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面积亏损却“旱涝保收”? 公募基金如何赢回投资者的心

2022-05-30 19:27张俊鸣
证券市场红周刊 2022年10期
关键词:管理费净值基金

张俊鸣

主持人语

本周,沪深两市日成交额连连破万亿,但投资者完全高兴不起来,因为账户在持续缩水。本周市场的这轮大跌,超出许多人的想象,为啥跌?还没有哪位专家说得清楚,其实也不需要再弄清楚了,大家关心的是接下来怎么办。

有职业投资人再度喊出2020年初同样的话:现阶段绿油油的股市行情,我们眼里是通向财富的“一路绿灯”。

目前的市场环境和2020年初时肯定是不同的,但恐慌的程度是类似的。从公司基本面而言,头部公司的表现并不差,甚至很亮丽。比如,今年1月-2月,贵州茅台营收和净利润双双实现20%左右的同比增长;药明康德在手订单和销售收入同比增速均超过65%,创下历史新高;珀莱雅营收和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30%和35%左右。但这些公司股价都受到了打击。

恐慌到了极处,股价也就廉价到了极处,卖出一定是不明智的。而在此时逆向思考,如果坚持长期策略,愿意相信否极泰来,那么买好龙头则是一个较优策略。

实际上,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关于资本市场的描述值得关注,即“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和“设立金融稳定保障基金”均是“首次”被写入报告。这两个提法表明,在经济稳增长的大背景下,市场稳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主持人 李壮

公募基金被视为投资者参与股市等证券市场投资的重要渠道,一向被赋予“专家、理性”的光环,过去数年确实也有一批公募基金给持有人带来不俗的收益。加上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快速放大,追捧热门基金并将其作为资金“蓄水池”的投资者数量越来越多。但今年以来市场持续调整,公募基金却光环不再,陷入大面积亏损的窘境,与此同时,和基金规模挂钩的管理费却让基金公司“旱涝保收”,相比之下,有知名私募基金喊出“不赚钱不收费”和客户共渡难关,其中存在的巨大落差,让不少投资者发出不平之鸣。虽然私募和公募存在较大差异,但公募基金想要在跌势中赢回投资者的心,必须在收费机制等各方面进行彻底改革,让持有人更多感受到“同甘共苦”的诚意。

泥沙俱下,“炒股不如买基”失效?

年初以来A股出现一波调整,而近期全球市场由于俄乌冲突的因素也全面下跌,仅有黄金、石油等少数品种逆势走高,可谓境内外市场都出现了系统性风险,导致了公募基金表现不佳。根据天天基金网的排名,截至本周二(3月8日),2038只股票型基金仅有32只上涨,占比1.57%;5691只混合型基金当中,也只有114只上涨,占比2%。这也意味着,今年以来偏股型基金超过98%处于亏损状态,这一比例可谓惊人。

除了大面积亏损之外,今年以来偏股型基金也并未展现出更强的抗跌性。截至本周一(3月7日)通达信软件编制的股票型基金指数下跌14.07%,混合型基金指数下跌12.52%,二者平均跌幅超过13%,而同期沪深300指數下跌11.89%,中证500指数下跌9.51%,中证1000指数下跌11.54%,两大偏股型基金指数的年内跌幅均超过三大宽基指数。不难看出,无论是亏损面还是亏损比例,偏股型公募基金今年的表现都不太理想,用“泥沙俱下”来形容并不为过。

出现这样的投资绩效,投资者自然难掩失望。虽然全球市场的系统性风险是重要原因,但公募基金尤其是混合型基金表现之差却不能完全推卸给市场。如果说股票型基金还必须保持监管规定80%以上的仓位,难以完全回避市场大面积调整风险的话,混合型基金仓位灵活,可以主动对持仓品种、行业等进行积极调整,依然表现不佳,管理人绝对难辞其咎。事实上,今年也有部分行业板块如银行、石油等相对抗跌甚至逆势上扬,混合型基金的管理人如果能够超前部署,提前增加对这些行业的配置比例,是可以减少损失甚至跑赢大盘的。此外,如果真能预判风险的话,也可以通过降低仓位来减少损失。但从今年的情况来看,大部分混合型基金是没有做到以上两点,反而是维持过去两年的路径依赖,将所谓的“赛道股”抱团取暖进行到底。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种怠惰的行为,也是造成“炒股不如买基”经验失效的主因。

