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空资料在大冰雹判别中的应用

2022-05-25 09:09张小娟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 2022年1期
关键词:探空对流冰雹

黄 钰,张小娟

(1.贵州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贵阳 550082;2.贵州省冰雹防控技术工程中心,贵阳 550082)

0 引言

贵州处于南方多雹带区域内,从高海拔的高原台地逐渐过渡到低海拔的平原丘陵地区,主要经济作物多为马铃薯、茶叶、烤烟等。冰雹灾害与洪涝及干旱等气象灾害相比,虽然每次影响的面积相对较小,但其突发性强,破坏力大,造成的损失严重,致使冰雹灾害与特色农业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加剧,提高冰雹的预警预报技术是减少农业经济损失的迫切需求。对于冰雹的识别,主要以多普勒及双偏振雷达的探测为主,很多气象工作者基于雷达回波最大反射率因子强度、垂直液态水含量、回波顶高、强回波中心发展高度等参量建立了适用于本地化的识别参数指标[1-5],同时很多研究也指出,探空资料能够获得大气垂直方向的温湿分布,反映层结稳定状态,强的垂直风切变能够维持强对流的发展,对冰雹的产生起到一定作用,0 ℃层高度、-20 ℃层高度、500 hPa与850 hPa温差等条件因素能够区分冰雹和短时强降水过程[6,7]。目前,0 ℃层及-20 ℃层高度是业务中识别冰雹云的主要参数,一般将0 ℃层(干球温度0 ℃层高度,DBZ)作为冰雹开始融化的高度,0 ℃层高度越高越不容易产生降雹。但是俞小鼎[8]提出,在实际业务中,当对流中层大气环境较干时将湿球温度0 ℃层高度(WBZ)作为冰雹融化的实际高度更具科学意义。这种中高层干侵入对应于“上干下湿”的不稳定层结,本地研究也有提到[9],十分有利于强对流的产生。文章将进行探空资料在大冰雹判别中的应用分析,以期提高对强冰雹的预报预警水平。

1 资料和方法

研究区域集中在贵州的中西部地区,该区域为贵州冰雹多发地。筛选了2016—2019年20个冰雹个例,尽可能涉及不同类型、强弱的降雹,探空资料为威宁、贵阳两个站次(08:00、20:00时次),降雹资料主要来源于台站及作业点上报信息。20次冰雹个例中最大降雹粒径为50 mm(2018-04-04,金沙),此次过程由超级单体引起,此外常见多单体降雹,少量独立单体及局地独立对流单体,超级单体、多单体降雹时间一般由西部向东部发展移动,持续时间较长,并且冰雹落区范围较大,农作物损失严重。

首先统计目前探空资料在冰雹识别中常用的一些参数:0 ℃层高度、-20 ℃层高度、500 hPa与850 hPa温差、垂直风切变、对流有效位能,分析上述参数在本地冰雹过程中的体现特征,并着重讨论对大冰雹(降雹粒径≥20 mm)判别有用的参数。

2 探空资料在大冰雹判别中的应用

2.1 基本特征

整体上独立单体的发展更为旺盛,发展高度更高,多单体融合(持续时间较长)和超级单体引起的过程更容易产生大冰雹。一般研究结果均认为较大的CAPE值、较强的垂直风切变和在0 ℃层高度适宜的条件下容易产生大冰雹。分析过程发现08:00 CAPE一般情况下并不显著,但随着午后气温上升,用地面14:00温度进行订正后,不稳定能量明显提升,有利于强对流发展;从ΔT85可以明显看出低层到高层的垂直温度递减率大,对应层结的不稳定性;此外,垂直风切变越大并未对应越大的降雹粒径,相关性与ΔT85相比较差(图1),但是垂直风切变越大一般对应更长的过程持续时间。早春DBZ高度明显较低,天气越热该数值越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降雹更容易发生在春天,而夏天主要以降水过程为主。

