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器文物保护修复研究进展

2022-05-24 12:05陈洪梅张湘苓钟春霞
陶瓷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青花瓷青花瓷器

赖 欣,袁 枫,2,陈洪梅,张湘苓,钟春霞

(1.景德镇陶瓷大学艺术文博学院,江西 景德镇 333403;2.景德镇陶瓷大学古陶瓷研究中心,江西 景德镇 333403)

0 引言

早于唐宋时期,青花瓷器就已初具模型,“黑石号”沉船考古发掘的青花瓷器表明钴料釉下彩绘装饰方式在唐代已被成熟运用,并且附带着海外贸易品的属性[1]。转至元代,在波斯文化、元人“尚白”、国外市场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2],青花重器大量涌现。明清则是青花瓷器的发展高峰期,此时青花釉里红、青花五彩、青花斗彩等各类衍生品种竞相争艳,工艺体系非常完善。

随着考古资料的披露,研究者们对青花瓷器的年代考证从明清到宋元再到唐代,上溯年限不断更新[3],对其的保护与修复工作也日益成熟。

1 青花瓷保护分析技术

1.1 文物本体测试分析技术

基于文物的不可再生性,陶瓷研究中的测试分析技术始终力求对测试样品无损伤。不同于金相显微镜在内的光学显微镜显微结构分析技术,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无需切制样品薄片,而是借助X射线能谱仪装置直测原子结构,达到检测瓷器显微结构的目的。在元素组成分析技术上,同步辐射X射线技术的运用越来越普遍[4]。2020年,五邑大学的温锦秀等学者利用M4 Tornado显微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对上川岛出土的四块青花瓷器碎片进行成分分析,通过样品中铝、硅、钾等元素的含量确定样品分别来自漳州窑和德化窑[5]。除此之外,原子发射光谱(AES)、中子衍射活化分析[6]也都具备高灵敏度、强辨识力、测试空间充裕的优点,是测试分析青花瓷器的利器。尽管利用中和反应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湿化学法对瓷器样本存在不可逆转的破坏性,但该方法仍是分析青花瓷器元素组成的常用方法。择取高效低损的最优技术,辅助超声缺陷检测、自然科学测年法,综合判定某一件青花瓷器的指纹元素、病害、年代,进一步阐释器物的制造工艺、产地来源、胎釉详情,是测试分析技术的研究核心所在。

1.2 病害分析及保护

依据青花瓷器的自身材质和所处环境,其病害成因可分为内因和外因两大类,一是胎釉结合不紧密出现的裂纹或开裂病害,二是由外力产生的冲口、破裂、附着物等病害。景德镇御窑厂、德化窑、玉溪窑、下济窑等南方青花瓷窑址[7]出土的青花瓷器大多在一定程度上带有表面附着物,受到致密玻化釉面的封护作用和周遭酸性土壤内有机质酸、炭黑、可溶盐的渗透影响,两者相互抗衡,导致瓷器表面附着的污染物极难除去[8]。出水青花瓷器更是深受可溶盐的危害,釉层表面甚至内里,尤其是薄釉处和釉层脱落处,孔隙间往往积盐过量而潜在盐析的危害。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吴启昌学者近期对东莞市牛石马明墓出土的青花寿字纹碗和青花凤纹罐作了病害分析和保护修复工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清洗和脱盐处理。清洗过程中先后利用化学清洗和超声波清洗,先使用乙醇溶液、丙酮溶液擦拭污染物,随后使用柠檬酸溶液湿敷,最后通过超声波清洗机的高频声波空穴作用加速除盐[9],对症下药,消减瓷器病害。

1.3 陈列保护技术

目前存世的青花瓷器主要藏于各大博物馆、考古工作站以及各类文物保护场所之中,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开始倡导预防性保护,将保护视野从文物本体扩展到保存环境,注重合理利用现代文物保护设备改善文物整体馆藏环境,延缓其物理化学性质转变,减慢其消损速率[10]。在此语境下,青花瓷器的馆藏保护更倾向于展陈区域的管控,例如中小型青花瓷器基本实现专柜专置,标准展柜具有如下指标:色温4400-6000K,显色指数90-95,照度300LX,营造出相对封闭的孤立空间,隔绝空气污染物,并配置无线温湿度监控系统定期进行测温和测湿工作,确保温度稳定在12-26℃,湿度保持在40-50%阈值内[11],严密控制环境,为青花瓷器创造出适宜的人为保存空间。

