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视角下对城市交通系统变化的探讨

2022-05-27 10:10刘宗禹胡春成肖夏敏
上海城市管理 2022年3期
关键词:城市交通交通定位

刘宗禹 胡春成 肖夏敏

摘要:当下的城市交通体系研究往往聚焦与城市交通于城市空间形态的关系,试图通过引导城市空间形态与城市交通结构关系,缓解城市交通问题,构建高效、安全的城市交通体系。随着国家供给侧改革的开展,城市化进程进入了新的阶段,城市交通的发展进入了下一个阶段,逐步从增量的供给转向存量的经营。至此,新技术的诞生、探索、拓展、使用成为了这一阶段至关重要的一部分,而城市交通监管系统更是其中影响深远的一部分。以技术发展对城市交通的影响为观察点,阐述当下一些新兴技术在城市交通领域的应用,归纳其对城市交通监管的影响,并对未来的城市交通监管系统变化提出设想。

关键词:新技术视角;城市交通监管系统;高精度定位;5G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22.03.008

一、城市交通变化的技术视角

(一)城市交通系统研究的视角

作为一个复杂巨系统,研究城市交通系统的视角有很多,有的研究围绕城市交通系统的构成,试图通过对复杂系统的拆解探索系统规律;有的研究围绕城市交通系统与其他外部因素的相互关系,如空间结构、交通政策、交通工具等。

城市空间结构视角是此类研究的典型,2003年陈宽民在分析城市交通系统理论与应用中将城市交通系统与城市空间结构之间的演变因素、生长机制、系统关系进行了详实的论述;[1]2013年吴茂胜等通过对城市交通发展模式转型的研究,阐述了政策、资源在不同空间布局下的城市交通发展策略;[2]2017年王继峰对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进行了回顾与展望,阐述了此类研究的发展历程及其理论应用。[3]

然而,城市交通系统的发展不仅与城市空间结构存在互动关系,更与城市交通技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近年来,随着计算资源的不断增加、模型算法的不断优化、工业化水平的持续提高,城市交通的运输方式、运营模式、组织逻辑、监管策略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从技术视角出发,探索技术的发展与城市交通系统发展的互动关系显得尤为重要。考虑到城市交通系统构成的复杂性,本文从整个城市交通系统展开,围绕城市交通监管系统进行重点论述。

(二)技术视角下的城市交通发展历程

以交通技术的演变为线索看,城市交通系统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六个阶段。早期的城市交通多为慢速交通,以人力、畜力、水力为主要交通动力,实现人与物的运输。这一阶段,交通出行的速度慢、距离短,除车辆的演进之外,对交通系统影响最大的是道路的建设、航道的建设、驿站的建设等。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大量新技术的涌现改变了城市交通系统的构成。蒸汽机的出现改变了生产,也改变了交通,如果说蒸汽机车、蒸汽船是这个时期城市交通运输最具代表性的产物,那蒸汽机对于煤炭、钢铁等工业领域来说,则是最为重要的基石。正是这一基石的出现,使得铁轨的加工能够规模化、精细化,并且不受地域限制(蒸汽机之前钢铁锻造主要依赖风力、水力,因此受地域、环境限制)。轨道马车(horsecar)正是这一背景下的产物,作为早期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形式,轨道马车较传统马车有更快的速度、更远的出行距离、更低的建设成本,马车与后来的城市有轨电车共存了很长时间。

电气革命带来了电动机,也诞生了内燃机。有轨电车的出现使得城市轨道交通可以采用一种更安静、更舒适、更大运力的方式;汽车的出现更是深刻地影响了现代城市,城市规模的增长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支撑。与城市交通形式、交通规模提升伴随而来的还有越发深刻的城市交通问题,拥堵、污染、安全等成为了城市交通不可回避的问题,以至于1970年的英国交通事务是由英国环境部(UKMOT)主管,城市交通系统的统筹、协调、监管也逐步从幕后走向台前。

20世纪50年代,美国密西根地区的底特律着手进行道路交通规划。为了确保道路交通设施规模、布局的合理性,开展了近代最具代表性的一次交通调查与预测。除了模型方法构建,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次交通调查与预测使用了打孔型电子计算机,正是电子计算机的使用使得多次迭代的技术手段得以实现,城市交通系统的规划建设进入了数据化、模型化的时代。同时期,因发展理念的变化,公共交通的发展成为了重要趋势,大量公共交通相关技术也在这一阶段得到普及,城市交通的控制系统也逐步普及开来。

