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化饮食护理对消化道出血患者凝血指标影响

2022-05-29 04:58刘璐璐
中国药学药品知识仓库 2022年10期
关键词:消化道出血

刘璐璐

摘要:目的:探析消化道出血患者接受个体化饮食护理对患者凝血指标的影响。方法:抽选我院收治的70例消化道出血病例入组,选入时间在2020.4~2021.4,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对纳入病例进行分组,以对照组命名的一组有病例35例,以常规护理模式进行干预,包括心理辅导、疾病宣教、体征监护、病房管理等护理措施;以观察组命名的一组有病例35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个体化饮食护理干预,检测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RF)三项指标,了解患者护理后营养状况;检测血清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了解患者护理后的凝血功能。结果:观察组的ALB、PA、TRF等指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Fbg、PT、aPTT三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消化道出血患者接受个体化饮食护理,改善凝血功能,同时避免营养不良,预后效果佳。

关键词:消化道出血;个体化饮食护理;凝血指标

【中图分类号】 R57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2)10--02

消化道出血是发病率较高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出血速度快且血量大,发病后会出现便血、呕血等表现,包括上消化道出血、中下消化道出血等,疾病类型较多,危害较大,具有较高的死亡率。疾病与治疗等因素影响导致患者的食欲减退,营养供应不足,更不利于患者的预后康复。因此,治疗期间加强护理配合,及时开展个性化饮食护理,提升患者的食欲,可改善营养状况,提升机体免疫力,更好提升治疗效果,从而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因此,本文以70例消化道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析个性化饮食护理对患者凝血指标的影响,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选择70例消化道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病例均为我院于2020.4~2021.4收治病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对70例病例划分为两个组,对照组中男性19例,女性16例,年龄36~76岁,平均值(49.5±3.1)岁,出血量在340~950mL,平均值(542.9±32.6)mL,出血位置:上消化道22例,下消化道13例;观察组中男性17例,女性18例,年龄34~75岁,平均值(49.3±3.7)岁,出血量在342~953mL,平均值(540.7±34.6)mL,出血位置:上消化道20例,下消化道15例;两组间病例无明显差异,P>0.05。

