格局,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而对医药类专业课程来说,则更需要注重医德医风、医者仁心的教育,注重家国情怀的培养,目前已有许多高校的课程开展了相关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育人效果[3-6]。

1 课程介绍

初识本草是我校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大一第一学期开设的一门专业通识课程,32学时,2学分,使用的教材是针对大一新生情况编写的自编讲义《初识本草》。对大一新生来讲,他们刚进入大学,对专业缺乏必要的认识和了解,对自己的定位和未来发展也很迷茫。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业开设了这门专业通识课程,也相当于一个“加长版的专业入学教育”。经过4轮调整,目前授课内容主要包括认识中医药、中医药起源与传说、历史上主要名医及贡献、主要的中医药基本理论、主要的中药经典著作、中药的命名与分类、药用植物、动物类及矿物类中药、中药炮制技术及剂型、主要的中医诊疗方法、中药食疗药膳与养生11章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为以后系统学习专业课奠定基础,还能建立中医药思维,在大一就培养专业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自豪感,明确中药人的责任担当和历史使命,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要实现上述目标,在课程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尤为重要。

2 教学内容与学生特征分析

2.1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讲授的是自编讲义《初识本草》第三章“历史上主要的名医及贡献”中第二小节“医圣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的内容。本节主要讲授张仲景的成长经历和《伤寒杂病论》写作的曲折历程、主要内容、贡献及地位,结合张仲景个人经历、《伤寒杂病论》的贡献和重要地位理解中医药发展过程中历代中医药人的坚守和使命,着力培养学生敬佑生命、医者仁心、大爱无疆的医德精神和家国情怀,建立中医药思维,增强专业归属感。本节内容在课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2 学生特征分析

2.2.1 理论知识基础 本课程开设于大一上学期,对刚进入大学的学生来说,因为中学课程不涉及中医药知识,大多数学生对中医药文化及发展历史缺乏必要的了解和认识。大部分学生知道《伤寒杂病论》这部著作,也知道张仲景被后人尊称为“医圣”,但对张仲景的主要贡献和《伤寒杂病论》在中医药学中的地位并不清楚。

2.2.2 心理状态 大一新生思维较为活跃,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对大学的课程也抱有强烈的好奇心,但很多学生还没明确通过上大学要实现什么样的价值,对于自己未来的定位也缺乏自主意识[7-8]。教师将根据学生的整体情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深入浅出,以趣味性、故事性、启发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归属感,使学生对中医药文化产生浓厚的学习和探索欲望。

2.2.3 学习能力 大一是从中学阶段的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的转折期,也是从高中的灌输式教育到大学的开放式教育的适应期[9]。尤其是第一学期可能会有部分学生对大学的学习生活存在不适应,因而应循序渐进,着重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

2.3 教学目标

2.3.1 知识目标 掌握《伤寒杂病论》的主要内容、贡献及其在中医学上重要地位;《伤寒杂病论》中提出的六经辨证、辨证论治理论的内涵及与中医辨证论治的关系。

2.3.2 能力目标 认识中医药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建立中医药思维,理解传承和创新是中医药发展的根本。通过启发式、提问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3 情感价值观目标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感受张仲景的医者初心和浓厚的家国情怀,结合疫情中“三药三方”和《伤寒杂病论》的关系,使学生增强专业归属感、责任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同时能够体会中医药发展过程中如何进行传承和创新,明确中医药人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

2.4 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

学院目前具备相对优质的教学环境,建有多媒体教室及实验室,并且建有中药文化长廊、药用植物标本展廊等,有本课程教师带领学生创办的微信公众号“郑师百草园”,已成为传播中医药文化的窗口,还有学习强国、智慧树、中国大学慕课等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学生打造了全面立体的学习环境。

2.5 教学重点和难点

2.5.1 教学重点 根据教学内容,本节的教学重点是《伤寒杂病论》的主要内容、贡献及其在中医药学上的重要地位,《伤寒杂病论》的卓越贡献决定了其在中医药发展史上的地位。

2.5.2 教学难点《伤寒杂病论》中提出的六经辨证、辨证论治理论的内涵及与辨证论治的关系是本节的难点。尽管中医药基础理论内容在以后的专业课中将深入学习,但理解六经辨证、肺腑辨证理论的基本内容有助于学生形成中医药思维,因而应深入浅出地讲解,使学生有相应的理解和认识。

2.6 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

利用智慧树、学习强国等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通过采用多媒体讲授、设问、讨论、案例教学、发布智慧树任务等,结合典故、传说、案例增加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内在驱动力。

