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果树栽培学教学改革与体会

2022-05-30 10:48王利虎刘婧陈敬谊
河南农业·教育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教学改革

王利虎 刘婧 陈敬谊

摘要:在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背景下,课程改革是实现建设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果树栽培学是园艺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技术性和实践性,在学生专业素质培养中占据重要位置。河北工程大学果树栽培学教学团队基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背景,从树立“立德树人”“全方位育人”的教学理念、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改革创新教学方法、突出教学和实践的有机结合等方面进行了长期的改革和探索,有效推动了一流课程建设,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水平,提升了学生的综合专业能力和素养。

关键词:一流本科课程;果树栽培学;教学改革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中,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建设是实现高等教育目标的重要环节之一[1]。2018年,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建设“金课”,自2019年起,教育部相继发布了3个重要文件用于指导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分别是《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开展2019年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社会实践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工作的通知》和《教育部关于加强“三个课堂”应用的指导意见》,这充分说明和体现出国家对高等教育中课程建设的重视[2],课程建设将成为高校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抓手。

推进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是高等教育领域全方位的深刻变革[3]。开展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课程内容要突破习惯性认知模式,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敢于质疑、敢于创新、敢于创造和分析的能力和精神;教学过程突出连续性和创新性,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时刻关注学科前沿进展,能够将最新研究成果、科技发展动态等内容及时引入课程;教学方法上要体现学科的先进性,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性,将现代化的多媒体信息技术与教学技巧进行深度融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推进和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和自主性学习;课程设计上要适度增加研究性成果,同时,还要注重创新性和综合性的内容,促进学生学习后自身科学素养和成就感的提升。

果树栽培学是一门应用性技术科学,是我校设施专业、园艺专业的必修课,同时,也是林学、经济林学等专业的核心课程,在实际生产中,也是实现果树优质、高效、安全生产的重要专业课程。课程的核心内容由果樹栽培基础理论和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两大部分构成。基础理论部分主要讲述果树的基本理论知识,其中包括果树的分类、果树的生命周期和年生长周期、果树各个器官和组织的生长发育、环境因子对果树生长发育的影响等;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主要讲述基本的果树生产实用技术,包括果树育苗与建园、土肥水管理、果树整形修剪与花果管理、果园灾害及其防治等。本课程要求学生重点掌握果树的分类、建园、生长调控技术及采收各个生产环节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为学生从事果树栽培生产与管理、科研、技术创新等打下基础。

基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背景,本教学团队就果树栽培学的专业要求和课程特点,结合当今社会对果树栽培技术的需求,对本课程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改革,逐步探索出一套可行的课程实施方案。2019年,果树栽培学被评为河北工程大学校级一流本科建设课程,现将多年来果树栽培学在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中的做法和体会进行总结,以期为其他农业院校和涉农高校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一、树立“立德树人”“全方位育人”的教学理念

“立德树人”是我国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高校的立校之本[4]。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秉承树立“全方位育人”的理念,通过课堂、课后、生产实习、专题报告等各种形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巩固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引导学生建立热爱农业、服务农业的自信心。课堂上,结合教师教书育人和服务“三农”经历,就学生如何学好专业知识、早立志、勤于实践、专业与成才的关系等方面内容为学生进行细致的讲解和解疑;通过专题报告,讲解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和未来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和前景,并结合优秀校友成功实例为学生解读大学期间怎样为未来发展做准备,寄语大学生投身于现代农业,树立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感和学习的自信心,激发了学生学习农业的热情,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提高学生服务“三农”意识,也为学院良好学风的营造打下坚实基础。

二、强化教学研究,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课程建设的主体是任课教师,因此,建设一流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保障。为了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职业素养,本教学团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改革。一是教学团队注重教学方法研究,定期召开各种形式的课程改革研讨会。包括集体备课、研讨课程设计,分享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二是加强教学教师队伍的梯队建设。近年来,课程组着重引进青年博士教师,补充新鲜的血液,在培养青年教师的过程中,重点发挥好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对于新人职青年教师,要求其第一学年跟随老教师进行听课,在学期末组织试讲,并对其教学能力进行评估,获得学校主管培训部门颁发的证书后,方可正式进行课程讲授。三是支持和鼓励青年教师参加校级以上教学大赛。如教师创新技能大赛、课程思政教学竞赛等,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目的。同时,要求团队教师积极申请校级以上教学教改课题,使其了解教学教改的重要意义,把握本行业课程中存在的不足与缺陷。四是鼓励青年博士教师积极参加一线实践,提高实践能力。积极帮助青年博士教师申请省市级科技特派员,联系企业进行科技服务锻炼,同时教学团队成立了校级果树技术服务专家团队,主要进行果树新品种引种及栽培示范推广、大型农业园区的规划和设计、最新果树高效优质栽培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等工作。团队主要人员是河北省高校“李保国式科技服务团队”成员,目前已开展的工作有苹果、梨、桃、核桃等果树矮化密植,早熟丰产栽培技术示范与推广,果园近自然生态栽培及管理模式技术的推广应用,出地果园节水灌溉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温室大棚葡萄、桃、草莓、樱桃等优质丰产配套技术的推广与应用。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研究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也把生产实践中前沿的成果介绍给学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一)加大探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

当今时代,变化和创新是发展的趋势,教学方法也应适应时代趋势。果树栽培学课程团队教师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不断探索和总结果树栽培学教学技巧、方法和手段。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增强自主式、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的应用,积极引导学生发现和关注果树生产中的问题和难点,促进学生主动查阅资料进行相关知识点的总结和思考,从而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讲授中,引导学生就学科专业问题进行深入讨论,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5]。如,在讲解果树根系作用时,举例梨树黄叶病的发病原因,通过让学生讨论、分析,引导学生探讨黄叶病的主要原因及采取的解决措施,增加了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增强学生创新兴趣。