纳入标准:(1)经超声影像、临床体征等综合诊断为消化道出血;(2)知情自愿,签署同意书;(3)认知良好,配合度高。

排除标准:(1)有严重肝脏、肾脏疾病患者;(2)有认知障碍,无法正常交流沟通者;(3)资料内容不全者;(4)治疗配合度低或抗拒治疗者。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模式,具体方法:(1)体征监护: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开展密切监护,评估患者的出血量,选择合适静脉建立静脉通道,以便及时开展体液、血液补给;患者卧床期间应将患者头部往一侧偏,避免呕吐、恶心过程中呕吐物回流进入到气道,引起窒息等不良事件。观察患者的意识与精神状态,若出现精神疲倦、体温异常变化,呼吸困难等异常体征后,准确记录各项数据信息,协助医师处理异常体征;对患者甲床、皮肤变化情况进行观察,特别注意颜色、光泽变化情况;记录电解质、血气分析指标,观察并记录排泄物情况,以便及时发现患者病情改善或恶化情况。(2)优化病房环境:病房内定期开窗通风,若外边天气冷或室外天气不佳时则不可开窗或短暂开窗;保持室内整洁、安静,严格控制探视人员与时间,禁止在室内与走廊喧哗打闹。(3)健康宣教:由护理人员为患者及家属开展口头宣教,告知消化道出血的常见诱因、危害与处理方法,发放健康宣教手册,告知日常照护方法与注意事项,让患者及家属添加微信群与公众号,由护理人员定期上传图文结合的科普内容,发布上消化道出血日常照护要点等视频资料,以便供患者及家属更好了解疾病与照护方法。(4)做好急救物品维护工作,由于消化道患者发病后再次出血风险较高,一旦出血量过大会危及患者的生命。日常护理过程中要做好抢救准备,在患者床旁准备好所需的急救用具与急救所需药品,及时补其所需的器械与药物。(5)心理护理:在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原则执行护理服务的同时,也需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及时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了解患者不良情绪产生诱因,耐心听取患者的疑问及困惑并及时给予解答,对于患者所提出的合理需求应尽可能予以满足,并根据患者出现的负性心理开展针对性疏导,例如,对于治疗及预后效果较为担忧恐惧的患者,不仅需要加强健康宣教力度,也需重点告知疾病预后的可期待性,使患者对治疗及预后抱有合理期待;日常可让患者听清音乐,观察喜欢的电视剧、综艺等,调节心理状态。(6)加强特殊时段护理:寒冷、温度較大时间段内出血风险较高,因此,在凌晨0:00~8:00,晚间17:00~24:00两个特殊时段应加强监护力度,加强此时间段内高年资护士的排班占比,以便及时应对患者再出血问题。评估为高危风险人群也需加强监护力度。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开展个体化饮食护理,方法如下:(1)组建营养干预小组:由主治医师、营养师各1名,5名专科护理人员共同组成,组织开展消化道出血与场内外营养支持相关知识的培训学习,提升专科护士的知识储备,强化护理技能。(2)获取循证支持:通过搜索知网、万方等数据库,以“消化道出血”、“营养干预”、“营养风险”等关键词搜索获取专业的文献论点支持,明确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营养状态与日常饮食护理的注意要点,为消化道出血患者制定具有个性化的饮食护理方案。(3)三餐饮食的个体化设计:由责任护士根据患者的体质量、日常运动量、个人饮食习惯,身体内环境酸解与电解质平衡状况,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与病情严重程度,由营养师科学制定个性化食谱,科学计算患者的基础代谢率,明确患者每日所需进食的热量并合理分配,热量早中晚三餐分配的占比2:5:3。存在营养不良症状患者,明确患者机体恢复所需的营养物质,及时调整营养饮食食谱方案,使患者每日饮食所摄取的蛋白质、热量充足且满足生活所需。护士根据营养师下达的饮食食谱,结合患者个人的饮食喜好,为患者提供三餐,记录患者的进食情况与进食后反应。营养师要定期检查患者的饮食日志,以了解患者的进食情况,同时根据患者的营养指标变化情况,调整食谱方案。停止出血后2~3d后以流质饮食为主,补充机体所需的蛋白质、维生素与能量。(4)食物选择:食物以富含优质蛋白、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为主,选择易吸收的食物。日常饮食中每日摄取的蛋白质含量约为100g,碳水化合物含量为250g,日常也需多食用新鲜的瓜果蔬菜,以补充膳食纤维与维生素;日常饮食中要严格控制脂肪的摄入量,脂肪占每日食物摄取的20%以内。禁止患者食用刺激性食物、口味酸辣、质地粗硬、烟熏烧烤类食物,避免高脂肪食物摄入,同时禁止使用沙丁鱼、青花鱼、金枪鱼等食物,避免刺激导致再出血。(5)饮食习惯培养:强调饮食不健康对于身体恢复的不良影响,使患者可严格按照营养师所制定的个体化食谱选择日常食物。指导患者每餐进食时在感觉八分饱时就需要停止就餐,可通过少食多餐形式补充所需营养,若日常早中晚三餐无法满足身体能力摄取所需,可在下午2:00~3:00期间段增加水果小食。养成餐后漱口、刷牙的良好习惯。

1.3观察指标

(1)营养评估:以4mL空腹静脉血放置于离心机内处理,测量血清中含有的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RF)、白蛋白(ALB)水平;(2)凝血功能:以4mL空腹静脉血放置离心机内,获取上层血清放置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内,检测指标包括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1.4 统计学处理