当代,先进的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数据通信技术、传感器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融合带来了新的化学反应。车辆定位、车辆监控、电子收费等技术深刻改变了城市交通的管理手段,自动驾驶、辅助驾驶改变了交通运输工具的性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共享经济模式改变了城市交通的组织形式,城市交通系统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城市交通监管系统的变化

城市交通监管是城市交通管理的一个环节,主要包括监测、控制、管理。对于现代城市而言,城市交通管理一般包含城市交通监控系统、交通信息服务系统、交通信息综合管理系统、公共交通管理系统、紧急事件快速反应系统,其中城市交通监管系统更多指的是城市交通的監控系统、公共交通管理系统,以及其他管理系统中涉及监测与控制的系统功能。

在城市交通发展的早期,受限于监测手段、控制手段、管理手段以及城市交通运输的规模,城市交通监管主要体现为禁止或允许某一事项。在这一阶段,城市交通规模不大,城市交通技术不成熟,畜力交通、蒸汽机车与城市卫生问题混合,使得城市交通运输带来的环境问题较交通运输的秩序问题更为突出,影响更大,在某些国家,城市交通监管的主要职责曾由环境部门承担,其中的典型是英国。

伴随着城市交通规模的扩大,安全与秩序的重要性凸显,监管成为了城市交通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858年,英国伦敦街头安装了世界上最早的交通信号灯,随后,交通信号灯的使用成为了城市交通最为重要的控制、管理手段。在我国,随着“雪亮工程”以及摄像头、雷达等传感器性能的提升,路侧摄像头、流量仪成为国内城市交通监管最为重要的监测、感知设备。

伴随着城市交通问题的复杂化、城市交通问题解决的紧迫性,城市交通监管系统也逐步呈现专业化、规模化、信息化特点,不断引入新兴技术。一方面,大城市正不断完善智慧交通大脑的建设,增强交通监管的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能力;另一方面,很多省市仍在不断增加各类专业化的硬件感知设备,如雷视一体机、流量仪、不停车治超点等。新技术的出现影响着城市交通监管系统的构成,城市交通监管系统也刺激着新技术的不断研发与应用。

从趋势上看,城市交通监管系统的发展大致是从对于人、车、路的监测与管理逐步朝向对于交通行为的监测与管理的转变;从被动式的监测管理―向主动式的监测管理发展,这一过程的不断深化必不可少的需要新技术手段的应用与发展。

二、城市交通新技术及其影响

(一)新技术与城市交通系统互动关系的主要逻辑

新技术与城市交通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大致可分为三类:新技术是城市交通系统变化的动因,新技术是城市交通系统变化的前提,新技术是城市交通系统某一问题的系统解决方案。

新技术是动因,指的是新技术的研发本身就是针对城市交通,带来新的交通工具,如汽车、电车、自行车等车辆的诞生;带来新的交通方式,如公共马车、公共电车、地铁等;带来新的交通特点,如更大的载客量、更高的速度、更远的出行距离、更灵活的出行时段等。这类型的技术研发多是某一成熟技术在交通领域的集成、整合与应用,是对过往城市交通诉求提供一种新的解决思路与技术整合方案。

新技术是前提,指的是新技术不直接作用于城市交通系统的任意环节,而是为某一环节、某一形式扫清了技术障碍,这类新技术往往更为基础,对各行各业多有广泛影响。例如钢铁的生产、锻造技术之于铁轨的诞生,石油化工、混凝土技术之于城市道路,集成电路之于ITS系统等。这类技术有一部分会通过技术方案的整合形成新的城市交通技术,作为动因影响城市交通系统的发展;另一部分则是针对过往不成熟、不现实的技术路线、整合方案、交通设想,改变了此类设想、方案中的不现实、不可实现因素,进而改变了城市交通系统。

新技术是解决方案,指的是新技术开发的动因来自城市交通系统的问题。如城市交通拥堵、道路资源不足促使信号灯、单点信控、静态绿波、动态绿波等一系列新技术、手段的运用,如城市交通违法获取困难、管理困难、取证困难问题促使自动抓拍探头、非现场执法等技术手段的使用。这类关系是工程师、规划师等城市交通从业者利用现有技术,针对现有问题,主动探索出的针对问题的解决方案。

