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荒诞中表达自己

2022-05-26 05:11张颖
艺术科技 2022年2期
关键词:荒诞超现实马良

摘要:马良的艺术被人们称为荒诞的艺术,但在荒诞中又可以发现其合理性。文章从马良的超现实主义风格出发,探索马良观念影像的创作方式和表现手法;通过分析其创作方式和运用传统文化的特点,发现摄影艺术不仅可以记录人物、事件,还可以用于表达观念、文化、情绪,形成特定的摄影风格。

关键词:观念摄影;荒诞;超现实;造像;马良

中图分类号:J4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02-0-03

0 引言

马良的摄影作品风格很大程度上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马良出生于“文革”时期,父亲是京剧导演,母亲是话剧演员,于是马良从小就有机会出入舞台、化妆间等场所,天赋加上父母的熏陶,马良有了坚实的艺术创作基础。大学毕业后,马良几乎干过所有广告行业的职业,最后以鲜明的影片风格成为广告界最受欢迎的导演。马良在当广告导演的这些年里,得过两次中国广告节金奖,被中国广告导报评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广告导演之一[1]。

然而这么辉煌的成绩却在马良33岁的时候戛然而止,马良决定从事艺术创作,这才是马良真正想干的事。马良自己说:“不是广告导演这个职业有什么错,是我自己的路选错了。”通过这些年做广告导演的磨炼,马良终于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马良接受过11年的美术教育,在广告行业中并没有得到体现,他又有自己的电影梦,如果继续从事广告导演的工作,后半生一定会沉浸在后悔中。马良也拍过自认为不错的作品,还办过摄影展(马良更愿称为是美术展),但都是寥寥无几的人来参观,好不容易来了几个人,却迟迟站在门外不进来,这让马良很是郁闷。但当马良将作品发到网上,却引来强烈的反响,得到了大批网友的支持。

2004年4月,马良完成了他第一部作品《马戏团》,这部作品传递了马良对当下自己生活的看法。“纵然生活是一场马戏,但我们还是要活色生香地活下去。”一个离开艺术圈十多年的前广告片导演突然跳到艺术圈玩摄影,就像个马戏团的小丑一样,即使这样他也要坚持下去。作品一出来就遭到各方面的质疑,哗众取宠被广泛地用来形容马良,连上海的主流媒体也用“跳梁小丑”来形容马良,并抨击他不知道基本的构图,也不懂景深。但他并不理会,只用一部部作品来回应质疑。

马良的作品都试图传递正能量、美好的东西,他对那些把人类社会阴暗面揭露出来的摄影师表示肯定,同时也对这种做法表示不解。“为什么一定要让人们去面对这些呢?战争、死亡,这样不觉得太残忍了些吗?”这应该也是源于马良心中对自己作品的定义——运用美好之术。一个艺术创作者,一个浑身都是敏感触角的人,如果他感受到的都是世界的冰冷,那他的作品也必定让人心生寒意。

1 马良的超现实主义风格

2008年,马良创作的《琥珀》成为他艺术生涯的分水岭,正是这个作品让他在摄影创作上取得了质的突破。当松脂滴下,包裹住一个倒霉的虫子,岁月流逝,这个定格的生命变得价值连城。马良觉得这个景象和他的摄影有着相似性。生命中的某一刻被相机记录下来,一如被永远封存在松脂里的小虫子。

从《琥珀》中可以看到被囚禁的孩子、人往窗外眺望、滴答的挂钟声。在马良眼里,摄影是时间的作品,是拍摄者对时间的精心设计,而非像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那样,捕捉到画面中希望的瞬间。

2007年,马良创作了他职业生涯中为数不多的爱情作品——《时光旅行和情书》。作品诠释了炽热的爱经过岁月的雕琢越发模糊不清,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愫却一一浮现。这个作品区别于马良其他作品,被拍摄物里没有实景,也没有演员,只有被随意摆放的道具。猜疑和信仰交织在一起,相互抵触、安抚,盛开和枯萎,直至被遗忘。

而2009年《爱是什么》的问世展示了马良对爱情的认知变化。虽然表现的事物都有伤痛的意味,但马良赋予了它暖色调,意在表现虽然爱千般不好,但还是不能放弃对爱情的信仰,因为爱本来就是美好的。

前后的作品表现了马良对于爱情看法的变化。他的作品不是给观众理解的,都是从内心出发,把内心所想通过摄影表现出来。他有时候想像那些古板的乡村画师一样,一生都离不开黑瓦白墙、幽静小路,始终充满怜爱和柔情,浓墨重彩的背后是哲学思考与情怀。通过马良的镜头,人们感受到了乌托邦一样的迷离感。