图1 雹径与500 hPa和850 hPa温差(ΔT85)(a)、垂直风切变(b)的相关性

2.2 大冰雹判别讨论

在实际业务过程中,很多情况下将探空得到的DBZ高度认为是冰雹开始融化的高度,但是当冰雹下落到DBZ高度位时,冰雹由于融化其表面出现一层水膜,如果当时大气环境十分潮湿,相对湿度能达到100%,那么冰雹表面的水膜不会蒸发,则冰雹融化层高度大致就是DBZ的高度;但是如果当时大气环境较干,冰雹表面的水膜会蒸发并吸收大量的蒸发潜热,此时冰雹表面水膜外层温度会因降到0 ℃以下而再次冻结,在降落到大约WBZ高度附近才开始真正融化,那么此时冰雹开始融化的实际高度应该更趋近于WBZ高度,将明显低于DBZ高度。

利用俞小鼎[8]提到的T-logp图上绘制WBZ高度的方法,对凌晨降水(2019-08-21T20:00 57816站探空资料)及下午降雹(2018-04-04T08:00 57816站探空资料)进行WBZ绘制,可以明显看到当对流中层湿度较大时,WBZ与DBZ临近;而对流中层为明显干层时,WBZ的高度比DBZ的高度有明显的下降,同时,DBZ的高度在夏季明显高于春季。

文章基于T-logp图估算了筛选的20次冰雹过程的冰雹融化层高度(WBZ),对应时刻WBZ对于DBZ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最小下降距离为0.21 km,最大为1.77 km。在降雹粒径较大的过程中对流中层的干冷入侵现象更为明显,对流中层较干的情况下,一方面由于冰雹表面的水膜蒸发并吸收大量的蒸发潜热,实际的融化高度下降;另一方面,该层温度较低时,干空气的存在还会导致更强、更冷下沉气流并在大气边界层形成强的冷池,进一步降低和地面间的平均温度。2018-04-04个例贵阳站WBZ比DBZ下降了1.77 km,实际冰雹融化层高度低至2.8 km,大大缩短了冰雹落地时间,对应产生了50 mm粒径冰雹;对应当日的威宁站资料,WBZ比DBZ下降了近0.7 km,虽不及贵阳站的WBZ低,但其环境温度较低(6 ℃),且威宁海拔较高,实际落地时间不长,故两站的探空资料都有较好的响应。2016-04-14,WBZ比DBZ只下降了0.45 km,但是对应的环境温度却很低(2 ℃左右),距地面的平均温度较低,这使得冰雹颗粒在下降的过程中不易融化,最终也导致了大冰雹的产生。而2019-08-13,WBZ虽然比DBZ下降了1.39 km,但因距地面的平均温度较高,干冷入侵的效果不明显,故并未产生大冰雹,但冰雹融化层高度的降低是导致此次盛夏降雹的主要原因之一。剔除如2019-08-13这样的极端个例,发现DBZ对应WBZ高度的下降值与降雹粒径的对应性较好,在今后的监测预警中,应该注意冰雹实际融化层高度的因素,并综合考虑干冷空气入侵的影响(图2)。

图2 ΔH(湿球温度0 ℃层与干球温度0 ℃层的高度差)与雹径的相关性

3 结束语

文章对2016—2019年贵州中西部地区20次不同类型降雹过程的探空资料分析发现:多单体融合(持续时间较长)和超级单体引起的过程更容易产生大冰雹,较大的CAPE值、一定程度的垂直风切变、高低空的温差是产生降雹的一般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在上干下湿的水汽分布条件下,中高层的干入侵会大大降低冰雹融化层的高度,这对降雹与否(尤其夏季)及降雹粒径大小有着明显影响,干球温度0 ℃层对应湿球温度0 ℃层高度的下降值与降雹粒径的对应性较好,在今后的监测预警中,需注意冰雹实际融化层高度,并综合考虑干冷空气入侵的影响,尽可能减轻大冰雹引起的损失。

猜你喜欢
探空对流冰雹
齐口裂腹鱼集群行为对流态的响应
冰雹是冰的,却为何出现在夏天
基于人工智能的冰雹天气识别方法研究
用L波段探空测风雷达评估风廓线雷达测风准确性
四川盆地极端短时强降水中尺度对流系统组织类型
国内首个无人机机载下投探空系统将探测台风
桂林市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诊断分析
JG/T221—2016铜管对流散热器
夏日冰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