(二)具有代表性的几项新技术

当下是一个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大量新技术的出现深刻改变了整个城市交通系统的构成、形态、监管与组织逻辑。一些基础技术的出现与完善为城市交通变化提供了基础,也为新应用的到来补上了拼图,其中典型有以下几类:

1.以5G为代表的新型通信技术

城市交通領域从5G通信技术诞生之初就有了大量针对此技术应用的研究,2017年就有诸如“5G对无人驾驶汽车的影响分析”、[4]“基于5G万物互联的智慧交通”[5]等文章的刊登,凸显通信技术对城市交通领域的重大影响。4G技术还未普及的时代,通信技术对城市交通影响的畅想就已经走进人们的眼帘,2009年的《中国计算机报》中刊登有一篇文章,其中有这么一段对于智慧交通业务场景的描述“我们准备在所有路口装一个摄像头,通过运营商的网络,让用户通过手机就可以看到每个路口的拥堵情况,然后再选择出行路线。”[6]这一场景在当时是不现实的,而随着4G的广泛应用、5G的逐步普及,江苏、浙江等多个省份已经出现此类场景。

本文所述的“新型通信技术”包含5G通信技术、车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车路协同网技术等,以5G为代表的新型通信技术往往具有大带宽、低时延、广连接等特性。新型通信技术较之以往采用不同的逻辑架构,使得不同的功能场景能够依据场景的特性要求,使用不同的通信频段。城市航道、公路、偏远地区的无动力、低功耗交通设施可以使用专用的低频段,实现低功耗、高可靠性的信息传输,为城市交通设施的智能化监测提供了更多无线监测设备、可检测信息的可能;智能驾驶、无人驾驶、智慧机场等场景,可以使用专用的高频段通信,在满足雷达、视频传输带宽的要求下,通过专用频段的设置,保障整个传输过程的可靠性、稳定性;对于远程驾驶、远程控车等传输与控制结合的城市交通场景,通过对控制、传感器传输差异化业务的差异化频段组织,同时保障传感器传输的大带宽、低时延与车辆控制的高可靠性,提升整个过程的稳定性。这一系列的改变为智慧交通的协同发展奠定了基础。

2.以机器学习为基础的人工智能技术

人工智能指的是机器在处理任务的过程中具有人的智能特点,而机器学习是一种实现人工智能的方法,指的是机器能够通过经验自动改进计算算法的方法。在人工智能发展早期,“知识化”研究的主流,通过对知识系统的符号化转化、规则构建,探索通用问题的解决模型,但因规则间的相互影响、知识库的相互独立,难以有效将知识人工转化为计算机规则,使得人工智能始终没有得到广泛应用。[7]

人工智能技术对城市交通系统影响最深刻的部分是自动驾驶领域。主流的自动驾驶技术多围绕单车智能展开,通过车载传感器实现车辆位置、车辆与周边事物关系的掌握,并实现车辆的自动化控制。其中,物体的识别、距离的判断、标志标线的识别、三维模型的构建都依赖机器学习算法,通过大量成熟的模型与标注样例库得以精准判断;而车辆控制的智能决策更是依赖全球协力的训练模型库,通过不断的机器学习模型优化,实现更为准确的判断与控制。

针对图像的物体识别不仅适用于车辆,更适用于路侧的视频设备。伴随着各地雪亮工程、智慧交管项目的实施,全国基本实现了路侧摄像头的无死角覆盖,时刻抓取着路上的车辆、行人、设施的图像。基于机器学习的图像识别、距离判断使得摄像头能够将非结构化的图像数据,转化为结构化的统计数据,记录车辆的类型、车牌、违法行为、车速等,并结合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实现城市交通的全要素、全过程、全周期监管。

对于交通出行预测而言,以机器学习为技术的人工智能技术,更是从非集计的角度给交通出行预测提供了新的思路,更好地掌握每一个用户的出行规律、出行特征,实现更为细致化的探索。[8]

3.以高精度为目标的新型定位技术

高精度卫星定位是通过对于卫星观测误差值修正,降低测量误差的一种定位技术,包含地基增强与星基增强两种。地基增强系统指的是通过地面建设固定、连续运行的GNSS观测站,通过逐步检验观测值,实现观测值收敛,计算各类针对测量误差的改正数,将改正数发给用户设备,实现误差消除的系统,其中根据测量改正数使用的频段分为RTD伪距差分解算服务、RTK载波相位差分解算服务,中国移动、千寻位置、六分科技都是基于地基增强系统提供差分解算服务的高精度定位服务商;星基增强系统指的是通过卫星测量定位通信中产生的星历误差、卫星钟差、电离层延迟等误差信息,将修正信息下发用户设备,实现误差纠正的系统。

