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恬:以心为舟,把教育落入孩子心灵深处

2022-05-30 10:48王黎彭一皓
课堂内外·好老师 2022年9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青少年心理

王黎 彭一皓

GOOD TEACHER

李恬

重庆市委宣传部未成年人工作处处长,重庆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工作联盟秘书长。法学博士,曾有十余年高校任教经历。

6月底,《2022国民抑郁症蓝皮书》由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领衔发布。蓝皮书调查数据显示,抑郁症发病群体呈年轻化趋势: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为15%—20%,而在抑郁症患者群体中,50%为在校学生,其中41%曾因抑郁休学。

数据不容乐观,引发因素有哪些?调研发现,情绪压力、亲子关系均为主要因素。而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而言,家庭环境是使其陷入抑郁的首要因素。

这和李恬多年来的观察如出一辙,也是由其主持的全国首档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访谈节目《甜甜虎大家谈》问世的重要原因。2022年5月29日,首期开播便引起高度关注,随着后续更新,节目的关注度与热度持续上涨,并获得“学习强国”“澎湃新闻”等各大平台的点赞和转发。讨论议题从“让孩子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怎样成为一个好妈妈”“怎样成为一个好爸爸”到“孩子叛逆怎么办”“乡村少年儿童心理问题”,每一期,《甜甜虎大家谈》都回应了困扰当下父母养育子女过程中的突出难题,并从教育者、学者、医者三方视角给出有效的答案和参考。

节目受到一致好评,作为策划人、重庆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工作联盟秘书长,李恬意外又高兴。于教育,她始终怀有一份深切的使命感,“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最终要回归到教育领域,尤其是老师、家长的教育理念上来。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全新的时代,这一代的孩子,生活在今天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物质条件充盈的时代,生活在一个科技如此发达便捷的网络时代,他的成长过程中应该有怎样的教育?他需要的是什么、欠缺的是什么?哪些部分是我们应该特别去关注、去重视的地方?我认为这是当下值得我们思考的重点。”

虽说是第一次客串节目主持人,录制过程却意想不到的顺利——每次拍摄,几乎都是一条过。三十分钟的节目,许多观众反馈时长短、不够看,于是单期节目总被大家翻来覆去看几遍。用科学的思维、大众的语言、接地气的方式,发出了社会需要的声音,《甜甜虎大家谈》内容的出彩,离不开李恬和专家们对教育多年来的关心、关注与深刻洞悉。

最重要的是,经年累月的研究与思考,在李恬身上最终呈现为一颗对万千青少年充分理解的同理之心,一颗对推动教育事业发展不遗余力的赤诚之心。

让孩子成为孩子

泰戈尔曾说过,时间是变化的财富。对于时间,李恬有比常人更深刻的体悟。具体到儿童的成长发展上,她感慨,从时间发展的流程来看,一个小孩子,其实过不了多久就会长大成人。而在有限的童年时间里,让孩子成为孩子,不仅是保障他们未来走得更远、飞得更高的成长需要,更是为人师者、为人父母可以给予孩子的最美好的礼物。

让孩子成为孩子,是要把属于孩子游戏玩耍的时间还给孩子。工作中,李恬发现过度学习已成为困扰许多青少年,并导致他们出现程度不一的心理问题的诱因。具体调研后,她敏锐地觉察到,那些因为学习压力催生出的心理问题,往往是源于孩子们的生活只剩下学习这一件事。“部分成年人对学习的理解比较片面,认为学习就是无止境地读书、背书、刷题,为此让孩子放弃正常的游戏玩耍时间,放弃体验和感知生活的时间。”在李恬看来,这样的做法、方式,和儿童的天性背道而驰,会让孩子以为自己的生命仿佛只为书本上的知识而来。同时,因为整日埋头书本和题海,所学的知识没有在生活的体验中融会贯通,最后的结果无疑是导致青少年鲜活生命的心灵“枯萎”。

“从书本到书本,最后‘伤害的是生命。”李恬相信,能够滋润、滋养和灌溉青少年生命源泉的教育从来就应该由真实生动的现实实践的教育,加上书本所承载的知识、经验的间接教育所共同构成。在她心里,人是自然之子,是大自然的孩子。一个理想的童年,应当是自由自在地奔跑于蓝天白云之下、山野田地之间,去尽情感受自然的美好;应当是和同伴嬉戏玩耍,感受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心和心之间的彼此温暖,“人类恰恰就是在游戏和玩耍中,在和自然的互动、他人的互动中学会了成长,这才是人的成长规律。”