管理费机制需要“同甘共苦”

今年公募基金表现不佳,有人将其归咎于现在主流的管理费机制。这套以规模决定管理费多寡,和绩效脱钩的机制,给人一种“旱涝保收”的感觉。即使投资者持有的基金净值出现下跌,但只要基金规模不变就可以拿到和原来一样的管理费;即使基金规模缩水,管理费也只是按比例减少而非归零。在基金净值水涨船高的情况下,基民账面浮盈不会和管理人计较太多,但到了净值持续缩水的时候,二者的矛盾就体现出来了,关键的原因就在于“同甘不共苦”。而这样的机制,事实上也会让基金公司更重视销售渠道的营销、推广,而非完全聚焦在提升基金的绩效方面。

这种过度关注营销的情况,长期来讲对基金公司也是不利的。特别是基金公司要从管理费中挤出一部分给销售渠道,作为客户留存的维护费用,越倚赖销售渠道,这部分费用就只增不减,形成骑虎难下的局面。反之,如果能够改革管理费机制,形成和基民“同甘共苦”的结果,让基金经理更重视基金收益、提升品牌形象,基金公司也完全可以通过自有平台来实现新的突破。笔者建议,基金公司可以考虑在自己的APP上发行全新模式的专属基金,针对管理费机制进行突破性改革,比如降低管理费,跌破1元净值时不计提管理费,实行和净值挂钩的阶梯式管理费并提取一部分作为基金经理的收入等,最大限度地将基金收益和管理费挂钩,充分激发基金经理的积极性,尽最大努力为持有人创造收益。

带封闭期的混合型基金应成改革先锋

当然,没有一项改革是完美无缺的。比如,跌破1元净值时不计提管理费,可能会造成一些深度亏损、难以扭亏的基金被基金公司放弃,甚至可能沦为新人练手的“新兵训练营”,对基民不见得有利。根据基金收益进行阶梯式收费,如果出现基金净值大起大落、先涨后跌的表现,也可能造成基金公司在相对高位多计提增加收益,净值跌下来之后却无法追责制约的局面。要解决这些难点,不妨从带封闭期的混合型基金作为改革试点做起。

相对随时可以申购赎回的开放式基金,有一些公募基金设置了2~3年不等的封闭期,这段期间基金规模保持不变,一些基金可以在交易所挂牌进行份额转让,一些基金则锁定不动到期才能赎回。这些在封闭期流动性受限的基金,在管理费方面应当予以适度的补偿,以鼓励长线投资。笔者设想,这类基金在封闭期内应当暂时不予计提管理费,等待封闭期满之后再进行一次性结算。结算的时候,按照最终净值计提管理费,根据净值的高低来收取不同比例的管理费。这一机制,除了可以和投资绩效挂钩之外,也可以避免“高位多计提”的难题,同时也因为封闭期内规模固定,可以让基金经理不受持有人赎回被动卖出的影响,最大限度发挥其真实投资功力。

除了管理费改革之外,基金公司如果要和基民同甘共苦,也可以考虑将基金经理的部分薪酬以其管理的基金份额进行发放,锁定三年以上或其不再管理基金时方可赎回;将基金公司的员工养老年金,买入持有自身管理的基金等。笔者相信,如果能够在目前市场弱势中积极主动变革,公募基金将会迎来全新蜕变,成为更多投资者可以信赖托付的财富管理人。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周刊》立场。)

猜你喜欢
管理费净值基金
2015年上半年公募基金大赚8000多亿元
银行卡年费、管理费取消
中国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管理费索赔研究
券商集合理财产品最新净值排名
私募基金近1个月回报前后50名
券商集合理财产品最新净值排名
私募基金近1个月回报前后50名
私募基金近6个月回报前50名
券商集合理财产品最新净值排名
券商集合理财产品最新净值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