无线射频定位技术包括UWB定位技术、5G网络侧定位技术、WiFi定位技术、蓝牙定位技术,通过建立给定坐标的基准站,利用无线射频通信中的接收时延、射频角度实现位置信息记录的定位技术。受限于基准站的建设以及无线通信的频段,多用于室内环境的定位。视觉定位是基于机器学习、深度图像、三维推理等技术,通过相机与拍摄物三维关系,实现定位的技术。受限于样本数据规模、算法成熟度、分辨率视差、环境影响等因素,视觉定位暂未形成独立的定位技术闭环。SLAM定位技术指的是即时定位与地图构建技术,通过测量周边事物与自身的距离、位置关系,边移动边构建环境地图,实现定位与导航的技术。一般通过摄像头、激光雷达、磁轨等技术手段,结合设备转向、速度等控制信息实现定位、制图与导航,能够为自动驾驶提供导航支撑,普遍应用于工业AGV领域,并逐步向城市交通领域拓展。

随着惯性导航、车控信息、组合定位导航技术的不断提升、融合发展,城市交通系统得以获得更为稳定、可靠、持续的高精度定位服务。于城市交通系统而言,这不仅仅是定位精度“量”的提升,更是定位场景“质”的变化。米级与亚米级、厘米级的精度差异带来的是路段与车道的精度差异,交通监管环节的精细化;室内外定位精度、坐标系统的一体化,带来的是交通系统室内外协调的一体化,为城市交通的统筹协调应用构建了前提条件。

三、新时期的城市交通探索与实践

(一)城市公共交通领域的实践与探索

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交通系统的典型要素,也往往是新技术试点与改革的前沿阵地。基于上文所提新技术,厦门、深圳、苏州、杭州、长沙等多地都针对城市公共交通领域开展了实践与探索,极大地拓展了城市交通监管系统的边界。

1.从被动监管向主动引导的技术实践

公共交通行驶速度控制是影响公交服务品质的重要因素,急刹车、急启动、加速过弯等驾驶行为直接影响城市公交的乘坐体验,两车间距忽远忽近,车辆到达时间不可预期更是人们放弃公交出行的主要诱因之一。因此,對城市公交行驶车速进行监测与管理是解决此类问题的重要途经。

厦门市BRT拥有全国唯一一个全程独立封闭路权的公交专用道,具有人车分离的特征,且所有运营车辆拥有统一品牌、统一管理,极其适合新技术的探索与应用。2021年,厦门市BRT将高精度定位、5G通信引入,通过高精度定位与5G通信,结合车辆CAN信息回传、车载摄像头信息回传,实现车道级车辆实时信息的精准掌控,包括但不仅限于实时车辆所在车道、距离站台的距离、车辆行驶速度、加速度,实现车辆行驶的精细化监测。基于车辆精细化监测,厦门市公交能够结合车辆精准位置提供精准的控制引导,如合理规划路段车速、合理诱导进站减速时间、合理控制两车间距、精准推算到站时间,从而实现智能化调度与智慧化管理。整个项目的实施整体提升了厦门BRT 5%的运营效率,降低了车辆能耗,均衡了车辆间距与等待时长,明显提升了乘客的满意度。

过去的城市公共交通监管与运营,难以探查到具体的驾驶行为,往往在事件已经发生后,被动地回应问题,处罚涉事车辆与人员;一方面危害已然发生,对乘客的不良影响是不可逆的;另一方面,很多存在隐患却无法及时发现并制止的驾驶行为,难以得到有效控制。厦门BRT的新技术实践,让城市交通监测更为细致,也让管理控制手段更为丰富。

2.更透明、更精细、更效率的补贴

改变补贴优先的观念,提高补贴的透明度、精细度和效率。城市交通系统对于公共交通的鼓励往往体现在针对公交车辆的运营补贴,然而,受限于车辆运营基础数据的难以获取、补贴政策难以精细化执行、车辆运营服务缺乏合理的绩效考核,城市公交运行补贴往往存在补的多亏损,补的少难以支撑等问题,公交优先政策无法得到保障。[9]

