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熟悉的陌生字

2022-05-30 10:48刘恺
知识就是力量 2022年10期
关键词:英文单词合体字形

刘恺

一个汉字被多次抄写或者一个英文单词被反复背诵后,本该熟练掌握的字词却在某个瞬间变得越看越陌生、越读越陌生……这是怎么回事呢?

大脑的短暂“罢工”

早在一个世纪以前,心理学家们就注意到,对单一英文单词的持续注视或重复朗读,会导致信息丢失进而造成识别困难。1960年,心理学家兰伯特(Lambert)和雅克博維次(Jakobovits)首次将这种现象命名为语义饱和(Semantic satiation),这一概念被广泛使用至今。

其实,语义饱和是大脑对于同一刺激或情景重复加工的倦怠。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大脑某处因重复机械性劳动而爆发了一场短暂“罢工”。

研究发现,人们在使用母语时,会经常体验到语义饱和,在使用第二语言时却少见。例如:中国人读、写中文,容易体验到语义饱和;读英文,就不容易出现语义饱和。

而文字所包含的情绪对出现语义饱和也有一定影响,中性词(例如:衬衫、上海)往往最先出现语义饱和,积极词(例如:夸奖、谦逊)其次,而消极词(例如:灾难、饥饿)却不易出现语义饱和。这是因为消极词携带表示危险的信息,具有警示作用。

汉字独有的“字形饱和”

更有趣的是,汉字的语义饱和有其独特之处。

以英文为例,它是字母文字,字形会激活语音,字形和语音同时使语义通达。而汉字是以字形来表达字义的表意文字。当汉字因为重复阅读而发生语义饱和时,就会产生一种汉字特有的“字形饱和”现象,这是在字母文字中所观察不到的。

此外,汉字的字形结构、使用频率、笔画多少和偏旁部首都会对汉字的语义饱和产生影响。

从字形结构来看,像“明”这样的左右合体字,达到语义饱和最快;像“日”这样的独体字,达到语义饱和最慢;像“旨”这样的上下合体字和像“圈”这样的包覆字居中。

从使用频率和笔画多少来看,使用频率高、笔画数少的独体字更不易饱和,而同样特征的合体字却更容易饱和。例如:使用频率高、笔画数少的独体字“日”字,比使用频率低、笔画数多的独体字“蚩”字更不容易饱和;而使用频率高、笔画数少的合体字“明”字,比使用频率低、笔画数多的合体字“郦”字更容易饱和。

而包含高组字频次部首的汉字,会比包含低组字频次部首的汉字更快达到饱和。例如:包含常见的提手旁的字,就比包含不常见的鹿字旁的字更容易达到语义饱和。这些都是汉字表意文字的特点所引起的。

如何破解语义饱和

研究显示,在完成英文单词的词义联想任务时(例如同义联想:看到“happy”,联想到“fun”等词),重复阅读5或10秒对语义联想任务有正向启动作用,而在阅读20或40秒后反而表现为饱和效应。

而在进行汉字生字的字形匹配任务时,字形饱和平均发生在重复23~25次之间。

重复书写或诵读固然是语言学习中最为常见且有效的方法,但是重复次数过多也可能会诱发语义饱和。为避免学习效果事倍功半,对于同一生字的连续重复抄写不宜超过20次,同时进行多个字词的交替练习是效率更高的方法。

科学,研究世界也研究人类自己。语义饱和就是人类对自身研究的成果。但我们要知道,语义饱和并不是一件麻烦的坏事,甚至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问题,例如它能够有效抑制演讲者的焦虑感。如果你为突然“不认字”而感到烦恼,不妨休息放松一下,转移一会儿注意力,过段时间再回来继续吧!

猜你喜欢
英文单词合体字形
硬汉合体
为了定居火星,人类可与水熊虫“合体”?
甲骨文“黍”字形义考
甲骨文中的字形直立化二则
复习生字字形的方法
外出玩
添一笔变个字
“止”字变合体
英文
海滩边度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