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式传播:数字媒体环境下城市形象建构新路径

2022-05-30 10:48党洁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10期
关键词:元宇宙数字媒体西安

摘要:文章采用理论分析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数字媒体环境下各类传播技术的运用使得城市形象传播转变为具身性的参与式传播,在传播过程中更加强调人们对城市的亲身体验与感知。作为历史文化名城,西安拥有较多的不可复制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热播电视剧,西安地方美食也广为人知;新时期西安拥有了丰富的科技与音乐等元素……这些都为城市的参与式传播提供了物质条件。由此,文章提出西安城市形象参与式传播的实现路径:以汉、唐文化为代表发挥城市资源的独有性,增强城市的可参与感,同时努力挖掘城市景观、街道背后的文化内涵,增强城市物理空间的吸引力,利用数字技术打造虚拟城市,实现对城市形象更大范围的体验与参与等。通过相关研究分析,文章旨在为数字媒体环境下西安城市形象的建构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数字媒体;城市形象建构;参与式传播;西安;影像都市;元宇宙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10-0025-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2年度西安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数字媒体环境下西安城市形象的参与式建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2LW144

城市形象是指人们对城市的地理形象及社会形象形成的一种感知。在影像传播时代,各类城市形象片是传播城市形象的一个重要手段。传统媒体环境下,城市形象片以政府为主导,由专业机构制作,通过电视、网络等渠道投放。这种视觉建构的力量在于通过拍摄技术的使用,追求一种人之肉眼无法捕捉的视觉奇观,内容为脱离日常生活的宏大影像。数字媒体环境下,城市形象传播从专业机构制作中解放出来,更多强调民众对城市的体验与参与,城市应该围绕这一新的传播理念进行形象建构。

一、数字媒体环境下的参与式传播

由于技术的突破,数字媒体环境下,普通用户记录与传播城市形象成为可能,数字媒体环境下,这种变化绝不止于“人人都是传播者”的套路式表达。由于移动终端的伴身性,及其与互联网络相连,在传播城市形象的过程中,用户多是先亲身到达城市的某一空间,对其进行体验、感知,将这个过程以视频的形式记录下来,上传到网络平台,被其他人点赞、评论、转发,吸引更多人亲临现场。这个过程的实质属于具身传播实践。传统的传播方式主要表现为对对象物的表征,传播过程在于通过文本的阅读实现对意义的展现,具身传播实践以体验取代了文本的阅读观看。

城市影像实践中,以移动设备为终端,人们记录与传播城市的方式被称为“打卡”。与传统的拍摄不同,“打卡”意味着身体到达城市的某一空间,亲眼观看其中的景观、建筑、物品,亲口品尝其中的美食,在这个过程中强调身体在场,突出传者身体与物理空间的感官相遇。互联网背景下,“打卡”这种新媒体影像实践与虚拟空间融合,通过作品中包含的丰富的位置信息,使虚拟空间中的观看者向物理空间移动,再次引发亲临现场、视频拍摄、上传互动,其中,观看者收获了在新媒体平台与他人共处某个空间的感受,如“我也去过某地或者也品尝过某种美食”。这种物理与虚拟空间的双重存在感,形成了感知城市的新模式。新媒体影像实践的另一个典型方式是自拍,自拍意味着拍摄主体与客体的高度融合。在这种关系中,突出的是拍摄者的主体地位,而客体通常是作为拍摄者的背景存在,因此这种类型的城市影像具有更强烈的个人色彩。由于每个人观看城市的视角不同,兴趣不同,所以个人化城市影像内容更丰富,通过新媒体平台汇聚起来的众多个人化城市影像能够更全面地反映城市。

二、西安城市形象参与式传播的现实条件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人对城市形象的感知,除了影像的视觉虚拟观看,还应包括人的身体与物理空间的全面接触。“城市意象”的提出者凯文·林奇认为,人类运用感觉器官对空间、场所完成感知,在此基础上进行的互动与交流,才是人类感知城市形态的最重要方式[1]。城市拥有的可供人们体验、参与的内容越多,越能激起人们感知城市的欲望。在当下,参与式城市影视实践最重要的传播渠道为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调查报告显示,短视频平台中,能够吸引民众并获得超高流量的城市形象相关内容一般拥有四类视听元素,分别是城市景观景色、地方美食、城市本土音乐、充满科技感的设施[2]。西安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不仅在景观景色方面有先天优势,在近几年发展中,也充满音乐与科技等元素。

首先,作为一座传统的旅游城市,在城市景观方面,西安有着得天独厚的優势。历史文化类景观有钟鼓楼、大雁塔、明城墙。近几年,在“网红经济”的带动下,西安还有了回民街、大唐不夜城等网红打卡地。2021年成功举办第十四届全运会后,西安又增添了包括体育场、体育馆、游泳跳水馆等在内的一批新的标志性景观,这些城市景观构成城市形象的重要载体,使城市形象的参与式建构成为可能。