对此,深圳市很早就构建了一套基于车辆定位的公交补贴发放政策。通过对运行公共交通位置信息的实时回传,政府平台记录车辆轨迹,当车辆按时按照公交线路,完成全段路线的行驶后,则记录车辆完成一次运营,并下发此次补贴;若车辆未按照线路行驶,或是运营过程中位置信息未能回传、发生偏移,则不记录为完成一次运营。这一策略的构建为深圳市公交的运营监管提供了所需的抓手,但滞后的定位技术直接影响了政策的实施效果,位置的丢失,偏移、中断等问题使得不少运营车辆未能获得补贴。

2020年,深巴集团全面开展了新一代定位技术的使用,将旧有定位设备替换为北斗高精度定位与惯性导航的融合定位设备(图1)。一方面整体提升了位置信息回传的稳定性、可靠性,避免了车辆定位的偏移、丢失,提升了运营补贴的准确率;另一方面,高精度定位能力的引入使得公交车辆可以实现路口、斑马线、主辅路等应用场景的实时定位、车速监管、电子围栏控制等功能,使得针对公共交通运营成本的精细化补贴、运营质量的精细化监管能在未来得以实现。

3.多层次、多样化的出行服务

多样化、多层次的公交经营,适应不同出行者的不同出行需求。根据《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①,全国大部分的快速路、主干道的使用率高达100%,平均拥堵率超过60%,但次干道、支路的平均拥堵率却仅为30%。传统公交运营受限于车辆尺寸、需求的不确定性、车辆运营成本等因素,难以让服务渗透到城市道路的“毛细血管”。

利用移动互联网、5G通信、高精度定位、人工智能技术,苏州市在2020年开通了全国首个常态化运营的5G无人公交线路。该线路全长超过4公里,途径12个路口,沿途设置5个站点,部署了超过130个智能感知设备,为国内路程最长的一条Robo-Bus体验线路。利用高精度定位技术,车辆实现车道级线路规划,结合路侧传感器与平台回传的施工、占道、行人等信息,合理规划避让线路;利用5G通信技术,车辆能够实时获取周边交叉口的道路交通参与者情况,提前进行决策,避免事故与违章的发生;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乘客可以按需预约或查询运营线路,车辆能够事先获取车站乘客情况,按需实现车辆停靠。

目前,苏州已经推出3条5G无人公交线路,未来还将继续开通更多线路,使得越来越多的“毛细血管”道路、不同的出行者均可享受到城市公共交通的便利。

(二)开放路段的车路协同实践与探索

2019年,苏州市启动了车联网示范区的建设工作,围绕着高铁新城、常熟市、工业园区,在开放路段上大量开展各类应用示范与测试服务。整个示范区的建设不仅带来了新技术与新企业,也在默默改变城市交通系统的运作逻辑。

1.交通全要素的感知与监测

依托新型通信技术对于城市交通监管系统带来的最直接的变化就是极其丰富的可感知、可检测交通要素。苏州高铁新城于2020年率先启动了国家级5G车联网城市级验证与应用项目片区建设,累计改造智能网联道路超过60公里、路侧单元设备79套、毫米波雷达143套、边缘计算设备96套、融合感知摄像头133个,并配有超级边缘计算机。庞大的路侧感知设备使得道路能够实现孪生化的感知与监测,路上每一个车辆、路边的每一个行人,乃至于这些交通要素的每一个行为都时时刻刻得到监测与记录。海量的信息也使得监管有了更为广阔的土壤。

2.丰富而差异化的城市交通系统要素

车路协同系统的建设不仅给城市交通监管系统带来更为精细的感知与监测、更为丰富的可用信息,也带来了更多的监管挑战。随着示范区的建立,通过招商引资与本地孵化,片区已有超过100家车联网企业,覆盖车联网产业的30余个细分领域,打造了城市环卫、高铁枢纽接驳、园区物流、出租车等多种智能驾驶示范应用。各类智能驾驶项目的应用给城市交通系统带了新的监管要素,而监管政策、监管手段却存在滞后性。如果智能驾驶行为、事故的责任主体、权利范围未能明确,那么城市交通的监管则必然无从谈起。

3.更多的主动式引导与信息提醒

示范区车路协同应用场景中一个重要的类型就是将路侧感知到的信息,通过车路协同网络、5G通信网络传递给车辆或行人设备。将行人过街、路口红绿灯、车道拥堵情况等信息,基于一定时间的提前量下发给车辆、行人,使得行人与车辆有充足时间进行策略调整,以主动引导与信息提醒的方式优化交通运行秩序,降低交通系统风险,为城市交通监管中的管理控制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技术手段。

