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夕阳

2022-05-30 10:48王无忧
中学生百科·小文艺 2022年9期
关键词:夕阳广场太阳

王无忧

我是在那天下午看见她的。彼时夕阳将落,她站在广场的立柱下仰头注视着什么。广场上人来人往,她的身体在其中时隐时现,就像天空中隐藏在云霞外的监测装置一样。

我不知道是什么时候被她吸引的,也许是她专注的模样使我想起了研习期间的生活。但肯定不止这些。她的目光似乎穿透了广场的立柱,穿透了天空的云朵,穿透了稀薄的大气,直达天际以外的太阳。应该是她对太阳的执著吸引了我吧。

太阳有什么好看的?我想不明白。二十年前的那个傍晚在我的记忆中实在太过于沉重,如果把我的记忆分成两个部分,那一定是那天傍晚和那天傍晚以外的部分。

我现在还能清晰地回忆起当时的每一个细节。我只有十五岁,站在家乡的田垄上,农夫正在地里劳作,麦穗在夕阳的照射下舒适地翻滚,涌起一道道金黄色的浪潮。这场景熟悉而亲切,像是一张温暖柔情的画悬挂在我的视界,然而我却感受到了恐惧。直觉告诉我,有什么地方不对劲。

最终我发现了问题所在,此时是晚上七点三十四分五十一秒,可太阳还保持着傍晚时的状态,丝毫没有要下沉的迹象。田垄上散布着金色的影子,不时有几只蚂蚱从田地里蹦出,又消失在另一片田地中。

我无心再待在这里了。那时候的我还不懂这一现象背后的深层意义,仅仅是凭直觉感受到了恐惧。回到家,新闻中插播了一些莫名其妙的科学栏目与避险指南。我本想换台,也许少儿频道的动画片更能抚慰我的内心,但是一脸严肃的父亲拒绝了我的请求。在阴冷昏暗的客厅里,父亲的面容愈发显得严肃冰冷了。

人群中的一声尖叫把我从回忆里拉了回来。我看见一只皮球在人群里弹了几下,最后落在她身旁。她好像没有意识到,依旧保持着仰头的姿势。我快步走上前,捞起皮球扔给孩子们,回头看向她时,我的心猛然间颤抖了一下。

夕阳落在她的脸上,使她的一半脸庞陷入了阴影,另一半则绽放着别样的光彩。

她显然也发现了我,不过并没有低头的打算,仅仅是用细微的声音说了句“谢谢”。这份冷淡多少让我有些沮丧。看来在遥远的太阳和近在咫尺的我之间,我远远比不上太阳。

“即使我看不见太阳,我也知道太阳存在着。知道太阳存在着——这已经就是全部生活。”她的口中突然冒出了这样一句话。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吗?”我开口问道。

“嗯……”她下意识地咬了咬嘴唇,似乎有点紧张,发出了一串思考的轻声沉吟。

我们都陷入了沉默。

“为什么一直看着太阳呢?这个城市的人已经看了它二十年了。”我想打破沉默,于是提出了我一直都在思索的问题。我想她也会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

果然,她激动起来了。不过,与其说是激动,不如说是躁动。她的脸迅速红了起来,像夕阳的颜色。变化最大的是她的眼神,从原先的迷惑,变成了坚定不移。

“你不觉得它很美吗?人类进化的漫长岁月还抵不上它的一瞬间,这是任何史书都无法比拟的波澜壮阔啊。想一想,我们的眼前有这样一个伟岸的事物存在,不是很神奇吗?”

她的身子几乎已经与我贴在了一起,夕阳的余晖下,我能看见她鼻子上的几颗小斑点、脸上细密的绒毛和额头上的几滴汗珠。

我的脸一下红了。

她似乎察觉到了这一点,身体稍微向后挪了挪,但依旧离我很近。夕阳被她的身体阻挡,但我能感受到她身后的光影流动穿梭,散落成无数光点飞速旋转。

“你说的美,只存在于你自己的想象里而已,事实上人类已经被太阳折磨二十年了。”我心不在焉地回答。

也許她知道我说的是事实,也许她不屑于与我争论,总之她不再和我说话了。

城市的喧嚣与车水马龙在广场边的马路上流过,一切都与二十年前的每一天一样,但如今的景象是经历了二十年的艰难困境才堪堪建立的。我想人类历史上曾经历的任何阶段都无法与当今相比较,因为他们从未面对过这样的地球——永恒不变的昼或者夜。

我不知道该怎样诉说这种自然现象带给人类社会的改变,我相信也没有任何人的想象力可以做到这一点,无论文学家、艺术家还是哲学家,因为这涉及一些非常规的场景。也许物理学家们可以做到。不过很遗憾,我仅仅是一个对文学有些爱好的普通人罢了,我只能尽力去描述这些存在于我的脑海中,同时也是这二十年来深切体会的苦痛现实。