其次,近几年,以西安为故事背景或者讲述西安故事的影像作品频频见诸荧屏,随着这些影像作品的热播,西安的特色饮食也广为流传。如《长安十二时辰》中呈现出来的火晶柿子,电视剧《装台》集中展示的羊肉泡馍、面条、肉夹馍、胡辣汤等极具地方特色的本地美食,这也成为公众参与构建西安城市形象的重要内容。

再次,在“硬科技之都”“创新创业之城”的城市定位下,西安的城市形象建构也突出了科技元素。如春节期间上演的城墙灯光秀,充满现代科技感,还有大唐不夜城的3D立体大屏、西安城市运动公园、西安奥体中心的灯光夜景等,也使西安城市形象具有了科技元素。

最后,“音乐之城”的建设,为西安城市形象增添了音乐元素。2017年5月,《西安市建设“音乐之城”实施方案》的实施,开启了西安“音乐之城”建设。大唐不夜城建设了音乐街区,包括7个主舞台、14个副舞台,表演从19点持续到23点,在互联网的带动下出现了“不倒翁小姐姐”等爆款网红。在大雁塔广场上有“西安交响乐之夜”户外公演,极具西安地方特色的本土音乐一度流行于网络。

这些现实空间中的物理实在物以及各类真实元素构成了城市形象传播的现实基础,也使城市形象具备更多的参与性与体验感,正因为如此,近年来,西安迅速成为网红城市,在媒介力量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民众移动至物理空间亲身感知城市。

三、西安城市形象参与式传播路径

凯文·林奇通过对全球城市化进程进行考察,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城市意象”理论,强调个人通过日常生活或者生命体验加强与城市的关联,他认为城市形象是一种公共的意象,需要通过广泛交流以及大众共同认知才能形成,这种认知除了通过人们对城市影像的视觉观看形成,同时还强调人通过身体与城市物理空间的充分接触形成,由此,凯文·林奇认为人类感官对空间场所的感知以及由此引发的互动与交流才是人类感知城市形态、建立地方感的最重要的方式。数字技术条件下,新媒体影像勾连起人的身体感知与虚拟空间的信息流动,使参与式传播成为可能。实现参与式传播的首要环节便是人通过身体对城市物理空间的感知,这种感知一般表现为人们对城市的体验或参与。从城市的角度而言,只有具备更多的可体验、可参与的物理环境条件,才能充分调动人的感知的欲望,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观看与记录。

(一)发挥城市资源的独有性

从新媒体影像实践来看,在各大新媒体平台拥有较高流量的影像作品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其内容具有独特性。比如重庆的李子坝,原本是一座轻轨站,但因穿越建筑物而显得与众不同,在抖音短视频平台获得高流量,在现实中吸引了众多游客到此一游;还有成都的小吃店也因其具有的独特性,吸引游客到此打卡,包括盛极一时的网红小吃“毛笔酥”,出于好奇心,众人争相亲自品尝。

对一座城市而言,首先可以立足于资源条件,挖掘其中的独有性。城市是由众多物理空间构成的一个大空间,众人的生活构成了城市,也塑造了每座城市独特的人文、历史、环境等。西安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较多的历史遗迹与文化,与其他历史文化城市相比,西安汉、唐时期的历史尤为突出,由此形成了西安城市的独特性,因此可重点挖掘与汉唐有关的历史,如西安大雁塔。其次可以结合城市文化,创造富有城市精神的实在物。城市的固有资源能够提高城市的吸引力,但对一座城市来讲,这类资源是有限制的,也可能造成人们对城市形象的刻板印象,因此可以从城市文化、城市自然条件出发,设计制造富有城市精神的实在物。比如西安基于大唐文化打造的大唐不夜城、大唐芙蓉园等实体空间,构成西安城市形象参与式传播的基因底座。针对独特的城市资源,在利用的过程中,不能仅将其当成一个观看与记录的对象,而应突出其可参与性,如西安先后举办了几次“西安年 最中国”活动,以大唐不夜城为载体,使民众参与其中,体验大唐文化。2022年“五一”期间开业的长安十二时辰项目更是提出打造中国首个沉浸式唐风市井生活街区。项目在循环变化中呈现大唐的繁华景象和市井日常生活,打造出以“12”为维度的系列体验内容,如“12处长安场景”“12条长安街巷”“12場沉浸故事”等,为民众提供了可触摸、可体验的城市感知方式。