四、新技术背景下的城市交通监管系统变化趋势

对于城市交通系统的监管而言,新技术的出现往往是系统问题的解决方案或是系统变化的前提条件。室内外一体的高精度定位、更为稳定可靠大容量的通信技术、更泛用有效的机器学习算法等新技术的出现使得城市交通监管能够触及到以往难以触及的角落。一方面一些原本仅处于设想阶段的监管方式、监管内容得以实现,如监管司机的驾驶行为,捕捉不文明的驾驶习惯,整个城市交通的监测过程变得更为细致;另一方面对于城市交通的管理与控制,新技术也使得管理控制手段能够尽可能地及时,在危险、违规、违法发生前予以提醒,在发生过程中得以精准、快速取证,而在事件发生后能够快速处理,降低危害与损失。

新技术,给城市交通系统的监管带来的也不仅仅是好处,也使得城市交通系统的监管面临了新的挑战。从上述的实践与探索过程中以及过往的交通發展历程就可以发现,新的技术会带来新的城市交通系统构成、新的交通行业、新的交通主体,使得整个交通监管的法律、制度、流程、系统、手段都面临着新的调整,甚至于有的问题是过往不曾经历过的。如大数据背景下对于出行公平性问题的监管,避免交通运营管理中的歧视问题,如越来越多的交通数据背景下对于数据共享与个人信息、数据安全保护的问题,如智能驾驶进入开放道路出现事故后的路权归属、优先级以及责任主体问题。

越来越多的手段带来越来越多的信息,越来越自动化的监管也使得规则的制定变得尤为慎重,越来越精细的监管也使得安全、效率、平等的问题越发地无法规避。可见对于城市交通监管系统而言,当下的诸多新技术带来的不仅仅是城市交通监管的便捷、细致,更是整个监管系统需要重新梳理,新的监管要素、新的监管手段、新的制度法规、新的理论框架,大量空白的领域有待学者们不断完善与充实。

注释:

①高德地图.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

参考文献:

[1]陈宽民.城市交通系统理论分析与应用[D].西安:长安大学,2003.

[2]吴茂胜,熊丹.城市交通发展模式转型研究[J].山西交通科技,2013(3):22-24+30.

[3]王继峰.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回顾与展望[J].城市交通,2017,15(4):18-24.

[4]刘川,陈金鹰,朱正模,等.5G对无人驾驶汽车的影响分析[J].通信与信息技术,2017(3):43-44.

[5]包左军.基于5G万物互联的智慧交通[J].中国交通信息化,2017(10):18-20.

[6]贺洁,俞悦.从智能到智慧的3G应用新趋势[N].中国计算机报,2009-10-12(003).

[7]陈自富.研究纲领冲突下的人工智能发展史:解释与选择[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 2017.

[8]欧阳琪.基于大数据与机器学习的公交客流预测与行车优化模型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20.

[9]刘文慧.政府购买城市公共交通服务运行机制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5.

Discussion on the Changes of Urban Transportation System from the New Technology Perspective

Liu Zongyu, HuChuncheng, Xiao Xiamin

(China Mobile(shanghai) Industrial Research Institute, Shanghai 200135, China)

Abstract: The current research on urban transportation system often focus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transportation and urban spatial form. These research trying to alleviate urban traffic problems and build an efficient and safe urban traffic system by gui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spatial form and urban traffic structure.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supply side reform, the progression of urbanization has entered a new stage, and the urban transportation has upgraded from incremental supply to stock management. So far, the emergence, exploration and use of new technologies have become a vital part of this stage, and the urban transportation supervision system is a far-reaching par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mpact of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on urban transportation,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application of some emerging technologies in the field of urban transportation, summarizes their impact on urban transportation supervision, and puts forward ideas for the changes of urban transportation supervision system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new technology perspective; urban transportation supervision system; high-precision positioning; 5 G

■責任编辑:许  丹

猜你喜欢
城市交通交通定位
新形势下我国城市交通发展战略思考
繁忙的交通
《导航定位与授时》征稿简则
Smartrail4.0定位和控制
小小交通劝导员
上海城市交通大数据研究与实践
找准定位 砥砺前行
青年择业要有准确定位
契合城市交通需求 推进单轨交通发展
基于GIS的城市交通流模拟与决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