(二)案例教学,使知识传授与真实案例相结合

课程教学中,要求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够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生产。因此,学生除了掌握课程基础知识,还要进一步通过一些实例,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培养研究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介绍果树整形修剪技术时,教师结合赵县果农苏国辉管理桃园案例,将桃树整形修剪的目的、意义、方法等进行讲解,并结合本教学团队教师在河北电视台农民频道录制的桃树修剪技术电视视频资料进行分析和讲解。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在掌握果树科学管理技术的同时,了解生产中对果树科学栽培管理的需求,培养学生对专业的自信心。

(三)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课程是知识的重要载体,一流课程要体现出课程的前沿性和学科的融合性。在社会高速发展的形势下,现代果树产业的发展也突飞猛进,新技术的使用大大改变了传统种植模式。为此,课程改革就要求教师时刻关注果树生产中的新问题、新技术、新理论和新成果,使教学内容一直保持新颖性、前沿性,开阔学生的视野,适应现代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6-8]。团队任课教师在服务农业生产过程中,要主动收集和积累与果树栽培学课程相关的图片及影像资料,通过这些资料,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果树生产一线的现状,并将先进的机械化、信息化、模式化等理念和技术有机地融入课程讲授。如,在讲解果树拉枝技术时,把生产中果农研制的“新型拉枝器”应用技术详细介绍;讲解果树花果管理时,结合当前生产中的苹果套袋技术的照片和视频讲解,使学生掌握当前果树生产中的新技术。

(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团队成员积极编撰和更新教案,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制作教学课件,搜集并整合最新的网络或其他教学资源,丰富本课程的教学辅助资源。利用多媒体的优势,结合大量的圖片、动画及影像资料等,提高学生兴趣,提升了教学效果。利用现代化的传媒手段,如抖音短视频、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及时地向学生传递最新的果树栽培技术;在进行新技术介绍时,与学生进行互动并查阅相关的技术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依托实践教学基地,突出教学和实践有机结合

加强实践教学对提高果树栽培学课程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9]。栽培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专门配备了果树栽培学总论实验、果树栽培学各论实验、果树冬季修剪实习、果树基本技能训练等实验和实习;同时,在搞好校内实习基地的基础上,教学团队在校外重点选择了代表性强、管理水平高的果园,与企业合作建立了优质的校外实践基地。目前,教学团队拥有10余个实习基地,分布在冀南大部分地区,如永年区、魏县、成安等主要果树栽培区,涉及果树树种数十个。这些实践基地在教学中发挥着极其重要作用,大大丰富了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为果树栽培学实践教学质量提高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同时,结合学生在实践基地的实际状况,让学生及时提交实践报告,将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想法、遇到的问题等进行详细总结和分析,从而加深学生对果树生产中问题的理解,开拓了眼界,掌握了果树生产中新技术、新设施。在实践中积极与企业进行交流,了解现代化经营管理理念,让学生看到产业效益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建立过程性、多元化课程考核体系

课程考核是检验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参考指标,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教师的授课水平和教学效果。本教学团队把学生课堂考勤、随堂提问、学习互动、实习表现、作业等方面纳入考评之列,形成了具有本课程特色的综合考试考核体系。以理论课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评阅卷记分为基础,检验学生基础理论掌握程度;配合实验成绩、实习成绩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运用。阶段考核与期末统一考试、评阅卷相结合,了解学生全程性的学习效果。通过建立过程性、多元化课程考核体系,使学生能够全方位、全面性地掌握本课程的基础知识,并能够举一反三地应用于实际生产,克服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误区。

结语

课程建设是本科教育中重要的环节之一,在实现高等教育目标中占据着重要位置。通过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有利于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建设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改善本科教学中的不足和漏洞,打造“金课”,杜绝“水课”,促进高等教育的高质量进步与发展。在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背景下,探求果树栽培学合理的课程建设方案和改革路径,能有效促进果树栽培学课程的建设,对于推动本校省一流专业园艺专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杨芩,刘雅兰,张婷淳,等,果树栽培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现代农业科技,2021(06):247-250.

[2]余锦华,王志福,李忠贤,等,本科一流课程建设的改革与实践——以现代气候学为例[J].高教学刊,2021(08):20-23.

[3]邓秀新.围绕一流学科目标定位引领行业高校特色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7(19):26-28.

[4]史仪凯.一流课程建设和教学的关键在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1):50-57.

[5]曾斌,李伟阳,夏江宏.“特色果树栽培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园艺文摘,2014,30(03):195-197.

[6]梁淑霞,提高果树栽培学教学效果的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17(15):240-241.

[7]代志国,高庆玉.果树栽培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2):75-76.

[8]胡林山,中职学校《果树栽培》交互教学方式的实践研究[J].时代教育,2013(16):50.

[9]刘普,王月,杨军,等.现代农业发展趋势下果树栽培学教学改革与创新[J].生物学杂志,2018,35(02):109-112.基金项目:2021年河北工程大学博士启动基金,项目编号:SJ2101003172。作者简介:王利虎(1987-),男,河北邯郸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果树栽培生理、果树育种;陈敬谊(1963-),男,河北廊坊人,通信作者,副教授,研究方向:果树高效栽培技术。

(责任编辑曹雯梅)

猜你喜欢
教学改革
完全学分制下选课管理的思考与实践
金工实习教育对工科院校创客教育影响分析
新形势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研究
译林版英语教材的人文特点研究
当前农村学校实施“新教育实验”的研究
构建和改进现代化学校美育工作体系研究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