《小旗手》的副标题是“献给我的艺术家朋友和所有敢于面对幻灭的理想主义者”。他是所有不知名的坚守自己信仰的艺术工作者的象征。小丑的脸和肿胀的身体让他成为一个孤独的英雄,迷失在沙漠中,等待着从天而降的东西。他坚持他的目标,尽管失望,但他依然会坚持,直到他的生命结束、他的身体消失。构图上为一个平面,一个人站着,使主角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这一瞬间特别动人。一位艺术家说:“艺术的核心是表达,表达对待事物观念以及外物的看法,表达出来别人看懂了并且引起共鸣就是好的艺术。”马良作品中的人看起来很蠢,这无疑会破坏观众心里对作品中人物的印象,去思考并发出“这个人跟我好像”的感慨,进而代入画面,产生共鸣。

《邮差》这幅作品是马良带着外国助手路过儿时的家时发现老房子即將被拆除时拍摄的。小时候经常跑来跑去玩耍的小巷现在变成了瓦砾,他拍这些照片是为了纪念。画面中,一个身着旧衣旧裤的邮差背着一个绿色的帆布包和棕色的皮箱,一只脚已经踏上了屋顶的边缘,用膝盖顶着一辆装着一沓信件的掉漆自行车,做跳楼状,自行车后座上还绑着降落伞的绳索。邮差的脸因为使劲变得通红。这幅作品是马良个人的回忆,同时也表达了他们这一代人的失落感。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们正在经历灵魂的失重,这是现代消费社会的常见病。人们有必要回头看看,并试图找到出发的原点,一切都变化得太快了,没有人能回到自己灵魂的家园。邮差就是马良,他在童年的记忆里穿梭。“我的幻想是,我可以穿越时间,从我记忆的大厦的屋顶上飞翔,穿越消失的小巷,回忆时间深处的事件和感受。”

《小旗手》和《邮差》尽管有着童话般的审美,明亮的色彩和戏剧的风格,但这两部作品都描绘了悲剧,一个荒谬的悲剧,观者不知道该哭还是该笑。

事实上,马良这种超现实风格的照片如果是用后期制作的方式成图会更加容易,但马良坚持用模型制作的方式还原场景,因为他想保持图像的舞台感,这种不完美透露出一种真实感。

如今,观念摄影的发展受到商业资本的介入,使创作的自由大打折扣,也使得某些创作方式成了非正式的标准。资本正在试图控制中国的摄影市场,大量毫无营养的观念摄影涌现,这样急功近利的营销满足了资本的欲望,却以牺牲当代观念摄影发展为代价。反观马良的摄影作品,每张照片的布景、道具都是他自己制作和搭建的,《我的马戏》系列作品的人物要么穿着马戏衣服,要么画着小丑妆容,要么做着马戏的动作,只为清楚表达“纵然生命只是一场马戏,我们也要活色生香地演下去”的观点,与其他“生产”作品的人相比,马良站在了一个与世俗不一样的高度[2]。

2 移动照相馆

数码相机的普及让人们渐渐丧失了对摄影的期待感和重视感,少了些一大家子去赶趟儿的喜悦感,马良虽说是一个极富浪漫气息的艺术家,但也不失严谨。在创作前,他会思考主题的价值性与合理性,因此他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移动照相馆”计划:开着车去全国各地为普通人拍照。

2012年,移动照相馆计划被正式提上日程。他把工作室、布景板和道具带到35个城市,免费为陌生人拍照。要问马良的创作动机是什么,应该就是用自己力所能及的艺术手段实现人们平时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梦想。他会像朋友一样接待过来拍照的人,一起沟通、挑选服装,他们还可以过来看马良给别人拍照。在马良看来,艺术不应该被高悬在画廊的框子里,它应该是有着泥土香气的浪漫。

沿途中,热心群众送来的一点儿水果、一桶汽油等让马良的团队觉得非常温暖。在拍摄过程中,马良遇到过很多感动的事情。第一站在苏州,一位年过半百的美术馆馆长为了弥补年轻时候的缺憾,带着自己的妻子早早来到了拍摄现场,他说他们有太多的回忆没有被记录下来,希望马良能够帮助他们。于是马良就在一堆道具里找出20世纪的服装等,为他们再现了教室、操场等多个校园画面,馆长刚看了一眼照片,泪水就模糊了眼眶。再如合肥站,马良特意为一对结婚十多年的夫妻准备了他们小时候玩过的大象滑梯,丈夫现场注视着妻子,深情地唱起了定情歌,全场都寂静了。“我总是会被这种故事感动得一塌糊涂,这或许就是我这次行程的意义。”

马良以前也不知道拍照需要用到锯子、钉枪、电线、油漆、涂料等,现在周围的同事都开玩笑叫他民工队长。马良的移动照相馆计划让人心生敬佩。一方面这是摄影史上的壮举,另一方面这个计划意味着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消耗,需要很大的勇气才能作出这样的决定。马良对此表示,自己只想做些真正有用的艺术,而不是创作拍卖锤下的拍品。