涉及数据输入到SPSS24.0软件内,以(x±s)表达其中的计量资料,行t检验;P值<0.05,有统计学相关性差异。

2 结果

2.1 营养指标对比

观察组ALB、PA、TRF指标优于对照组,两组护理后营养指标有明显差异(P<0.05)。

2.2 凝血指标对比

观察组Fbg、PT、aPTT优于对照组,两组护理后凝血指标有明显差异(P<0.05)。

3 讨论

3.1 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与表现

食管、十二指肠、结直肠、盲肠、胃部等管道共同组成消化道,主要负责消化吸收食物中的营养。消化道出血是多种疾病组成的临床症候群,其中出血点位于十二指肠乳头以上部位为上消化道出血,出血点在十二指肠乳头至回盲瓣处为中消化道出血,出血点在盲肠、结直肠位置处为下消化道出血。临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分析显示,消化道机械性损伤、炎症反应、血管病变以及癌变均会引起出血反应;邻近器官病变、全身性疾病也会累及消化道,从而诱发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分析,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胃癌,以呕吐、黑便、发热、血象异常等临床表现为主,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是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的主要临床体征,衰竭程度随着出血量增加而加重,会出现脉搏细弱、血压降低,出现休克,具有较高的死亡率。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既往史多存在溃疡病、呕血史、肝胆疾病;出血前出现上腹部闷胀、疼痛、恶心、恶心等症状,以呕血伴柏油样便为主。下消化道出血患者是指屈氏韧带以下的消化系统病变所引起的出血症状,病因多与小肠疾病、结肠疾病、直肠肛管疾病、感染性出血有关,患者会发病后以便血症状为主,短期出血量多患者会出现周围循环衰竭、贫血症状,而出血量不多时患者不会出现明显的全身性症状,既往史主要为下腹部疼痛、排便异常病史、便血史,患者出血前多存在中下腹部不适、大便便血,无呕血症状,发病后多存在里急后重、发热、腹部肿块、皮肤改变等临床症状,以便血为主,无呕血症状,便血以暗红或鲜红色为主,稀多不成形,大量出血时可见血块。

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出血量越多所表现的临床症状越严重。消化道出血患者以头晕、乏力、心慌、口干、昏厥、烦躁不安、尿少等症状为主。出血量<400mL或出血速度较慢时,无自觉症状;而出血量超过400mL或出血速度较快时,患者会出现呕血、便血等自觉症状,严重者也会持续休克症状。脉搏、血压是临床评估患者失血程度的主要参考指标。消化道急性出血时,血容量锐减,机体会持续代偿反应,使心率加快,提升血流速度保证其他器官血液供应,而若仍未止血,及时补充患者所需的血容量时,也会因大量失血导致休克状态,脉搏减弱,甚至出现神志不清。休克发生后,血压也会出现代偿性升高,而随着血压与出血量持续增加,患者也会进入到失血性休克状态,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因其他器官病变所引起的消化道出血患者,根据患者原发病不同所表现的临床症状也存在差异,主要以腹痛、呕血、便血、发热、梗阻、腹部包块等症状为主。

3.2 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护理方法与效果

消化道出血发生后出血量大,病情发展迅速,发病危及,会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消化道出血患者发病后需要开展有效治疗,但是由于患者生理与心理不适,导致患者的配合度较低,由于消化系统疾病影响日常进食与营养吸收,导致患者的营养状态与机体免疫力受到严重不良影响,不利于患者预后康复[1]。消化道出血患者护理时开展常规护理,虽然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开展密切监护,及时发现并处理患者的出血,落实急救护理,并根据患者的身心状态开展健康教育与心理疏导,使患者的配合度有效提升,但是对于患者饮食层面的照护并不理想。患者多是按照自身习惯进食,对于不可食用的食物缺乏了解,导致患者饮食不当,摄取的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质地较硬的食物均会刺激并损伤消化道,进而引起消化道再出血,不利于患者预后康复。

个性化饮食护理开展则可根据患者的饮食需求,科学制定饮食护理计划,选择适合患者吸收消化且满足机体营养的食物,培养患者良好的饮食习慣,从而以科学的饮食结构,保证患者机体所需营养,减少不健康或不规则饮食对于消化道的刺激损伤,更好促进营养吸收,恢复胃肠道功能,更好促进患者预后康复。本组研究中在加强对高危人群监护力度,加强生命体征监护,做好自我护理指导等护理措施基础上,为消化道出血患者提供个性化饮食护理,组建个性化饮食护理小组,加强小组成员的专业培训,使小组成员明确消化道出血患者存在的营养不良风险,明确了解饮食干预对消化道出血患者预后康复的干预价值,在营养师与医师的指导下,明确患者护理中的注意事项,明确日常饮食过程中对于消化道存在的刺激性因素,协助营养师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与营养状况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方案[2]。在日常护理过程中不仅要做好疾病与治疗的宣教工作,强化患者的认知水平的基础上,也需加强饮食宣教,使患者明确消化道出血与日常不健康饮食之间的关系,明确科学饮食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更好按照所指定的饮食食谱选择科学、营养的食物,避免烧烤、腌制类食品,减少对于胃肠道的不良刺激;按照饮食食谱合理规划每日进食次数,科学计算每餐的营养元素占比,保证每日优质蛋白质膳食纤维、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等摄取充足,严格控制脂肪在每日食物中的摄取占比。

