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的国际传播

2022-05-25 13:33肖晶晶
新闻潮 2022年4期
关键词:国际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摘 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新时代媒体国际传播的重要内容。中国媒体应把握好其内涵与精髓,通过整合中国故事内容、布局多样化信息传播、搭建多元媒体平台、创新语言表达方式等策略提升国际传播吸引力与价值感召力,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得到国际社会更广泛的认同。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

2013年3月2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俄罗斯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首次向世界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大倡议,呼吁国际社会树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意识。[1]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不断传播和发展,其内涵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两个“构建”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指明了方向。[2]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成为新时代国际传播的重要内容,如何实现更有效地传播,是摆在新闻媒体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国际传播的价值导向

中国新闻奖作为全国性的优秀新闻报道作品最高奖,每年都颁发各种国际传播类的获奖作品,其中不乏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作品。这些获奖作品对国际传播工作产生了一定的示范和推动作用。

(一)以“人类优先”为价值共识

2019年11月5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展览会上明确提出“人类优先”的理念。这一理念阐述了当前有关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管理制度的鲜明立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维的丰富与扩展,成为解决世界管理困局的新思路。[3]

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人类优先”理念对世界人类实现社会经济发展有启迪作用。同时,“人类优先”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的进一步充实与扩展。以“人类优先”理念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合乎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合乎当今世界所有民众的基本利益和共享权益。为此,要以此为传播导向,让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更加理解、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中“人类优先”的价值与意义。

与“人类优先”对立的是“某国优先”。“某国优先”不但无益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甚至会打破原本宁静的环境与和平共处。“人类优先”理念突破两极矛盾思想和冷战思维, 反驳“社会文明矛盾论”“社会文明发展差异论”,提倡沟通互鉴、和谐共存。在很大程度上,达成“人类优先”的价值共识有赖于人们沟通体制的健全和沟通途径的丰富。

(二)以文化融合为价值纽带

综观当前全球局势,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文明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造成世界众多的民族矛盾、种族矛盾纠纷以及地域争端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进一步传递,倡导不同民族和文明相互沟通、融合这一价值原则。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创新、理论创新,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通过对话、协商激发各种文明的互鉴与共鸣,推动国家间的良性交流,为世界文化的繁荣和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华文化的智慧。[4]

(三)以人性相通为价值本质

在跨文化传播发展中,由于各方共同利益的争夺、社会文化思潮的差异、政治制度的不同等因素,都会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构建和认同形成挑战。

2020年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使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黑天鹅”事件、“灰犀牛”事件层出不穷。不同意识形态思想盘根错节,西方单边主义、民粹主义等逆全球化思想甚嚣尘上。世界治理的“失灵”危机加深,政治不确定性影响进一步凸显。在这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学会洞察人性,掌握人性规律,树立利弊思维,才能应对不同的文化思潮,创作出中外认可的好作品。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医道无界》荣获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电视专栏)类一等奖,该系列栏目反映自1963年我国派遣首个援非医疗团后,55年来我国援非医疗团所做出的不懈努力与成果。该作品以更开阔的世界视角,更加全球化的表达方式讲故事,并非一味地讲中国政府对非洲国家的帮助,而是站在国际人道主义的立场上,客观讲述了中非互相援助的故事,达到了文化相通和人性的共鸣。[5]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国际传播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增强我国软实力

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如何凸显增强国际话语权、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广大新闻工作者特别是国际传播者重要的研究课题与职责使命。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深植根于“和合共生”“天人合一”等思想中,体现的是存异求和、摒弃争议,在共同发展中获得“和”。这与西方文化注重以自我为中心,重个人、重竞争,个人是人类社会的基点有着巨大差异。

习近平主席指出,在这个世界上,各国人民彼此联系、互相关系的程度空前提高,人们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村里,生存在社会历史文化与现实情况互相交缠的同一种空间里,并日渐形成了命运共同体。习近平主席数次在重大国际峰会上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理念,获得了广泛的全球认可,并被多次写入了联合国组织的决议,我国的全球影响力也因此而进一步增强。因此,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国际传播主线可搭建起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

(二)推进国际合作关系建设

建立正义、平等、合理的全球社会秩序,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追求的共同目標。习近平主席每次出访或者进行重大国事访问时,每次公开发表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主题的演讲之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都会同步进行多语种、多方位、全覆盖报道,利用各国母语传播优势,更有效地让世界各国了解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有力地促进了国际合作。

2022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全球性挑战依然严峻,新冠肺炎疫情仍在肆虐,阿富汗事件、乌俄冲突等重大国际事件频发,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东总站记者敢打敢拼、深入一线现场,夜以继日,突出首发、独家,强化深度评论和舆论引导,播发了大量重要的独家报道,被国际媒体广泛转发,在这些重大新闻事件报道中彰显出强大的引领力、传播力、影响力。

国际合作是有效应对全球性挑战不可或缺的平台,只有将全球治理打造成为国际合作的可靠平台,国际社会才能走向稳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顺利前行。

(三)为全球治理提出“中国方案”

在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大背景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习近平主席明確提出了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倡议。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当代中国对推动全球经济和谐发展与世界治理所制定的中国方案。对于新闻工作者,将中国方案呈现给世界是义不容辞的任务与责任。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联播》精心打造系列报道《国际形势风云激荡 从容书写外交华章》,其中第三集《习近平主席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于2019年8月4日首播,生动地揭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主席外交思维的重要部分,也反映了习近平主席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所做出的深刻思索与积极行动。同时,我国实施的方案也在全球场所频繁呈现,全球社会各界仔细倾听、普遍重视,是我国推动处理全球问题的新动力。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外传播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一)国际话语权处于弱势地位