让孩子成为孩子,是要把网络之外真实美好的世界呈现给孩子。近几年,李恬注意到,手机使用群体逐渐低龄化,周围从几岁到十几岁的孩子们,常呈现出同一種状态:托起手机,低头沉迷于一方小小屏幕里的游戏世界或各类短视频等。她担忧青少年群体对以手机为代表的电子设备的过度使用及成瘾等问题,除了影响孩子们的视力、睡眠等身体健康之外,更大的隐患在于其对未成年人认知、思维和行为方式的影响,“手机网络里的信息铺天盖地、良莠不齐,当孩子还没有形成正确的辨别能力之前,不良信息对他们的心理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可想而知。”

在重庆市“护苗2021”专项行动守护下,未成年人网络世界的土壤被有效净化,但大量的媒介接触与信息获取,显然又制造了额外的“肥料”。对此,李恬做了一个直击人心的比喻:对过度使用手机的孩子来说,手机就像催熟剂。

无疑,信息化时代,手机是未成年人接触世界的一扇窗口,在恰当的时间摄入适量的“绿色”信息,能给予孩子成长以养分补充。然而,这扇窗口前的长久停留与信息的超饱和摄入,不仅影响未成年人对社会形成正确合理认知,同时也干预了儿童成长规律,加速着他们的成长,使其过早地“成熟”——那些儿童间成人化的语言运用,成人式的话题讨论,就是最直接的证明。

如何将孩子的注意力从手机里转移出来,让他们在真实生活的参与中回归合理的认知生长?没收、禁止使用固然是直截了当的方式,但换一种思路未尝不可。李恬分享,当孩子沉迷于手机里的世界时,家长可以试试周末带着孩子去户外运动、田间采摘、赏花观叶,以陪伴成长的方式,为孩子呈现更快乐、美好、真实的另一个世界,另一种生活。

让孩子成为孩子,其核心是摸清生命成长规律,遵循生命成长规律;当孩子成为孩子,那些本不该属于孩子的心理问题,也终将远离孩子。

懂心理学,才能给孩子更好的教育

李恬的母亲是教师,是位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的知识女性。成长过程中,母亲由于工作繁忙,有时无暇为她准备早餐。然而,这并没有影响李恬的健康成长。相反,等到自己成为母亲,开始思考怎样成为一个好妈妈时,李恬发现,原来,她拥有着世界上最好的母亲。因为母亲在精神上为她提供了足以滋养一生的食粮——女性的独立自强、自尊自信。不论成绩好坏,母亲总是用十分信任且鼓励的语言勉慰她:“你肯定没问题。”

这份来自母亲的始终如一的信任,和她那颗永远善良向上的心,有多大力使多大劲、爱生命爱他人、不以成绩好坏和功利目的论成败的价值追求,一并成为母亲送给李恬最宝贵的人生礼物,不仅为她个人的成长发展输送了源源不断的养料,也让其在从事未成年人工作以来,将这份信任与期望传递给许许多多的青少年及教育工作者。“好的教育,要看到每一个孩子的特质不同,因此能够呈现出来的闪光点也就不同。”采访中,李恬诚挚地说,有些孩子或许一看到书本知识就头疼,但动手能力强;有的孩子或许反应慢一些,书面成绩不够好,但有一颗为大家服务的心,总是力所能及地去为他人服务。在她眼里,这些都是属于孩子们与众不同的闪光点。

“人人皆可为尧舜。”无论是从教育学的角度,还是心理学的角度,李恬都认可“赏识教育”的重要性。她说,不管闪光的是哪一面,学校教育都应充分看到、承认、欣赏孩子们的闪光之处。对孩子身上尚未闪光的地方、暂且不足的地方,教育者务必要有耐心和爱心,理解孩子,引导孩子,让他们自己朝着更好的方向前进,这才是教育。

当年,陶行知先生在担任一所小学的校长时,看到一个男孩子用石块砸同学,当即制止了他,并要他一会到校长办公室去。当陶行知回到办公室,发现男孩已经早他一步到了。陶行知没有批评他,而是送了一块糖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接着,陶行知又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糖给他,说:“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男孩迷惑不解地接过了糖。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说:“据我了解,你用石块砸那个男生,是因为他在欺负女同学,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所以我再奖励你一块。”这时,男孩感动地哭了:“校长,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陶行知满意地笑了,随即掏出第四块糖,递给男孩:“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待他接过糖,陶行知说:“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站在儿童的立场上,从儿童的心理视角出发,陶行知先生用四块糖果,以极其细致入微的沟通方式,完成了一次春风化雨般的教育。李恬由衷感慨,懂心理学,才能给孩子更好的教育,把教育落入孩子的心灵深处,“只有了解儿童心理,才会明白小孩子的一颗小小心脏里,装着的思想、情绪和感受,教育中一些不恰当、不公正的做法和方式,都会无形中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构成伤害。”

