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实践观

2022-05-29 16:55郭佳佳郭远
经济研究导刊 2022年12期
关键词:黑格尔手稿异化

郭佳佳 郭远

摘 要: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实践的意义越发明显。实践不仅提高了生活品质,而且促进了文化的进步和发展。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提出并论证了实践的概念,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手稿》作为实践理论的成果,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实践。以《手稿》为写作背景,对马克思实践观进行研究和分析,并尝试将实践观与高校思政教育结合,以期对马克思思想有更深刻的理解。

关键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实践观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2)12-0001-03

一、《手稿》的写作背景

《手稿》写于1844年4月。马克思还在读大学的时候,深受黑尔格思想的影响,1841年发表的博士论文中还显示出黑格尔的一些观点。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开始认识到各阶级的斗争都与物质利益有关,这推动了他从政治领域向经济关系转变。从《莱茵报》离职后,1843年写作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他说:“不从根本上发动革命,完整的德国就不可能完成革命。德国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解放思想是哲学,解放思想的核心是无产阶级。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成为现实。如果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它就不能消灭自己。”[1]这说明,要实现共产主义的目标,必须在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这个时候的马克思已经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变成共产主义,从唯心主义转变成唯物主义了。

二、《手稿》中实践观的形成

(一)吸收前人思想

1.康德——实践观。康德把哲学分为学说上的自然哲理和实践上的道德哲理,他还概括了实践——自然观的实践和自由观的实践,他认为后者才是真实的实践。康德还提出来了实践的主客体,认为实践的主客体只是形式上的统一,实际上是对立的。

2.黑格尔——实践观。黑格尔的《逻辑学》《精神现象学》等名著中蕴涵着实践的思维,黑格尔认识到实践具有目的性、持续性和价值性。他认为在某一方面主体和客体都通过实践来实现目标。黑格尔的实践思想充满了辩证法,他认为实践能验证认识的真理性。

3.费尔巴哈——实践观。费尔巴哈从人本主义的角度,把实践简单看作是人的利己活动。他还认为实践的对象是消极的,只是被动地反映主体的一种运动。费尔巴哈混淆了实践与认识联系,尝试突破唯心主义,实际上只是在兜圈子而已。

(二)早年的马克思——实践观

马克思早年的实践思想在每个阶段有着不同的认识,每个方面也都有所侧重,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其内在还存在着联系,都为科学实践观的形成作出了贡献。

1.《博士论文》时期——马克思实践观。大学初期,马克思偏重于理想化地建立一个法哲学体系。失败后,他开始学习黑格尔,同意黑格尔关于“科学并不是现成的,而是一个正在形成中的东西”[2]的观点。马克思没有黑格尔极端。这一时期他第一次应用实践,并试图在博士作文中加以论述。马克思在自身意识与现实的联系上不同于黑格尔,他指出,“世界的哲学化同时也就是哲学的世界化。”[2]这期间是理论批判的实践观。

2.《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实践观。《莱茵报》时期,马克思进行现实不服从理论的反思。开始向唯物主义转变,对黑格尔法哲学进行批判,认为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强调哲学实践在改造世界中的功效。他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3]这期间是向唯物主义转变的实践观。

3.《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实践观。在《德法年鉴》时期,《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两篇文章使马克思认为实践应将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马克思不仅阐明了革命实践改造社会的伟大意义,而且找到了革命实践的主体是无产阶级,从而确立了他的实践观的阶级性质和革命性质。”[4]这为马克思科学实践观提供了理论前提。这期间的实践观是政治批判的。

(三)马克思实践观确立的理论基础

1.异化劳动理论的形成。马克思对物质利益怀有疑惑。研究别人的作品时,他也会整理自己的原理,进行全面的整合,并进行认真的思考,提出自我的看法。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概念就是在这本手稿阐明的。

2.异化劳动学说的劳动实践观。首先,人与动物的根本不同在于劳动实践。马克思明确提出人和动物能通过劳动实践来区别,两者在生产上也有实质的不同。动物为生存而制造,人们则有目的地劳动,积极改造自然。其次,劳动异化区分劳动对象化。马克思不忘对劳动异化和劳动对象化做出区分。马克思还认为两面性只是区分劳动的对象化和异化的形式,对象化才是劳动的本质,在这里已经揭开了实践的基本意思。最后,生产劳动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手稿》中初步认为“全部人的活動迄今都是劳动”[5],“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5]马克思看出生产劳动是人类的根本。这时期为对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现实的人本主义的道德批判。

三、《手稿》中实践观的主要内容

(一)实践的定义

1.实践概念探索。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来了异化劳动和对象化活动,并没有严谨说明两者关系。马克思用纯粹的理想主义来描写对象化的运动,以表明异化劳动是极端非理性的。《手稿》中明确提出:“实际创造一个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的自然界,这是人作为有意识的类的存在物的自我确证。”[6]该理论已接近科学的实践。

2.实践的特征。《手稿》还梗概了实践是一种感性的物质运动。马克思说:“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6]因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6],表明了人的能动性。实践是社会性的,马克思说:“社会的性质是整个运动的一般性质,是社会的活动和社会的享受。”[6]马克思从人、实践、自然的辩证统一中揭示了感觉。