(二)挖掘城市的文化内涵

增强人们对城市的参与感的另一个途径就是城市物理空间背后的文化内涵。单纯从城市的物理空间来看,现代都市大抵相同,包括高楼大厦、宽阔的街道、拥挤的人群,而城市之间的区别在于物理空间背后包含的文化内涵,比如广州代表了开放与进取,上海则是现代金融中心,北京是政治中心也是明清文化的代表,西安给人印象最深的则是汉唐文化。一座城市如此,在城市内部亦如此,城市中的街道、巷子本身可能与其他城市的街道没有什么区别,但背后的文化、故事赋予了其特殊的含义,从而构成了独特性,使其形成吸引大众体验感知的魅力。如西安的下马陵,原本是位于西安南城墙和平门至文昌门之间一条800余米的街道,因街道东口北侧有汉代大儒董仲舒之墓,汉武帝感念其为自己献策治国,为表示尊敬,每当路过便会下马,陕西发音虾蟆陵,即唐代诗人白居易《琵琶行》中“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中所指。又如西安地铁五号线有一站名为马腾空,位于雁塔区等驾坡街道马腾空村,传说当年唐王李世民东征胜利归来,来到浐河东岸,碰到浐河发大水,正当感到无法渡过时,马儿腾空而起,飞跃浐河,到了浐河西岸,于是就把马落地的地方叫作马腾空,把马腾空西北边当年文武大臣等待迎接唐王的地方叫作等驾坡。西安还有炭市街、案板街、竹笆市、骡马市等街道,背后都有一段故事。通过对物理空间背后的文化故事的挖掘,能够将物理空间与大众原本的文化记忆有效勾连,唤醒民众文化共同体的情感,从而激发其亲身体验的欲望。

(三)利用数字技术打造虚拟城市

数字技术条件下,媒体正朝深度融合的方向发展,元宇宙正是媒体融合的集大成者。元宇宙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交流的空间,人们可以以虚拟人的方式沉浸于其中,与其他空间的用户进行实时互动,从而共同建构一个虚拟化的现实社会。虽然是虚拟空间,但元宇宙是将多种技术整合而产生的一个虚实相融的社会形态,通过交互、想象和沉浸式体验使用户获得如现实中一般的感觉[3]。

首先,运用数字孪生技术,元宇宙中会形成一个现实城市的镜像。在这一镜像中还原了现实世界城市中的街道、景观等物理实在物,甚至包括背后的故事,从而形成了一个平台上的城市。与现实中的城市相区别,这个虚拟城市通过互联网络被更大范围的民众分享,在现实中他们可能并不在同一空间,通过这个镜像城市,人们不仅可以如现实中一般观看城市,甚至还可以游走于城市的街道中,具身性地感知城市。

其次,运用扩展现实技术,元宇宙提供了沉浸式体验。与传统互联网平台中城市的模拟不同,在扩展现实技术的加持下,虚拟空间的城市镜像与现实中的物理城市一样是立体的,是可触、可感的,在全息影像技术的支持下,虚拟城市中的人们可以到达一个具体的街道或者景观,去体验、感知城市,从而实现“具身”传播实践。按照扎克伯格的说法,元宇宙本质是一种存在感,通过全息图的形式可以将人们以化身的方式瞬间移动至目的地,然后以完全的化身或者自己的全息图像在其中进行沉浸式交流。

最后,基于区块链技术搭建出的社会体系,元宇宙空间实现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有效勾连,用户可以将在现实世界中拥有的身份角色、社会阶层、所属群体等社会属性带入其中,并以此为前提建立起社交网络,从而使人们在虚拟世界找到真实的存在感。从这个意义上讲,元宇宙虽然属于技术条件下的虚拟世界,但其可以拥有和现实世界一样的功能,在城市形象传播中可以围绕某一局部空间运用这些新技术,搭建一个虚拟的城市空间,从而使城市脱离现实条件的束缚到达任意一地,不仅使更多的人观看城市,也使更多人沉浸其中,体验与感知城市。

四、结语

技术的发展与更新不断定义媒介与传播的内涵与外延,对城市形象传播而言,需要打开视野,寻找新的理论与方法。新媒体影像实践使城市形象传播表现为一种具身性的参与式传播,城市形象实现了物理实在与虚拟空间的有效流动,人与城市的关系不再是表征与阅读,而是融为一体,实现在城市中通过亲身体验感知城市。随着更新一代的媒介——元宇宙的到来,物理城市与虚拟城市之间的界限更加模糊,城市的参与式传播突破了时空的界限,在更大范围以更简便的方式实现。

参考文献:

[1] 孙玮.我拍故我在 我们打卡故城市在:短视频:赛博城市的大众影像实践[J].国际新闻界,2020(6):6-22.

[2] 陆晔.影像都市的视觉实践与协作式公共参与[J].公共艺术,2020(3):11-17.

[3] 陈昌凤.元宇宙:深度媒介化的实践[J].现代出版,2022(2):19-30.

作者简介 党洁,硕士,副教授,文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媒介文化传播。

猜你喜欢
元宇宙数字媒体西安
西安2021
Oh 西安
元宇宙中的“孤儿们”?
“元宇宙”照出互联网浮躁(点评)
《西安人的歌》突如其来?
追根溯源 回到西安
浅谈环境艺术设计中数字技术的运用
数字媒体艺术的现状与前景
数字媒体的时代特征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