2 青花瓷修复技术

根据故宫博物院纪东歌学者的考究,涵盖青花瓷器在内的宫廷古瓷修复技艺在清朝已经形成专业技师、成熟工艺、指定场所三位一体的格局。依托器物归属者的喜好追求,宫廷修复不仅需要复原器物,甚至出现了许多装饰性修复手段,常见的有锔瓷、扣边、金补。锔瓷工艺是借助锔钉箍住瓷器裂口,常用于修复实用器皿,上至紫禁城下至民间市井,使用范围异常广泛;扣边则是利用大漆或金银箔装饰瓷器盲口处,起到遮丑美化的作用;金补即金缮,先在瓷器裂缝处施以生漆加固,而后点金粉遮盖,有金丝织就之美感,极具装饰性[12]。

现代修复技术更注重对青花瓷器的精细修复,特别是展陈修复,尤为突出视觉美学,力图复原其原真美感,因此如何做到无限接近原始样貌,如何达到“精”益求“精”,始终是青花瓷器修复研究的一大重难点。下文将从三个视角理顺重难点的攻克情况。

2.1 修复理念

关于保护理念的探讨自十九世纪起一直延续至今。1964年,《威尼斯宪章》开创性地提出“真实性”理念,强调文物古迹原初材质的历史价值[13]。时至今日,文物保护专家王蕙贞教授在《文物保护学》一书中详细介绍了文物保护与修复的基本原则:原真性、最小干预性、可逆性、可持续性[14]。原真性也被称为“修旧如旧”原则,即保留器物的历史信息和痕迹,最大程度地使器物保持原本的真实性,然而在瓷器修复过程中,无法做到不动器物分毫而实现百分百“原真”,这时就需要最小干预性的限制;最小干预性是指选择对器物现状损害最小、破坏最轻的修复方式,把人为干扰降到最低,减少修复者主观上的过度干预,避免修复性损伤;可逆性和可持续性分别是评判修复材料性能优劣和修复结果质量的关键要点,修复方法日新月异,只有在可逆性的基础上,方能更好地择取更优良的修复材料,实现修复的可持续性和保护工作的创新发展。

2.2 经典修复案例

蒋道银先生是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修复过数个国宝级青花瓷器,以其修复的元代青花凤首扁壶和明宣德青花双系扁壶为例,解读青花瓷器的主要修复技术。

图3 元代青花凤首扁壶(修复前)

图4 元代青花凤首扁壶(修复后)

图5 明宣德青花双系扁壶配瓷复制件

元代青花凤首扁壶的修复记录表明,蒋先生先用温水软化法将扁壶拆分,共计碎片48片,随后借助超声波清洗机进行瓷片清洗,在脱胶工作完成后,依样分类碎片并拼对粘接,粘接后的扁壶仍有17处残缺孔洞,需要使用环氧树脂加瓷粉填充物补缺方法,最后再用高分子色料喷涂作色、绘补纹饰,使之重现光彩[15]。明宣德青花双系扁壶的修复则采取“瓷配瓷”技术,以相适配的瓷片补配原器的颈部、盖、环、耳多处的缺处,但配瓷远比上述的修复方式更加复杂困难,首先要进行器物查证工作,在故宫博物院获取同类青花瓷器的相关信息,以此为据,翻范塑形,然后采用明代景德镇传统胎、釉、彩配方和柴窑完成窑烧,并反复试验克服复制件尺寸差异和釉料颜料的发色问题,为减小复制件与原器的差别,还需稍作修饰,使用微型雕刻机对局部作细致地切割打磨,匹配后再去除极光、去釉做旧,使之流露出自然老化的质感[16]。“瓷配瓷”技术比现代修复材料的修复效果更加贴近原器的瓷器质感,但是耗时长、成本昂贵、技术要求高,应用案例极少,对其的优化有待进一步发展。