消化道出血患者疾病发生后,消化功能降低,蛋白质摄取能力减弱,严重者会引起低蛋白血症,不利于患者预后康复。若因肝硬化等疾病引起的消化道出血患者,在失代偿期也会出现明显的肝功能损害,影响胃肠道消化能力,使血浆蛋白水平与胶体渗透压降低,增加并发腹水、水肿的风险。患者大量失血后,不仅需要及时补充血容量,也需及时补充机体所需的热量与蛋白质,避免引起代偿期营养不良,增加再出血等并发症风险大幅提升,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护理过程中加强对患者营养状态的评估,及时发现患者出现的早期营养不良症状,及时开展有效的饮食干预,可避免因蛋白水平降低,诱发低蛋白血症、腹水、水肿等并发症。不同患者由于存在个体化差异,消化道出血位置不同、出血程度差异均导致患者的营养状况存在明显差异,因此,通过体质量、血清蛋白等指标有助于对患者的营养状况进行明确,更有助于制定科学的护理干预措施,制定个体化食谱[3]。护士与营养师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与所需营养素合理设计食谱,保证患者每日所需的热量、蛋白质供给充足,满足机体所需,可使器官功能得以良好维持,同时可减轻肝脏负担,更好提升机体免疫力,促进患者预后康复,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对于患者整体生活质量提升也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个体化饮食护理落实前,做好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营养风险评估,了解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评估出现营养不良的风险,为患者量身制定个体化饮食方案,保证患者的蛋白质、热量摄取充足,维持机体代谢评估,避免因为每日脂肪、热量摄取过多,导致肝脏代谢能力减弱,加重肝脏负担,影响营养吸收,不利于患者预后康复。个体化饮食护理开展过程中营养师主要负责对患者的营养不良发生风险进行评估,以便明确患者护理期间的风险等级,从而根据护士所提供患者各项指标数据,明确患者的病情危重情况,从科学、专业的角度制定饮食方案,保证食谱具有个性化与专业性特质,可更好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营养师制定饮食食谱后,要根据患者食谱向护理人员进行培训,明确食谱中的注意要点,讲解患者不可食用的食物,以便护士可更好监督患者日常饮食。护士对于患者病情变化情况也需密切监督,若患者的病情出现明显好转或恶化均需与营养师根据患者的病情重新制定个体化饮食方案,从而真正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使患者机体健康水平有效提高。

根据解雨学者的临床研究报告可知,肝硬化引起的消化道出血较为常见,发病后也会因饮食不当刺激消化道引起再出血症状,临床护理时开展个体化饮食护理,可有效降低再出血率,控制出血量,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出院,使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效提升[4]。良好的护理服务不仅可改善预后,对于建立良好护患关系也具有积极意义。本组分组比较数据可知,观察组以个性化饮食护理干预后,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血清ALB、PA、TRF指标与Fbg、PT、aPTT凝血指标有效改善,更好提升患者的机体营养,改善凝血机能,更好止血,有效预防再出血或大出血发生,更好促进患者预后康复。由此可知,个体化饮食护理的落实具有良好的护理效果佳。

综上所述,个体化饮食护理可纠正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营养状态,改善凝血指标,避免大出血等后遗症发生,积极促进患者预后康复。

参考文献:

[1]景艳艳,贾海妮.分级护理干预在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2,7(10):151-153.

[2]刘明书,王海舫.饮食护理联合预见性护理在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1,12(03):148-150.

[3]张英琴,刘慧,谭晓霞.肝硬化消化道出血患者套扎术后饮食护理效果分析[J].中外医疗,2020,39(22):137-140.

[4]解雨.肝硬化合并消化道出血患者再出血的个体化饮食护理干预[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20,24(08):117-119+132.

猜你喜欢
消化道出血
探讨危重病患者并发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和治疗对策
血管造影诊断与介入治疗在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价值
探讨晚间护理干预对肝硬化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影响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消化道出血临床治疗观察
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消化道出血患者跌倒发生率的应用
生长抑素针治疗消化道出血疗效初步观察及评估
质子泵抑制剂泮托拉唑对透析患者消化道出血的治疗
优质护理服务对乙肝后肝硬化伴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效果观察
观察生长抑制素治疗肝炎肝硬化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
1例心梗患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致消化道出血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