3 “造像”的创作方式

摄影是一种客观意义上的纪实活动,作为一种曾经真实存在过的证明,马良巧妙地利用这一点,道具制作、模特扮演、灯光运用,通过精心的设计,赋予了这些照片神奇的魔力。

仔细揣摩马良的作品,就会发现他的作品带着统一的时间主题,就像“生命和死亡的戏剧”的艺术特征。有人批评马良的作品不像是中国人的作品,这样的观点值得商榷。要知道虽然各国各民族的语言和文化不同,但在内心深处依然存在人类的朴实情感,依然能够面对同一幅作品泪流满面。他期望站在他作品面前的观众,内心能够得到一些舒缓和安慰。因为艺术是最虚幻的东西,既不能填人饥腹,又不能知人冷暖,但它能够直达人心,熨烫人的心灵。

马良的摄影更像一种“造像”艺术,一种区别于传统摄影的搭景艺术,他的作品像童话、像舞臺、像梦,却蕴含智者的思考。当马良用导演的思维安排照片里的元素时,整个空间都是他的,他可以创造不存在的人、事、物,在这些虚幻的“造像”幕后,埋藏着导演给观者安排的无数种结局。而当观者适应了这种思考方式后,他想表达什么也能够为观者所理解。“拍摄的那一瞬间无足轻重,但我却花了大量时间在前期准备上。”也就是“造像”的过程,这让马良能充分享受这个过程。镜头里的事物越是脱离现实,越能增强马良对这种荒诞摄影的兴趣[3]。

人们有理由相信观念摄影依然是评判摄影能力的前提,更别提人人都信手拈来的人像摄影和风光摄影了。去收藏市场上看,观念摄影作品相较于其他类型的作品有着较大的竞争力,马良作品的销售情况一再证明了这一点[4]。

4 传统文化的运用与表现

马良从小就渴望成为一名诗人,奈何生不逢时。他出生的时代,文化是没有根的,马良意在描绘出身如浮萍般的孤独、左右徘徊的挣扎、志不得伸的痛心。这些思考使马良构思出了一系列带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作品[1],从《二手唐诗》到《草船借箭》,其更想借此表达混沌,甚至是小小的混乱,同时也想借此展现某种精神现状。

《二手唐诗》是马良第一次尝试对诗歌进行创作,用泥土、石头和玻璃构建出高山流水,苔藓就是草地,这里有手指般的小人和逼真的建筑,也有缭绕的云烟。最后呈现出来的是仿默片风格的黑白混沌效果,丰富而神秘。远看就是一幅唐诗作品,疏密安排都很合理,近看却是骷髅、被铁丝捆住的鸡等杂乱不堪的东西。马良喜欢繁复的东西,这也是他所认知的现代人的感受,但也有人承受不住这样的视觉冲击,悻悻离去。

马良凭借《草船借箭》获得了2008年SPIDER黑白摄影国际大奖年度摄影师奖及艺术摄影一等奖,是用黑白水墨画似的语言诉说着草船借箭的智慧。这个故事之所以过了这么多年还为人们津津乐道,多少有些机巧在其中。借他人之力为我所用,借用的同时反而可能伤害了自己。与现在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改编有些类似,但到最后改得四不像,所以草船借箭在当代世界其实是矛盾的。这个作品让很多摄影界的学者和资深艺术家重新认识了马良,给了他很高的评价。很多年后,当人们再次谈及这幅作品时,还是会赞不绝口。但对于马良自己来说,他还是偏爱自己的彩色作品,他觉得自己不像早期创作时那么直截了当了,“我想我现在是个艺术家了,一切还是严谨些好,虽说这严谨有些可笑”。

5 结语

从广告到观念,马良用了十年时间完成了横向跨越。马良的作品中流露出一些刻意,过多装饰的人物、大量的道具让他在摄影界独树一帜,就好像青春期的少年,什么都想告诉你,但好像用力过猛,缺乏细腻的思考。

欣赏马良的作品就仿佛身处一场场话剧之中,热闹的场景背后是深沉的思考。他的镜头充满虚幻,浪漫是他的关键词,就像《仲夏夜之梦》中马良所写:“我愿溺死在这仲夏夜的迷梦,和你一起。”

参考文献:

[1] 蒯鹏飞.平庸世界里的缤纷隐喻[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9:8-12.

[2] 王栋,王震.浅析中国观念摄影发展现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4,2(10):140-142.

[3] 孙宇龙.观念摄影:被导演的纪实[J].理论与创作,2008(4):113-117.

[4] 海杰.马良:在梦幻中返乡[J].东方艺术,2011(11):122-125.

作者简介:张颖(2000—),女,江苏南通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视频后期编辑。

猜你喜欢
荒诞超现实马良
达利的超现实之旅
为何一有可怕的事情发生我们就会用“surreal(超现实)”一词 精读
“超现实派”和夏加尔
我想成为神笔马良
Мероприятия и контакты
我的神笔马良
金承志:人生要“荒诞”,生活得找乐
聚焦城镇人生的荒诞与神圣
超现实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