在国际上,中国媒体国际话语权仍处于“西强我弱”的现状。西方媒体经常罔顾事实,任意将自己的价值判断强加给社会,所有不符合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判断的,扣之以异端和邪恶的帽子。而中国媒体不缺好故事,不缺好题材,欠缺的是整合汇总好观点以及重复讲述的能力。因此,要不断创新内容、形式,主动在国际话题设置上下功夫,从而起到引导国际舆论的作用。

(二)国际传播方式缺乏创新

就我国的国际传播现状分析,许多理念的对外传播方式仍较为传统,对新兴媒介的运用缺乏创新。在民间层面,世界各国民众喜欢关注吃、喝、玩、乐的信息,对于时政类、国际高层动向及主张的报道关注度不高,通过国家官媒途径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机会更少。过于注重宣传主体的中央媒体有效带动整体宣传效率提高尚且不足,有时甚至给外国受众形成某种“刻板印象”,难以获得好感。

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提升路径

(一)从“传统”到“现代”:整合中国故事内容

长期以来,外国民众在国际交流中都习惯通过中国故宫、熊猫、长城、美食等这些有形的文化符号来了解中国传统文明和中华元素。而随着全球化和世界秩序的深刻变革,国际社会越来越关注中国“从何处来、向何处去”的问题。讲好中国故事,就要讲述好我国的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因此,要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以史通今,中西结合,历史反思与现实启示互鉴,与现实社会、热点话题紧密结合,才能讲好中国故事和中国文化,书写新时代中国传奇。

(二)由“单向”到“多维”:布局多样化信息传播

中国媒体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传播主要集中在官方正式传播渠道,而且以单向输出为主。因此,要打造多维传播布局就必须做好顶层规划与整体统筹协调工作。在国际化传播的大背景下,国际传播还需用好海外友好人士力量,丰富壮大国际传播阵营,做到优势互补的整体宣传布局。

(三)从“平面”到“立体”:搭建综合媒体平台

当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宣传和阐释,大多集中在中央层面的传媒网络平台上,在省市级媒体上略显薄弱。地方媒介生态已发生巨大变化,地方媒介的扁平化发展消解了各层次网络平台之间的差距,并有着自身的文化资源与禀赋,值得更加深度发掘与融合。

另外,互联网是全球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和平台,中国媒体不可忽略网络带来的机会与挑战,可以充分运用社会化媒介,通过创新传播渠道和形态,建立全媒介的宣传矩阵来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抢占国际话语权,进一步提升传播力。

(四)从“叙事”到“阐释”:创新语言表达方式

1.提高语言的参与性、互动性

受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表达习惯的影响,人们在语言表述上常常采用实事求是、讲道理、你讲我听这样一个比较封闭的线性表达方式。这与西方语言的表述不同。在全球文化传递的新语境中,人们要重视这种差异性,通过创新语言表达方法来增强讲故事的能力。

2.增强语言的解读力

对中国文化、经济、历史等内容做出全面而精准的概括表述,对东方文化和中国理念做出具有说服力与感染力的解读传递,是讲好中国故事的精髓。相比于国内的新闻宣传,海外传播本身就具有更强烈的解释性特征。比如,对于相同的新闻画面,国内与国外传媒往往有可能给出完全不同的解读。因此,唯有建立和做好解释性、合理性传播,才能从更大程度上降低全球社会对我国政策、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曲解与误读。由于解释性语言能否建立取决于传播内容的表述是否得体,内容本身逻辑是否合理,这方面需要国际传播工作者做出突破和努力。

3.延伸话语的人文属性

单纯地强调宏大叙述的语言方式容易将作品陷于抽象或者政治化的僵局中,限制国外民众对中国的理解与信任。所以,中国媒体人在国际传播时需要适当地拓展语言的人文属性。具体到作品时,要体现人格魅力,表现人文关切与生活关怀,做到“好感”传播。同时,可以利用网红、知名演员、主播等知名度高的个人IP打造趣谈类、评论类的短视频节目,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播放,从小切口、亲民角度出发,进行诠释、讲解、渗透,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潜移默化传播和深入外国受众的心里。

五、结语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对于新时代大国外交政策以及提升国家形象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媒体及国际传播工作者要将其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把握好其内涵与精髓,不断创新传播手段和方式,让传播具备更强的吸引力,更深厚的价值感召力,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得到国际社会更广泛的认同。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党校.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R/OL].[2017-01-18].https://www.ccps.gov.cn/xxsxk/zyls/201812/t20181216_125661.shtml.

[2]央广网.两个“构建”指明中国外交方向[R/OL].[2017-11-08].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83465306705040906&wfr=spider&for=pc.

[3]张雷.“人类优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共识”[J].人民论坛,2020(5):108-109.

[4]张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跨文化传播与认同探微[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7,24(6):65-71,149.

[5]中国记协网.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解析 国际传播圆桌研讨[EB/OL].[2020-05-18].http://www.zgjx.cn/2020-05/18/c_139065913.htm.

作者简介   肖晶晶,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亚洲非洲语言节目中心越南语部翻译、编辑、记者

猜你喜欢
国际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方传芸舞蹈创新理念拾微
基于OBE理念的课堂教学改革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全球化与国际传播:媒体与公民的世界性互动
促进汉语国际传播的十项策略
我国电视纪录片国际传播的路径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