我升入大学时,地球停止转动已经四年了。社会对于这种危机显得迟疑而沉默,就像利剑穿入人体时,并不会一开始就感受到痛楚。随着宇宙学者与天文学家研究的不断深入,他们的无奈愈加明显,社会的失望也逐渐加深。无望的努力、混乱的现实和毫无希望的未来,使人类陷入绝望和迷惘中。

迷惘中的岁月无比漫长,迷惘中的探索则是社会的本能反应。生态圈发生的反转与农作物的不均衡的播种,物种变异与社会变革,航空技术的飞速进步与人造太阳光……人类再一次用历史证明了一个物种所能创造的最大奇迹。

伟大吗?固然伟大。可又有谁愿意一辈子活在黑夜里,又有谁愿意一生都活在黄昏呢?

出于全人类的共同愿望,一项名为“SUNRISE”的计划启动了。

计划的负责人与主持者是一位工程师,出于保密的需要,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媒体报道他时只听到研究人员喊他“大刘”。选择他担任这样的职务,是因为几十年前他出版的那些科幻小说,其中有一本里提到了借助行星发动机推动地球的计划。这是一项粗糙且危险的提议,却是唯一可行的方案。既然行星发动机可以推动地球,那么也可以用它来推转地球。

在计划开始实施时,一切都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失控与疯狂。各国在灾难时期保留的武器与仇恨一同爆发,所有人都不愿意自己的国度存在于超高温的喷射火焰中,但又都无比盼望正常晨昏的出现。这种矛盾与对立只能导致一个结果,那就是——战争。

我不想再提及那段伤感的历史,人类的本性总是在战争中一览无余。后来,战争以粗暴的态度席卷了地球上的每一个生命,也以决绝的手段终结了矛盾与对立。战争结束后,全球人口锐减,地表破坏率达70%以上,残存的各国政府也明白接下来的时间里只剩下合作这一个唯一的选项了。

接下来的事就是自然而然的历史重演。一个强有力的地球联合政府出现了,在他们的支持下,大刘与他的“SUNRISE”团队用十年的时间将推进器设置在地球的每个角落。每座推进器都有曾经的一座城市那么庞大,或者说它们本身已经承担起城市的区划功能了。和推进器配套的是成千上万的外太空监测器,时时刻刻反馈地球的实时位置,以便地球指挥中心做出修正。

截至目前,所有的准备工作已全部完成,所有的推进装置已全部就绪。

广场的地面上传来了一丝丝的震动,人群逐渐汇聚到一起,他们的目光也都看向了一个地方,那就是太阳。在他们的身后,一座高约两千米的聚变推进装置发出了剧烈的轰鸣声。

就在今天,“SUNRISE”工程正式启动,所有的推进装置开启了它们即将承载上千年的使命。

作为代价,人类失去了地表的居住权,只能蜷居在如同蚁巢般的地下城内。

但这是全人类共同的选择,我们等待这一刻已经太久了。

几根立柱以不易察觉的频率开始了震动,我们脚下的广场正在下沉。夕阳余晖下,广场上用白漆书写的“地下入口B64”,显得格外醒目又格外温暖。

这时她走出了人群。她的脚步声太过轻微,直到她离开了升降机,我才注意到。透过人群的缝隙,我能看到她的脸上某种倔强的神情依旧挺立着,就像刚刚站在我身前一样。

当我的视线几乎与地面平行时,她回过头,露出了轻松的微笑。

地面的大门缓缓合上了。我听见上面传来令人畏惧的爆炸声,还有房屋倒塌的声音,人群中传出了小声抽泣的声音。

“没事了,一切都回归从前了。”有人这样说道。

我站在人群中,感觉离他们那么近又那么远。我知道此刻地球正在恢复往日那种我根本不可体会到的微妙状态,但恍惚間我只知道站立着,将自己化作一尊石像。

我想到二十年前的某个傍晚,故乡熟悉的田地间,夕阳平淡而优雅地挂在天空的西南角,似乎下一刻就要沉入地下,农夫们闲坐在泥地上,卷起的裤腿上满是生活的印记,悠然的口哨声应和着掠过的大雁。我还记起他们最常念的一句诗。

他们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作者说

这篇文章的灵感来源于写作课上的一次命题写作:当太阳停止东升西落,世界会发生什么样的改变。我觉得,作为人类,思考这样的命题并做好应对的准备是十分必要的。

猜你喜欢
夕阳广场太阳
布鲁塞尔大广场
在广场上玩
这里的“夕阳”别样红
浪漫夕阳
夕阳的见面礼
太阳几点睡觉
为让夕阳更美好
广场上的大钟
圣诞暖心逛店之屯门市广场篇
夏天的太阳