3.实践的作用。马克思在《手稿》中把对象化活动看作异化劳动,包含了对劳动实践正确的理解,并不直接把二者画上等号。人与自然的对象化关系既对立又统一,实践是他们的中介,使人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

4.劳动实践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手稿》中“私有财产的运动生产和消费是以往一切生产的运动的感性表现”[6],在此异化和异化的扬弃都可以说。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消除思想:“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 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6]相信共产主义定能实现,还有能实现的方法。此时,马克思的思想已经开始超越了费尔巴哈,继续走向成熟。

(二)实践的本质

1.人类自身是实践活动的目的。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实践满足了这种需要,成为一种手段,用来区分人的异化劳动和动物本能,成为人的实质。《手稿》提出,从人的实质力量出发来应对劳动和生产,而且只能以人自身为出发点和目的。

2.对象性活动是实践的内在构成。劳动和实践的主体是人,人是作为对象性存在,才是现实的人和真正的人。此时,马克思明确提出,实践的实质是以人为目的的对象性活动。同样对象性活动才是实践的内在构成。

(三)实践的内容

1.主体和客体。实践主体以外部世界为认知对象,但不是所有物体都是客体。实践主体是从事感性活动的人,纯粹的自身意识不理解为实践的主体,马克思把客体看作是与人的活动相对立的客体。这样看,客体是独立存在的。

2.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马克思站在一个新的角度思考主客体关系,用实践的方法来区分主客体。主体改造事物的过程并受限于客观环境和主体自身,通过实践来确认谁是主体谁是客体。

四、实践观在思政教学中的运用

(一)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

在当代许多高校中,都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那我们就从这里出发去分析一下在思政教育中的重理论而轻实践的现象。重理论要说的是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大谈特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即使能够达到脱口而出的地步,却不能说出马克思主义原理从何而来,它的归属在哪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博大精深,我们不能只认识原理,轻视实践或者说是放弃实践。不难发现,有些大学生一遇到从实际出发去实践,就会不由自主地打了退堂鼓。因为大部分时候,我们乐于从书本上学习,理论的东西背背就好了的侥幸心理,只会与实践相脱离。本着纸上谈兵的行为,又如何去拥有正确的实践观去践行呢?思政课中,多媒体教学很常见。学生们只需要认真地观看多媒体,好像就能把马克思主义吃透了似的。课下也没有去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只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当作快餐一样快速吃掉,那么里面的营养成分谁又去在乎。如今我国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期,高素质人才是排头兵,因此也越来越重视对高素质人才的思想教育工作。将对人才的思想教育工作与中国梦相联系,仍离不开实践。又比如说,大学生就业一直以来是一个热门问题,就业难,难就业,读起来好像一个调侃式问题,实则也反映出高校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看似轻松毕业,实则一面试就碰壁。所以只知原理,而不知方法论是不行的。应该让学生们懂得踏踏实实做事,从实践中得出真知。而方法论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实践,就是实践观,就是培养大学生站在实践的角度去思考现实问题,也就是理论不能脱离实际和实践。

(二)实践观与思政教学相结合

在实践过程中做到教与学相统一,需要师生共同的努力。既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又在教师的价值观引导下,给予学生充分的实践机会,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和社会调研,将教育与实践的哲学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中的实践观让我们认识到人的本质是开展实践活动,从而去构建和谐的师生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的根本目标。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指导思政课教学的完成,不仅要树立学生们正确的“三观”,还要树立学生们的实践观,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去解决课本难题和生活中的难题,真正做到让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你我息息相关。不应让学生用单一、僵硬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實践观在高校教学中的实用价值让学习立足社会现实,多观察身边发生的事情,学会用理性、哲学、实践的眼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掌握思维方法,才有助于改善我们的思政课教学。不能简单把理论当成方法,应促使其在实事求是中践行,以求达到思政课教学目标。

五、《手稿》中实践观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实践观占有重要位置。我们探究问题,不只是简单地从哲理的角度看问题,而是从事实出发,对实践进行哲学思考。通过对“实践的方式”“借助人的实践力量”[7]的思考,深化马克思实践观。《手稿》的实践观点是马克思哲学理论革命主义的源头,它不仅全面论述了马克思实践观的合理含义,还奠定了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基础。其中,逻辑体系架构证明了马克思实践观的产生过程,并深化了对马克思哲理在现实中应用的认知。

结语

马克思观点的核心问题仍是当代社会亟待处理的问题,仍具有探讨价值,需要我们关注和思考。马克思的实践观更是需要深入理解和分析的重要内容。在此着重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实践观进行了深入剖析(如在实践的主体中多次提及工人阶级,就能发现“实践”一词的范围缩小了),说明马克思的实践观还不成熟,仍需升华。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思维,对于我们解决现实问题有重大意义,需要我们在今后的认知和实践中不断深化。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5.

[2]  马克思.博士论文[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64.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20.

[4]  吴仁平.科学实践观与马克思主义哲学[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5.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7.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1-128.

[7]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1-128.

猜你喜欢
黑格尔手稿异化
马克思的异化观及现代西方学者对它的拓展
大家手稿
作家手稿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作家手稿
黑格尔评理
黑格尔评理
作家手稿
“社会主义异化”论与精神污染
辩证法家的形而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