2.3 新型保护修复技术应用

图6 明宣德青花双系扁壶(修复后)

现代瓷器文物保护修复手段与新兴科技结合得更加紧密,新兴技术从未停止在青花瓷器修复流程中的试探。在清洗阶段,2015年戴维康就对干冰清洗技术在陶瓷文物清洗中的应用展开了详细研究,以一件表面附有杂质和油脂的清代青花瓷器作为实验样本,验证干冰气化瞬时吸热特性对污迹的清除功效[17]。不仅如此,黄河等研究员通过色差分析、光泽度分析、显微分析,肯定了微纳米气泡清洗相较于机械清洗、化学清洗、蒸汽清洗等方法更强的安全性能和清洗能力[18]。在补配阶段,2021年上海博物馆联合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对景德镇御窑厂出土的明代青花方胜文秀墩的修复试用了3D打印补配的修复技术,此秀墩残存大碎片5块,小碎片数个,底部有部分缺损且土侵较为严重,此次修复共对器物进行了两次3D扫描,对破损处作出数据整理和模拟建模复原,通过修复材料的性能分析,选用抗老化力强、稳定性高的α-氰基丙烯酸酯作为粘接材料和丙烯酸酯树脂B72作为补配材料。修复证明3D打印补配技术效率高、观赏性强,为瓷器修复开辟出了新思路[19]。

图7 青花方胜文秀墩模拟修复建模

图8 青花方胜文秀墩(修复后)

2.4 修复材料性能评价与改性

此外,在修复材料的评估与改性方面研究成果颇丰。在粘接材料方面,常用的有:环氧树脂类胶,形变低、稳定性高但耗时长;硝酸纤维素黏结剂,改性特点突出兼有抗菌能力;氰基丙烯酸酯胶,俗称万能胶,操作简单且固化速度快,使用频率最高。在补配材料方面,李齐等学者以首都博物馆馆藏青花鱼藻纹大缸为修复对象,测评滑石粉、碳酸钙、石膏三种有色补配材料的色度、硬度和抗老化能力,指出滑石粉的性能优于其余两方[20]。在作色和仿釉材料方面,贾涵辉等学者对硝基涂料、丙烯酸光油和水性聚氨酯涂料分别使用气相二氧化硅粉体材料进行改性试验,强化其抗老化性、防污染性和硬度,给予作色仿釉材料全新的修复可能[21]。

3 小结

青花瓷器的保护与修复,不论是检测分析还是病害研究,亦或是新兴出现的修复技术都处在高速发展之中,更新的技术、更强的保护能力、更高效的修复方法是文物保护工作者的目标与追求,但是在科研的进展中,还需关注以下几点问题:

⑴修复理念方面:“修旧如旧”理念与最小干预原则在青花瓷器的展陈精修中存在争议,如何权衡历史信息的保留范围同精修仿造程度之间的关系尚且不明了,二者的舍取边界何在仍需探讨[22]。

⑵修复材料方面:经由作色仿釉处理的补配材料在外观上可以做到几乎与原器一致,但是其硬度、质感和留存时限无法达到瓷器标准。

⑶修复标准方面:展陈修复尚未有统一明确的标准规定修复最终呈现效果,尽管有“可识别”的共识要求,但是识别对象是检测仪器还是人眼并没有统一概论。未来,青花瓷器修复仍可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更为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其一,加快新兴科技的应用和推广,提高青花瓷器修复的效率和科技含量;其二,细化瓷器保护修复的各类标准,提高保护修复的科学性、专业性和规范性;其三,增强陶瓷文物修复技术的普及力度和丰富宣传形式,扩充陶瓷文物修复队伍。

猜你喜欢
青花瓷青花瓷器
寻迹青花,邂逅古瓷窑
青花瓷,拍卖界的传奇
一朵青花,绽放在时光中
青花
瓷器中的文人雅趣
解析元代瓷器——釉里红瓷器和钧窑瓷器
纯净的青花瓷
2008年至2016年4月罐类瓷器成交TOP20
“洪州窑”瓷器赏与鉴
青花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