3 教学过程

3.1 问题导入,引出新知

通过人工呼吸图片导入,同时设置两个问题“你知道人工呼吸是谁发明的吗?是中国人发明的还是外国人发明的?”请学生思考答案,然后再提出问题“最早采用人工呼吸方法救人的医学家是谁?”引出本节讲授人物张仲景,进一步设置问题“为什么张仲景被后人尊称为‘医圣’?”“你知道他在中医药学的地位和重要贡献吗?”通过图片、问题,层层递进,在引出新知的同时,使学生产生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3.2 层层递进,讲授新知

通过讲述张仲景的个人经历、《伤寒杂病论》写作的曲折历程,使学生认识历代中医药人敬佑生命、胸怀大爱、以民为先的可贵品格和以传承和发展中医药为己任的责任担当。在张仲景的个人经历中着重讲述其在担任长沙太守期间打破常规、“坐堂行医”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医者仁心、济世救人、以民为先的仁爱精神;通过“读《伤寒论·张机序》谈医者初心”活动,使学生深度思考张仲景学医、行医、写书的初心使命和家国情怀;通过其晚年结合自己行医几十年的经验和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著书立作,使学生理解中医药源于实践、重视疗效的科学属性,知道传承和创新是中医药发展的内在动力;通过介绍《伤寒杂病论》散失民间后的曲折历程,以及晋代王叔和及北宋林亿、孙奇等人为《伤寒杂病论》的重现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体会历代中医药人胸怀大爱、甘于奉献的高尚品质。

《伤寒杂病论》主要内容、贡献及在中医药的地位是本节重点讲授的内容。通过讲述张仲景在继承了《黄帝内经》等古代医籍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的从医经验,首次提出六经辨证、脏腑辨证等理论,进一步发展了中医学理论,引导学生理解传承、创新对中医药发展的意义;以实际案例讲解《伤寒杂病论》在方剂学方面的贡献,保存了大量被后世尊为“经方”的验方流传至今且行之有效,让学生明白中医药千锤百炼、经得起历史考验;另外通过展示张仲景创造的人工呼吸、药物灌肠、胆道蛔虫治疗方法3个“世界第一”,激发学生的专业自豪感;综合一系列事实依据,使学生明白正是两千多年来的历史反复验证才成就了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经方大师”“众方之祖”、中医四大经典之一的卓越地位。在此环节中,学生对中医药先进性、科学性的认识有了更为具体、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3.3 引导归纳,拓展延伸

在对前述内容进行梳理总结的基础上,提问“你知道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三药三方’和《伤寒杂病论》的关系吗?”然后揭晓答案,使学生在加深对《伤寒杂病论》中“经方”认识的同时,对“大疫出良方”进行解读,使学生知道临床实践恰恰是中医传承创新的有效途径。然后结合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阳考察时的重要讲话,使学生明白中医药历久弥新,正是因为历代中医药人在传承前人理论基础上不断创新才发展至今的,只有传承精华,才能守正创新,传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是每个中医药人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中医药的归属感、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4 思政教育的应用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始终贯穿思政教育,将中医药人传承与发展中医药的责任和使命意识、中医药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贯穿始终(见表1)。学生通过“坐堂行医”典故、“读《伤寒论·张机序》谈医者初心”等活动对历代中医药人的坚守和使命有了进一步认识,通过人工呼吸等3个“世界第一”、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三药三方”发挥的巨大作用等案例增强学生的专业归属感和自豪感,也极大增强了学生的中医药文化自信。

表1 思政元素在“医圣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中的融入设计

基于本节教学内容,促使学生意识到中医药传承与创新需要每个中医药人付出努力,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以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为己任,成为中医药事业的支持者、实践者、建设者。

5 教学反思

高校教育“立德树人”要求必须加强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中医药专业的课程思政要秉承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深入贯彻“立人先立德”的新时期社会发展要求[10]。作为中医药专业的一门专业通识课程,初识本草以其自身定位和特点,把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作为教学理念和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职业观、价值观。在课程思政方面,整节课始终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济世救人的仁爱精神,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中医药带来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帮助学生建立专业认同感、归属感,进一步明确中医药人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能为中医药的传承发展、“健康中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最终实现初识本草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

猜你喜欢
张仲景中医药思政
欢迎订阅《基层中医药》杂志
《家庭中医药》老读者请注意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悬壶济世的张仲景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此人是中国古代名医,也是欧洲人最敬仰的中国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