尤为关键的地方在于,教育者只有懂心理,才会理解教育的精髓是对一个个独立的人的教育,才不会在教学的具体实践过程中,把对人的教育变成一种对“机器”的教育。“好的教育,一定不是培养考试的机器。”在李恬心里,好的教育以人文教育为底色,是呼唤出孩子内心对社会的付出之心,对他人的良善之心和对自身的律己之心。

“甜甜虎”伴成长

七月中旬,《甜甜虎大家谈》更新完最后一期。节目结束了,可“甜甜虎”的陪伴还在继续。顶着40度高温,坚持“营业”的“甜甜虎”又在中医领域玩起跨界,面向全市青少年发起了“甜甜虎一分钟说中医”公益绘本大赛,通过一系列精彩的中医科普短视频,激发青少年绘本创作的灵感和热情,促进青少年了解中医、学习中医、爱上中医,增强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

作为重庆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工作联盟(以下简称“联盟”)的吉祥物,“甜甜虎”其实是由两只可爱的小老虎搭档,“甜小虎”和“甜小妹”组合而成。坚强、勇敢、善良,是“甜甜虎”被赋予的品质,代表了联盟对未成年人成长的期望——有一颗强大且善良的内心,拥有像老虎一样的坚强、勇敢品质。

李恬希望,“甜甜虎”能成为孩子们成长路上最亲密的朋友,陪伴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甜甜虎”的首次亮相,便伴随着重庆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平台“甜甜虎心理乐园”的同步上线。此后不到半年的时间内,“甜甜虎”的脚步从未停歇:二月,“甜甜虎”春节行动以“虎娃爱劳动”“虎娃爱创作”“虎娃讲故事”三大主题征集的形式,陪伴孩子们度过了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春节;五月,重庆市首个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工作室暨全国首创的沉浸式心理辅导工作站“甜甜屋”在巴南区龙洲湾中学校建成投用,为孩子们提前送来了最美“六一”礼物……

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背后,往往是教育出现了问题。“教育者有时会陷入一个误区,就是片面化看待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孩子出现心理问题与父母、老师教育观念不正确、方式不恰当有密切联系。尤其在教育的思想和观念里,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我们不能用过去的滞后思想和方式,去教育今天的孩子。”李恬从心底相信,一份事业,走得足够长、足够远,前提一定是人们不断地去触碰新情况、回应新需要,不断地总结、研究和思考,教育尤其如此。

人物专访

本刊记者:您认为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什么?

李恬:教育实际上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技能教育,第二个层次是知识教育,第三个层次是价值观的教育,第四个層次是理想信念的教育。这四个层次,按照从下往上的顺序,构成了我们的教育金字塔模型。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一定是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教育,即学校教育的核心目标,应当是“立德树人”。

人生三境界:立德,立言,立功。一个人被其他人尊重的原因,只有一条,是因为他的美德,因为他的利他精神。而衡量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准,就藏在人和大众的关系之中。当人类群体有需要的时候,我愿意尽我所学来服务他人、成就他人,这样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否则,即使一个人占有再多的知识,但从不帮助他人、服务社会,我认为也不能算是合格的教育。

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应该要培养他们有气度、有气象、有气质、有气场。这种气度、气象、气质、气场正来自于人对社会的付出之心,对他人的良善之心和对自身的律己之心。这份希望与期待,也是重庆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工作联盟吉祥物“甜甜虎”形象的由来和寓意。

本刊记者:“甜甜虎”如何具体赋能重庆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哪些亮点与特色?

李恬:我们发现,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普遍体现在学业压力、亲子关系、同伴关系等方面。然而,心理健康问题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因此,应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我们不单是要从心理教育层面给予关怀,更重要的是在教育的各个层面、方向都给予关注和落实。

孩子是一棵苗,家庭的土壤很重要。目前,围绕“甜甜虎”,我们打造了全国首档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访谈节目《甜甜虎大家谈》,每期围绕一个典型议题,邀请专家学者、医生结合自己的专业视角来共同探讨,为家长朋友提供可据参考的养育建议。

而在学校教育中,我们设计研发了全国首创的沉浸式心理辅导工作站“甜甜屋”来助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质升级。“甜甜屋”通过各个功能区和板块的设置,打通了德智体美劳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界限,实现整体育人的教育理念的落地。比如“甜甜屋”内设置有一个“甜虎有礼”兑换区的板块,倡导孩子们通过参加各种各样的志愿活动、社会服务活动、家务劳动等形式来换取成长币,然后再来兑换自己喜欢的产品。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青少年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青少年发明家
心理感受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